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要靠日常的素材积累和练习
职场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领导抱怨自己的口才不好,跟上级或者下属相处的时候总是无话可说,或者是自己说出来的话总是那么几句,很难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敬。他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天生的好口才。
在这里要告诉这些领导的是,没什么是天生的,包括口才。想拥有好的口才,并不是说只要你胆子大、敢说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底蕴。苏秦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他在面对六国的大王时之所以能侃侃而谈,最终说服六国的大王们,实现了他的“合纵之道”,并不是因为他的师傅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先生,而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口才资本、足够的积累。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一名“纵横家”。所谓“纵横家”,就是战国时期一些依靠自己的口才来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些靠嘴皮子吃饭的人。
苏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他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学成出师之后,曾经先后去游说过周王、秦王,但都失败了。
随后,苏秦很落魄地回到了家里,遭受了亲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冷遇。于是他发奋图强、刻苦攻读,打瞌睡时就用一把小锥子朝自己的大腿上狠狠地刺一下,使自己继续学习下去。
苏秦经过了这一番刻苦的钻研,终于使自己的学识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他再次出马,以自己苦心钻研出来的“合纵之道”游说各国君主,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身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雄兵,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例子。
从苏秦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最后他能如愿说服六国的大王,正是因为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他的口才就会跟他刚出师时一样,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哪里还能说服别人呢?
张铭和李亮同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职位都是主管,只不过任职的部门不一样。由于公司业务的关系,二人要时常进行合作。张亮是一个很爱看书学习的人,平时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除了一些跟公司业务有关的书籍之外,甚至连佛经、周易这样的书他都看。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头头是道,很让人信服。
李亮跟张铭的个性完全不同,喜动不喜静。李亮认为张铭研究这些学问没什么用处,纯粹是浪费时间,他认为,要想口才好,只要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就行了。
结果,有一天,两个人因为业务的问题产生了不小的分歧,于是在办公室里展开了一场讨论。
张铭因为平时看书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属于肚子里有“货”的主儿,所以说出来的话很有说服力,而李亮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能,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句话,只能作一些狡辩,很快就败下阵来。
虽然说口才的好坏跟说话的技巧有关,但更与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哪怕掌握说话的技巧再多,肚子里却没有多少知识,那么,讲出来的话依然空洞无物、乏味至极,这样的话又能有什么说服力呢?又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呢?李亮输给张铭不是因为他不懂说话的技巧,而是“肚子里没货”,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印证了李亮尴尬的境地。
对于领导者来说,没有人希望自己像李亮一样说话空洞乏味。而要做到言之有物,除了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储备深厚的知识。知识面越广越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什么都要学习,还要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优美动听。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在谈话中是不能做到应对自如、侃侃而谈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哪怕口才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服别人的,说出来的话依然空洞乏味。准确、缜密的语言,头头是道,能够说服人;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够打动人;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够感染人。而这些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那种不学无术的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算不上好口才,那种不着边际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夸夸其谈也不是好口才。只有那种以丰富的知识为坚强的后盾,能够给人以力量、愉悦之感的谈话,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因此,领导者们要想在说话的时候足够吸引听众,要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口才的魅力,要想说出来的话言之有物,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加强自己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必定能够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在与人交谈时,难免会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