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汇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脉诀汇辨》,十卷,清·李延昰(1628—1697)撰。李延昰,初名彦贞,字我生,一字期叔,号辰山,华亭(上海松江)人。李氏为明末名医李中梓之侄,从叔业医而传家学。其博学多识,无所不通,行医极笃,为当时所称颂。其所著医书有4种,除本书外尚有《药品化义》《医学口诀》《痘疹全书》。

《脉诀汇辨》为《王叔和脉诀》的刊误之作。李氏鉴于高阳生伪撰《脉诀》之错误,汇集脉学文献70余种,结合其叔所传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其凡例称:“兹编第欲剪取伪诀,故援引群书,专主辨驳,以洞筋擢髓之谈,为考同伐异之事。一出一入,良具苦心,不敢杜撰一字,获罪古今也。”书中卷一论脉学之六要,为李氏研究脉学之心得。卷二至卷六仿崔嘉彦《四言脉诀》形式,籍此为纲领,引释脉学经典及张景岳、李时珍、卢子繇、潘楫等名家脉学,诠说脉理,条分缕析,极为详尽。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强调四诊合参的意义。卷八以五运六气论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部分医案,说明脉诊的临床运用情况。卷十为经络脏象,摘录有关诊法纲领。书中征引各家脉论,皆注明出处,便于考证。

《脉诀汇辨》撰年不详,先后历时20多年,易稿7次,其初稿最迟在康熙元年(1662)即已完成,刊年为康熙五年(1666)。现存主要版本为:康熙五年自刊本,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刻本,另有清刻本。解放后,196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铅印校订本,惜有删改。近年,另有两种点校本基本沿用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20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收录该书,即以康熙五年刻本为底本影印,书末附校勘表,惜未提示校勘依据。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999册,影印收入该书,题署“据辽宁省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年刻本影印”。但与《中国医学大成续集》影印本相覆核,两本间还是有很多不一致之处,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可能是康熙五年本的订补本。

本次整理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医学大成续集》影印康熙五年刻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所据辽宁省图书馆藏康熙五年刻本影印本(简称续修四库全书本)及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简称壬寅本)为主校本。书中征引的诸家脉论,则以传世通行本作为他校。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制定的《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细则》(修订稿)要求,本次校注整理具体说明如下:

1.繁体字径改为简化字,不出校记。

2.由于刻印时笔画小误所致的错别字,径改不出注,如“己”“已”等。

3.异体字、古今字、俗体字径改,不出注。如:“黄栢”改为“黄柏”,“川练子”改为“川楝子”,“濇”“澀”改为“涩”等。

4.通假字保留原字,出注说明。多次出现者,只在首见时说明。

5.凡脱、衍、残、疑或避讳字,或补,或删,或改,或保留原字,均出注说明。

6.凡疑难生僻字,加以注音和解释,总体要求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作训诂考据,不出书证。

7.原书无目录,此次校注根据正文内容及层次重新编定目录,置于书前。

8.引文一般注明出处,凡属引用原文,用“语见”表明;凡属引用大意,用“语本”表明;凡出处与原书不符,用“语出”表明。

9.书中有图94幅,保持图式原样,图中文字重新植换。因原书为竖排,图中文字原属竖排者,一般不予改动,以免影响原图式样。原书原图文字为从右向左排版,按照现代阅读习惯改为从左向右排版,以便阅读。

10.本次整理,个别校勘参用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中国医学大成续集》影印本校勘记成果,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