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家庭:明明有家,为何如此孤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懂事的孩子,静悄悄地崩溃

【亲子关系篇】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就不会有好的基础教育。

我的学生在跟随我学习亲子教育问题时,我经常告诉他们,一些家庭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

独立性教育。从孩子小的时候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烦别人,自己收拾房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上学后独立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坐校车。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

感恩教育。表达感谢的方式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是具体的行动。有感恩之心的孩子长大后不自私,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守规则教育。教育孩子从小学会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包括遵守交通法规、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在这种守规则的理念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各种法律法规意识,知道人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也会自觉地爱护环境,有集体意识。

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爱自己的国家、民族,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并以此为骄傲。在爱国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强的爱国意识。

体能教育。学生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在运动中出现的小小磕碰,家长从不大惊小怪。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然而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个别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做得不够,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好孩子,进而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我认为,好的教育需言传身教,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喋喋不休地训导孩子,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甚至与家长形成对立。成长中的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父母要是说话粗俗,孩子会觉得他们说话的方式很酷,模仿父母的语言模式。父母不孝顺老人,经常打骂长辈,孩子也有可能如法炮制,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非打即骂,这也是身教的结果。家长的举止行为会给孩子造成直接影响。比如,父母经常外出应酬,让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孩子在家想着父母在外头干什么,又怎么能把心思放在作业上?再如,家长每天回家后经常看手机、玩游戏,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很少,这样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看手机、玩游戏。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这就是身教往往大于言传的道理。

正确的亲子教育往往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2岁以后,在独立性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吃饭、不挑食、饭前洗手,让孩子从小就与同龄孩子多接触,在家里不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关系是第一位的,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同时爸爸和妈妈也爱孩子。在这样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会身心健康、不自私、有集体意识,长大进入社会也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独立性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无论在饮食方面还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完全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甚至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更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二,过度严厉管教。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欣喜若狂,成绩一旦退步,家长就暴跳如雷,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尤其是上高中后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想起自己的悲惨童年,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憎恨,个别孩子会有顶撞父母,甚至放弃学习以惩罚父母的行为。

第三,过度顺从、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样长大的孩子很可能会极度自私,上学后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没有朋友,怨恨周围的人,也不懂感恩父母,长大后很容易仇视社会、仇视周围的人,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四,过度散养。很多家长出去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忙于生计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给孩子做饭。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比如上网、玩游戏、结交不良少年等。

第五,在家暴环境中成长。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也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因为他看见父母产生矛盾时是用暴力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认知中会认为暴力能解决一切,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第六,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会焦虑不安、心情压抑,产生自卑感,也使孩子对生活、婚姻失望。如果父母经常冷战,孩子同样会感觉心情压抑、烦躁、不开心,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第七,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无论任何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做主,包括上大学选专业、恋爱择偶、安排工作,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没有主见,“妈宝男”“妈宝女”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八,在比较中成长。父母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从小就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包括比较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工作、配偶等。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获得幸福感:一种可能会自暴自弃;另一种可能是会盲目攀比。不懂得享受生活,没有满足感,甚至结婚后也会拿自己的另一半与别人比较,在比较中生活一辈子又怎么能幸福呢?

第九,随意“贴标签”。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就是笨,就是废物”。在这种否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使取得成绩,他的心情也不会喜悦。喜欢否定孩子,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就是“经常赞美孩子,孩子会骄傲自满”,这样的父母一味地否定孩子,会造成孩子自卑、不自信的性格缺陷。

第十,缺少基本的信任。这样的父母会经常叮嘱孩子不要上网、不要结交坏孩子、不要吸烟、不要喝酒、不要早恋,要好好学习。孩子的好奇心恰恰是家长不信任的地方,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就想尝试这些被叮嘱“不要做”的事情。

以上就是常见的错误的亲子教育方式,在下面的观摩个案中会有具体体现。

求助者:女孩,17岁,高三学生,由父母带来咨询。

家长叙述:孩子最近情绪不好,跟父母说自己在班里没有朋友,与同学没有共同话题,经常莫名其妙地伤心,告诉父母自己活到35岁就不活了,还说自己这辈子不打算交男友,也不想结婚。父母听到后很焦虑,带女儿来咨询。

咨询目标:提高求助者自身格局、改变错误认知、重建正确三观。

老师请孩子父母回避后,直接问女孩:“你因为什么事情感到纠结,都说出来,我好帮助你。”

女孩说:“我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在班里没有好朋友,更没有闺密,就是跟同学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去,感觉很孤独。”

老师问:“你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指的是哪方面?”

女孩说:“我没有手机,家里也没电视,我除了复习功课外,什么都了解不到,自然与同学就没有话题了。”

老师问:“你都高三了,怎么能没有手机呢,是不是你父母害怕你玩手机游戏会耽误学习?”

女孩说:“我有手机根本不会耽误学习。我的自控能力很强的,也向父母保证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看手机,看完手机就会交还给他们,但是我不能没有手机。”

老师问:“你跟父母这样说完,父母是什么态度?”

女孩说:“我妈妈没有表态,我爸爸不同意,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手机,全班同学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手机。我除了和同学说学习相关的事情,就没有其他话题了。同学们聊的话题我一句也插不进去,我能说的话题他们也不愿意听。”

老师问:“除了学习之外,你还能说什么话题?”

女孩说:“我爸爸经常给我讲‘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作为子女,就应该回报父母,父母养你不容易’,我从小到大一直听着这些话。”

老师问:“你听到这些话是什么感受?”

女孩说:“我听到这些话后也总在想要好好学习,努力挣钱,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老师问:“你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吗?”

女孩说:“我对今后没有太大的打算,我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孩子,我能活到30多岁就可以把父母的恩报答完了。”

老师问:“你活到30多岁,怎么报恩?”

女孩说:“我活到30多岁,挣的钱都给父母,够他们养老了,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也就不欠父母的了。”

老师说:“你们家里的亲子教育出现问题了,你家是典型的管教严厉的家庭。是你妈妈管教你更多还是爸爸管教你更多?”

女孩说:“在我们家里,我爸就是皇帝,说一不二。我爸说什么话,我和我妈都得听着,不能反驳。我想起小时候的事就伤心。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一点,我爸就会让我把戒尺拿来请罚。”

老师问:“你小时候除了学习之外,参加过兴趣班吗?”

女孩说:“我小时候学过钢琴。我不喜欢钢琴,我爸非得让我学,不学就打我。他也让我学声乐、学唱歌。”

老师问:“你学钢琴也好,学声乐也好,考级了吗?”

女孩说:“我没有考级,学钢琴和学声乐是为了长大后考艺术特长生用的。我现在学习成绩很好,就不用考艺术特长生了。”

老师问:“你从小时候到现在,没觉得生活是很幸福的吗?你没有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吗?比如,你和父母一起出去吃特色美食,放假的时候去旅游。”

女孩说:“我们去饭店也是去普通的饭店,能吃饱就行。至于旅游是没有时间的。我妈妈工作很忙,我爸爸工作更忙,还经常出差,根本没有时间陪我出去玩,我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学习。”

老师问:“你是在重点中学念书吗,学习成绩怎么样?”

女孩说:“我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我的学习成绩在全校排前五名。”

老师说:“像你这样的成绩,应该去北大、清华。”

女孩说:“我对去北大、清华没有太大的兴趣,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完我就可以结束生命了。”

老师说:“你这种思想可能有点问题,咱俩现在探讨一下人为什么要活着。”

女孩说:“我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多赚钱,能赚更多的钱来孝敬父母,起码父母没有白养我。”

老师说:“人活着的意义不是单纯为了报答父母,如果单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那当初父母就不该生你,更不该养你。”

女孩说:“很多家长都爱把‘父母养孩子小,孩子养父母老’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从小我就是听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些故事长大的,我觉得我活着的意义就是给父母赚足够的养老钱,之后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老师说:“父母养育子女,看到自己的孩子阳光、幸福、快乐地长大,长大后有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愿和祝福。很少有父母生养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回报自己。当今社会,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早已经解决了,父母到了一定年龄后,国家的福利待遇足够老年人衣食无忧,根本不需要子女来养活自己,所以养儿防老是一种过时的封建思想。作为子女,独立生活后常常看望父母、陪伴父母也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必要把孝顺父母当成生活负担,更不可以把孝顺父母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什么说养儿防老是一种封建的思想?抱有这种思想的父母,在无形中与孩子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父母把孩子从小养到大,付出了很多辛苦,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应该赚钱孝顺、回报父母,像小时候父母照顾子女一样来照顾父母。如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亲情体现在哪里?伟大的、无私的父爱和母爱又体现在哪里?所以说养儿防老这种思想践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践踏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感情,也道德绑架了孩子的人生。”

女孩说:“我爸爸就有这种严重的封建思想。他是个‘封建’的家长,在家里说一不二,我和妈妈都必须听他的,不能意见相左。如果和他意见不统一,他就会反复说自己的想法,直到我们妥协。到后来,爸爸在家里说什么,我和妈妈都不敢反驳。爸爸让我学什么,我就得学什么。爸爸怕电视会影响我学习,我们就不看电视,也没有电视机,更没有宽带,也不给我买手机。”

老师问:“你和同学之间没有共同话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女孩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不愿意和我聊天,我在班里没有好朋友,更没有闺密。”

老师说:“不是同学不愿意和你聊天,而是你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知识,和同学没有谈资,也就是和同学没有交谈的话题。”

女孩说:“是这样的,我和同学不知道说什么好,也就是老师您所说的没有谈资。”

老师说:“你之所以没有谈资,是因为你不看电视又没有手机,你的社会知识获得的渠道只有你的父母。但你父母在家里不愿意交流,所以你很多社会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你父亲,而你父亲对你的教育就是努力学习,知道报恩,大讲特讲孝道,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其实讲究孝道没有错,孝顺父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父母给自己生命、抚养自己成人,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作为子女感恩父母没有错。但是,子女不应该把孝顺当成一种负担,更不应该把孝顺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为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志在四方,为国家做贡献。忠孝不能两全也是我国的文化典范,忠是指忠于自己的国家,为国家做贡献,在忠和孝的选择之间,要选择忠,为大家舍小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而不应该只为父母而活,这就是曲解了孝道的意义。”

女孩说:“老师我明白了,人活着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而不应该只为父母而活。”

老师说:“你和同学之所以没有交流的话题,就是由于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偏差,对现代社会的知识又了解得太少。因为你不看电视,也不看新闻和娱乐资讯,不了解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形势,所以你和同学就没有共同话题了。”

女孩说:“我除了学习之外,别的方面知道得太少。”

老师说:“你和同学一交流就谈孝道,说自己以后要为父母而活、不想恋爱、不想结婚,更不想要孩子,如此一来,谁愿意和你聊天呢?女生们都愿意聊买了什么漂亮衣服,吃了什么美食,去过哪里旅游了,以后要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自己的理想,等等。这样越聊她们越开心,而不像你总说一些悲哀的话题,影响聊天的气氛。”

女孩说:“老师您说得很对,同学们都说我成天就知道学习,什么也不知道,一说话就是满满的负能量,大家都不愿意跟我聊天,我才感觉很孤独,我怎么能学会和同学聊天呢?”

老师说:“我会做你父亲的工作,让他同意家里买一个电视,让你在固定时间看电视,或者给你买一台智能手机,让你看一些新闻,多了解社会的现象,这样你的社会知识就会丰富起来,你和同学自然就会有谈资了。关于你的三观,我觉得咱们之间也需要再讨论一下。”

女孩说:“三观指的是不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老师说:“是的。你想在30多岁给父母挣够了钱,报答完父母的养育之恩后,就结束生命,这种想法就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你想过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吗?”

女孩说:“父母生我没有经过我的同意,生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给他们养老送终,我觉得我30多岁能挣够给父母的养老钱,我这一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老师说:“为什么说你的人生观是错误的呢?因为你说你活着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人活着要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受到父母的养育、学校的培养,成人后就要为自己不白活一回而去拼搏、去奋斗。为周围的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辈子就没有白活。比如说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为了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老百姓们都会记住他,他这一辈子就没有白活。也有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这些人也没有白活。更有一些民间传承下来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的创始人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们。再比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些人都活出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意义。你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家叶挺写的《囚歌》吗?”

女孩说:“我知道叶挺将军,他是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国民党发动的皖南事变中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囚歌》。”

老师问:“你记得《囚歌》这首诗的内容吗?”

女孩说:“我记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老师说:“你背诵得非常好,但你知道诗的含义吗?”

女孩说:“我知道,叶挺被捕,关在监狱里,国民党劝降他,告诉他只要投降,就会放他出监狱大门。叶挺以诗明志,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说人的躯体怎么能由狗的洞里爬出,也就是不会向国民党屈服,投降的人失去做人的尊严,就像狗一样对国民党摇尾乞怜。后面的话是叶挺将军把旧社会比喻成地狱活棺材,期望着革命的烈火将活棺材烧掉,换来革命的胜利。”

老师说:“你从这首诗中没觉得叶挺为了信仰、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建立新中国,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多么了不起吗?看看他活着的意义是何等的伟大,志向是何等的高远!哪像你活着只是为了给父母赚养老钱。和革命烈士相比,你的感受是什么?”

女孩回答:“和这些革命先烈相比,我根本就没有志向,活得是多么卑微,目标是多么短浅。我现在才明白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老师问:“你觉得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女孩说:“为国家、为社会贡献我的聪明才智,才不白活一回,这才应该是我的人生意义。”

老师说:“你能有这个思想高度,我感到非常欣慰。你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应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应该为了短浅的、愚蠢的目标而活着。”

老师接着说:“我现在总结一下你的问题。一是与同学的关系问题,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知识不足,这种不足主要是由于你课外书籍看得少、不看电视新闻,也没有手机导致的。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上大学后就是自己管理自己了,家里也会给你买手机,与同学接触也多了,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二是关于对孝顺父母的理解有些偏差,你把旧社会的孝道用在了当今社会,这是完全不合适的。在封建社会,温饱没有解决,作为子女也许应该努力赚钱养家,孝顺父母,供养父母。但在当今社会,温饱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也很完善,大部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不成问题。父母只是希望子女快乐幸福地生活,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作为子女,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有时间多陪父母聊天,这才是孝道。三是你的人生观出现了问题,总觉得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赚够养老钱后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短浅的、愚蠢的人生观,你现在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次咨询已经解决了这三方面的问题。你回去后再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今天的对话,有问题再来找我。今天的咨询就到这里吧。”

三个多小时的咨询结束了,女孩信心满满地走了。

解题式心理咨询个案解析

一、从求助者的叙述中得知本个案的已知条件是:

1.高三女生,17岁。

2.求助者与同学相处得不好。

3.求助者表示自己只想活到35岁,给父母赚够养老钱就结束生命。

4.求助者以后不想谈恋爱、结婚、生孩子。

5.求助者在重点高中的学习成绩排在学校前几名。

二、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出以下几个未知条件,通过与求助者有目的的问话,将这些未知条件转换成已知条件,进而解决求助者的困惑,完成咨询目标。

1.求助者的学习成绩排在全校前几名,证明求助者智商不低。学习成绩这样好的学生,为什么与同学相处不好?

2.求助者给父母赚够养老钱,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3.求助者父母的亲子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

4.求助者的人生观又是什么?哪里出现了问题?

5.帮助求助者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以及求助者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6.帮助求助者建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