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4卷·村庄类第19卷·长江区域第9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家户生产的终点是消费,考察消费是理解家户经营的关键环节。在胡家坝村落,消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家户内部各成员遵从一定的消费惯性,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依据家主地位、经济状况、村落威望联结成长江小农特有的消费活动与消费关系网。本节主要从“消费单元”“消费内容”“消费惯性”三个方面考察1949年之前胡家坝村落的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单位

消费单位是消费决策的起点。传统时期,胡家坝消费以家户为基本单位,家户内部各成员依据家户地位,开展不同的消费活动,不同消费活动结成不同的消费关系网。

(一)一家一户消费

一家一户消费是胡家坝村民消费的普遍方式,以家户为单位、分散消费、自给自足构成了以家户为核心的全部消费关系网。据当地村民讲述,胡家坝村民消费主要以家户一起消费为主,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家人会带着妻子和子女一起到集市消费,儿女看重玩具,当家人和妻子也会一同驻足围看,在讲价的时候当家人和妻子会一同与摊铺老板讲价,但在付钱的时候由当家人支付,妻子一般没有钱币支付。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当家人与妻子一起出来消费主要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妻子小脚,当家人会推着木车载着妻子赶集,在赶集的时候,如果妻子看到有什么中意的物件,当家人会和妻子一同议价,具体是否购买主要由当家人定夺。

当家人与妻子一起消费的时候,妻子主要听从当家人安排,当家人一般先将家中所缺物件一一置办完备,然后再询问妻子需要购买什么。当家人在置办物件的时候一般是农具优先,如锄头、铁锹、绳索、犁头等,妇女置办的一般都是衣服和装饰用品,如花裙、围巾、蝴蝶结等饰品。据老人讲述,妻子和当家人在一起赶集消费的时候,必须要听从当家人安排,只有先置办完当家人所需的器具之后,当家人才会允许妻子购买其他物品,否则妻子就会被认为不节俭,下次再赶集当家人将不会携带。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妻子与当家人外出赶集的时候,妻子一般都跟随在丈夫后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妻子小脚,走不快;二是跟随丈夫购买,妻子在后面听从。

当家人除了与妻子一同消费,有时也会与邻里一起外出消费,特别是在赶集的时候,邻里乡亲就会搭伴消费。邻里搭伴消费依旧以各家各户为主,各家购置各家货物,互不干涉。但在搭伴消费的过程中若有一方没带钱币,带钱币的村民将会主动借钱币给搭伴村民。据吕宜钭老人讲述,邻里搭伴消费主要是相互凑热闹,在购买货物的时候,各家买各家的,不会相互干涉,但有的时候会提出购买建议。如果有一方没有带钱,带钱的一方将主动借钱给搭伴村民,搭伴村民在回家之后便可归还。

二 消费内容

家户是消费的基本单元,在胡家坝村落,家户消费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性消费;二是生产性消费。

(一)生活性消费

生活性消费是胡家坝村民消费的主要支出项,集中表现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人情借贷等方面。

(1)主食消费。传统时期,胡家坝村民以食稻谷为主,稻谷在当地也被称为“米谷”、“粮食”或者“谷子”。稻谷主要由当家人分配,在谷子丰收的时候,当家人会将一年新收的谷子做详细安排。通常而言,当家人首先会预留一年的口粮,口粮预留按照人头数,一般成年人一年吃1~2担谷,老人和孩童吃1~1.5担谷子。例如当时家里面一共有4口人,当家人、妻子、老父亲和孩童,当家人在预留口粮的时候就会按照人头数,最终预留7担谷子。

1949年之前,胡家坝村民时常遇到洪涝或旱灾,发生洪涝或旱灾的时候,当家人一般会“勒紧裤腰带”,将家庭人头口粮缩减。没有足够粮食,当家人一般会向邻里借粮,借粮食有时需要交付利息,据老人讲述,与地主大老的租金相比,邻里借粮利息一般很低。此外,邻里关系好,一般也不需要支付利息,但要按时归还,否则下次再借粮,将会变得很困难。当时实在没有粮食吃,村民也会到山林挖野菜,作野菜汤用于充饥。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胡家坝村民一般都是贫苦村民,每次遇到吃不饱的时候,村民都会上山林挖野菜,有的年份山林野菜都会被挖光,如果山林野菜都被挖光,村民一般会向地主大老借粮,地主大老在饥荒年一般不会轻易借粮,但如果村民愿意交付高昂利息,地主大老也愿意租借。

(2)肉食消费。1949年之前,胡家坝肉类消费主要以鸡肉、猪肉、鸭肉、鱼肉为主,其中消费最多的为猪肉、鱼肉两种。据当地村民讲述,传统时期,村民一年四季都吃不上肉,能吃上肉的时节主要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些贫苦村民过小节也吃不上肉,必须要等到过大节的时候才可以吃上,如春节、元宵节、八月十五等节日。

传统时期,村民消费以主食稻谷为主,肉类很少,特别是贫困村民家,据老人讲述,贫困村民家孩童生得多土地少,全年只能等到过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肉。过春节的时候,当家人会到港河集市割二斤猪肉,有的时候也会打一壶好酒,妻子会将割回来的肉先煮汤,然后将肉汤用于炒饭、焖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所有菜都“沾沾肉气”。割回来的肉煮熟,一般讲究谁先吃,能吃上“第一筷肉”的一般是当家人父亲,当家人父亲去世,“第一筷肉”一般由当家人吃,当家人动第一筷之后,妻子和孩童才可以夹肉吃饭。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旧时期,胡家坝村民都很贫苦,能吃上肉的一般都是富裕村民,贫苦村民吃肉很少,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贫苦村民也会吃肉。吃肉的时候一般先让长辈吃,长辈吃完以后妻子和孩童才可以吃。

(3)蔬菜消费。除了主食和肉食以外,胡家坝村民也会消费蔬菜,蔬菜主要是自家种植的蔬菜,包括茄子、红薯叶、豆角、辣椒、小白菜、西红柿等。据老人讲述,当时胡家坝村民家家户户都有菜园子,一般修建在宅院内或者宅院外墙外,主要种植日常蔬菜,供自家食用。有客人来做客,当家人会让妻子到菜园摘菜,然后烧饭备菜,客人想吃的菜品菜园没有种植,当家人一般会让妻子到附近店铺购买。

据当地村民讲述,能常年吃蔬菜的一般是地主大老,普通村民种植的蔬菜一般只能吃到前半年,后半年村民一般到山上挖野菜。有些村民也会在前半年多种植耐储存的蔬菜,吃不完的晾晒成干,下半年拿出来再吃。在缺少蔬菜的时候,邻里之间会互相借菜,互相借菜主要看邻里关系,关系好的一般很容易借,邻里借菜可还可不还,如不还,下次再借的时候邻里也会借予,但多次不还以后,邻里也就不愿意借予了。

(4)调料消费。传统时期,村民做饭用的调料较少,主要有两种常用调料:一种是食用盐;一种是食用油。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旧时期,村民做饭很少用太多调料,用得最多的就两种,一种是盐,一种是油,但盐和油也并不是谁都能用得起的,特别是油。能用得起的一般都是地主大老。

村民常用调料主要从港河集市店铺购买,当时在港河集市有专门的调料店,花椒大料样样俱全,据当地老人讲述,当时购买调料主要用布包或者用瓷罐装,各调料价位不一,一般香油最贵。调料是家户消费的重要开支项,特别是食用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但其他调料品种,如香油、花椒、麻油贫苦村民家一般很少有。当时贫苦村民家若来了客人,但没有食用油做饭,邻里村民之间也会互借,借用的器皿一般都是小瓷罐,借用食用油讲究“有借有还”,不能按时归还,下次将很难再借用。

(5)人情消费。传统时期,家庭日常人情消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请客吃饭;二是赠送礼品。

请客吃饭主要请两种人:一种是地主大户;一种是邻里乡亲。请地主大户吃饭需要上好酒好菜,一般都是有事求助于地主大户。据吕宜钭老人讲述,饭菜不好或者诚意不够,地主大户有时候会故意不来。来了之后要请地主大户入上座,否则会被认为礼数不周。请邻里乡亲吃饭较随意,一般有菜有酒就行,一般只要邀请,邻里村民都会来,来了之后不一定坐上座,一般会让年纪长者入上座。

送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送地主大户礼;一种是送普通村民礼。送地主大户礼一般需要送贵重的礼品,否则求助于地主大户的事很难办成。赠送礼品有一定规则:首先,要和地主管家沟通,看地主大户喜欢什么,忌讳什么。其次,礼品要择日送,且以上午送为佳。最后,礼品以偶数为吉利,且最好用红布遮盖。地主大户收到礼品后,不是当面打开,一般会让管家拿到其他房间,送完礼品后,地主大户会让客人,特别是有事相求的客人入座,否则客人需要站着说话。送普通村民的礼可以不太贵重,但必须要有诚意,一般以双数为吉利。村民接过礼品之后,一般会当面打开,并当面夸奖,以表示感谢。给普通村民送礼不需要送完礼品再就座,一般一进院主人便会相迎,然后一起落座。

(6)宴请消费。节日宴请也是村民的一个主要花费项目。节日宴请分为两种:一种是宴请有钱的地主大老;一种是宴请普通村民。宴请地主大老需要好酒好菜,宴请普通村民一般只需正常酒菜。宴请有宴请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宴请地主大老,需要宴请者主动去接,而宴请普通村民,一般不需要接。二是宴请地主大老,需要宴请者全家在宅院门口相迎,而宴请普通村民只需在客厅相迎。三是宴请地主大老需要备份“见面礼”,“见面礼”一般是布匹和好酒,而宴请普通村民一般不需要“见面礼”。

(7)还宴消费。传统时期,村民也有“还宴”的说法,如月初甲村民宴请了乙村民,月末一般乙村民会宴请甲村民。宴请的时候也有攀比的现象,攀比情况多发生在富裕村民之间,贫苦村民一般不会相互攀比,富裕村民相互攀比多表现在菜品上,看谁家的菜品多且食材贵,互相争面子。

“还宴”有三种规则:一是地主大老不需要还宴,需要还宴的是普通村民之间。二是还宴时,一般女性不可以上座,但孩童可以上座。三是还宴要对等,对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饭菜数量上,甲村民第一次到乙村民家吃了8道菜,还宴时至少需要准备8道菜;二是礼数上,甲村民第一次到乙村民家坐的是上座,甲村民还宴时乙村民也要坐上座。

(8)借贷消费。传统时期胡家坝存在借贷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主与贫苦农民;二是贫苦农民与贫苦农民;三是邻里乡亲之间。

地主与贫苦农民之间的借贷关系通常是贫苦农民向地主借钱,借钱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贫苦农民与地主相识;二是贫苦农民有能力偿还地主的债务;三是贫苦农民一般是地主的佃农;四是需要有中间担保人。借贷的时候需要签订合约,合约需要保证人保证,有时候需要抵押有时也不需要抵押,是否抵押取决于地主大户对贫苦农民的信任程度。借贷时间一般为一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的时候需要归还。贫苦农民与贫苦农民之间的借贷以小金额为主,一般都是遇到突发急事时,如生病、婚丧嫁娶等。贫苦农民与贫苦农民之间的借贷不需要签订合约,以相互信任为主,借贷周期可长可短,在借贷的时候不需要保证人保证。邻里乡亲之间的借贷关系与贫苦农民和贫苦农民之间的借贷类似,也不需要保证人保证和抵押物。但在归还时间上一般会有明确约定,到了归还日期,需要及时归还,否则下次再借就会变得困难。

(二)生产性消费

生产性消费是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费用,传统时期,胡家坝村民的生产性消费主要表现在买房置地、农具置办等方面。

(1)开铺消费。胡家坝地区紧靠鄱阳湖与港河集市,因而在传统时期具有鲜明的生产特征:种田与经商同步进行。除了正常的农耕种田,胡家坝绝大多数村民都以经商为主(详见表3-17)。胡家坝村民经商主要在港河老街(南河街、北河街、正街),经商的种类以绣花、糕点、豆腐、丝棉为主。据方晨生老人讲述,开铺经商需要费用,当时一个店铺正常经营费用约10块银圆,大店铺一般需要30~40块银圆,胡家坝村民经营的一般都是小店铺。当时各家开店铺的费用主要来源于两处:一是家户祖传的钱;一是向邻里乡亲借的钱。开铺消费只针对有店铺的村民,有店铺的村民主要是富裕村民,贫苦村民一般没有店铺。据吕敬汉老人讲述,胡家坝村民经营的手工业具有传承性,一般是一代传一代,比如吕家以花灯手艺闻名,程家以做糕点闻名,俞家以绣花手艺闻名。

表3-17 钱币与开铺消费统计

表3-17 钱币与开铺消费统计-续表

(2)建房消费。建房消费是村民消费的重要项目,建房消费主要针对后搬迁至胡家坝的村民,先搬迁至胡家坝的村民,如胡姓、吴姓、俞姓等没有建房消费。当时修建一间房屋需要花费贫苦村民1~3年的积蓄,想修建大而宽敞的房屋,一般需要花费更多钱币。据老人讲述,一般修建正常居住的房屋需要花费10~20块银圆。

传统时期胡家坝的住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套院式住宅,另外一类是单院式住宅,套院式住宅多以吴姓、吕姓、方姓等的住宅为主,单院式住宅均是后来迁居到胡家坝的其他姓氏所盖。套院式住宅修建费用约50块银圆,单院式住宅修建费用约30块银圆。据吕宜钭老人讲述,旧社会胡家坝村民所建设的房屋多坐北朝南,房屋结构以双层为主,特别是在街面的一些房屋,房屋大多数分为顶层和底层,顶层住人,底层开铺。当时能住得起套院的一般都是本地的大老,其他普通村民所居住的都是单院式住宅。

传统时期,修建房屋往往一家之力无法完成,需要其他邻里姓氏一起帮忙,当时决定是否帮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看修建房屋者的人缘关系,人缘关系越好帮忙的也越多;第二,看修建房屋的地缘距离,地域上越邻近村民帮忙的越多;第三,看房主出的“价钱”,出的价钱越多,帮忙的人也就越多。据当地村民讲述,当时修建房屋的“价钱”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另外一种是留客吃饭。实实在在的货币多是针对不熟悉的村民,一般都是为了挣工钱,完工之后结账。对于熟悉的村民一般都以留客吃饭为主,留客吃饭时有一个规矩,饭菜必须要好,并且有酒上桌。当时帮忙者挣工钱的少,留下吃饭的居多。除了挣工钱和留客吃饭以外,有时候村民也会互相换工,例如甲乙两家都需要盖房屋,但甲先盖,这时乙就会过来帮忙不收取任何报酬,到乙修盖房屋的时候,甲也会到乙家帮忙,这种甲乙互换工的方式一般都出现在血缘亲戚或者地缘邻近的村民之间。

(3)工具消费。胡家坝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生产工具,主要有犁耙、铁锹、镰刀、锄头、扁担、绳索、簸箕等。据当地老人讲述,当时最费的就是生产工具,每年收完稻谷之后,各家各户都会换置一批新工具。据老人回忆,当时2把犁耙3个大板,1把铁锹5个大板,2把镰刀3个大板,2把扁担4个大板,1条绳索2个大板,2个簸箕2个大板,1辆水车3块银圆,1辆推车2块银圆。一般富裕村民工具消费多,贫苦村民工具消费少。1949年之前,胡家坝各姓氏工具消费情况详见表3-18。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工具消费是村民都需要开支的项目,但与地主大老相比,普通村民工具开支一般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村民没有大型工具,特别是水车、推车等工具,因而在家庭消费中占比较低。

表3-18 胡家坝各姓氏工具消费统计

三 消费惯性

村民以一家一户为消费单位,在一家一户长期的消费过程中,村民养成了特定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主要以自给自足、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为主要特征。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消费

生活消费是胡家坝村民消费的主要项目,在生活消费中主要由当家人掌控家庭消费,妻子听从当家人安排,量入为出,精打细算。

1.“当家人管钱袋”

在家户消费中,当家人是家庭中的权威,负责细算家庭的收入与开支。据胡家坝老人讲述,当家人在家中掌管钱袋,妻子、儿女想要消费花钱,一般先要经过当家人允许,否则没有钱币消费。妻子和儿女在向当家人要钱的时候,需要有明细的消费计划,告知当家人需要买什么、买多少、需要多少钱等,购买明细不翔实,当家人一般会回绝妻子和儿女的要求。

据老人讲述,当家人钱袋子一般都放在房屋顶端或者内屋最里层,主要是防止有人偷窃。当家人的钱袋子除了当家人知道以外,当家人的妻子也知道,但部分当家人为了防止妻子偷偷取钱,会将钱袋子直接吊在房屋顶端,旧时期妻子脚小,站立不稳,一般不能轻易取钱。当家人发现妻子或者儿女偷钱,一般会进行责罚,对妻子的责罚一般是痛打,让其长记性。对儿女的责罚一般是要求其跪祖宗,禁止其吃饭,要其跪拜反思。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妻子和儿女一般都不敢偷偷取钱,一旦被当家人抓到,当家人就会毒打,毒打完之后,会禁止其吃饭,有的时候会连续禁止吃饭好几天。此外,偷钱一般是村民所不齿的行为,妻子和儿女一般不会轻易偷钱,否则就会被村民看不起。

2.“一滴油一顿饭”

传统时期,胡家坝村民省吃俭用,在生活上精打细算。据方晨生老人讲述,村民当时为了节省麻油,在做饭的时候只滴一滴油,一滴油一顿饭供全家吃。麻油是生活的必备品,但也是生活的稀缺品,特别是在旱灾或洪涝时期,村民一般都会省着用麻油,否则一个月用完,剩下大半年将没有麻油做饭。当时为了节省麻油,当家人会安排妻子不要在做饭锅里放麻油,要等做好以后在碗里滴麻油,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麻油,同时也能实实在在吃到麻油。麻油放多放少一般由当家人说了算,当家人觉得今天饭菜里面多放了麻油,就会斥责妻子,让其勤俭持家,下次妻子在做饭放麻油的时候就会少放。“见油水”是胡家坝村民吃饭时常说的话,“见油水”意味着今天碗里有麻油,可以看到油水。但据老人讲述,通常情况下,村民一年四季都很难“见油水”,常“见油水”的是地主大老家。

3.“饭碗转着舔”

据当地老人讲述,当家人对儿女有着严格的管束,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有儿女饭碗吃不干净,当家人就会让儿女舔饭碗,并且要转着饭碗舔,以确保饭碗里颗粒不剩。转着饭碗舔一般发生在饥荒年份,村民没有足够粮食吃,当家人为了节省粮食,一般会要求儿女在吃饭的时候颗粒不剩。转着饭碗舔当家人一般只要求儿女一次,若儿女在下次吃饭的时候依旧有剩饭,当家人就会对其责罚,责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痛打一顿,让其知道粮食的金贵;一种是到祖宗牌位前跪拜,让其反思自己的过错。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旧时期,村民一般都很珍惜粮食,如果家里面有人浪费粮食,当家人一般会责罚,如果多次不改,当家人就会命令其不能吃饭。

4.“衣服全家穿”

1949年之前,胡家坝村民贫苦,在穿衣佩戴上一般不讲究。据老人讲述,当时为了节省家用,衣服一般由全家人轮流穿,当家人将穿旧的衣服会留给老大穿,老大成人之后不能穿,一般会将衣服让给老二穿,衣服在穿的过程中发生了磨损或破洞,当家人妻子会重新修补,然后再让老三穿,衣服实在破旧不能穿,妻子一般会将衣服修改成背心,然后再让老小穿。传统时期,村民一般一年只有两套衣服,一套夏季穿,一套冬季穿,当时穿衣讲究“缝补修改全家穿”。地主大老家一般有很多衣服,不需要全家轮流穿。当时有村民到地主家作长工,地主在年底的时候也会为长工做一身衣服,以示酬谢。

(二)信仰消费

信仰消费是胡家坝村民的主要消费项目,传统时期,胡家坝家家户户都会求神拜佛,供奉祖宗。

1.“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上供”

祭拜神佛是胡家坝村民的传统,据老人讲述,旧时期在胡家坝地域范围内修建有福主庙,每次到赶庙会的时候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聚集在福主庙。当时家户消费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信仰消费上,主要包括购买元宝蜡烛、焚香捐献等。部分贫困村民家为了多供奉神佛,会提早一年积攒供奉钱,供奉钱一般都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村民在祭拜神佛时持有的消费态度是“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上供”,当家人会将吃饭的钱用于祭拜神佛。据老人讲述,当时20捆香火大约1块银圆,2条红布大约1块银圆,10捆蜡烛大约1块银圆,村民每年在信仰上花费的钱币大约是3~5块银圆,地主大老家花费得更多。据老人讲述,吕姓家信仰佛缘,家中常供奉佛主,每年花费金额可达10块银圆。

2.“修庙卖地,修佛卖粮”

为了修建庙宇,村民也会卖房售地,据老人讲述,传统时期,胡家坝村民信奉“佛缘”,一个村民与佛有缘便可为佛卖房售地,进而增添佛缘。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当时胡家坝有一个姓邱的村民,常年疾病缠身,每年都到药房抓药吃药,但病情不见好转。有一次主动到福主庙祈佛,此后病情逐渐好转,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便可下地干活。当时邱姓认为佛主显灵,救活了自己一条命。为了报答佛缘,邱姓氏将家中1亩水田卖给了地主大老,所得钱财全部捐赠给了福主庙。此外,也有老人讲述,当时村民为了答谢神佛,也会售卖自家粮食,将售卖所得的钱财全部捐赠给庙宇,在捐赠的时候,庙宇看护人会将其名字刻写在“功德碑”上,用以表示感谢。当时能上“功德碑”的捐赠一般数额较大,较小数额的捐赠,不能上“功德碑”。

3.“全家跪祖先”

除了祭拜神佛,村民也会祭拜自家祖先。祖先牌位一般放在家中正厅位置,与正门相对,每到逢年过节或者祖先祭日,当家人都会叫全家祭拜。祭拜讲究“上好香,上好食”,祭拜祖先所用的香火必须是上等香火,一般口径较粗,外形呈红色。此外,祭拜祖先的时候也讲究用好供品,供品一般都是精米白饭。

村民逢年过节都需要祭拜祖先,因而祭拜费用成为贫苦村民的重要开支。据老人讲述,祭拜祖先的精米白饭,一般人都舍不得吃,但每遇到节日的时候,村民都会祭拜,没有精米白饭,一般都会向邻里互借,有时祭拜祖先的精米白饭会被老鼠偷吃,十分浪费。此外,祭拜祖先的精米白饭有时也会被孩童偷吃,当家人发现孩童偷吃,一般会对孩童毒打,并且让其跪拜在祖先面前认罪反思。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旧时期,村民自己家人都饿着肚子,但遇到节日的时候,都需要祭拜祖先,祭拜祖先需要用最好的供品,如果家里没有供品,村民一般都会向其他邻里借用。如果有小孩敢偷吃祭品,一般都会遭到大人责罚。

(三)丧事消费

家里面老人去世,一般需要办理丧事,丧事讲究大办,只要村民家里有条件一般都会举办盛大丧事。

1.“砸锅卖铁”

村民家里面有老人去世,村民一般都会砸锅卖铁操办老人后事,据当地老人讲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厚葬老人,后代积福;二是厚葬老人,大孝所为;三是厚葬老人,乡规民约。

老人去世,贫苦村民家的当家人会变卖田地与房屋,为老人操办后事,不能变卖田地和房屋的,当家人一般会向邻里借钱置办老人后事。据老人讲述,当时一副棺材大约需要2块银圆,香火、元宝、纸扎、麻绳林林总总,一场丧事办下来,至少需要10块银圆。而地主大户家操办丧事更为宏大,不仅要购买最好的香火、元宝、纸扎等祭品,而且会请道士做法,聘请道士做法需要2块银圆。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聘请道士做法需要支付“道费”,“道费”有高有低,一般取决于做法时间长短,如果做法时间长,一般费用也高,如果做法时间短,一般费用也低。当时如果村民家有老人去世,主要由当家人请道士。

2.“相互攀比”

据老人讲述,当时村民在举办丧事的时候也存在相互攀比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主大老与地主大老之间相互攀比;一种是贫苦村民与贫苦村民之间相互攀比。相互攀比需要消费钱财,据老人讲述,当时一场丧事办理下来大约需要10~15块银圆,但邻里相互攀比,一般就需要20~30块银圆。地主大老之间相互攀比更为严重,据老人讲述,有时地主大老会请两位道士全程做法,请道士费用则需要翻倍。当时胡家坝方姓是附近有名的地主大老,方姓老人去世以后,方家邀请全村人到宅院吃喝了两天。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老人去世,在世的人需要办理得体面,一来可以为本姓氏增加威望;二来体现本姓氏的孝道,因而在胡家坝地区,只要有老人去世,一般都会举办大型丧事。

3.“坟地贵于田地”

老人去世以后,需要选择坟地,坟地一般都选择在本姓氏坟山上,但后迁至胡家坝的姓氏没有本姓氏的坟山,只能购买其他姓氏的坟山,用于埋葬本姓氏老人,但购买其他姓氏的坟地价格往往很贵,据老人讲述,有的时候“坟地贵于田地”。

老人去世以后需要选择坟地,村民一般都会聘请道士或者和尚选坟,让道士或者和尚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但由于“风水宝地”数量极少,因而一旦被选择,其他姓氏也会来出价购买,此时坟山所有者将会坐地起价,看谁出的价钱更高,最终会出现“坟地贵于田地”的情况。据老人讲述,当时一块普通坟地大约是4块银圆,但是“风水宝地”一般是20块银圆左右。当时能买得起“风水宝地”的一般都是地主大老。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虽然“风水宝地”很贵,但贫苦村民也会想办法购买,主要是想让去世的老人有个安息的好地方。此外,“风水宝地”也可以恩泽后人,让子孙后代大富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