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结构研究
本研究将基于Churchill(1979)量表开发范式,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背景及实际调研情况,拟在文献研究得出的初步维度架构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深度访谈来提炼、完善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的概念构架,以此进行问卷条目的编制,以期构建出有效、可用的企业环境行为测量量表。
(一)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的维度初始结构研究
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维度与测量研究,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企业环境行为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的结构划分观点如下。
首先,较为常见的观点是将企业环境行为视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单一维度行为,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压力下所体现的环保相关绩效表现,在内容上包括水资源使用、空气污染排放、污染处理、绿色材料使用、技术升级等方面的主张,但在企业环境行为本身结构上视其为单一结构的行为指标。比如,Johnstone(2007)提出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环境交互所进行的与能源及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相关的一系列绩效表现。Stanford(2002)在企业环境行为是单一维度的行为绩效变量的假设基础上,研究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关于企业有毒废物管理系统的新法规及执法手段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演进一直以从宏观扩展到微观的脉络进行发展,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测量分析上,且在企业环境行为测量的设计和实践上,也较多沿用了单一维度结构的构成假设,相关研究结果和量表均以企业环境行为为整体变量进行分析和调研(Leal等,2003;Kusku等,2007;Becker等,2004;Clark等,2005;Child等,2006)。
其次,基于影响因素分类,很多学者在考虑企业环境行为与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时,较常见的是使用多项式的形式将企业环境行为表示为一系列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和值,即将企业环境行为按其受影响源不同分为不同类别,通过度量不同影响因子类别下可能出现的企业环境行为表现来预测企业环境行为整体水平,这是一种基于水平维度的分类方式。具体来说,Chen等人(2014)认为可以依据主要影响因子特征将企业环境行为分为政府管制下企业环境行为(Government Regulation)、消费者压力下企业环境行为(Customer Pressure)以及自有条件下企业环境行为(Corporate Characteristic)三类,通过度量三类影响因子的作用大小,可以表征企业整体环境行为。He ZX等人(2016)在Chen等人(2014)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比对实际调研中所发现的其他相关利益人的显著影响,将社会压力和股东压力纳入企业环境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并将企业环境行为的度量转化为对五类影响因素下企业环境行为的变动度量,即通过定义和量化五类影响因素下企业环境行为的正负变动,经过权重分配实现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度量。
此外,还有学者依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内涵,即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在内外部压力下,结合企业自身战略、所在行业、规模等特征,将其转变为企业环境保护实践的行为响应,根据企业环境行为内涵中折射出的行为内容和流程对其进行维度结构的设计。具体来说,比较常见的分类是依据ISO 14031,即环境绩效评估(Enviro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所设定的评估指标分类进行维度划分,在企业环境行为相关评价研究中经常被学者参考和使用(Morhardt et al.,2002;Scipioni et al.,2008),主要选取环境管理绩效、环境运营绩效、环境现状及一般补充项4个维度。其中,环境管理绩效主要包括环境相关制度和项目实施、环境一致性、财务绩效、社区关系质量4个方面;环境运营绩效主要包括材料、能源、服务、物理工具和设施、浪费和排放物6个方面;环境现状包括空气、陆地、水源、人数和文化5个方面;一般补充项包括潜在财务风险、环境保护偏好以及正当偏好3个方面。另外,GRI 2000,即全球倡议报告也较为常用,GRI 2000是2000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该报告基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环境治理和能源节约为主要目标,相对弱化财务绩效和社区关系指标在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指标项,最终选取了通用组织特征、环境绩效表现、经济绩效表现和社会绩效表现4个维度139个项目。国内研究方面,周曙东(2012)认为企业环境行为由环境战略、环境制造、环境营销和环境文化(绿色文化)4个方面所构成:环境战略是指一个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总体规划和导向性策略;环境制造是指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使其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政府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水平上,而是应实施环境型制造,称之为环境制造;环境营销由绿色产品、绿色价格和绿色促销组成;环境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行环境战略、环境制造及环境营销中形成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并成为企业全体职工所认同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
通过对比研究实践,该部分主要参考企业环境行为内涵进行维度划分,发现在企业环保实践、环境保护战略关注、社会责任关注等方面存在共识,因此,该部分将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步划分为环保战略、环保管理促进以及企业的社会影响三类。本部分从拟定的员工感知视角,要求在跨层研究的指导方向下分析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分类在环境制度、环境战略、环境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提炼和抽象,以员工感知角度为导向,提炼出员工更易感知到的维度。
(二)基于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及测量的访谈提纲编制
结合当前企业环境行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初始访谈提纲,通过同行审议及预访谈实现对访谈提纲最终结构的确定,按照质性研究方法实施及撰写的要求,我们将访谈提纲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企业环境行为内涵及结构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本土企业实际特点与员工视角研究切入点的特征,设计初始访谈提纲;第二,采用初始访谈提纲在同行间进行预访谈,检验访谈各个程序是否恰当、访谈题目的表达以及顺序是否符合预想结果,以确定建构访谈题目的适宜程度;第三,选择代表性企业进行预访谈,搜集反馈信息对提纲做进一步的修改;第四,在进一步修订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环境行为正式访谈提纲。
1.初始访谈提纲设计
我们以“企业环境行为”和“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r”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通过阅读并甄别不同研究的方法和重点,筛选出38篇中文文献及26篇英文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选择15项相关企业环境行为访谈提纲设计的问题和描述。同时受人的心理、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第三方视角进行工作情境下人员日常行为的观察会有诸多限制,比如观察到的或许是人员的伪装性行为而非习惯性行为,因此针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词条提炼我们选用访谈方式进行。为提高访谈信息获得的真实程度,在访谈内容方面,我们主要设置几个问题作为索引,引导被访谈者表达,不断追问挖掘。结合并对比本研究的实际侧重点和研究特征,最终选取14项问题形成初始访谈提纲。
2.对同行和代表性企业采用初始访谈提纲进行预访谈
为了检验访谈各个程序是否恰当、访谈题目的表达以及顺序是否符合预想结果,以确定建构访谈题目的适宜程度,需要进行同行间的预访谈,通过预访谈发现有些题目的表达方式不够恰当,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应题项予以修改。比如,“您认为企业环境行为包括哪些方面?”在预访谈期间,专家认为直接使用“企业环境行为”一词容易导致被访谈者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建议改为“您所在企业为了环境保护实施了哪些措施和努力?”等,调整之后得到14项新的初始访谈提纲。
利用修正后的初始访谈提纲对三家公司员工进行试访谈,共选取5位员工作为试访谈对象,其中LX集团2人、SYZG集团2人、HXJR 1人,所有访谈均采取面对面访谈形式,每次访谈控制在45分钟左右。拟在访谈提纲中删去“您平时在公司是否会注意垃圾分类,为什么?”及“您平时在公司是否会注意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为什么?”两道题目,因为从访谈的实际反馈来看,员工及调查人员都无法明确这两种行为归因为员工自身还是企业要求。
3.正式访谈提纲形成
对代表性企业试访谈结果进行进一步修订,经过对初始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和删除等一系列调整工作,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具体见表1。
表1 正式访谈提纲
(三)企业环境行为维度结构开发
1.企业环境行为感知正式访谈及分析
本部分采用理论抽样方式选取被调查者,于2016年11~12月在环境意识普遍较强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代表性企业中选取了13位企业人员作为对象,围绕企业环境行为及其构成进行实地、网络或电话访谈,实地访谈均采用一对一的访谈方式,用文字记录以及手机录音。访谈结束后,分别对13位访谈对象的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分析和提炼。同时遵循独立性、系统性等原则,将含义相同或相近以及具有包含关系的词条进行整合,并分析词条的普遍性程度(重复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是否将其归纳在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结构内。整理、分析、提炼之后的相关词条及出现频次如表2所示,将频率小于总数一半,即小于7的予以剔除。
表2 访谈数据词汇频次
2.国家环境保护制度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
本部分选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年7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内的7部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逐条分析,对词条频次进行统计,把词条提炼过程中出现频次小于7的予以剔除,最终整理形成表3。
表3 国家环境保护制度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词条
3.代表性企业文化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
企业环境保护文化/价值观作为企业针对环境保护行为形成的“软”环境,体现了企业对于环保的态度和认识,也会反映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责任与行为表现。我们选取13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如LX集团、SYZG集团、YGBX集团等)进行词条提炼,从这13家企业的官网、其他相关网站搜集文化建设的相关资料,比如宣传口号、组织活动、管理制度等,进行词条提炼,把一家企业反复出现的词条在频次中记为1次,如果有相似词条,则把它们归到一类,该类词条记为1次。考虑到所选择13家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和差异性,初步拟定把5家企业共同认同的企业环境行为词条作为参考依据,把频次小于5的词条忽略,我们先对所有词条进行删除、整合,最终得到17项词条,具体见表4。
表4 代表性企业文化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词条
4.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修正
根据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的初始结构,结合企业实地调研驱动、国家环境保护制度驱动、代表性企业文化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正式访谈及分析,综合对比并分析各部分所得出的词条提炼结果,发现以下问题。
(1)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始维度结构中的环保战略、环保管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升级与改进、环保培训等)等维度,与正式调研、制度驱动及企业文化驱动三方面所得出的维度结构中均有重叠,可以保留在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中。
(2)社会责任维度在最初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所得的初始维度结构中只是作为环保管理促进的一个词条,但从实际调研、制度驱动与企业文化驱动三方面所整理的词条结果及内涵来看,社会责任在三方面调研结果上均有重叠,且重要性较高,因此在结构上应该将社会责任调整为与环保管理促进同等的地位,划入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中。
(3)生态关注维度同时出现在实际调研及企业文化驱动所得的维度结构中,虽然没有出现在制度驱动的维度结构中,但可以看出制度驱动的相关词条中均能体现对于生态关注的重视,因此将生态关注纳入维度结构。同时,生态关注与社会责任在内涵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考虑到生态关注的实际词条比重及含义,将其纳入社会责任维度。
(4)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始维度结构中的企业社会影响维度,实质上是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环境形象,从实际访谈及资料的分析结果来看,企业的社会影响出现在实际调研及企业文化驱动所得的维度结构中,考虑到环境形象建设对于员工组织认同的重要性,将其保留在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中。同时为了便于理解,将其更名为环境形象建设维度。
(5)部分词条如敬畏生命、成本控制、公众参与、权责对等均只单独存在于企业调研、制度驱动或是企业文化驱动所得的维度结构中,考虑到选择维度及词条的有效性要求,均做删除处理。此外,部分词条如重视日常办公中的环保倡导与监督、重视生产环节的环保监督、强调节约用水、修旧利废、绿色消费、员工环保责任明晰、环境关心、环保知识共享、环境管理创新、绿色消费等可以和其他词条合并,例如重视日常办公中的环保倡导与监督、重视生产环节的环保监督与环保督导,强调节约用水和资源与能源的合理使用等在内涵上具有相近或包含关系,因此作合并处理。
5.企业环境行为感知修正后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环境行为感知修正后的结构拟定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环保战略、环保管理促进、社会责任和环境形象建设。此外,通过归纳、合并及对比修正后的维度结构与访谈调研、制度驱动及企业文化驱动的词条数据,确认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的下层词条,此后由课题专家组讨论确认与最初设计框架偏离的题项,最后剩下25个条目,具体见表5。其中,1代表基于国内外企业环境行为文献研究得到的初始维度结构;2代表源自企业实地调研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3代表源自国家环境保护相关制度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维度结构;4代表源自代表性企业文化驱动的企业环境行为维度结构。
表5 修正后的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结构
(四)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研究与验证
1.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始量表编制
根据企业环境行为感知修正后得出的25个词条,请有问卷设计经验的教师、博士生就项目内容的适当性与准确性提出建设性意见,完成企业环境行为感知预试问卷的条目编制,对应的测量项目统计与编码见表6。
表6 测量项目编码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以企业员工作为数据来源,以企业内部视角对其所在企业的环境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即员工感知视角的企业环境行为,通过测量员工对于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实现对企业环境行为表现的测量。
2.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始问卷发放
对所形成的企业环境行为感知25个条目进行编号,采取Likert 5点量表调查企业环境行为表征的重要性程度,由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来测量每个项目。再补充研究名称、目的、注意事项等来形成完整预试问卷(问卷见附录1)。预试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采用理论抽样方法,将环境意识普遍较强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代表性工商企业人员作为对象,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达83%。对预试问卷的数据进行条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和信度度量的统计分析,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对条目内容与形式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始结构进行修改并形成正式结构,为后续的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的调查问卷设计提供结构基础。
3.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初始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感知问卷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可以发现,对企业环境行为感知问卷中的V21及V48题项未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0.01),予以删除,其余题项的t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受试者的心理反应,可以予以保留。此后,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剩余的23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特征根大于1来确定条目和因子。实证数据的KMO值达到0.839,大于0.80;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说明样本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在对企业环境行为感知预试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经过公共因子的提取后确定因子个数为4,我们可以认为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很好地印证了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的四维度结构设计,说明该量表是具有一定效度的。同时,针对载荷分布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条目删减,从整体问卷条目载荷结果上看,除了题项V410出现了双重荷载及V41载荷数较小外,其余题项均能够较为独立归属于某个因子,且剩余的题项旋转后的因子荷载均大于0.5,将予以保留。
表7 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因子分析结构
表7 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因子分析结构-续表
4.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部分用于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题项来源于上述章节中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维度结构开发所确认的21项词条。施测对象与前述预试问卷的施测对象一致,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工商企业人员为对象,仅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共发出问卷180份,回收156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81%,用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可预期:企业环境行为感知的四维度模型可能与数据之间具有最佳拟合,这4个维度所形成的因子分别是环保战略(5个条目)、社会责任(4个条目)、环境形象建设(4个条目)、环保管理促进(8个条目)。为简化分析,本研究此处不再进行被选模型的相关研究分析。根据上述基本模型的设定,利用AMOS17.0程序运行后得到的结果见表8。
表8 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数据
在因子模型拟合度检验方面,观察各项指标系数可以发现基本模型的χ2/df为2.089,在3.0以下,说明具有良好的拟合度;GFI、IFI、CFI指标方面,因子模型的各个指标系数均达到了0.90以上,数据拟合情况较好;RMSEA的指标系数为0.072,没有超出0.08,估计误差均方根情况可以接受;SRMR方面,因子模型拟合的指标系数为0.073,没有超出0.08,因此可以接受。整体来看,因子模型对实际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以认为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所确定的四维度结构的企业环境行为感知具有一定的结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后续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外,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检验,将不符合量表测量性要求的项目删去,得到企业环境行为感知正式量表(见表9)。
表9 企业环境行为感知正式量表
表9 企业环境行为感知正式量表-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