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Netflix(4)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Reed Hastings(里德·黑斯廷斯)曾经在一次访谈(5)中这样讲道:

I have always thought you want to go after the smallest market possible that can hold your 5 to 10 year growth ambitions.(我一直认为,你要追求最小的市场,可以承载你五到十年的发展雄心。)

这句话是反常识的。“最小的市场”听上去和我们讲到的创作者一点都不搭界,也很难和后半句讲到的“五到十年的发展雄心”对应起来。从市场选择的理论来看,选择较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天花板更高,才有机会不断成长。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大市场几乎是最重要的因素。

内容创作则与之不同,因为内容本身就难以定义和预测——我们将在本书中反复讲到这个观点。这既是内容创作吸引无数人的魅力所在,也是使人产生迷思的原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大众传媒行业历史中,内容成为一个产业的时间并不长,其中有无数的内容制作者(Content Producers,和我们说的“创作者”略有不同)涌现出来,又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其根本原因就是消费者对内容的判断非常主观,你很难判断下一个内容是否能够再次吸引受众。一个内容的成功,会催生出大量的跟风仿制者,但其做法并不奏效,只会让消费者对此感到厌烦,人们会寻找下一个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这就是市场的悖论:当你能预测一个市场的规模时,这个市场很可能已经消失了。你看到的机会,已经不再是机会;你看到的市场,其实是激烈的竞争。

内容的创作没有边界,不断涌现的新鲜感正是其令人着迷的地方,就像一片永远在等待开垦的肥沃土地,播种和耕耘之后,会生长出难以预料的果实。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新奇的内容形态和每天都在生长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内容:科幻小说、音乐电影、美食纪录片、荒野真人秀、虚拟偶像、对话体小说……这些内容形态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往往不被主流接受,但它们还是被创作出来,顽强地找到了自己的受众,在小圈子里面获得认可,并且催生出更多的创作,逐渐变成一个新的内容类型。当我们发现这些“类型”成为“类型”的时候,它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和试错,开始流行,竞争加剧,进入的门槛变得很高,不再适合新的创作者。

十年前,Casey Neistat(凯西·奈斯泰德)在YouTube上发布了第一条视频,他在其中讲解了正确使用地铁的应急刹车装置的知识,他在镜头中自言自语,也会把摄像机对准毫无防备的路人提出问题。这种极度真实的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Vlog(微录),与当时YouTube上大量以搞笑为主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人观看。之后,他每隔几天在YouTube上更新一个视频,主要内容是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事小情:孩子、家庭、公路旅行、新相机等。他的拍摄和剪辑并不花哨,更多的是真实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点态度。多年以来,有一千多万粉丝通过视频围观了他的生活和成长,也间接体验了他的快乐、焦虑和对世界的奇妙探索。Casey Neistat持续不断的公开分享形成了独特的内容风格,受到耐克、特斯拉等全球品牌的争相赞助,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是十年前那条画质并不清楚、个人风格强烈的视频。

就在你读完这段文字的时间里,已经有数不清的Vlog被创作出来,和粉丝进行着亲密的互动。Vlog之所以流行,并不是因为它的模板或套路,而是因为它就取材于每个人的生活,让每个人都有了自我表达的角度。从Blog(博客)到Vlog,所有创作者产生的内容,都源于这种就地取材,源自“你”的自我表达——它们从来不会重复,因为每一个“你”都如此不同。

所有创作者产生的内容,都源于这种就地取材,源自“你”的自我表达——它们从来不会重复,因为每一个“你”都如此不同。

创作就是从“你”开始的,“你”就是你的创作: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尽管有很多人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创作,尽管你创作的内容可能无人问津,但至少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在和自己的对话中体会到字斟句酌、浮光掠影的精彩。没有哪个“人设”比自我更加独特,也不会有人比自己更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创作起步最好的方向就是自我表达,为自己创作。

最初的创作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来自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感捕捉。这种天然不造作的创作是宝贵的,同时也是尚未成熟的。创作者可能会在不同的取材、手法和风格上不断尝试,逐渐发现最舒适顺畅的创作流程和表达方式。

创作流程就是把创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灵感、收集、组织、反馈和编辑等流程自然地适配到你繁忙的日程中去。成熟的创作者往往会用笔记软件随手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并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整理,然后找到整块的、不被打扰的时间进行集中创作,并与朋友讨论修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无数种不同的创作流程。它最终会变成一种习惯,并对产出的内容本身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表达方式则是你熟悉和善用的创作风格。在创作开始的阶段,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仅仅是说话的口气或不易察觉的表情。你无须经过专业训练,就具有某种天赋和魅力。这种与生俱来的个人特征明确地把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为你的创作留下微妙而难以磨灭的个人印记。

创作流程和表达方式,一部分来自你的生活方式,一部分来自你的个人习惯,两者的叉乘能产生无数种不同的组合。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的开放分享不仅仅是内容创作涌现的原因,更是整个社会前进和繁荣的动力。你的一个想法、一条笔记、一段记录,都可能在某些方面给其他人帮助、启发或安慰,都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被取代的价值。

当你开始以自我表达的方式在内容平台上分享内容,就已经把自己置于公共空间之中,成为一个创作者。这些分享带有你的情感、偏好和习惯。这种创作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你就是独一无二的。而所谓才华、手法和技巧,在“你”面前都显得过于渺小,根本不能成为创作的障碍。

GitHub(6)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软件社区,也是众多创作者用代码进行协作开发的地方。其中一位只有17岁的开发者Antoni Kepinski(7)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开发的管理比萨订单的开源系统在GitHub上获得数百人的关注,而他负责维护的开源项目获得了数千人的关注。

如果你去看Antoni的个人主页,会看到一张带有青涩微笑、有点发胖的少年脸庞。他来自波兰,还在读高中时,就已经开发了数个开源项目。他喜欢旅行、骑行和听音乐。

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普通的男生,在被问到怎么开始学习编程的时候,是这样回答的:

其实,我一开始是用C#编程的,但这并不是我的专长,我偶然发现了GitHub上一个叫Sindre Sorhus的用户的资料。当我第一次看到JavaScript代码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未来想要学习的东西。编程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他在2016年10月注册了GitHub,之后的一个月,他在另一个开发者的项目下面添加了评论,这个项目是游戏《我的世界》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猜到,他应该是在玩游戏的时候碰到了困难,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帮助。到了2017年1月,他开始建立自己的开源项目,并提交了大量代码。到了2019年1月,他开始开发比萨订单系统,并获得了其他开发者的关注。到2019年年底,他成为node-fetch项目的管理员,GitHub的数据显示,有超过235万个开源项目依赖于他的工作。

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篇幅来讲述一个波兰高中生的故事?我们在谈论创作者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他们最后成名的状态,而忽视了他们是因何开始创作的。我们想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男生的故事来讲述创作的偶然性:一个波兰高中生,因为喜欢玩游戏,开始参与GitHub的社区活动。他或许天生就比一般人更喜欢交流,喜欢通过代码的形式表达自己。而后,又偶然在平台上受到了其他创作者的启发,于是开始了他的编程之旅。在发现自己“未来要学习的东西”的瞬间,他一定受到了某种巨大内心力量的激发——没有复杂的市场洞察和需求分析,只是一次偶遇,就一发不可收。第一个获得成功的项目,竟然是一个比萨订单管理系统。生活给了他什么样的灵感,让他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向?我们无从得知。

你和创作之间缺的正是这样一次偶然的启发,无论本书如何阐释,都无法替代这种偶然。偶然是一种自发,不是市场驱动的,而是自我驱动的。自发创造了多样和冗余,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筛选,最终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创作。

当你适应了这种把公众分享和自我表达结合起来的创作之后,你就建立了一种自我和公众的全新的关系——不是刻意的“人设”,而是你本人的自然延伸。它来自真实的你,并且以你独有的自我表达分享给公众。它隔离了若干无关紧要的隐私,而把公众真正感兴趣的部分展现出来。它将从公众那里吸收正面和负面的反馈能量,随着创作的持续而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我们在本书后半部分讲到的内容品牌。

分享,本质上创造了创作与受众之间相遇的偶然性。当你把自己工作的过程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就需要接受公众的赞扬和批评。我们会在本书中详细解释这些反馈过程对于创作流程的意义。但毫无疑问的是,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你真正的创作价值,发现还会有人看这样的一些内容分享,发现你微小的优点和缺点会变成其他人喜爱、模仿和嘲笑的素材,发现一个人的自我表达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你会发现,“你”,就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