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脏乱:会整理的孩子效率更高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理查德·瑞德曾说:“今天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却正在抛弃一件已被证明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做家务。”
整理房间是基本的家务,很多家长都在头疼,不知道该在孩子几岁时要求他们整理房间。有的家长则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叠一次被子给孩子2元钱,倒一次垃圾给孩子5元钱。但是又有专家提出,这种物质奖励会降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哪天家长不给钱,孩子就不愿意劳动了。
那么,要想孩子的房间摆脱乱糟糟的状态,培养整理房间的好习惯,要从哪几个心理方面着手呢?其实,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整理意识及习惯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
婴儿期的整理习惯及心理分析
丹丹今年一岁半了,她的房间里摆满了小猪佩奇等各种毛绒玩具,还有积木玩具、汽车玩具也都堆在毛绒玩具下面。本来并不算小的卧室,看起来简直像垃圾堆一样。奶奶每次刚给她收拾好,将玩具分类放在收纳盒里,一转眼她又把盒子里的玩具翻出来了。不穿的衣服也扔得到处都是,从床上拖到地上。
婴儿期婴儿的动作发展水平还处在较低的阶段,因此还不具备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但是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可以制订一个清晰的整理方案,将房间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多次演示给婴儿看,鼓励婴儿参与其中的一小部分。通过模仿学习,一两岁的婴儿也能参与整理房间的家务,这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并逐渐形成整体的思维观。然而,因为婴儿的前额叶皮质尚未发展完全,这一区域负责管理所谓“执行功能”的指令,如注意力、决策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就需要家长逐渐鼓励婴儿参与合作。而当婴儿参与合作时,他们的大脑也因此得到激发。
幼儿期的整理习惯及心理分析
4岁的小圆每天都喜欢把自己所有的玩具从卧室搬到客厅来玩,玩过之后,从来不会将玩具送回卧室,大量的玩具就堆在客厅的茶几上、沙发上和地板的各个角落里。妈妈去阳台晾衣服时,一不小心踩到一辆金属的小汽车,疼了很长时间,而小圆也曾因为沙发缝隙里卡着的积木而弄疼自己。
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玩具不再是重要日子的专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亲朋好友,都非常慷慨地给孩子买玩具、书籍。而孩子在玩耍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摸摸这个,又看看那个,不会真正享受和探索玩具的奥秘,也很少起到益智的作用。
尽管孩子自己不知道收拾玩具,但是当大人来帮忙收拾时,孩子还会哭闹,会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许碰,不许收!”似乎,让玩具布满家里的所有角落就是他们的梦想。3~6岁是儿童自主意识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玩具就应该围绕他们旋转,如果不及时引导,他们的屋子只会越来越乱。
一项为期25年的研究发现,年轻人是否在三四岁时参与家务劳动是预测他们能否在20多岁成功的最佳方式之一。这种早期的责任分担逐渐发展成了他们对于生活其他方面的责任感。在家里帮忙越多的孩子会感受到对父母更大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帮助他们挨过生活中“压力山大”的时刻。换句话说,当孩子发现他们能为家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层次的幸福快乐。即使孩子的帮忙微不足道,也能让父母感到开心。
青少年期的整理习惯及心理分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口号,早已被“你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事情我来做”所代替。繁忙的学习任务似乎给了青少年一个绝佳的借口,尽管这时,家长是很乐意帮助孩子整理房间的——只要他们一心一意学习就行了。但是,在学校里,班级内务水平、宿舍内务水平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家中有保姆式服务的青少年,在面对需要自己独立整理的房间时,总是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于是他们就开始各种塞和藏。
敏浩是一名高中生,他似乎对整洁的房间感到烦躁,他向往乱糟糟的房间,越乱越心安。所以,如果家长代劳,帮助他收拾好了房间,他一进门就会感到不舒适。为了缓解这种不舒适,他会把书架上的书随手抽出来,把书桌上的摆件弄歪一点儿,这样他才感觉到这是自己的屋子。因为他在潜意识里,希望能看到,即使自己搞得很乱,也有一个人能接纳自己。这种挑衅的想法与自己的矛盾心态、内心冲突的状态融为一体。
在学校里,老师来检查时,敏浩为了应付检查,只好把桌面上的脏衣服卷成一团,塞进储物柜里。将桌上的随身听、电池和卡片之类的东西也都一股脑儿地藏进被窝里,再将被子压平。有时,老师查房后,他也不记得将储物柜里的脏衣服拿出来,直到某天发现衣服早已发霉。
毫无疑问,养成良好的整理和收纳习惯,让自己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
要想养成好的整理习惯,我们该怎么做
第一,巧用情景。将物品收纳盒贴上鲜明的标签,将物品与收纳盒之间建立联系,如小猪佩奇的家,玩过之后要送佩奇回家找妈妈。这种假装游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在游戏中养成好习惯。情景设计其实就是为了调动起幼儿的想象力和游戏的参与感,然后完成一些你想让他们完成的事情。
第二,早立规则。将物品整理规则清楚地写出来,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幼儿的自律水平较低,需要使用他律来规范他们的习惯。
第三,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动作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布置清晰简单的任务,如用引导的语气说:“你能把这台小汽车开进车库吗?你会停车吧!”而不是笼统地要求:“你快把所有玩具汽车都收拾好!”不符合孩子能力水平的任务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收拾房间变成一种不愉快的体验。适量的任务,有助于孩子乐观地接受,从而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
第四,正面支持。不要在孩子收拾后,自己又重新收拾,这意味着对孩子整理能力的否定!在孩子整理房间之后,可以给孩子和整理后的房间拍个合影,以此肯定孩子正在培养的好习惯。
第五,改变思维方式是建立新习惯的开始。习惯成自然,敏浩在家里随手乱扔东西,也不具备整理房间的能力,因此,他在面对检查时只能消极应对,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要将被动应付变成主动解决问题,则需要敏浩改变思维方式,将整理房间的任务当作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外在强加的任务。
第六,给孩子任务时,先说清楚原因。家长因为工作忙碌,家务繁忙,很容易随口对孩子吼出:“你必须马上给我收拾好!”却很少有耐心跟孩子解释原因。如果将“不许、不可以、不能做”改为“如果做了这件事,我们就能……”的积极句式,让孩子对美好的结果有所向往,便不会让孩子执拗于“你凭什么让我干这个”的叛逆心理中。
第七,适时地共情。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肯定,他们对家务活动有新的认知和想法,我们首先应该要倾听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孩子的见解。善于表明对孩子的支持和欣赏的家长,往往会得到孩子积极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