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
对表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对表征解释最多的是关于环境表征和功能表征的概念区分,因为环境表征和功能表征在大脑内联结形成了条件作用的基础,所以这种区分有利于对条件作用的理解。心理分析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功能表征,它们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结。在认知心理学中对表征的研究非常技术化,如它们的加工模式等。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所有的表征都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但是言语行为本身在大脑中由一个叫布洛卡的神经区来控制,所以我们说表征和语言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仅仅是从心理意义角度来说明的,而不是说它们是同一事物,至少从神经学上讲它们是不同的。
人类大多数的思考都是通过表征在大脑内进行,但是表象也很重要。表征和表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般人们会从表象中提取表征概念,也会从表征概念中想象出视觉画面。后者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能力。很多艺术家都有这样的能力,例如,电影导演会根据文字剧本想象出画面。
既然表征和表象具有某种等价性,为什么我们的理论不叫表象理论呢?毕竟表象是我们唯一可以得到的具体信息,而表征则是对表象的一种建构。这涉及心理意义的问题,例如,在黑夜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尸体,从表面上指的就是一个失去生命的人躺在地上,画面上的信息就是这样,但大多数时候其心理意义是引来情绪上的恐惧。表象就是表象,它只有与其他功能联结才能产生心理意义。例如,尸体—死亡—痛苦—恐惧,这一心理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通过提取表征才能完成:人的尸体意味着死亡,死亡是非常痛苦的,当我们面对痛苦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之所以采用表征作为心理联结(心理意义)的表现方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原理和生存原理。大脑在提取表象信息的时候是按照人性中的需要强度来提取的,这有利于生存。例如,当我们在黑夜发现尸体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是逃离,而不是他为什么死在那里。这时候人的生存本能压过了好奇心,情绪表征的提取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