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如何能像巴菲特一样长寿
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 杨天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年农历白露之际,我的伊人是马喆先生的著作——《估值的标尺》。
最初知道马喆是因在网上读了很多他写的投资文章。近些年来,由于投资业绩出众,加之爱写作、爱分享,马喆赢得了很多网络粉丝的喜爱,出版业人士也慕名鼓励他出书。
已是半百之年的马喆,在十年前转行成为专职投资人,他是个性格沉稳而勤于写作的人。由于早年从事手机生意,他处处以一个企业主的角度思考投资问题。
一定有人会说:“又是一个来卖书赚钱的。”实际上,马喆先生这本书的部分内容网上可以免费阅读,他也不指望出书赚什么钱,否则早就饿死了。
近年来,业内关于价值投资的书籍如雨后春笋,投资界这种百舸争流的蓬勃很像美国投资界当年的情景,精彩纷呈,这是好事。供给越多,读者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这总是要好过没得选择。20多年前,我所面临的就是没得选择的情况,那时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都会反复阅读很多遍。
实际上,书籍有限一直以来都是读书人面临的困扰。大约百年前,留学归国的大名士陈寅恪前往拜访历史学家夏曾佑,夏先生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寅恪当时很年轻,以为夏老糊涂了:“书怎么能读得完呢。”等自己年老以后,才想起夏老的话有道理:“中国的书不过是几十种,真的能读完。”
可见,有书读,也是一种幸福,更何况有些书是多少有些成就的人一辈子或半辈子的体悟与总结。拿到一本书,其中有一页或一句话能启发人生,就已经是值得的了。通常遇见这样写序的邀请,我需要认真看看内容以确定自己是个合适的人选。本书我仔细看了两遍,并做了笔记。这是一本关于价值投资的书,讲的内容当然就像书名一样,拿什么标准去衡量价值。
做投资最怕的是“心中没底”,心中没底的人,眼看着股价越涨越高,便忍不住要去追;眼看着股价跌了又跌,便禁不住要割肉。马喆的这本书就是为了解决心中没底的问题,他用简单的举例法说明自己的看法,比如开一家餐馆,接着分析了不少案例,从万科到茅台,从喜诗到腾讯,从华谊到小米,有些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有些留下了开放性端口。
马喆用于评判是否值得投资的一个重要时间量度是“十年回本”,也就是年化 7.18%的回报率。简单地说,一项投资是否值得,就看能不能十年回本,能够十年之内赚回本金就投,否则就不投。对于利润的评估也不仅仅简单地看报表税后利润,而是“真实净利润”,欲知详情还是看书吧。
成为一个专职的投资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投资者有时候很像茫茫大海中孤帆远航的水手。埋着头送走枯燥的一天又迎来枯燥的一天,没有任何人倾听我们在深夜里的无奈诉说。”马喆在书中回顾了从事专职投资后遭遇的中年危机,尤其是2013年创业板烟花灿烂,而蓝筹股成为“烂臭股”的阶段,夜不能寐的焦虑。上有老下有小的马喆深知,人生致命的错误是用错误的方法赚了大钱。思前想后,从定性到定量,马喆没有随波逐流,终于挺过来了。
但是这种“保守主义”的投资方法经常会面临市场的嘲笑,在人心莫测的市场中,经常呈现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的情况。对此,马喆以历史事实进行了说明,例如2007年高位买入茅台的人需要等待七年才能解套,问题是有几个人愿意等七年、能够等七年呢?同样的情况,可口可乐曾经横亘达十四年之久,十四年没涨,有几个人还会认为这是家好公司呢?
挺过来的马喆获得了“坚持的报偿”,诱人的回报吸引人找上门来希望他帮着管钱,这就涉及了资产管理行业。根据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投资成功不等于投资管理成功。
对此,马喆有着清醒的认识,书中“我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看法”一节,所占篇幅不大,但却最吸引我的目光。
作者在脑海里想象了遭遇大跌时的场景,如果“遇到 2013 年那种难堪的局面,就非常不好办了!我们可能一整天都在接客户的电话,不得不强作镇静去安抚惊慌失措的客户,我们也会因为白天的焦虑而彻夜难眠。没有人知道煎熬何时结束,我们很可能因为客户压力而垮掉。真是疯掉了!”这段描述让我想起了巴菲特当年的同学,钻到桌子下的比尔·鲁安。
要么接受客户的焦虑,要么放弃某些焦虑的客户。马喆明白,必须在这二者间做出选择。他已经在心中做出了选择,2020年8月底,在巴菲特90岁生日时,马喆写下对巴老的祝福。巴菲特、芒格以超人的智慧,很久之前就明白了长寿的秘诀,如今,天命之年的马喆也一定明白如何能像巴菲特一样长寿,那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如果芒格要补充的话,一定是:“让自己配得上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