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指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格,也称个性,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人的知识、能力、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它在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健康的优良人格。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早日腾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唯有个性(人格),才是“五彩”的源泉。历史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呢?
在历史知识传授中,熏陶学生的人格
费尼可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可见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若离开了具体的知识,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显得苍白无力。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袁世凯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历史教学等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人格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明白:要成就一番事业,优良而伟大的人格是前提和关键。
例如:通过介绍司马迁、贝多芬、罗斯福等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通过介绍居里夫人、布鲁诺、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献身精神;通过介绍郑和、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蔑视困难、勇敢探索的开拓精神;通过介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培养学生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钢铁般的意志;通过介绍焦裕禄、雷锋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样,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格的熏陶,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人格素质基础。
探讨新教法,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向全国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这就要求教育应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有关的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另外,针对具体的历史知识,大胆放手,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
这样,通过新教法的实施,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激烈,需要人们建立起包含自立自强能力的高素质基础,而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新世纪已经开始,为使我们的学生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外,更应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考试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演讲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等等,这种新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勇敢拼搏、敢于竞争的优良人格。
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人格的高低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不断学习一些优秀人物和先进教师的事迹,从他们身上吸取人格的精华,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遵纪、守时、守信、勤学、勤恳、严谨、求实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在此基础上,去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而又主动自觉地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拥有完善人格的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完善人格的高素质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探求恰当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优良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