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挑食:零食里藏着说不出的快乐
吃是儿童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吃得好是长得好、学得好的前提。然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很多坏习惯让人头疼,如挑食、追着喂饭、吃饭磨蹭、暴饮暴食、偏爱甜食和高热量食物、节食等。那么,这些吃饭的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存在什么样的心理原因呢?其实,养育者的喂养习惯、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都是坏习惯的源头。
怎么吃才能让家长和孩子都满意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儿童青少年在各个年龄阶段吃饭时存在的典型问题,再逐个击破难题,科学地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婴儿期的饮食习惯及心理分析
从婴儿开始摄入辅食起,家长就很头疼——不知道该给婴儿吃什么,怎样吃才能长出好身体。有些年轻的家长迷信海淘,不远万里从国外购买诸如泡芙、手指饼干之类的零食或辅食。婴儿在刚开始接触零食时,总是特别敏感的。逐渐地,他们会发现有的零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而有些零食则会让自己厌恶。他们会在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时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情绪。
有些婴儿在面对新食物时,会因为一次的“受挫”,而不肯再尝试。以至于当婴儿再次见到这类食物时,会表现出排斥心理,家长再怎么“诱骗”,他们都坚决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婴儿会一直吃、一直吃,直到实在吃不动为止。这时,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还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吃得多才能长得高,吃得多才能有营养。其实不然,在婴儿早期,婴儿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吃饱,看到喜欢吃的东西,会产生自然的进食冲动。家长如果不对婴儿的饭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可能会使婴儿摄入太多,对身体造成负担,最终影响婴儿身体发育。
婴儿还处在认知发展的初期,没有能力平衡饥饿与进食之间的关系,所以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接受饮食的阶段。因此,父母或直接照料者要帮助婴儿建立进食冲动与饥饿感之间的平衡。一个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条件允许,他会一直享受母乳到1岁、2岁,甚至3岁。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在婴儿6个月大时,主动给婴儿添加辅食。最初从原味米粉开始,等婴儿逐渐适应了新食物后,再添加果汁、蔬菜,然后加入鱼、蛋和肉。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婴儿尝试新食物,并让他学会正确表达饱腹感与饥饿感。
幼儿期的饮食习惯及心理分析
3岁的小欣在进入幼儿园前,吃饭很费劲,总是吃几口就离开了板凳。无奈之下,奶奶只好去追着喂。她一边玩玩具,一边张口接过奶奶递来的饭菜。奶奶明知追着喂饭是个坏习惯,但是心里想着,追着喂,总比让孩子饿肚子强啊,反正孩子早晚能学会自己吃饭的。
其实追着喂饭有很多危害,家长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危害,才能有意识地改变习惯。首先,追着喂饭会破坏孩子对饱饿的判断,因为他们被迫接受食物,没有时间判断自己是否吃饱了。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适当的饥饿,这样他们才会调节进食冲动与饥饿感之间的平衡。其次,追着喂饭会导致孩子不分时间、地点吃饭,从而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最后,孩子会养成事事依靠他人的习惯,缺少责任感,比如,玩具不自己收,书包不自己背,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不做,就自然有人帮着做。
如果你问一个爱吃零食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吃零食呀?”她可能会天真地回答:“因为零食里藏着快乐呀。我吃零食就感到很快乐!”你看见了吗?孩子将自己与零食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零食等于快乐。而吃饭又等于什么呢?吃饭可能意味着受挫,因为孩子还没有熟练地使用筷子、勺子,吃一顿饭可能会多次挨家长的批评和唠叨。对幼儿来说,所有的食物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玩具,他们会用手捏一捏面条,用嘴巴舔一舔蛋壳。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被家长喝止住,就可能会对吃饭这件事产生消极的心理印象。
在幼儿期,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食物之间的联系,比如,让孩子坐在自己的餐桌旁,用自己的餐具,用手抓着吃也没有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用适合他们的餐具就餐,孩子能自信地使用餐具,能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便会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青少年期的饮食习惯及心理分析
10岁的小原每天晚上回家吃饭都提不起精神,随便敷衍几口就放下了碗筷。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小原每天放学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买烤肠和奶茶,难怪他一到晚饭时间,就已经没有食欲了。似乎只有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甜食才能引起小原的兴趣,而长期吃这些高糖、高热量食物的坏习惯,已经让他的牙齿开始损坏,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糖分能给人带来愉悦感,除了糖分,还有心理上的连接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因此,要帮助孩子戒糖,第一步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全部,从他的健康出发,给他设定规则,增加约束,并奖励他的进步。
16岁的小美自从进入高中之后,就开始了节食计划。她说身边的同学都在减肥,必须少吃,甚至不吃。她已经一个月没有吃晚饭了,瘦了20斤。她对吃饭渐渐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小美的妈妈很担心本来就很消瘦的孩子会把身体饿坏了,小美则自信地认为饿习惯就好了。小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得了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指有些人长期不愿进食或只摄取少量的食物。这些人对食物的兴趣并没有完全丧失,一般只是由于变瘦的愿望达到病理性的程度而引起的。神经性厌食症的部分原因与心理因素和过分节食有关。少男少女在校园里,面对周围人对体胖者的负面评价,内心渴望减轻体重,渴望成为受人瞩目的焦点,于是他们过分地节食,久而久之,导致生理功能紊乱,造成神经性厌食症。
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审美,病态的瘦不是真正的美,健康活泼才是少男少女该有的风采。合理进食、多吃蔬菜水果、加强运动也能起到瘦身健美的效果。
而小宇则在吃的路上停不下来,暴饮暴食的他体重一路飙升,现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肥胖症。小宇的妈妈也同样感到焦虑,似乎小宇怎么吃也吃不饱。
暴饮暴食的孩子体内的物质能量平衡已经遭到破坏。因此,家长需要培养青少年对饱腹感和饥饿感的正确认知,并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同时,青少年要通过自我调节,加强对暴饮暴食的情绪认知。有时你想吃,不是因为你饿了,而是你感到焦虑。那么这时,集中精力去对付焦虑,从而将意识从进食冲动转移到别处。
要想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我们该怎么做
第一,心理学研究指出,婴儿开始尝试新食物,可能需要8~10次的品尝才会接受。因此,在给婴儿提供新食物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允许婴儿在感到不适时将食物吐出来。对婴儿的支持,就是给他提供的安全感,在信任家长的前提下,他才敢尝试家长提供的新食物。
第二,婴儿总是对自己熟悉的食物有好感。因此,将新食物与婴儿已经熟悉的东西结合起来,会让婴儿更容易接受。如将鸡蛋饼做成婴儿喜欢的小鸭子形状,婴儿因为喜欢小鸭子,而不会从心理上排斥新食物鸡蛋饼。
第三,婴儿的饭量是逐渐增长的,但是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量作为参考指标。照料者可以观察记录婴儿的喝奶量、辅食量,根据数据总结的经验来调整婴儿的饮食量。当家长规范了饮食的时间点与数量之后,也会促进婴儿对饮食的时间点与数量的认知。
第四,巧用行为的强化作用。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吃饭,主动打开动画片给孩子看,经过多次实践,孩子习得了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同样需要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来强化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自己吃饭时,不能玩手机,要认真对待就餐时间,用心享受食物带来的满足。
第五,家长要克服溺爱、偏爱和护短的心理,正视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纠正问题。不要在吃饭问题上妥协和退让。如果家长过度迁就孩子,只要能吃进去饭,孩子做什么都可以,那么孩子自主吃饭的好习惯就将难以养成。
第六,灌输规则意识。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可以离开座位,家庭成员共同遵守餐桌礼仪,交流感情。禁止在吃饭时把玩具给孩子,让孩子感受用餐时光的快乐。
第七,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吃饱后,就不要再塞给他东西吃了,因为孩子的食欲和饭量也是有差别的。运动消耗少、开餐不固定、生长发育的需要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孩子有时看起来不太有胃口。家长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调节,不要纠结别人家孩子是不是胃口更好,要尊重差异性,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