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主体论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展开的前提,是编辑实践的主导性元素。编辑活动既是一项具有鲜明实践性的文化创构活动,也是一项具有明显主体性的文化实践活动。编辑学学科诞生的最大价值,就是发现了编辑主体,认识到编辑实践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实践形态的存在。王振铎认为,编辑学研究60年有六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编辑主体。他说:“编辑学研究,不仅发现了几千年来未被人们发现或被旧制度掩盖隐匿下来的编辑主体,而且发现了编辑的主体性。”[1]在这里,王振铎区别了编辑主体和编辑主体性两个概念,认为编辑主体性是编辑主体对自我存在的自觉体任。因此,要认识编辑活动,就必须首先认识编辑主体。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周国清提出了编辑主体“原点论”,认为编辑主体行为是编辑活动的起始之点。他说:“一切编辑活动都是编辑主体的活动,是一种以编辑主体为行为原点的文化积累、传播与创造活动。编辑活动就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进行加工、处理、改造的过程,在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展开,是通过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的。”[2]“原点论”既是对编辑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也是对其性质的一个形象概括。不仅如此,周国清还从编辑学科建设角度论述了编辑主体的价值,他说:“编辑主体是一切编辑活动的行为原点和动力驱使者,处于出版传播活动的关键点,是编辑学核心范畴。”[3]他认为,“编辑主体是编辑学范畴之网的关键纽结”。他说:“在编辑学的范畴体系中,‘编辑’无疑是其元范畴,而编辑活动、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则是由此衍生的关键范畴,以此铺展出编辑学的范畴之网、构建编辑学的理论大厦。”[4]在《编辑主体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矛盾论视域下的编辑学研究三大构成,即主体论、客体论和过程论编辑学。他认为,在这三大块中,主体论和过程论编辑学“都是以编辑主体为中心点展开的”。由此,他得出结论:“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对编辑主体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积极推进编辑学理论建设与发展,把握编辑活动规律,为作为社会文化行为的编辑活动提供现实指导与经验借鉴。”[5]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编辑学界对编辑活动主体的研究相当广泛深入,对编辑主体的地位、作用、角色、心理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周国清的《编辑主体论》、张秀红的《编辑主体论》、靳青万的《编辑五体研究》和姬建敏的《编辑心理论》等论著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上可见,编辑主体论已经成为编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编辑理论的基础理论。正如编辑学者靳青万所言:“编辑主体是编辑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编辑主体问题是编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6]他提出,编辑主体问题是编辑理论研究的基础,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主干性的理论地位。然而,编辑主体具有变动性和常新性,是伴随着编辑实践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的。在论述“主体”这一概念时,周国清提出主体“是一个历时性的发生性的概念”,“并非一个静止的封闭的概念,而是一个运动、开放的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中,且永远不会停止,具体表现在主体认识和改造外在客体的能力正日益增强”,“又是一个自主的动力运行系统”,“还是一个分层的、共时的、彼此作用的范畴”[7]。这些论述对于更好地把握编辑主体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尤其是,周国清提出了编辑主体的运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要认识编辑主体,就必须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苟日日新”的编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认识编辑主体的变迁和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编辑主客体作用关系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的媒介形态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日益从单一媒介形态转变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融合媒介形态。媒介融合的到来,使包括编辑主体在内的整个编辑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成为编辑活动变革的新现象,更引发编辑主体重构、编辑主体地位和职责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有关编辑主体的构成、地位等原本在编辑学界为定论的认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变得扑朔迷离和耐人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