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论权威
【原文】
道泛①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②也。万物归焉弗为主,则恒无欲③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注释】
①道泛:自然法力无边。道,这里指自然力。泛,广泛。
②弗名有:非直接的参与方式。名有,具体有形的方式。
③恒无欲:一定的环境影响力。无欲,指环境要求。
【译文】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及,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化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
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解读】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大道不以大自居,却以小所示,因为终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
大道大,却把名归于小,其实大道是大名。众生发觉了这真实的一面,才更加佩服大道之大。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最大的生命体就是大道,大道的本命就是自然。而人把自己的本命称为“灵魂”或“魂魄”。何谓“灵魂”?“灵魂”灵在哪里?如果“灵魂”灵,那么谁愿意来到世上受罪?来到世上一定是享受大富大贵。既然命不由己做主,那么“灵魂”一点也不灵。既然“灵魂”不灵,那么人还有没有灵魂?人来于道,道的本命就是自然,所以人的生命去向当然由自然决定,绝不会以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更不会以“神”的意志所决定。人与自然共为一体,自然中有四大,当人本命复归于道,则人居首位。
【故事】
宰相的典范子产
子产在公元前554年被郑简公立为卿,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
子产的治国功绩主要体现在法律上,他做了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公布成文法;二是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
前536年,子产把自己所制定的成文法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成文法是子产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
子产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成文法,让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到法律的具体条款,这实际上就否定了法律的神秘性,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宽猛相济”是子产提出的法律实施策略。“宽”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强调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
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宽”的思想,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猛”的思想。由此可见其影响。子产的宽政在郑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当时,郑国人到乡校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对于这种情况,郑国大夫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
但子产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所以不同意毁掉它。”
子产主张借助乡校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当时郑国大夫对子产的见解很是佩服。就连同时代的孔子知道了子产的这番话,也佩服子产的气魄和胸襟。
子产也注重“猛”的一面。他曾经对子太叔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
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
子太叔开始时不忍采用严厉的政策,结果郑国出现了很多盗寇。他后悔没听子产的话,于是改变策略,盗贼活动才得以平息。
据说,子产病故后,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积蓄为他办丧事,他的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
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
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这就是现在郑州市的金水河。
千古一相李斯
李斯年轻时曾在楚国做过郡掌管文书的小吏,后来离开楚国,到当时学术气氛最浓的齐国投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由于他读书认真,钻研精神很强,学业优良,成绩突出,所以很得老师荀子的赏识。
李斯学成之后,先投在秦国吕不韦的门下做舍人,后来为秦王政所赏识,提拔他做长史。
李斯为秦王政出谋划策,建议秦王政派人持金玉珍宝出使各国,以便游说、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达到各个击破,逐一吞并的目的。秦王政采纳并实施了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于是,秦王政重用李斯,提拔他为客卿。
正当李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积极为秦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出谋献策,施展才华之际,六国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并不示弱,他们纷纷给自己的国王献计献策,或以武力对抗,或派出间谍到秦国,采取各种方法削弱秦的力量。
李斯中了反间计,秦王政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准备撵走身边的一些谋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有抱负,有智慧,也敢作敢为。
他不怕犯颜获罪,直接给秦王政写了一封信,劝秦王政不要逐客,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实际上是李斯贡献给秦王政的一份广招贤才强国,进而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政见谋略书。
秦王政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再次重用李斯,提拔他为廷尉。
同时,秦王政招揽了一大批贤将良才。如史书上著名的王崎、茅焦、尉缭、王翦、王贲、李信、王离、蒙恬等都是来自别国的客卿,他们在秦统一天下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斯为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出谋献策,作出了很大贡献。秦朝统一天下后,秦王政做了始皇帝,称为秦始皇。李斯对统一后的秦帝国,如何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为秦始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实行郡县制。
秦国统一六国后,李斯提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集权,加强统一,这样才能天下安宁。秦始皇于是发布诏令,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推进了历史的发展。
二是统一文字。
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命李斯制作标准字样,即小篆。紧接着,为了推广新制的文字小篆,李斯亲做《仓颉篇》7章,每4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了隶书这一新的书体。从此,隶书便作为秦代官方正式书体。
三是统一度量衡。
李斯把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固定下来。
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四是修驰道、车同轨。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棵。
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900千米。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
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五是统一货币。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24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1万铜钱折合1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
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至清朝末年。
至此,李斯在他辅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过程当中,完成了他最后一个使命。
前208年7月,李斯因为在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于市。
纵观李斯在秦统一天下前后的作为,几乎每干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并影响后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但大多不过功在当朝,时过则境迁,相比之下,李斯可以说是建立了累世之功。
变法革新的商鞅
商鞅是卫国王室中人,他年轻时就喜欢钻研以法治国的学问,但因为是庶出身份,一直未得到重用。
后来,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宣布了一道命令: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大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到了秦国,并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孝公还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就全由左庶长来决定。”
前356年,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商鞅把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了秦国,加以公布实行。并把“法”改为“律”,增加了连坐法,从而把秦献公的时侯实行的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
二是奖励军功。
商鞅规定国家的爵位按将士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计算。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如升至第十级“五大夫”时,赏赐给300户人家的税地。爵位在五大夫以上,除享有600户人家的租税供他食用外,还有权收养宾客。
同时规定,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即不能靠出身就获得爵位,享受特权。这就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三是发展农业生产。
商鞅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就要出加倍的赋税和劳役,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把大家庭分割成小家庭,成为户头的成年男子就不能再在大家庭的掩护下,游手好闲。
另外,商鞅招徕地少人多的韩、赵、魏三国百姓来秦国垦荒,为此他制定优待“徕民”的政策。
四是建立郡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以加强中央集权。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使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由于第一次变法的成功,商鞅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
前350年,商鞅实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变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
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是建立县的组织。
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是迁都咸阳。
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秦国通过商鞅的两次变法,变得越来越富强了。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商鞅不仅有突出的政治才干,还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严肃军纪,实行什伍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响应。通过变法,不仅培养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还用法律的形式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变法措施,对后来秦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策影响深远。
济世贤相萧何
萧何年轻时在秦时的沛县做县里的狱吏。他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尤其是和其中的秦泗水亭长刘邦,感情更不一般。
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结果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按罪被杀。于是就躲了起来,藏到荒凉的芒砀山的深山老林中。
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此时做狱吏的萧何与曹参、樊哙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萧何设法让樊哙去芒砀山找回刘邦,打算共同起义。
刘邦从樊哙这里得知萧何意图后,立即率众奔沛县而来。来到沛县城下,刘邦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入城内。
沛县百姓看了刘邦的信,就聚集起来攻入县衙,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在萧何等人的力举下,刘邦做了沛县的县令。于是,他们便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楚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
刘邦才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前208年9月,项梁叔侄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举起义旗。不久,便召集了20余万兵马,并与刘邦所部会于薛城。
众将约定:项羽从北路向西攻秦,刘邦从南路西进向关中进发,两路人马在击败秦军后,谁先入秦都咸阳谁当关中王。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凭靠张良等人的谋划,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则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
前206年10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秦王子婴设计杀了奸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起义大军开进了咸阳城。
将士们见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
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他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萧何做官多年,他知道,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
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
对萧何的做法,刘邦很是佩服,遂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5000户,并派兵卒500人为萧何贴身侍卫。
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有梁楚东部9个郡,建都彭城,即现在的江苏徐州。并背弃原来的约定,改立刘邦为汉王,辖治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
为了阻止刘邦东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了3个秦朝降将。
刘邦看出了项羽的险恶用心,憋了一肚子气,有心与项羽决一死战,怎奈势单力薄,实难取胜。只好采纳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隐忍入蜀,休兵养士,广招人才,待机再与项羽争个高低。
刘邦按张良的计谋,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急匆匆地向巴蜀进发。一路上,许多来自其他诸侯王军中的兵士自愿投到刘邦的旗下。
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从楚营中逃出,投奔刘邦的。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前206年8月,刘邦采纳张良、韩信所献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挥师东进,留下萧何负责征收巴蜀之税,供给军粮。
汉军将士人蜀后,思念家乡,东归之心甚切,一旦东归,个个如猛虎下山,奋勇争先,直杀得雍王章邯的兵马丢盔卸甲,落荒而逃。汉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便占据了三秦之地。
刘邦令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自己则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彭城进发。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3个月,已成一片瓦砾。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
萧何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另外又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
他还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关中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前203年,项羽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此时,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并逐渐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后来,刘邦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消灭项羽、平定楚地后,诸侯联名上《劝进表》给刘邦,推举他为皇帝。刘邦论功行赏,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的食邑也最多。
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
于是,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用来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
大家都无言可答。
行赏分封诸侯后,定都的问题又迫在眉睫。经过商议,最后决定定都咸阳。于是,刘邦暂居栎阳,命丞相萧何营建咸阳。
前199年,咸阳皇宫——未央宫竣工,萧何请御驾从栎阳到了咸阳。至此,西汉建都长安,历时200余年,萧何成为该城的最早规划和设计者。
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同年,太子刘盈即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
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9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
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再一次向汉惠帝献计献策,举荐曹参为相。曹参继任丞相后,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