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之五

四十六难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寐,弥土义。寤,音俉。

寐,睡去也;寤,醒来也;精,清爽也。

四十七难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 [1] 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令,平声。

诸阳者,谓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下走至足,手三阴从腹走至手,足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是以三阴之脉,皆至颈而还,惟诸阳脉皆上至头,又风热在上,寒湿在下,头面诸阳之会,故耐寒也。

四十八难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

虚者,五脏自虚,真气内夺于外也。实者内之本实,而外之邪气而中伤人也。脉之虚实,脉乏而可得;病之虚实,察其证可见;诊之虚实,按之而可知也。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

濡、软同。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依前却去,病主少气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冷极,臣不为虚也,乃脏真气自夺,病自内出矣。紧,坚牢也,三关通度,按之有余,举指甚数,状若洪弦,主风寒,伏阳上冲,目眩头痛。此外感邪气自外入而甚,实也。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出者为虚,脏真自病,自内而出于外也。入者为实,风寒暑湿,自外而入伤人也。言者为虚,五内自病,惺静而言,不言为实。外感邪气,郁冒昏蒸,故而不言。缓者为虚,病自内出,稽延迟慢。急者为实,外邪所中风寒湿热,则死生期日之速矣。

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濡虚牢实说见前。痒为虚,谓气血耗虚,不能充其形体,故皮肤痒也。痛者实,气血壅热,滞塞不通而为痛也。轻按之则痛,病在外而浅,邪气在外而不在内,故外痛而内快,此外实内虚也。重按之乃痛,病在内而深,是邪气塞于内,而不在外,故内痛而外快,此内实外虚也。

四十九难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心宜静以养之,忧愁思虑太多则劳其神,神劳则疲,是伤于心也。肺宜温,主皮毛,饮冷而冒寒者,故伤肺。肝主怒,恚怒则气逆而上则血滞不行,壅积于心胸而不归养肝,是肝之有伤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养生之道也。《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是致脾有伤也。久坐湿地,肾气不能宣行,或强力房事,肾本属水,或入水湿,则邪之胜真,是伤于肾,此五者正经自生病也。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中,去声。下同。

中风者,人之体虚,故风得以中之,是肝所主也。夏之热甚曰暑,冒于热甚,谓之伤暑,属于火,心所主也。饮食不节,劳役过度而怠倦,以致胸膈䐜胀,是脾所主也。冬月辛苦之人感冒寒邪,始自皮肤而得之,肺主皮毛,故伤寒肺所主也。中湿者,风雨山泽蒸气之袭人多中之,谓肾属水,外受水湿邪气而蒸袭成之,是肾所主也。此谓之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五脏有五色,本经言之详矣。假如心病,何以知中风而得之?是见其面色之赤而脉带弦也。肝主五色,乃肝为心之邪,故色见于面。其病身热本心火之正。病胁下痛者,肝风之证也。浮大是心脉,弦者肝脉也。是知肝之风病干于心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五脏有五臭,本经言之详矣,是心主之。今知伤暑,因心而得,是观其证,当恶五臭,身热烦而心痛,皆心之证。浮大而散,心之脉也。是知夏之伤暑,心邪自干心也。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五脏五味,本经言之详矣。假如心病,何以知饮食劳倦而得之?脾主五味,见其喜苦味也。脾虚不能消谷,故不欲食。脾实消谷善饥,故欲食。其病身热,本心火所主,体重嗜卧,四肢不收者,脾之证也。浮大,心脉;缓,脾脉也,因知脾邪干于心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五脏五声,本经言之详矣。假如心病,何以知因伤寒得之。肺主五声,心发声为言,心受肺邪,故谵言妄语而无次也。其病身热,本心火所主,洒洒恶寒,是肺主皮毛,其邪在皮肤也,甚则喘咳者,肺主气,其性刚劲,邪击其肺,故声音于外,咳而喘浮大,心脉浮大而涩者,肺脉也。因知肺邪干心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五脏五液,本经言之详矣。假如心病,何以知中湿而得?中湿乃水湿之蒸气中于人也。肾本属水,性濡湿,外受水湿之气而蒸,故中湿为肾之邪。且肾之五液,汗是心之液也,心受肾之温邪,故令汗出不止。身热本心火所主,小腹痛,足胫寒冷,肾之候也。沉濡肾之脉大,心之脉也,是知肾邪干心也。

五十难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者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

五脏各有五邪,今且以心脏言之。假如心火当旺之时,反见肝木之脉,是从后来,木生火,母来生我,故为虚邪。如见脾土之脉,是从前来,火生土,我去生子,故为实邪。如见肾水之脉,是从我所不胜者,心不胜肾,鬼来克我,故为贼邪。如见肺金之脉,是从我所胜,火克金是夫克妻,故为微邪。如无他邪,但见心脉之甚者,是正经自病,故为正邪,是谓之五邪也。余脏仿此而推。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今以上文心病为例,如因中风得之,是肝木生心火,母来生我,为虚邪也。伤暑得之,暑属心火,正经自病,为正邪也。饮食劳倦得之,心火生脾土,我去生子,为实邪也。伤寒得之,火克肺金,我克他,为微邪也。中湿得之,肾水克心火,鬼来克我,为贼邪也。

五十一难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腑,阳也;脏,阴也。阴阳消息,其证各殊。腑之病阳,主乎动而应乎外,故喜冷而欲见人。脏之病阴,主乎静而应乎内,故喜温而恶闻人声也。此乃分别脏腑之病。

五十二难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也何?然:脏病者,止而不行,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向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等,犹同也。脏属阴,主乎静,故病不动移,是不离其处也。腑属阳,主乎动,故病仿佛贲冲行流上下,居止无常之定处也。此论脏腑发病根本之不同也。此章与五十五难互相发明。

五十三难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七传者是相克之道,传于我之所克者也。间脏者,说见下文。今以心病为例,余病仿此。假如心之病,自心之始,相次而传,六传至心,心当再传肺,肺乃不受再传,是谓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间脏者是与七传之脏相间而传也,此相生之道,故言不死。

五十四难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难,平声。易,去声。

脏病难治,与七传同法,所以难治。腑病与间脏同法相传,所以易治也,与前难同意。

五十五难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离云声,别,彼列反。

积聚,癥瘕癖块是也。脏属阴,阴沉而静,其脉亦沉而伏,主病在内,脏气之所积,而成病曰积。其病各有常处,如肝在左,则积亦在左胁。肺在右,则积亦在右胁。心在脐上,肾在脐下,脾在中脘,各脏之积,各随其处。是谓上下有终始,左右有穷处,故痛不离其部位。腑属阳,阳浮而动,其脉亦浮而动也,主病在外,腑气之所聚而成病曰聚,其病始发无根本。往来上下无定止,故痛亦无常处也,与五十二难同意。

五十六难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肥气者如肉肥甚之状,肝居左,故病发于左胁下,久而不愈,令人咳逆、痎疟,咳逆哕逆也。肝受肺之邪,当传与脾,脾正值旺,虽不受其传,致肝自病,缘脾旺。止十八日不久而衰,终被肝邪之所侵,脾胃必虚,故发咳逆、痎疟寒热如期也,间日而发者,曰 。连日而发者曰疟。肝应东方而生风,故 疟如日从东升,常且依期而见,如风之来,有发有止也。肝应春为万物始生之时,故小儿多有此病。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伏梁者,伏而不动如屋之梁也。病发于脐上,心之部位也,烦心,心闷而烦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疽,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痞者,否塞而不通也。脾在中央,其病在胃脘,绕脐而环也。脾主四肢,故主肢不收。黄,脾之色。疽,湿热也。脾受湿热则饮食不为肌肉,故发黄疸或成消中此困脾积久不愈而致。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咳喘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痛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洒淅,恐惊之貌;息贲者,言其或息或贲起也。肺居右,故病发于右胁下。肺主皮毛,肺积久不愈,令人皮肤之间,森然而寒,翕然而热,故谓之洒淅寒热,非大寒热也。肺主气,故喘邪击其肺,故咳嗽久而肺郁也。郁,一本作壅。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贲,奔也。心积曰伏梁,言伏而不动也。肾积曰贲豚,言动而不伏,如豚之奔也。肾居下,故其病发于少腹久不愈,令人喘逆。肾是肺之子,子病母必忧,故喘逆而少气。肾主骨,故骨痿弱而不能行动也。此难说五积大要之法。

五十七难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五泄之证,说见下文。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胃主腐熟水谷,以分清浊,输其精气于脾,脾乃散于五脏六腑,秽浊糟粕而归大肠。今胃气弱,因受寒邪,不能腐熟水谷,乃径传授于大肠,故泄黄色米谷,皆完出而不化也,是为胃泄。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胃虽腐熟水谷清浊已分,今脾虚受邪,因而腹胀不能散胃之精气于五脏六腑,只留在胃中,中气满,故食下而呕逆,使其精气混合秽浊糟粕同归大肠而泄下也,是为脾泄。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窘迫极急,逼迫之意。大肠,肺之腑,故色白。肠虚则鸣,肠寒则痛,大肠有寒邪之气,所以食未毕而速急要去大便而泄白色,肠鸣而割痛也,是为大肠泄。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溲,小便也。小肠,心之腑。心主血,故小便利而大便泄脓血,小肠在少腹,既受寒邪则少腹而痛也,是为小肠泄。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瘕者,聚也。圊,厕也,水谷糟粕,皆从大肠而传送,大肠下口则广肠与膀胱也。大肠糟粕传送于广肠 [2] ,水液则施化于膀胱。今大肠有寒邪,则里急欲速传糟粕于广肠而出,广肠有热气瘕聚,遂隐闭秽浊则后重,虽数欲去大便,而秽浊不能出肛门也。大肠、广肠俱受病,近于膀胱致水液出少,茎中因涩而痛也,是为大瘕泄。大瘕即痢也。然分赤、白二证。赤者热,白者寒也,谓大肠受寒邪之甚。大肠,肺之腑,故色白。广肠受热气之极,热主火,故色赤。寒邪热气俱甚,则赤白相杂,是皆寒热之邪气,肠中相搏而成也。此一难说五泄之法。

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有汗恶风者,谓之中风,即伤风也。无汗恶寒者,谓之伤寒。一身尽痛者,谓之湿温。冬感于寒,至夏方发,谓之热病。感不时之气而病,一岁之中,长幼皆相似者,谓之温病,即疫疠也。

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 [3] 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苦,病苦也。阴阳指尺寸也。伤风之脉,阳浮而滑,风伤于卫,故阳浮于上,滑是风脉,故头痛而恶风。阴濡而弱者,缘伤其风邪在外不在内,故阴濡而弱也。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谓尺寸一般,紧是寒伤于荣,涩是主无汗也。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是尺寸俱浮,轻手按,浮而滑。心伤热也,重手按之沉而散涩,是津液虚少也。温病者,温当作瘟,乃四时不正之气。春当温而反寒,夏当热而反凉,秋当冷而反热,冬当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故病长幼皆相似。此则时行之瘟疫,非谓春之温病也。其证亦分阴阳六经与伤寒无异。当审其病在何经,随其所在以治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此言阴阳者,谓病在表为阳病,在里为阴也。邪之初中人,始在皮肤,发热恶寒,是表有邪而里未有邪,是阳虚阴盛也,故宜汗之而愈,若误下之则死。或表不解,邪气则传里不恶寒,反恶热,烦躁谵语,是邪在里,为阴虚阳盛也,故当下之而愈,若误汗之则死。《伤寒论》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此汗下之误也。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藁 [4] ,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藁痛。

皮寒热者,邪之初中人,始入肺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燥而鼻干藁不得汗也。肌寒热者,邪入为脾,脾主肌肉,开窍唇口,脾即受邪,津液不得温于肉,以营乎唇口,故皮肤肌肉痛,唇口燥干而舌藁无汗也。骨寒热者,骨属肾,肾主液,齿乃骨之余,肾之有邪,不能主液,则汗妄注不休,骨受寒热,其齿不荣而藁,故病无所安也。

[1]脉:原作“时”,疑字误。据滑寿《难经本义》应为“脉”,据经义为“脉”宜。

[2]广肠:直肠。

[3]盛:原作“甚”。滑寿《难经本义》为“盛”。据熊氏之解应“盛”。

[4]藁:同“槁”,干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