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朱元璋挥师夺金陵
元朝末期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两岸灾害连绵,先是旱情蔓延,接着出现蝗灾。正当穷苦百姓哀叹天公不平之时,瘟疫又发生了。病死的、饿死的不计其数,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九月的一天早晨,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口,一位白发老妪拉住一个衣衫破旧的后生之手说:“孩子,不是大娘不收留你,我实在养不活你,还是去庙里寻条活路吧!”这老人送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祖籍江苏沛县,几经逃难,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在濠州定居下来。朱元璋小时读过几个月私塾,家贫供不起,便给别人放牛。不久,父母又双双病死。
邻居汪氏见朱元璋无依无靠,就把他收留下来。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汪氏再也无法养活他,便托人为朱元璋找一条生路:去皇觉寺当和尚。于是,老人亲自把他送到村口。
三年多的云游生活,朱元璋遇到寺庙,便去里面挂单寄食,做做佛事,学会了一些经文,长了见识,还到处寻师访友,练了一身高强的武艺。他游遍了淮河沿岸的通衢闹市和荒山野岭,对民间疾苦和人心向背了如指掌,而且对这一带山川地理形势也很熟悉,这为他后来指挥战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游子思乡,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二十一岁的朱元璋又回到凤阳皇觉寺。转眼间又过了三年,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朱元璋虽然身居佛门清静之地,但心潮难平。他不断从过往行人那儿打听外面的消息:先是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揭竿起义;接着郭子兴在濠州起兵。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朱元璋儿时的放牛伙伴中,有个人叫汤和,已投奔在郭子兴的队伍中,他托人捎信给朱元璋,邀他参加红巾军。正巧,就在三天前,朱元璋因看不惯一个财主横行乡里,去狠狠揍了他一顿,因此结了仇。汤和的来信被这个财主得知后,立即向元朝官兵告密,说朱元璋私通红巾军,还引着一队官军来皇觉寺捉拿朱元璋。朱元璋当时不在庙里,元朝官军没捉到人,便把皇觉寺掳掠一空,临行时一把火将寺院烧成一片废墟,使朱元璋无容身之地。
朱元璋便来到郭子兴的起义军驻扎的濠州城。在城门口,朱元璋留心察看城内情况,冷不防一群守门士兵蜂拥而上,把朱元璋捆起来,旋即押人郭子兴的帅府。
郭子兴正在大堂上同几个将领商议军情,朱元璋被押进来。郭子兴问:“干什么的?”城门卫兵答道:“此人在城门探头探脑,可能是元军奸细。”郭子兴将手一挥:“拉出去!”
朱元璋一摆身体,两臂挣脱了卫兵的手,喊道:“好一个大帅,我不避风险,赶来投奔。想不到你如此不问青红皂白,随意滥杀壮士,大帅真是徒有其名啊!”
郭子兴一惊,抬头一看,只见朱元璋一身又破又旧的僧衣,又高又大的身子,虽然被捆住,但见他双眼凹陷,目光炯炯,前额突出,下颏饱满,毫无惧色。郭子兴心想,此人异像,必有异志。沉思片刻,便问:“你进城究竟要干什么?”“投奔大帅,从军起义。”郭子兴又问:“看你打扮,是个出家人,不在庙里念佛,为何投军打仗呢?”
“本僧无奈家穷,才当和尚,如今汤和邀我前来投奔大帅,不想被人告密,元军烧了庙寺,断我后路。我慕名而来,不想竟遭此厄运,望大帅明鉴。”郭子兴当下传汤和对证。见果真如此,便让卫兵给朱元璋松绑,留他做了亲兵。
朱元璋不负所望,作战中带头冲锋陷阵。一次,郭子兴被元军围在城外,孤身单骑对付几名元军骑将眼看就要落马被擒,在这危难之际,朱元璋大吼一声,抡起一把大刀杀人重围,将郭子兴救进城内。郭子兴见朱元璋有胆有略,武艺超群,就提升他为九夫长。郭子兴的夫人张氏,见朱元璋气度非凡,料他将来必成大器,便将养女马姑娘许配给朱元璋为妻。
朱元璋有机会接触一些重要将领,对起义军的内部情况熟悉后,他想:“郭子兴军事进展并不顺利,手下几个重要将领互不服气,几股力量拧不到一起。我若长期依附在其手下,终非良策。一旦内部引起纷争,有可能被元军吃掉。这对起义军和我自己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呀!”于是,他请示郭子兴说:“起义军不能局限在此发展,要设法扩大地盘、壮大队伍。请大帅让我暂回老家,去招募人马。”郭子兴便同意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竖起一面招兵大旗,小时候的放牛伙伴徐达、周德兴等人,闻讯带了几十人来投军,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多人。郭子兴见朱元璋带回这么多生力军,心中大喜,升他为总管。朱元璋乘机提出了外出作战、扩大范围的谋略,郭子兴点头许诺。于是朱元璋带领徐达等将士,离开濠州,向南推进,攻打定远。
路过驴牌寨时,结寨自保的三千人马,正处于孤军无援之际。朱元璋乘机略施计谋,收编了这支人马,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从驴牌寨南下,很快到了定远的横涧山下。此处驻扎一支约两万人的队伍,主帅缪大亨,与元军一道打过濠州。朱元璋与徐达商议:“横涧山是我们攻定远的必争之地,不可不取,我想先挫败缪大亨,或许能收下一些人马,不知意下如何?”徐达毫不犹豫地说:“今晚就先收拾了他再说。”
朱元璋沉思了一下,对周围几个心腹说:“缪大亨虽不可怕,但他人马较多,又占据有利地形,我们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以免损兵折将,影响锐气。”众人点头称是,又计议一番。
当晚,缪大亨已经入睡,忽听寨外战鼓齐鸣,人声呐喊,赶紧爬起来与部下商议。缪大亨寻思,眼下夜黑,情况不明,不知来了多少人马,出寨迎战不利,不如拖到天亮再战。他正要派人出去加固防御,忽听人禀报:“朱元璋派人来见元帅。”
缪大亨只好下令:“让他进来。”他抬头一见,来人是他的同乡。原来朱元璋一面用兵临城下的阵势对缪大亨施加压力,一面用攻心之计派人前来劝降。来人没有寒暄,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大将朱元璋本意是打元兵,杀官府,只要缪元帅归顺,他不会为难你的。我今前来奉劝,望元帅三思。”
缪大亨不甘心就此归降,但又没胆量出去迎战。此时外面喊声如雷:“弟兄们,做好准备,缪大亨不归降,马上冲杀进去!”接着卫兵来报:“此处兵营都被朱元璋的队伍围困。”缪大亨见大势已去,只得答应投降。
朱元璋兵不血刃,一夜之间取得了横涧山的胜利,招降了二万多士兵。紧接着,又势如破竹,攻克了定远、滁州。
朱元璋声威大震,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俩也率队伍前来投顺。冯氏兄弟原是读书人,在动乱中也组织乡民,结寨自保。他们拜见朱元璋,朱元璋见他俩谈吐不俗,便以诚相待,向他们请教夺取天下之计。
冯国用献策道:“金陵(今南京)虎踞龙盘,有帝王建都之势,将军可先攻下此城作为根据地。您可凭借金陵的地理形势向四面征战,再广施仁义,从严治军,不贪钱财,不好女色,志存高远,便可夺取天下。”朱元璋便把他俩留在身边,参与军务大事。
不久,定远人李善长在朱元璋进军滁州的途中前来拜见。李善长足智多谋,胸有韬略。朱元璋问道:“如今四方战乱,国家动荡,百姓不能安定,何时能天下太平?”李善长答道:“昔日秦末战乱,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起兵,他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不乱杀人,结果五年便成帝业。”他见朱元璋听得有兴,又继续说:“你是濠州人,离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只要借鉴刘邦的长处,不愁天下不平。”朱元璋连连点头。
此后,朱元璋以刘邦为楷模,在与文人们相处时,逐渐懂得了历史上很多战争的经验教训。他知道,仅凭马上功夫,没有文人谋士的辅佐,是难以得天下的。于是,他更加尊重有学问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因而,朱元璋的治军方略不断得以充实。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郭子兴任他为总兵管。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就成了红巾军的大帅。
朱元璋威望日盛,一些能征善战的勇将,都纷纷前来投靠,郭子兴的旧部也完全归属朱元璋的麾下。
朱元璋占领了濠州、滁州、和州后,便谋划沿江东下,直捣金陵。朱元璋召集众将议兵,拟定从和州渡江夺取太平,作为立足点,然后进取金陵。
正当朱元璋谋划渡江,苦无舟楫之际,忽报巢湖义军首领廖永安、俞道海率水军万人、战船千艘前来投奔。朱元璋大喜,立即将巢湖水军调出作战,准备渡江攻夺太平。
攻取太平,必须先夺取采石矶。采石矶地处要冲,是长江下游的咽喉,素有天险之称,也是夺取金陵的必经之地。朱元璋亲自部署了水陆两军的作战方案,率领人马溯江而上,由和州向采石矶出发。
驻守采石矶的是元朝御史台副长官蛮子海牙。他得知朱元璋率兵前来,便亲自上阵督战。元军凭借长江天险,依靠严密的水上防线,又准备了充足的炮火,筹划先击败朱元璋的水军,然后调集人马,步步重围,把朱元璋的陆军消灭在长江岸边。
朱元璋的水军飞速赶到采石矶下,这里矶石陡峭,高出水面一丈多,元军据守在矶上,居高临下。前锋郭英、胡大海率战船还未靠近矶头,就被元军炮火打翻了十几只,落水的士兵立即被江浪冲走了。郭英见正面登矶不行,便调来长枪手,分乘几只小船,再次冲击,又遭到元军弓箭的阻击。胡大海见状,一声呼叫,率后备船队再次进攻,只见矶上元军炮箭齐发,起义军士卒纷纷倒下。朱元璋水军三次冲锋,均被击败,伤亡沉重。
蛮子海牙调动战船和兵力,企图两面夹击。朱元璋焦急万分,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江面一艘艘战船箭一般驶来。朱元璋见大将常遇春率藤牌军赶来,大喜,即令:“继续进攻采石矶!”他挥臂大喊:“常将军,此举胜败都维系于你,夺取金陵,你当首立战功!”
常遇春高声答道:“主帅放心,我就是拼死也要登上采石矶!”说完在船头上向朱元璋抱拳致意。只见常遇春左手执盾,右手操戈,让士兵用藤牌护身,摇船向矶头疾进。矶头上的元军见来将勇猛,急忙放出一阵利箭,岂料均被盾牌挡住。常遇春飞快靠近矶边,未等元军的长枪队反应过来,便大声吼叫,腾空而起,一跃越过丈余宽的江面,登上了矶头。元军将士大惊,以为神兵天降,各个呆若木鸡。等他们清醒过来,一齐扑向常遇春时,只见这位二十三岁的将军独自抵挡,他右手一戈刺去,蛮子海牙的一员勇将立即被刺倒身亡。守矶的元军全被常遇春的勇猛镇住,吓得拔腿而逃,来不及逃跑的人,都乖乖地当了俘虏。
采石大捷,朱元璋夺得元军大批粮食和武器,诸将纷纷搬运,准备返回和州。朱元璋则命令乘胜进攻太平。为了坚定将士信心,他下令把所有船缆砍断,任其顺流漂走,以绝将士归心。于是,起义军势如破竹,勇猛向前。沿江元军营垒,都被一一攻破。守卫太平的元军首领,见朱元璋一鼓作气前来攻城,慌忙弃城而逃。朱元璋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占据了太平重镇。
太平儒士陶安前来献计:“现在群雄并起,四海鼎沸,大帅应严禁烧杀掳掠,安定人心,先东取金陵,占据龙盘虎踞之地,然后分兵廓地,扩充力量,就可以平定天下。”这与朱元璋的意图不谋而合。次年三月初一,朱元璋派兵攻占芜湖;五月,便开始了攻夺金陵的战斗。
金陵城是元军驻防重镇,不仅城墙高,而且护城河深,元军防守严密。朱元璋连续发动了三次攻城战。
元军统帅福寿据险死守,朱元璋攻坚失利。九月,朱元璋再次发动进攻,集中兵力从四面展开攻势,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将领郭天叙、张天佑以身殉职,朱元璋的军队败退到溧阳,兵力损失两万余人。
两战失利,并没有动摇朱元璋夺取金陵的决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率领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金陵。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无不奋勇当先。在外围城中,先打败了陈兆先,收服补充了三万六千多名士兵。在激烈的攻坚战中,元军统帅福寿被击毙,水军投降。
朱元璋攻占了金陵后,将元朝设置的集庆城改为应天府。从此,朱元璋以金陵为中心,势力范围一步步扩展到周边地区。为了巩固占领区和继续发展壮大队伍,他接受了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诸多策略,暂缓称王建号。
朱元璋又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
朱元璋在政治、军事战略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巩固基地,扩大战果。朱元璋自幼游食四方,了解各地民情和地理形势。参加红巾军后,独挡一面,增强了治军才能。他着眼于以创立金陵为基地,广泛收罗人才。在占领区内,废除元朝暴政苛法,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安定社会秩序。在有了巩固的后方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不断向外发展。在作战策略上,实力较小之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实力,不过早崭露头角,不为众矢之的;时机成熟之时,能放手发展实力,扩大占领地区,从而夺得金陵,乃至取代元朝。
2.因势利导,灵活机动。打横涧山时,朱元璋运用谋略,一面用兵临城下之势增加对缪大亨的压力;一面巧用攻心战术,派人前去劝降。这一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朱元璋兵不血刃,一下增加两万多兵力,在其征战生涯中是精彩的一页。采石大战中,他知人善任,激励常遇春奋力冲击,一举取胜;占领采石矶后,又取粮于敌。他在和州“号令严明,军容整肃”,使“民大悦”。和州是一座小城,供粮有限,他便图谋太平,向产粮区丹阳一带筹粮,为绝将士归心,他下令砍断所有船缆,以坚定决心。朱元璋有勇有谋,指挥得当,节节取胜,终成帝业。
3.稳步推进,重视经济。朱元璋在兵力对比占优势后,使占领区和自己的后方连成一片,把补给线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取得可靠的粮饷供应,以保障战争的深入发展。
4.严于治军,激励士兵。他很注意训练一支纪律良好、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朱元璋善于鼓动部队的士气,注意优待俘虏,在胜敌后使自己更加强大。他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中,灵活地运用孙子兵法,这是他作战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
1960年代后期,毛泽东针对世界发展的形势,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与历史上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