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拥抱缤纷多彩的需求
我剖析刚需和痛点的陷阱,并不是反对创业者进入刚需和痛点市场,而是提醒创业者不必挤在大众所知的刚需和痛点领域。
人类有很多天性需求,既不算刚需,也不算痛点,但是经久不衰,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例如,人爱美,这是天性需求,无所谓刚需或痛点。美的东西,永远被人喜爱,永远没有被垄断。哪怕疫情严重打击了经济,但是花店仍然有生意,即使日子再困难,人们也要买花。花,算不上刚需或痛点,但是它永远被人喜爱。
人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多数人的回答是:过得更加幸福。
幸福体现在哪里?是更有钱吗?是更有权吗?都不是。
幸福体现在“不被迫、不着急”,当人们把钱用在“不是刚需、不是痛点”的地方的时候,幸福便悄悄地降临了。
教育是刚需,也是多数人的痛点。很多教育产品的确创造了价值,但是用户(尤其是孩子)的感觉可能是无奈的、厌恶的。学生花了十几年时间,做了几万道题目,参加了几百次考试,花了很多钱参加各种辅导班,这些努力似乎都不值得被记忆。然而人们却记住了看似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例如,一场感人的电影,一首优美的音乐,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让人惊喜的礼物,等等。
有位留学生写了一篇日记。他从国内名牌大学硕士毕业,费了好大劲儿到美国读生物工程博士,期望毕业后多赚钱。他借住在美国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每天忙个不停,过着单身的奋斗生活。
有一天房东邀请这位留学生参加自己儿子的毕业派对。房东的儿子刚从神学院毕业,回到家里邀请所有亲朋好友来分享他的喜悦。他脸上洋溢着幸福,拥抱了每一位客人。那一晚,这位留学生失眠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奋斗。
当人的刚需和痛点越少,而貌似没用的需求越多时,人就越有幸福感。因为刚需和痛点通常是被迫产生的,而“无用”需求却是人主动产生的。
钓鱼既不是刚需也不是痛点,但是有人愿意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去钓鱼。尽管他常常空手而归,却乐此不疲,因为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
我无奈地排队给车子加了一箱“刚需的油”,送孩子参加了一节“痛点”培训课,虽然满足了需求,但是我和孩子都不快乐。同样地,满足刚需和解决痛点的人,比如无聊的加油站工作者和筋疲力尽的老师,他们都不快乐。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不经意地买了一束花,听了一首歌,貌似无用的、很廉价的东西,却让我们很开心。
当我们抛开刚需和痛点的执念后,就会发现人类的需求一直是多种多样的,长久地存在于身心之中。当我们拥抱缤纷多彩的需求时,思路顿时开阔了,满眼都是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发表了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见图1-3。其核心观点是,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先满足低层次需求,再满足高层次需求。马斯洛把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3)情感和归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5)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图1-3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市场营销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当然,任何社会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正确的。很多学者认为,人的需求其实并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我认同这样的需求观点:人在不同场景下和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关注点。人的需求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分类研究,但是不必划分“高低层次”和“先后顺序”,不必拘泥于需求层次模型。
创业者要遴选需求,最好基于人的长久需求来研发产品,用足够长的时间沉下心来做好产品和服务。如果不停地在风口追逐需求,在空中飘荡,貌似热闹和时髦,可能什么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