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二
串起点滴

本书从创作到诞生,严格来说历经了12年。如果说应对新的时间管理问题需要不断研发新的“特效药”,我就是那个常年沉迷研发的人。

在过去的12年中,我出版了7本书,以此寻找人生的目标和抵达方式。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创立了一个文创品牌,以此解决时间管理的优先级和路径问题。

在过去的7年中,我观察了上百万人的行动,以此求证是哪些规律和方法论在人群中持续发生作用。

在足够长的时间线上,一个人才有能力看清过程中的行为和事件是怎样作用于整体的。2018年,也就是我40岁那一年,我的寻找和求证逐渐形成了结构性的结论,我给这套结论起名“五种时间”。我认为“五种时间”可以有效回答我在过去12年、10年、7年中涌现的所有时间管理问题,其实它所能回答的早已超越了时间管理问题的范围。

为了论证“五种时间”,我又做了两件事,各用了一年时间。

第一件事:2018年,我去往国内26个城市,把“五种时间”的第一个版本讲给我的读者和文创使用者听,现场听取大家的理解和反馈,也观察“五种时间”后续对每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我认为好的理论通常包含三点,一是用简单结构可以解释复杂问题,二是可以影响和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是很重要的指标),三是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这一点最厉害。我从佛山讲到呼和浩特,再从哈尔滨讲到兰州,虽然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还没去,但这本书会把我带去那里。我相信这本书在未来也有机会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版本,把“五种时间”带到更多文化之中。希望它能给每一个读到的人带来启发和转变。

在现场课程中,一开始讲完“五种时间”的完整内容需要4小时,后来因为太受欢迎增加到8小时,本书在后来的8小时版本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在写书时,我又重新规划了内容顺序,毕竟追溯到“五种时间”的诞生,是我要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一系列追问。明白要趁早,最理想的坐标肯定是站在人生的早期,因此我挪动了我的写作观测点,退回出发时刻,重新按成长的时间线设计了阅读逻辑,不过当你读到书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时,就会迎来整本书的融会贯通。

在现场讲解“五种时间”时,我和团队还准备了很多视频和图表,包括现场的互动练习和作业,这些会在本书的配套练习中复现一部分。在视频时代,读书变成了少数人安静又持久的旅程,但我相信阅读本书时,你又能听到自己心中海涛翻腾和烟花绽放的声音。

第二件事:2019年,我和团队为用户开发了一款叫作“趁早行动”的微信小程序,开始用“五种时间”的原理来观察大家的优先级分类和具体行动,包括优先级为什么而设,因什么而变动,行动因为什么而坚持,又被什么中止。事实上,从2014年春天我的读者自发组织全国各地的“趁早读书会”开始,这类观察就在进行,但我和团队的现象归因能力在2018年“五种时间”体系形成之后,才有了确切的落地。还是那句话,在足够长的时间线上,一个人才有能力看清过程中的行为和事件是怎样作用于整体的。成长中最大的成本是战略成本和时间成本,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节约,什么是真正的浪费。如果是真正想做的事,就要充满耐心。

每半个月,“趁早行动”微信小程序上都会新开一期指向若干具体目标的100天计划,这些计划的上线逻辑也都来自同一个结构。我猜参加了100天计划的同学在看完本书之后,会对很多环节的设置恍然大悟。这个基于数据的观察行动迄今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年,样本量在本书出版时早已超过100万人,每一期的数据都在不断加深、印证着,到底什么是重建人生秩序的真谛。

在我们打造的文创品牌和微信小程序里,总是不断地重复着两句话,“一生只有300个100天,用100天做一件事”和“时间看得见”,那么这两句就是建立人生秩序的真谛吗?既是,也不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用局部方法论去解决一个整体问题。人生是一个整体问题,因为人生的本质是对五种时间综合管理后的结果。时间是有方向的,就像一条绵延向前的道路,就像本书的诞生,任何一个观点都有出处,任何一个闪念都触发了涟漪,过去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未来的某个时刻做准备。如今我终于明白,一路上的点滴是如何串联成了完整的体系。

以上就是本书诞生的前情提要,接下来我也会继续观察读者阅读后展开的行动:你的花园繁茂还是荒芜,要看你的耕耘程度,而最需要集中精力去做的事情,就是此时此刻所能做的——展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