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的地域分布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元江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这说明一个地区文学家的产生和文学的发展不仅受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而且不同的地理条件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影响,这是文学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 地理条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接贵州、广西,北邻四川、西藏,西部与缅甸相毗邻,南部与老挝、越南接壤,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汉族和2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4631万[36]。云南作为我国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历经了县、郡、省的发展过程。《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对其建制沿革有详细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楚顷襄王遣弟庄蹻略地黔中,西至滇池,即其地矣。会秦伐楚取黔中,蹻遂王滇,号滇国。又名其池曰昆明。汉武帝将讨之,以其国有昆明之险,乃即长安西南作池象之,以习水战。元封二年,以兵临滇,滇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斩益州耆帅雍闿,遂入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晋、唐以来,分隶更置,徒为羁縻而已。蒙氏筑拓东城,亦此地也。段氏以此为八府之一,号鄯阐府。元改为中庆路,置行省。今洪武十五年,天兵南下,改为云南府,领四州十县,治昆明、宜良、富民三县。[37]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政府在此设益州郡,统领云南宾川、弥渡诸县。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云南变县为郡,辖九县即今天的大理、丽江及楚雄等地。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后又在南诏置云南安抚司,以云南为地名的区域逐渐扩大。至元十年(1273年)建立云南行省,将云南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治之下,自此云南作为我国一个省区的名称就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云南全省地形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大部分河流为南北走向,呈扇骨状向南展开,全境崇山峻岭错落交织,河流深谷蜿蜒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其名山则有点苍山、高黎贡山、玉龙山;其大川则有金沙江、澜沧江、潞江、滇池、西洱河;其重险则有石门”[38]。其地气候以温热湿润为主,“滇中气候中和,夏不甚热,纱葛不用,惟三、四月干旱之时,稍觉燥热,五、六月雨多故凉爽,冬亦不甚冷,拥羊裘可以御寒……各郡惟普洱、元江为最热,热故多瘴,乃地气之恶劣,非关天时也。东北之东川、昭通,西北之丽江最冷,冷则土水平和,无有瘴毒”[39],“江南为泽国,每以潮湿为患,滇中遍地皆山,乃不能因高而燥……城市中掘地尺许,水既满注。润泽之功因乎山,即潮湿之气亦因乎山。故衣服易生霉,皮毛易脱,须不时收拾检点。然江南卑湿,往往侵入肌肤,受病者大半由此,然滇中无此患也”[40]。气候对文艺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地域不过是某种温度、湿度,某些主要形势,相当于我们在另一方面所说的时代精神与风俗概况。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41]。前文提到的诸多回族聚居地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所构筑成的地理环境是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进行文学活动的自然舞台,回族文学家文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这方热土的孕育与滋养。
此外,明清时期云南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促进了云南回族文学家与中原文学家的交流往来,扩大了云南回族文学家的视野,推动了云南回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古代入滇之路,皆由川蜀,自汉时开“蜀身毒道”,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也被人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由四川入滇有两条路线,即从成都出发经邛莱、越巂至楚雄的灵关道,以及从成都出发经宜宾至昆明再到楚雄的朱提道,两道在楚雄合为博南道,即从楚雄经大理、保山到缅甸。水陆主要有黑水即南广河和羊官水的横江。《华阳国志·南中志》云:“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险,难行,步道渡津亦艰难。”[42]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舟行水上,对行人而言,入滇与出滇都极其不便。云南交通状况的改变是从元时赛典赤·赡思丁任平章政事开始的。史载赛典赤经划水利,疏涌六河,扩大河口,改善云南水路交通落后的状况。陆路交通也有较大的改变,设置驿站七八十处。明清时期随着军屯、民屯进程的加速,云南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无论是舟船通行还是陆路运输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便利的交通方便了文学家们出滇远游,对提升回族文学的整体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来看,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独特复杂的地理位置是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崛起的重要空间条件。受这一方水土的滋养,至明清时倚马千言的回族文学家彬彬济济,笔酣墨饱的回族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二 分布状况
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滇,平定元朝残余势力,此后明朝开始了对云南的全面统治。在行政设置上,改元代云南诸路为府,以中庆路为云南府,设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又封授了一系列的土司和土官。清代行政建制基本承袭明制,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至1911年,全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和土司区18个。笔者依据《新纂云南通志》[43]、《滇南诗略》[44]和《永昌府文征》[45]等资料,对明初至清末的云南本土回族文学家进行统计,其分布状况如表1-1所示。
表1-1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及文学家族数量统计
由上可见,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共有40位,文学家族共有8个。其中昆明有文学家10位,文学家族2个,分别是孙继鲁家族和保先烈家族;永昌有文学家5位,文学家族2个,分别为马继龙家族和闪继迪家族;大理、楚雄、赵州、玉溪均有文学家3人;宜良、蒙化均有文学家2人;元江有文学家1人,文学家族1个,即元江马汝为家族;建水、石屏、寻甸、丽江等均有文学家1人。这说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广泛地分布在云南各个州府,呈大分散态势。
从表1-2来看,聚居在昆明的文学家与文学家族数量最多,占总人数的25%;永昌位居第二,总人数的12.5%;大理、楚雄、赵州、玉溪位居第三,各占总人数的7.5%。由此可见,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主要集中在滇中的昆明地区,滇西的大理、永昌、楚雄以及滇南玉溪等地,而滇西南的孟定、镇康,滇南的孟良、车里宣慰司等广大的西南部地区是回族文学家分布的稀疏地带,这说明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呈小聚居态势。
综上所述,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态势,这与中国回族人口的分布格局相一致,也与云南回族的整体分布格局相一致,正如马兴东在《云南回族源流探索》一文中所言:
云南回族人口主要是比较集中地分布在金沙江以南、澜沧江和元江、红河以东这片广阔的地区,而这片广阔地区同时也是云南汉族、彝族、白族最为集中分布的区域……这片广阔的地区却正是元、明王朝在云南推行屯田的军民屯田区,也正是“爨僰军”和汉、回等族人民自元、明以来的劳动耕作之地。[46]
此分布格局的形成是云南各地回族自身长期辗转迁徙的结果,又与明清云南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资源的分布状况密切相关,体现出回族文学家对居住地理环境的认知与选择,也是影响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