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学(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中国特色边疆经济发展道路: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攻克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更加受到关注,为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作为“老少边穷”特殊区域问题纳入区域政策框架之中,成为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实施区域政策的重点地区。经过长期的边疆经济治理政策实践,已经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经济发展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经济政策演变

边疆地区区域政策演变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7]。第一阶段(1953~1979年)生产力均衡布局;第二阶段(1979~2000年)服务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第三阶段(1991~2000年)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全面建设边疆地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边疆地区的经济政策进行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前,对边疆地区的建设主要是从均衡生产力和国际局势的角度考虑。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实力较弱,对边疆地区的支持力度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失衡,边疆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末端,未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构建公平的区域竞争环境成为区域政策新导向,其中涉及边疆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主要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

西部大开发其中涉及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覆盖了大部分陆地边疆地区。1999年,国家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发布《“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19],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实质推进阶段。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重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内容[21]

东北振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等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2002年,国家开始明确“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4年4月,成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7年,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正式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2019年6月,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提出当前是东北经济转型关键期,要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集聚各类人才[22]

(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是促进中国边疆经济发展的关键

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政策演变和成效来看,基于对主要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基础上,根据中国自身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经济发展道理,这条道路可以总结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结合。

首先,在“有为”政府方面,主要是采取逆市场化的调节手段,避免“市场失灵”。例如,政府主导推进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政策。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合理的中心地规划,依据边疆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对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私人服务机构进行布局,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成本实现最优和平衡,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支撑。

其次,“有效”市场,主要是通过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例如,对于增长极的培育政策。通过产业布局对重点发展产业给予补贴或者直接的政府投资,在落后地区选定增长极并进行重点培育,使该地区能够产生自我增强能力,以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在政府仅付出少量成本的情况下,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大量社会资源,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