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学(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主要经济理论应用与边疆发展

从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如何实现边疆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从经济学理论体系来看,经济增长、产业转移与空间经济学等理论可以为加快实现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边疆与内地发展差距提供理论支撑。

(一)经济增长与边疆经济空间格局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依靠市场力量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并促进各地区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该模型假定要素完全流动,要素报酬在各地区相等。生产函数为Y=AKαLβ,其中Y表示产出水平,A表示技术水平,K为资本,L为劳动,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为了简便分析,这里假定ALαβ是外生给定变量,其中αβ∈(0,1)。L供给不变,资本为内生变量,资本的变化取决于储蓄率s和折旧率δ?K=I=sY-δK。均衡时I=0,sY=δKY/K=s/δ,均衡产出和均衡资本存量分别为Y*K*。当偏离均衡时,将会出现负向反馈效应使偏离回归均值,具体如图1所示。对该模型进行扩展,可以用于分析边疆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状态。

图1 新古典增长理论

将新古典经济模型进行扩展至两地区:内地R1和边疆地区R2。假定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最终产品不能够自由流动。其中内地的资本K1相对于劳动L1充裕,边疆地区劳动L2相对于资本K2充裕,即K1/L1K2/L2。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内地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低于边疆地区,即MPK1MPK2,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金回报率,即利率,MPKi=rii=1,2),内地地区利率低于边疆地区,r1r2。边疆地区劳动的边际产量低于内地,即MPL1MPL2,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工资率,即工资率,MPLi=wii=1,2),边疆地区工资率低于内地,w1w2。生产要素KL可以跨区域流动,内地劳动回报率相对较高,边疆地区资本回报率相对较高。则内地资本流入,劳动流出;边疆地区资本流出,劳动流入。因此两个地区的资本劳动比开始趋近,这一趋势直到两个地区要素报酬率相等时才会停止,即r1=r2w1=w2,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新古典视角下的边疆与内地经济

综上所述,边疆地区劳动力流出,资本流入,实现生产要素报酬与内地相同,市场出清,各地区经济发展趋同。但是在现实中,边疆地区招商引资难,人口流失且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这种失灵表现为经济发展的空间失衡。这是因为经典的模型与现实存在差异,一是运输成本的存在,要素无法完全自由流动,边疆地区远离经济活动中心,劳动力技能水平低,难以参与现代化产业分工合作;二是边疆地区承担着边防任务,为稳定边疆付出的代价无法用经济指标衡量,边疆地区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隐性成本,这些成本难以从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导致市场也无法实现出清。因此,市场经济运行会强化发达地区的优势,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被逐渐边缘化。

2.模型改进与边疆地区的应用

考虑到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在分析中国空间经济格局时,应利用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测度边疆与内地发展差距以及差距形成的原因,对模型假定进行修正。在研究该问题前,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差距的基本概念,界定边疆与内地之间的发展关系。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用趋同与趋异来描述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区域趋同定义为不同区域的人均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趋同又分为相对趋同与绝对趋同,其中相对趋同是指增长率的趋同,而绝对趋同指落后地区的收入增量超过领先地区。定义GLGF分别表示非边疆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产出增量,PLPF分别表示非边疆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增长率。若GL/GF<1,则说明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发生了绝对趋同;PL/PF<1,则说明发生了相对趋同,如表1左两列所示。

表1 边疆与内地发展关系:绝对趋同与相对趋同

进一步对非边疆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增长率和增长量的关系进行细分,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TI表示最终产出水平。若PR>1且GR>1,说明边疆地区无论增量还是增长率都落后于非边疆地区,这是落后地区处于掉队状态;若PR>1且GR<1,说明边疆地区虽然增量低于非边疆地区,但是增长率快于边疆地区,此时属于渐进状态;若PR<1且GR<1,此时边疆地区正在追赶非边疆地区,若边疆地区的绝对产值超过非边疆地区,则说明边疆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只有经济步入内生增长的轨道,进入渐进和追赶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相对趋同,边疆地区才能摆脱贫困陷阱。

表2 边疆地区在区域格局中的状态

其次,改进现有模型,测度影响边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将Barro等[15]和Quah[16]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进行拓展,加入中国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因素,计量方程如下:

其中:y表示产出或收入水平;i表示个体;ot表示基期和观察期,向量Xio表示基期经济发展因素,如资本、劳动、技术以及与边疆发展特点相关的变量等。边疆地区的代理变量可以使用到边境线的平均距离、海拔高度、民族差异度、语言复杂度等方面的代理变量,从自然、地理、文化、民族和宗教方面寻找可以反映边疆特征的变量。边疆地区虚拟变量B,该虚拟变量为1时,表示样本为边疆地区,0表示非边疆地区。根据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第一,根据回归系数β1的估计值,可计算β趋同系数为,如果斜率为负,则β系数为正,说明存在β趋同现象,区域协调程度上升;如果斜率为负,则β系数为负,说明存在趋异现象。第二,根据回归系数向量,可以判断各种因素如何影响边疆经济发展,系数为正说明该种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系数为负,说明该种因素阻碍经济发展。第三,边疆虚拟变量系数,说明边疆地区的增长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否则,说明边疆地区增长率慢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近年来边疆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但是边疆地区与其他区域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绝对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与边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城市群,聚集经济的累计循环效应不断强化了东部地区的经济核心地位。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支撑能力弱,缺少就业岗位,地方财政收入低,人口吸引政策也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导致边疆地区人口流失会越发严重,边疆城市发展面临更大的困境,会进一步扩大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二)边疆优势与经济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在边疆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遵循“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原则,可以让参与贸易的各方都获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好处。尽管边疆地区总体劳动生产率较低,但是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产业,逐渐累积优势。

假定有两个地区:R1为非边疆地区,R2为边疆地区。现实中,非边疆地区资本K1相对于劳动L1充裕,边疆地区劳动L2相对于资本K2充裕,生产要素KL不可以流动,只能用于本地生产活动。定义Pf为资本价格与劳动价格的比,其中非边疆地区PfS1=PK1/PL1R2地区Pf2=PK2/PL2,有Pf1Pf2。每个地区都生产两种最终产品,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T和资本密集型产品S,其中非边疆地区使用KT1LT1用于生产产品T,要素投入比FT1=KT1/LT1KS1LS1用于生产产品S,要素投入比FS1=KS1/LS1,要素投入满足K1=KS1+KT1L1=LS1+LT1;边疆地区使用KT1LT1用于生产产品T,要素投入比FT2=KT2/LT2KS2LS2用于生产产品S,要素投入比FS2=KS2/LS2,要素投入满足K2=KS2+KT2L2=LS2+LT2。产品S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有FS1FT1F2FT2;非边疆地区资本充裕,因此与R2相比有FS1FS2FT1FT2。最终产品TR1R2的价格分别为PT1PT2,最终产品S在非边疆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价格分别为PS1PS2,有PT1/PS1PT2/PS2PP1PP2,最终商品在区域之间自由贸易。除此之外,假定两个地区的技术水平不存在差别,生产函数相同且所有参数设置相同值。最终产品在区域之间进行贸易。对于非边疆地区,资本要素K1充裕,资本价格PK1低,在整个经济体中生产产品S有比较优势,将销售产品S购买产品T。产品S需求增加导致边疆地区产品S产量上升,资本要素价格PK1上升,产品S的价格PS1上升;进口产品T导致非边疆地区产品T价格PT1下降,劳动要素价格PK1下降。综上所述,非边疆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Pf1上升,最终产品相对价格PP1下降。同理可证,边疆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Pf2下降,最终产品相对价格PP2上升。通过贸易,非边疆地区将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产品T的厂商将面临倒闭,工人失业;边疆地区将专业化生产产品T,生产产品S的厂商将面临倒闭,工人失业,均衡条件下产品价格在各区域之间相等,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边疆地区应选择相对生产率高的产品进行生产,在区域间贸易中获益。边疆地区地缘位置特殊,其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国内角度来看:第一,边疆地区劳动力、土地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成本优势;第二,边疆地区在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方面与内地存在差别,旅游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三,边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但是远离主要市场区,运输成本高,因此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边疆地区的自主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达到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从国际角度看,边疆地区可以利用地缘优势,运用全球化思维、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利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贸易。

2.产业转移理论在边疆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边疆地区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1935年,日本学者赤松要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后提出雁行理论(或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该理论认为,A国(或地区)发展I产业,当该产业由技术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时,此产业在A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逐渐降低并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区域。一般而言,相对落后的B国(或地区)会承接A国(或地区)淘汰或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发展I产业,与此同时A国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当B国(或地区)的I产业也逐渐成熟并失去竞争优势时,B国(或地区)将I产业的生产转移到更落后的国家(或地区)。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赤松要的雁行理论。弗农认为:发达地区率先开发并生产某种产品,向落后地区进行销售;随着发达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逐渐将该产品的生产转移至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则逐渐成为产品主要消费地区,落后地区则主要成为产品生产地区(见图4)。

图4 产业周期与转移

产业转移理论在我国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较广。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逐步成为“世界工厂”。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更具优势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也用“凤凰涅槃、腾笼换鸟”阐明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意义。为给东部沿海地区腾出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同时又可以促进中西部及边疆落后地区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及边疆地区进行转移的战略,以充分利用边疆、中西部等落后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三)市场失灵与边疆经济政策制定

1.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争论:政府与市场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是新古典主义学派,二是凯恩斯主义学派,主要观点如表3所述。前者主张依靠市场力量,反对政府干预,而后者认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导致市场失灵,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主张政府干预,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避外部性以及提供公共物品,最终实现市场出清的目的。在现实中,新凯恩斯主义更广泛地被各国政府所采纳。

表3 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与边疆经济政策

2.边疆经济政策制定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优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优势也在不断地累积循环,形成了城市群与工业带。而边疆地区,人才不断流失,难以吸引投资,招商困难,逐渐被边缘化,落入贫困陷阱,成为经济发展的外围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边疆地区承担着边疆稳定与发展的责任,边疆地区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居民,都承担着额外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反映出来。尤其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边疆地区无法完全依靠市场实现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弥补市场缺陷(见表3)。

我国一直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将边疆经济发展政策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由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实施,以缩小边疆与内地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种政策制定模式保证了边疆政策的有效性,中央政府制定的边疆经济政策服务于顶层设计,引导相关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为边疆地区发展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