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欣欣医案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治疗中风
张某,男,49岁,干部。
初诊:1989年5月19日。患者平素头痛,因劳累加之饮酒,早晨骑车外出,突然昏仆,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口眼斜,语言謇涩,送我院求治。做CT检查,印象“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西医诊断为“脑出血”,“高血压病Ⅲ期”。经西药治疗2周后,仍未见好转,邀余会诊。见病人神志恍惚,精神萎靡,左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面色白,口角流涎,大便秘结,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80/120mmHg(24/16kPa),诊断为中风(中脏腑、气虚血瘀兼夹痰浊)。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醒神。即予补阳还五汤加夏枯草以清肝息风,石菖蒲、胆南星、竹茹以袪痰利窍,麻子仁以润肠通便。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0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地龙6g,夏枯草15g,石菖蒲15g,麻子仁15g,胆南星6g,竹茹10g。3剂,水煎分服。二诊时患者痰涎减少,神志已清醒,大便通,仍瘈疭,脉弦细,舌暗苔薄白。原方加天麻10g以平肝息风,全蝎10g以袪风通络,怀牛膝10g以壮筋骨、强腰膝。调整为:生黄芪90g,当归15g,赤芍10g,桃仁6g,红花6g,全蝎(研末冲服)10g,天麻10g,钩藤15g,怀牛膝10g,地龙6g,石菖蒲10g。6剂,水煎分服,1日1剂。服6剂后,血压降至正常,患侧肢体已能动转,口眼斜也有改善,语言尚謇,步履仍欠灵活,原方加丹参增强活血袪瘀之力,生地黄、桑寄生、鸡血藤,滋补肝肾,调整为:生黄芪120g,当归30g,赤芍15g,怀牛膝15g,桃仁6g,红花6g,地龙10g,鸡血藤15g,丹参15g,生地黄15g,桑寄生15g。水煎分服,1日1剂,服3剂后,病情平稳;后仍以本方化裁,治疗2个月,左侧肢体活动灵活,语言清楚,口眼斜已正,可自己下地行走,临床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中风属危急重症,究其发病原因多因机体积损正衰,脏腑失调,阴阳偏盛,气血逆乱。上述病例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正气内虚,加之劳累饮酒,而发生中风。在脑出血急性期应使用清热凉血止血法,佐以活血行血,即“以行为止”,可配用当归、丹参、川芎嗪等注射液,待病情稳定后再针对瘀血这一主要环节进行调治。笔者在临症中体会到在脑出血的稳定阶段以至于后遗症阶段以及脑梗死的全过程中都存在有血瘀这一共同的病理机制,又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益气可以提高活血药的作用,且可防止活血药的不良反应,使之不损正气。补阳还五汤正是以气虚血瘀立法,恰合本病病机,故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全方由七味药组成,黄芪用量独重,是方中的主药,其他活血化瘀药量都比较轻,所以全方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使正得复而邪自去。中风病早期患者,临床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伴有肝阳上亢,阴虚风动,痰浊内阻,上扰清窍等本虚标实证,可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伴肝阳上亢者,减黄芪量,以防止其温热之性助阳气上升,加牛膝、夏枯草、钩藤、石决明以镇肝降逆;如痰火壅盛,加胆南星、竹沥、石菖蒲、大黄、枳实之类以化痰通腑,调畅气机。补阳还五汤尤适宜于中风后遗症期,但应用本方必须有气虚血瘀的见症。同时可随证加减,如葛根、丹参、牛膝、豨莶草、橘络、桑枝、炮穿山甲、鸡血藤,诸药皆可配用。在后遗症期,一些病人恢复较慢,此时需守方缓图,同时亦可配合按摩、针灸等疗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期早日康复。
整理:安欣欣;审阅:王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