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混合工作制(《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读者 TO THE READERS


构建
工作新模式



日,某人力资源总监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的同事进行了交流,话题是疫情过后,如何让员工重新回到公司来上班。

旷日持久的新冠疫情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员工大都喜欢上了灵活办公或者说居家办公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更有效率。

因此,强令所有员工恢复到疫情前的工作模式肯定不现实。办公室办公这种模式不能也不会恢复了。但是否可以“一刀切”式地实行弹性工作制呢?答案就比较复杂了。

本期封面文章《混合工作制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该文作者是林达·格拉顿,她是“未来工作方式联盟”的负责人。该联盟集合了百余家公司,研究工作方式的趋势。据她观察,疫情以来,各公司均以惊人的速度普及了远程工作技术,并且大部分员工均不愿恢复以前的工作方式。因此,她认为,现在正值普及混合办公制的最佳时机,可谓千载难逢。如果能处理得当,混合工作制将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成效和敏捷且灵活。

但格拉顿认为,这种转化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效率。具体来说需要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1)工作与职责,2)员工偏好,3)工作流程,4)包容与公平。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让员工参与设计新的工作模式极为重要,要运用多种工具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不同公司的状况差距很大,因此绝不能偷懒。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工作模式必须凸显公司的价值观与文化。

只有这样,这场深刻的工作模式变革才可能为未来公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hbrchina.org

主创者 Contributors



扎克·迪赫特瓦尔德(Zak Dychtwald)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在中国各地工作和旅行多年,投入许多时间研究年轻人如何影响文化和经济。“中国的年轻人比北美、欧洲和中东加起来都多,”他说,“要了解这个国家前进的方向,就必须了解年轻人是什么样子、想要什么、如何看世界。”他在本期文章里提出,年轻人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意愿,是尚未得到重视的推动中国创新的一大要素。


伦敦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林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热衷于研究工作的演化。新冠疫情袭来时,她开始关注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向混合制工作转变的过程。她通过跟踪数据和多方交流,充分了解了这场转变具有变革性的力量,前提是要有适当的支持。她说,“我的梦想是让这个糟糕的时期留下好的成果,我们要在这个时期设计出适合每一个人的工作模式。”


奥里·图尔(Ori Toor)自称是“热爱涂鸦的自由插画家”,现居以色列特拉维夫。本期一篇文章的插图就是他的作品。他说自己笔下色彩斑斓的作品描绘的是“令你(和我)迷失的世界”。图尔从各种地方汲取艺术创作养分,从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到华纳兄弟的动画片《巨星总动员》(Looney Tunes),还有他的母亲——一位退休的地毯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