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防与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认识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有许多因素参与,目前认为其基本过程如下:动脉壁的内皮细胞由于某种原因受损,失去其屏障作用,于是一方面血中单核细胞从损害部位进入内皮下,转变成巨噬细胞;而另一方面血小板在局部附着、凝集,从而形成粥样斑块。而内膜受损之后,通过内膜的脂蛋白使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堆积,并转变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损害之一。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动脉腔不同程度阻塞,导致局部缺血,在脑部引起卒中,冠状动脉缺血则引起冠心病。

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为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者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2.jpg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3.jpg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为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原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叫做危险因素或易感因素。主要的危险因素有:

◆年龄、性别

在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上较多。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女性在更年期发病率增加。

◆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直接引起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即β脂蛋白,尤其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前脂蛋白)增高,从而构成了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特别是它的亚组分Ⅱ降低,载脂蛋白A降低与载脂蛋白B增高均被认为是危险因素。

◆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比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都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吸烟

吸烟者同不吸烟者比较,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并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被动吸烟也为危险因素。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倍。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胰岛素水平越高,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就越高。

次要的危险因素有:

(1)肥胖。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4.jpg

(2)脑力活动紧张,体力活动少,经常有工作紧迫感者。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5.jpg

(3)不良饮食方式。常进食热量较高,含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以及盐等食物者。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6.jpg

(4)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动脉粥样硬化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

(5)性情急躁、好胜心及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的A型性格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主要是相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症状,如痴呆、咯血、腹痛、气急等。

分期和分类:

◆按病程阶段分类: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4期,但临床上各期并非严格按序出现,可交替或者同时出现。

(1)无症状期或称亚临床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至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者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因为血管狭窄而产生器官缺血的症状。

(3)坏死期:因为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表现。

(4)纤维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而引发症状。

◆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分类:本病有主动脉和其主要分支、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以及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类别。

(1)一般表现:可能出现脑力及体力衰退。

(2)主动脉粥样硬化:大多数没有特异性症状。主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最为多见。其次在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多在体检时查见腹部有搏动性肿块而发现,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股动脉搏动可减弱。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由于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引起声音嘶哑、气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静脉或者肺动脉受压等表现。主动脉瘤如果破裂,可迅速致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动脉夹层分离。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7.jpg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或狭窄,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4)颅脑动脉粥样硬化: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侵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脊动脉,颈内动脉入脑处为特别好发区,病变多集中在血管分叉处。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碎片脱落造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缺血性脑卒中);长期慢性脑缺血导致脑萎缩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8.jpg

脑萎缩——老年痴呆发展之路

978751324280601010001-Chapter01-9.jpg

(5)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龄在55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如发生肾动脉血栓形成,可造成肾区疼痛、尿闭以及发热等。长期肾脏缺血可致肾萎缩并发展为肾衰竭。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以及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导致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和休克等症状。

(7)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动脉较多见,因为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引起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特别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如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