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在成长才是成功的意义

美国的戏剧家大卫老师,曾在重庆参加一个为期四天的戏剧课程,课上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一幕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人饰演四五个角色,每个都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惊叹!

演出结束后,我问老师:“您在戏剧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在生活中也要扮演很多角色,对您来说,每个角色都是一个‘我’,但哪一个角色才是‘真我’?”

老师回答说:“在所有角色背后的那个可以不断进化的内在自我,才是‘真我’。”

我觉得这段对话很有哲理,就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位朋友留言写道,“人生即成长,不成长即死亡(life is growth, you grow or you die)。——菲尔·奈特”。

看多了绚丽的色彩,会让视力下降;喧闹劲爆的音乐,会让听力受损;山珍海味吃多了,会吃什么都没味道;策马奔驰打猎找刺激,会让人心里发狂;奢侈的物品,会让人心生贪婪、行为不端。

因此,有智慧的人注重内在的充实,不在乎表面的虚荣,并以此为原则,决定如何取舍。

是啊,一个人的身体成长,基本上到十七八岁就停了,但内在生命的成长,却可以伴随终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道德经》第12章就是告诫人们:过度追求外在的欲望,反而会让人陷入迷途,失去生命的敏锐和鲜活;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在生命的成长,而非外在的事物。“为腹不为目”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对于感官刺激的追求,远超老子那个年代。

在商业社会中,一些品牌商每天投放巨额广告给我们洗脑,告诉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生活,而大多数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就是让人的感官和虚荣心得到更大的满足。又如,各类电子产品厂商和App设计者,总想着各种法子让你沉迷其中。

不刺激你的欲望,怎么让你乖乖掏钱呢?但这样的刺激,能给人带来什么?

喧嚣过后,人们只会更加空虚。感官满足所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的,各种满足物欲的消费过后,留给人们的是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行妨,这不仅会伤害人们的身体,还会让人们的心灵之泉日益枯竭。

日子是为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眼中的面子,去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高的位置。也不要被人性的欲望绑架,沉迷在精神毒品中无法自拔。

什么是成功?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下面的两层需求是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比如性和食物。在这些生息繁衍的需求上,人和动物(比如昆虫)都是一样的。再往上,是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尤其是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将人和其他动物区隔开来。

周星驰在电影里说过一句话:“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但如果人的梦想,只是更多的性、更多的食物、更多的安全的生存资源,那么人和咸鱼就有分别吗?

更多的生存所需,都可用金钱换得。所以,如果你对梦想和成功的定义,只是拥有更多金钱,那跟咸鱼还是没分别。

有智慧的人知道,有意义的生活是“为腹不为目”,“腹”是指精神的、内在的,目是指物质的、外在的。对于物质的需求但求温饱而已,内在生命不断成长,不断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才是人应该追求的。

《道德经》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