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之一

一 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难,去声,设问之辞。然者,答辞,后皆做此。脏,去声。下同。

经,径也。谓无所不通,言其有常也。脉者,元气也。十二经脉皆系生气之原。所谓生气者,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各经皆有动脉,如足阳明经脉动冲阳,足少阴经脉动太溪之类。寸口者,右手气口也。《内经》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变现于气口。”又曰:“脉会太渊,寸口是太渊穴也。”是知寸口为脉大会之处,故能断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矣。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呼者因阳出,吸者从阴入。一呼,脉动二至,行三寸;一吸,脉动二至,亦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故一息之间,脉动四至,共行六寸。凡人一日一夜通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每一息六寸,推之总得八百一十丈。人身之经脉,计长一十六丈二尺,以八百一十丈等除之,即得五十度,谓脉循环于周身。一日一夜经过五十次矣。荣为血属阴,卫为气属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人之荣卫,于铜壶漏水一日一夜下一百刻之中,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人脉之始起于右手肺,其终复会于右手太阴太渊穴,故诊脉之法,必取右寸,以断生死吉凶也。一息脉行六寸,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度,循环周身。故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从子时至巳阳也;午时至亥阴也。

二 难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治,去声,如“县治”之“治”。

脉有三部,寸关尺也。关,界也,关界乎中。从关至尺泽穴当一尺,故名之曰尺。从关至鱼际穴当一寸,故取寸之名也。关界之上,寸口所属,为阳之所主治也;关界之下,尺之所属,为阴之所主治也。故自鱼际穴起,一寸之后分为尺;自尺泽穴起,一尺之前分为寸也。

故阴得尺中 [1] 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一寸者,十数偶也,故阴得尺内一寸,应老阴之数;九分者,九数奇也,故阳得寸内九分,应老阳之数。尺寸之分,阴阳所属,终始一寸九分。是脉要会之去处,可察病之来由。

三 难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乘,去声。

关前寸口,阳脉之动,当现九分而浮,合阳奇九数。关后尺部,阴脉之动,当见一寸而沉,合阴偶十数。二者之脉皆为平也。尺寸分别,阴阳当相济,不可偏盛。一有偏盛则脉有太过不及,覆溢关格见焉。若阴气太甚拒于阳,使阳气不得相营于下,故脉上出于鱼际,是名曰溢,谓之外关内格。阴偏盛而乘于阳,是阴太过而阳不及也。若阳气太甚拒于阴,使阴气不得相营于上,故脉下入于尺泽,是名曰覆,谓之内关外格。阳偏盛而乘于阴,是阳太过而阴不及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覆,如上倾而下也;溢,如内泛出外也。覆溢之脉,是阴阳不相济,各自偏盛。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成,以致上下相离”。是为真脏之脉,是无胃气以和之。人虽不病,脉则死也。

四 难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脉有阴阳,气分吹嘘,在乎呼吸而已。心与肺在上,为阳,主气之呼出也。肾与肝在下,为阴,主气之吸入也。脾虽不主呼吸,唯主受纳谷味,然其位居心肺肝肾之中,其脉亦在乎四脏呼吸之中矣。详见下文。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肝肾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濡,音软。

大散长者,俱阳也,短涩牢实濡者,皆阴也。实即石也。外盛于上者,谓之浮,为阳,则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降潜于下者,谓之沉,为阴,则轻手不见,重手乃得。心肺在上,故脉俱浮。肾肝在下,故脉俱沉。分别言之:浮而大散者,为正阳,是心脉也;浮而短涩者,为阳中之阴,是肺脉也。牢而长者为阴中之阳,为肝脉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为至阴,是肾脉也。所谓正阳者纯阳也,至阴者纯阴也。阳中之阴,阴中之阳者,半阴半阳者也。脾属土,象中州,故居心肺肾肝之中。而播敷于四脏不言脉者,脉在其中矣,是谓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有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现于左手尺部,是肾与膀胱之顺脉也;现于左手寸口,是心与小肠之逆脉也。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此脉现于阴部,是阳乘于阴也。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尺部见之,阳中伏阴也。一阳一阴者,脉来浮而涩,现于右手寸口,是肺与大肠顺脉也。现于左手关中,是肝胆之逆脉也。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也,此脉现于阳部,是血气俱虚,为阴乘阳也。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寸部见之,阴中伏阳也。各以十二经所在,审四时之候,察六脉之变,可知病名之逆顺,以决其凶吉也。

五 难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脉也。故曰轻重也。 菽,音叔。

轻清浮于上者为天,重浊沉于下者为地。人秉天地之气所生,五脏之脉亦有轻重浮沉,同天地之气也。菽,豆也,故脉之轻重将菽而较其等第。盖肺为四脏之华盖,最居等上。凡持肺脉,要轻手按之,如三菽之重,只在皮毛之间,是肺脉也,故肺主皮毛。心在肺下,居次等。凡持心脉,要略重些,手按之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脉也,故心主血脉。脾在心下,居第三等。诸脏之中,凡持脾脉,要半轻半重,手按之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脉也,故脾主肌肉。肝在脾之下,居第四等。凡持肝脉,要重些,手按之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过者,肝脉也,故肝主筋。肾在四脏之最下,第五等。凡持肾脉,需要重下手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脉也,故肾主骨。肾不言菽者,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矣。此章之难,惟较脉有轻重之法,不谓诊切,故云持脉。

六 难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阴阳偏盛则有虚实之变。此谓寸口脉本浮,今反减损而小;尺部本沉,今反更实大,是名阳不足而阴太过,此阴盛阳虚也。尺部脉本沉,今反沉之又加沉;寸口本浮,今反浮而加实大,是名阴不足而阳有余,此阳盛阴虚也。

七 难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也?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 [2] 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大要也。 少、王并去声;复,又义。

阴阳二气更迭乎四时。冬至则阴极阳生,夏至则阳极阴生。此谓冬至后得甲子日,少阳初气始生,王六十日。当此之时,其气尚微,其候尚寒,故脉进退无常,大小长短不定。第二甲子日,或在正月,或二月,或三月,交阳明二气,王六十日。当此之时,其气始萌未盛,其候始暄,故脉来浮大而短。第三甲子,或在三月,或四月,或五月,交太阳三气,王六十日。当此之时,其气大盛,其候大热,故脉来洪大而长。夏至后得第四甲子,交太阴四气,王六十日。当此之时,其气承夏余阳,阴气初生,其候暑湿,故脉紧大而长。第五甲子或在七月,或八月,或九月,交少阴五气,王六十日。当此之时,阳气衰微,阴气渐盛,其候清凉,故脉紧细而微。第六甲子,或在九月,或十月,交厥阴终气,王六十日。当此之时,阴气极盛,其候寒凝,故脉沉短而敦敦者,重也。凡此六者,非谓平脉,亦不言病脉也,是三阴三阳所王时候之要诀也。

八 难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脏,去声。后凡说脏腑者,并同。

万物所生必有其原,夫人生气之原者,肾间动气是也。肾之动脉在足内踝骨上,动脉陷中,名曰太溪穴,是足少阴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生死之要,故谓命门脉。此系生气之原,脏腑经络之根本,通呼吸之门,作三焦之原,又名守邪之神者,言其能建立根本,保守形真,扶卫内外,不使闲邪伤其身也。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故此动气是人之根本也,譬如树之有根,根本坚固则枝叶茂盛,根绝则枝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是此生气之动脉已绝矣。凡病必诊太溪脉之有无,以决其生死也。

九 难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别,彼列反。数,入声。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受病属腑,腑为阳,阳主热也。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受病属脏,脏为阴,主寒也。是知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寒则脉迟,热则脉数,故可别知脏腑之病。

十 难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者,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也。刚柔者,阴阳也。刚为阳,曰甚;柔为阴,曰微。此谓一部之脉,相生相克,遂分五邪,刚柔相逢,则或甚、或微,遂成十变,今以心部为例,说见下文,余部仿此而推。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令,平声。下同。

急,犹弦也,肝之脉也。假如心脉当王之时,反见弦急之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木生火,谓母来生我,为从后来者,为虚邪。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大犹洪也,心部脉见大,是自家之脉,心邪自干心为正邪。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缓慢也,脾土之脉,心部见之,火生土,是我去生子,为从前来者,为实邪。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涩,肺之脉,心部见之。火克金,是夫乘妻。从其所胜者,为微邪。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沉者肾脉也,心部见之,水克火,鬼来克我,是从所不胜者,为贼邪。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五脏之脉各有五邪,而五邪各分刚柔二变,二五为十。故一脏之脉,有十变也。此止言心之一脏,其余肝肾肺脾四脏各仿此而推之。

十一难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五十合天地造化之数,《易·系辞》曰:“太衍之数,五十乃备。一是数之始,十是数之极”。人之脉息,昼夜循环五脏,脉一动循一脏,五动循环五脏,遍周而复始。五十动则是十次。五脏循环遍,则数皆至极数,而不见止脉者,五脏皆平,故无病也。今不满五十动而见止脉,是一脏无气,谓平人一呼脉两动,一动肺,一动心;一吸脉两动,一动肝,一动肾。心肺阳也,故云呼,因阳出;肝肾阴也,故云吸,随阴入。脾居中位,脉动呼吸两界之间。平人脉,亦有一息五至者,一动是脾脉也。假如一呼一吸脉四动,初动肺,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肝,而止却还复动肺,是不至肾也。故肾脏无气,如此只在肺、心、脾、肝四脏循环,皆满十之极数,则四十后动乃见止脉,是知肾之一脏无气而先绝也。

十二难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脉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别,彼列反,后并同。

五脏之中,心肺在上,为阳应乎外,主气血皮毛。故云呼出心与肺,则呼因阳出于外也。肾肝在下,为阴应乎内,主筋骨,故云吸入肾与肝,则吸随阴入于内也。今云五脏之脉绝于外者,心肺脉绝于外也,医反以针补其内之肾肝;五脏之脉绝于内者,肾肝脉绝于内也,医反以针补其外之心肺。是谓阳绝补阴,阴绝补阳也。经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今心肺之脉浮大之盛,此心肺有余之实热,当泻之,医反以药补其心肺,而泻其肾肝。肾肝之脉迟涩之盛,此肝肾不足之虚寒,是当补之,医反以药泻之肝肾而补其心肺。是谓实其实,虚其虚,损其不足,益其有余,如此而死者,医杀之明矣。冯氏谓此篇当在六十难之后,以用针补泻之类相从也。

十三难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者,是色与脉不相应也,假如肝之青色见于面,而脉反浮涩而短者,是肺脉也。肺金克肝木,为贼邪,是相胜之脉,病即死也;若得沉滑肾之脉,肾水生肝木,是相生之脉,其病自愈也。

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应,平声。见,音现。

五脏五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也。若一色现于面,即当与寸关尺脉之相应,是色于脉当参相应也。假如青色现于面,其脉弦而急,是肝之顺脉,此相应也,其余仿此而推。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数,入声

尺者,睎范 [3] 指尺泽穴,是臂内也。数,心脉也;急,肝脉也;缓,脾脉也;涩,肺脉也;滑,肾脉也。假如脉数而臂之皮肤亦数,是脉与皮肤内外相应,故无病;若脉滑而臂之皮肤反涩,是皮肤与脉内外不相应,故病也。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 应,平声。

肝脉弦,其色青,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声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脉缓,其色黄,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脉涩,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肾脉沉,其色黑,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此谓相应也。假如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谓不相应也,声色臭味皆肺之证。金克木,曰贼邪,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色青是肝木,其脉浮涩而短是肺脉,金克木也,是为贼邪。若大而缓是脾脉,木克土也,是为微邪,此二者皆谓之相胜,其脉浮大而散是心脉,木生火也。若脉小而滑是肾脉,水生木也,二者皆谓之相生。余色仿此类推。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上工能知五脏声色臭味而为五脏之病;又知寸口尺内脉之相应;又知相胜相生之理,知此三者,则治病十可全九。中工者,能知五脏声色臭味,及寸口尺内脉之相应,而不知相胜相生之理,则治病十可全八。下工者,但知五脏声色臭味而已,则治病十可全六。

[1]中:《难经本义》作“内”。

[2]王:通“旺”。

[3]睎范:即《希范五脏图》,指宋朝吴简主编的解剖著作《希范五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