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绿色治理体系的建构
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的点多、面广、线长,治理对象与治理主体都比较分散,且水、空气具有流动性和负外部性特征,仅仅靠单一部门或属地治理都有可能陷入失灵的困境。为了解决传统的基层治理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宜丰县委、县政府探索以“大数据+生态警察中心”为引领的绿色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由分散治理向联防联治转变。
(一)治理体系变革:大数据+生态警察中心
1.生态警察中心
宜丰县的生态警察中心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管控机构,在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下形成了“1+13+N”生态综合管控格局。“1”即生态警察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全县生态环境问题网格化综合管控工作,指导、协调、督查、督办各派驻单位环境问题综合整治,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联合执法。“13”,即整合公安、环保、自然资源、住建、城管、水利、市监、农业、林业、应急管理、工信、森林公安、畜牧水产13家生态环境管控重点单位相关职能。同时,在县公安局内部成立环境侦查大队,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整合,加强环境犯罪案件侦办,震慑环境违法者。“N”,即建立多个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由生态警察中心牵头,定期、不定期召开有关乡镇(场)、部门单位联席会议,通报、研判生态环境管控问题,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2.环境信息化平台
生态警察中心还建成了一个集生态环境信息收集、传输、分析、预警、上报于一体的环境信息化综合平台,采取“大数据+生态警察中心”综合治理模式,做到了“三个实现”。一是实现全时段全领域实时监控。将全境地表水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和视频全部纳入生态警察中心信息平台,把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数字城管、林区探头等18项监控数据和视频导入生态警察中心信息平台,打造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管生态环境的“智慧云”。二是实现多功能集成化分析预警。监管平台通过环境数据质量控制预警系统、环境应急指挥调度决策系统等11个子系统,应用大数据精准分析、适时预警,工作人员及时处置,有效防止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三是实现开放式智能化终端使用。生态警察中心依托信息系统,开发生态环境管控App,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自动接收预警信息,实时掌握监控状态,还可以下达监控指令、上传现场处置情况。企业、百姓也可登录该 App,随时反映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生态环境管控上的双向互动。
3.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宜丰县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学习借鉴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管理改革工作。立足县情实际,宜丰县整合各类资源,打破部门樊篱,优化机构设置,将现有的生态警察中心平台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各乡镇(场)成立乡镇(场)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管理大队,依法处理授权清单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激发了改革活力,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大网格套小网格”。宜丰县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施方案》,将单一的生态环境管控升级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社会治理体系模式。根据网格划分情况,宜丰县设立生态文明建设“网格长”,将“网格长”全部纳入乡镇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和村组干部专职化管理改革体系,明确其职责。宜丰县对全县网格进行统一调度,强力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结合党建“三化”,同时与服务群众相结合,逐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打造成社会治理的集中指挥、集中调度、集中监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二)大环保小生态: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1.实施大气污染治理
宜丰县严格执行《宜丰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进“四尘三烟三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了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淘汰关停燃煤小锅炉47台,改造升级燃烧生物质散料锅炉31台,建成天然气主管网30多公里,完成煤改气企业达到34家,发放煤改气工程补助款60余万元,园区天然气用量日均11万立方米,每天减少标煤量70多吨。中心城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9台,其中15台完成煤改气或空气能(清洁能源)改造,4台被拆除,完成率100%,拆除旧锅炉16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1387 辆,所有加油站都装了油气回收装置。推进城区空气质量监控,实时监控县城PM2.5等情况。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煤矿16处,退出产能62万吨,率先在全市完成煤矿全部关闭任务。全面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即周边百分之百围挡、渣土物料堆放百分之百覆盖、土方开挖百分之百湿法作业、路面百分之百硬化、出入车辆百分之百清洗、渣土车辆百分之百密闭运输,完善了安全文明施工和扬尘治理制度。提高了城市道路清洗作业水平,使用吸尘或机械清扫车辆进行道路机扫作业,主要车行道机扫率在60%以上。加强餐饮油烟污染管控,建立了城区餐饮行业联审联批制度和年度审查制度,已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饮单位共129家。
2.实施水环境治理
宜丰县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河水、库水、塘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共治),打造“河长制”的“升级版”,在全省率先实行“河湖长制”,配备“河湖长”共378人。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已完成污水主、支管网建设,总里程达46.5公里,实现了园区污水主管网全覆盖,已有纳管企业187家,35家涉水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全部安装完成且联网运行,污水做到了应纳尽纳;重点行业(铅酸蓄电池、化工、铝型材、陶瓷企业)均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联入县平台或省平台运行,其中7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均进一步规范厂内雨污分流;工业园区投入资金100万元在5个雨水总排口位置完成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并与县在线监控平台联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1万吨/日)已通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日均处理污水达9100吨。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1.5万吨/日)项目于2018年年底启动,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和室外工艺管网,设备已到50%,正在安装中。
3.实施土壤污染治理
宜丰县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制定出台《宜丰县固体废物管理暂行办法》,严控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危险废物档案数据库管理,把危险废物纳入了全流程监管。目前辖区内涉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有47家,1家危废经营单位,医疗废物全部由宜春市奉先德业医疗处置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对位于禁养区和部分整改不到位的非禁养区的养殖场采取了拆除措施,实现禁养区“零养殖场”。目前,全县可养区、限养区保留的45家规模化养殖场,已全部完成配套治污设施建设,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因场施策,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技术路线建设粪污净化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其他养殖场建好“三改三防一分流”粪污收集设施,由第三方收运集中处理,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85%以上。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实行全程电子化监管。推进了污染地块治理工作,对铅超标的杨梅塘自然村污染地块开展污染治理,制定了《宜丰县杨梅塘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已完成修复治理和验收工作。
4.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
宜丰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获省主要领导表扬,被定为省级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试点县。宜丰县具体采取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分法”,并探索建立与县财力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宜丰县在金领国际小区、电力花苑小区、翠竹御景小区先后启动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试点工作。宜丰金领国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入选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主办的“2018年度公厕和垃圾分类示范案例”征集活动“生活垃圾分类入选案例”,于2018年11月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环境卫生国际博览会暨2018环卫及清洁技术与设备国际展览会上发布。
(三)大生态小环保: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1.林业综合治理
宜丰县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在全国率先“立规矩”保护天然阔叶林,先后出台了《关于保护天然阔叶林资源的暂行规定》《宜丰县保护天然阔叶林资源实施细则》《宜丰县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和保护古树名木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实施“三禁伐、两限伐”政策,主动调减木材砍伐指标。宜丰县划定公益林70多万亩,占全县林地的三分之一。宜丰县积极运用“互联网+”工作理念,建成了全国首个“林区全覆盖监控天网”——林区监控中心,用“鹰眼”守护宜丰百万亩“林海”,极大地提升了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安全的能力。宜丰县推行“林长制”,探索推进天然林保护“绿色综合治理”,出台了《关于在天然阔叶林刑事案件办理中强化生态保护服务绿色崛起的实施意见(试行)》,打造“补植复绿”的宜丰“绿色综治”样板,形成了天然林管护“技防+人防”的宜丰模式,全县“补植复绿”面积达600多亩。
2.矿山环境综合治理
宜丰县持续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辖区内废弃矿山63家,恢复治理1946.261亩,关闭低产能煤炭企业16家(全县所有煤矿),推进了5个达标绿色矿山建设,29家企业开设了矿山恢复治理基金存储账户。宜丰县过去设立新矿只要自然资源局审批即可,现在则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水利局、发改委、应急管理局、矿山所在乡镇七个部门联合审批,审批通过的企业除要符合矿山资源管理法外,还要契合当地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水利保护等,从而推动矿山整治向源头治理转型。此外,出台绿色矿山建设办法,新设矿山必须申报创建绿色矿山。
3.农业农村面源治理
宜丰县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农业农村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由过去监管千家万户的小农,向直接监管源头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农药化肥生产企业和农资销售店转变,建立治理对象的转换机制,这大大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大幅度提升了治理效能。同时,推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低毒高效农药,完善无人机喷洒农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联防联治。全面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完善养殖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全县16个乡镇(场)的环境卫生工作统一外包给企业,将环卫工作服务延伸至全县21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行政村100%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