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极乐世界图
大足石刻宝顶山公认的石刻至尊之作是圆觉洞,有人甚至将它推崇为北宋石刻艺术的高峰作品。殊不知,大足圆觉洞这个“高峰之作”,其布局、造型皆与安岳华严洞有血缘关系,而且华严洞的造像气势更加磅礴,更加宏伟。
安岳县城东南56公里石羊镇有一座箱盖山,这里山高路陡,峰峦起伏,竹木葱笼,美景如画。华严洞就开凿在山巅的悬崖峭壁上,有大小二洞。华严洞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共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华严洞因有坐高五米以上的“华严三圣”而得名。中为毗卢遮那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两颊丰润,两耳下垂,双目半睁,神态庄严,结跏趺坐于铺帛仰莲座上,双手于胸前作内缚印,似乎在与众子讲经说法。两侧文殊、普贤头戴化佛宝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缀饰璎珞,面目慈祥端庄,分别呈舒相,跣足座于青狮、白象上。文殊左手仰掌平放,右手执玉如意,普贤右手着金刚掌,左手托梵筐,似乎在协助佛祖演释教义。
“三圣”头后均有圆形背光,背光外沿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光明永照之义。后壁间隙处刻有“一切唯心造,应观法界性,三世一切佛,若久欲了知”的佛教偈语。正壁两角有两个站像,左像似道教真人打扮,左手持一书函,书面标有“合论”二字。右像为一光头僧人,左手紧握一卷经书,书面有“那略”二字,此两像到底是谁,现无定论。
两侧十大菩萨是华严洞的精品力作,古匠师们着力对面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出了众菩萨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慈善。右壁起由外向内分别是圆觉、净业障、威德自在、弥勒、普眼菩萨;右侧由外到内为贤善首、普觉、辨音(即观音)、清净慧、金钢藏菩萨。这十尊菩萨身材窈窕,面目清透,头戴宝冠,胸饰璎珞,姿态健美,肌肤丰满细腻,仪表堂堂,服饰轻薄透体,柔和飘逸,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每尊都酷似古代绝色佳人,其雕刻艺术达到了令人倾倒的高度。
①华严洞洞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正壁坐高5.2米的华严三圣像。中坐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面颊丰润,两耳下垂,双目半睁,神态严肃,趺坐于莲台上,手作法指,似在讲经说法;两侧文殊、普贤头着饰有化佛的宝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缀饰璎珞,面目慈祥端庄,分别盘腿安坐于青狮和白象的背上。
窟顶为平型,正中阴刻一巨大“唵”字。“唵”佛教术语,即指一切法门。“六字真言”第一个字就是“唵”字。唸“口奄”即是唸佛的效果。“华严三圣”本来就是佛教密宗造像经常出现的题材,故在窟顶部刻此“唵”字。
洞内两侧上壁各排列五组半浮雕造像,统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变故事图。出于佛教《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全是叙述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者的故事。善财出身在古印度一个名叫名福城的贫苦农民家里,因家庭的不幸,以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经文殊师利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发菩提心,造福人间。
善财童子以此为宗旨,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先后参拜了五十三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贤者,其中有厨师、设计师、小学教师、航海师、商人、音乐家、医药家、比丘、居士、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人等各行各业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各传授一法门,因此善财童子从思想、道德、艺术上得到诸多法门的智慧,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坚定思想,最后拜观音为师,随同菩萨做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事业。成了观音菩萨的胁侍“闻声救苦”的助手,所以观音左侧常有善财童子的塑像,加上龙女合称观音三圣。
此处仅在“五十三参”中刻了十参,主要表现善财童子拜毗卢佛、文殊师利,拜粥香长者,拜裁剪师,拜观自在菩萨等内容。这十组雕刻题材广泛、人物生动,殿亭辉煌,到处祥云缭绕、瑞气万千,充分展示出一幅幅西方佛国世界的奇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