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去相信(四大心理资本,让你重获人生的幸福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智慧的父母,不做孩子的庇护伞

父母一直拼在亲子教育的最前线,是一件好事吗?

抢购学区房,辗转各个培训班,在母慈子孝和鸡飞狗跳的戏码中不断反转,他们铆足了劲,要给孩子拼出一条好的起跑线。

挣扎过后,很多人抱怨说:“我这么辛苦,小兔崽子却不识好歹!”也有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为人父母的焦虑和辛苦。但画面一转,孩子也苦不堪言,哭着弹琴跳舞,背着快比自己还高的书包来回穿行。

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给的太少吗?不,是亲子教育的秩序出了问题。比如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的任务,父母的梦想成了孩子的目标,所以,他们互相说着“你给我赶紧做作业”“我会给你考好的”。

可能有人会问,到底要怎么做呢?在我看来,最智慧的父母不是做孩子的庇护伞,而是做孩子的降落伞,帮助孩子走上人生的主角位。有这样几个故事值得反思。

信任让孩子成长

就像降落伞那样,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安全防线,而更多的时间,他可以自己去探索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哪怕伴随着一些残酷和冒险。

补齐孩子的不足和缺陷往往是为人父母的心愿,但其实给孩子去面对的机会更宝贵。

杭州有个7岁的男孩叫一能,阳光帅气,因和小伙伴们一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而大火。一眼看去,他们毫无差别,除了这个孩子跟其他人抱琴的姿势不一样。

细看才能发现,孩子的左手手指缺失。经过6次手术,左手大拇指才恢复基本功能,努力帮孩子恢复到最佳程度后,一能的爸妈坦然接受了这一切。

他们鼓励和支持孩子学习最喜欢的大提琴,别的孩子用左手抱琴,右手拉弓,一能就用右手抱琴,左手掌根握弓。

学习大提琴才5个月的一能,已经考过大提琴专业一级。

在校园生活中,一能的爸妈也嘱咐老师不要对其特殊照顾,一能可以慢慢适应。他们也从不把孩子的左手藏起来,慢慢地,一能和其他孩子不仅没有差别,反而能做得更好。

不得不说,来自父母的这份笃定的信任会帮助一能增加掌控感,当他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做很多事的时候,他就会忽视自己的不同。

相反,父母对孩子的特殊照顾是扼杀孩子自信的摇篮。

在我的课上,我接触过一个左手和左脚都不太方便的孩子,他的爸妈会帮孩子系鞋带,坚持不要二胎,妈妈辞职在家照顾他。

这么用心,孩子反而情绪波动大,和同学相处不好,上厕所不能自己提裤子。其实,父母的照顾看起来让孩子很舒服,但是剥夺了孩子尝试适应生活的机会,孩子也就无法建立与外界相处的自信。

不回避,让孩子安心

亲密关系有矛盾就会影响孩子吗?其实,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处理方式。

表妹家的孩子有一次问我:“姑姑,我的爸爸妈妈会离婚吗?”一脸蒙的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妈妈说跟爸爸过够了。”

细问表妹才知道,两天前,夫妻俩因为买房子吵架,刚好女儿放学回家看见了这一幕。晚上10点多,本已上床睡觉的孩子突然跑到爸妈的卧室问:“你们会离婚吗?”

表妹和老公抢着说:“没有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吵架,快去睡吧,乖。”

我问她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她说:“孩子那么小,怎么能受得了啊!”

我真想说她是在自欺欺人,表面上看,孩子被她的“自作聪明”安抚了,而孩子已经保留这个疑问两天了,这真的是对她好吗?我不赞同。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老师曾这样安慰吵架的父母:“放轻松,只是在孩子面前吵个架而已。”

就算进一步讲,两个人真的走到离婚那一步,也无须遮遮掩掩。我始终认为,父母能够为自己和对方的人生负责,不委屈,不抱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关于夫妻吵架会不会影响孩子,同事小李的做法就很好,儿子问她:“妈妈,你怎么和爸爸吵架,是不爱爸爸了吗?”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儿子:“你上次为什么和琪琪打架?”儿子说:“因为我想玩那个玩具,琪琪不同意。”“那你现在和琪琪还是好朋友吗?”儿子坚定地说:“是。”小李接着说:“是啊,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因为我们想得不一样,所以就吵架了,但是我们还会像你和琪琪那样和好。”

不得不说,面对亲密关系的矛盾,小李的做法更能安抚孩子,她不回避,而且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说出来。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大,他可以面对很多,但又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脆弱,如果大人不如实相告,他会在一些小细节里胡思乱想,甚至自我折磨。因此,最可怕的不是父母不幸福,而是父母不敢面对自己不幸福这一事实。

身心一致,让孩子有尊严

去年,因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而被踢出群的霍先生,大家还记得吗?

有人说:“这样不利于教育,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

也有人说:“不就是送个孩子嘛,普通的车也行啊,反正你们也不差钱。”

霍先生说:“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如果见别人开跑车就要攀比,那是不是你们的孩子太脆弱?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车来为你们服务呢?”

一位网友的回复特别好,他说:“孩子本来就要面对这个大千世界,社会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地位的人也都有,这点儿事就想不通,还要求对方家长去做出改变,这到底是孩子脆弱还是大人脆弱?”

其实,真正会伤害孩子的,不是同学家开着跑车、住着豪宅的富裕生活,而是家长的“玻璃心”。

有个妈妈分享说,一次下雨天,她骑着电动车送孩子上学,尽管雨衣穿得很严实,但孩子脚上排练用的白鞋子还是湿了。刚到校门口,孩子的一个同学就从一辆豪车上下来,被抱着走向教室。孩子拿着书包,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她知道孩子不高兴,想了想,还是追上去问孩子怎么了。沉默了一会儿后,孩子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一样,坐不淋雨的车?”

她说,那一刻,自己很心酸,眼泪就要夺眶而出,但是定了定神,她还是问孩子:“妈妈每天准时来接你,你觉得开心吗?”孩子回答:“开心。”她又追问:“那他的爸爸妈妈也每天准时来接送吗?”孩子摇头并面露喜悦。她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我们都可以去公平争取。”因为赶时间,她和孩子约定,晚上一起订下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心理学上讲,攀比背后是有积极动力的,那就是“我想要和你一样”,这恰恰是教育的最好机会。

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奢侈的物质生活,而是让精神奢侈起来。就像攀比,我们可以在家长群里一起说服那个有钱的家长,但孩子走向社会后呢?那些更富有的同学、朋友,他又要怎么面对呢?

说到底,我们永远无法为孩子打造一个童话般的虚拟世界,但可以帮助他培养挑战自己的勇气,帮助他看到别人的好,也看见真实的自己,并为想要的东西去努力。

父母越是身心一致,孩子越有接受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顺势而为,让孩子更强大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成熟的父母之爱,就是送孩子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1]

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家境贫寒,或长相一般。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便是顺势而为,在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去打造铠甲。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对于一个自卑的人而言,最好的能力就是创造能力。[2]

这句话是说,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果躲躲藏藏,它会更强大。任何困难都有出路,但需要我们有创造性生活的能力。

独臂女孩雷庆瑶,3岁失去双臂,想要上学的她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父亲给她买来纸笔,开始陪着她用脚练习写字。刚开始总是失败,作为父亲的那份心疼可想而知,但他继续默默陪伴。后来,雷庆瑶成了如今这个优秀的女孩,是游泳健将,是主持人,也是演员。

所有用手不能做的事情,她全部可以用脚完成。关键是她还乐观自信,她会给自己的脚涂上好看的指甲油,面对外人,她永远都是乐观、开朗的模样。

可见,很多时候,打败孩子的往往不是生活的困难,而是父母自己。

比如一个先天兔唇的女孩,爸爸为了不让孩子被欺负,坚持送孩子上学,下课也早早候在学校门口。

孩子上学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孩子竟满脸通红,紧张得哭了。

老师安慰孩子时,不懂事的同学说:“老师,她只是嘴巴不好,所以害羞。”只是帮忙澄清的话传到爸爸耳里后,第二天便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顿批评和教育。

就这样,没人愿意跟这个女孩玩。她开始买很多小零食,偷偷塞给小朋友们,却不承认是自己送的礼物。

女孩是那么渴望和其他孩子正常相处,但父母的过度保护却让孩子没有尝试的勇气,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毫无疑问,父母都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但是父母永远代替不了孩子生活,孩子终归要自己去面对更大、更陌生的世界。

最好的父母之爱,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生活的能力,并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作为父母,我们无法给他一个完美的世界,只能陪伴他去勇敢探索。

父母之爱的最智慧之处便是把生活的权利交还给孩子,不做庇护伞,而是做孩子的降落伞。

[1]弗洛姆,《爱的艺术》。

[2]阿德勒,《这样和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