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报纸的文体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是指文章的类别和样式,是表达文章内容的一种形式。报纸的体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报告实事的新闻,有说理的论文,有刻画人物的文学;有文字,有图片,有三言两语,有长篇巨制,有连载,有成组的集纳。对报纸所刊载的版面文字内容进行体裁归类划分,常见的报刊文字体裁主要有两类:一是新闻体裁;二是副刊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各种形式。由于体裁各种各样,又有发展变化,新闻体裁有多少种类?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分5种的,有分8种的,甚至有分得更细更多的。新闻体裁的分类,有似于文学体裁的分类,曹丕曾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类;陆机又将曹丕的四类发展为10种,至梁朝萧统又将文体分列为39目,至宋朝时文体又被归为辞令、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可见文无定法,文体亦无定法。新闻体裁的分类,是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变化丰富的。各体裁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各体裁表达材料的手法不同,其二是表达材料的口吻不同,其三是组织材料的结构不同。按新闻内容进行归纳划分,新闻体裁一般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类。新闻报道主要是指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新闻评论主要是指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署有专名。分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专门性副刊又称“专刊”。副刊体裁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我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为“附报”。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出版附报《消闲报》,是我国最早的副刊;1900年,《字林沪报》由日本人接办,改称《同文沪报》,其副刊亦改名为《同文消闲报》。以后各报陆续增设副刊,主要刊裁旧体诗词、小说、笔记等。“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一些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副刊,如《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报纸的副刊成为整张报纸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丰富百姓精神文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副刊的功能素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之说。副刊版一般采取综合性组合方式,以短文为主。此外,也有按内容分类的专刊,如国际副刊、文学专刊、文学评论专刊等。
在报纸刊载的文字中,常见常用的文体主要有:
社论 指报刊上代表编辑部意见的指导性言论。社论要就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及时评述,表明报纸的立场与主张。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是代表同级党组织发言的,通过对重大事件或问题的评论来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工作方法,以组织、教育与争取群众。
社论分为全面性的社论(如国庆社论、元旦社论)和专题性的社论(如对某一事件、问题、典型的论述)。社论写作必须讲究时效性、政策性、针对性与论理性,语言要简明、准确、生动、通俗。
评论 报纸言论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社评论员、集体或个人的名义,对重大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不同角度评述的文章。包括“本报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观察家评论”,也可以是群众或集体署名的评论;形式上有短评、时评、国际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等。
编辑部文章 以报社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政策性、理论性文章。常就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作专门阐述,篇幅一般比社论要长。
短评 内容单一、分析扼要、篇幅较短的编辑部评论。通常有三种形式:(1)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简短的评论;(2)配合新闻报道,予以分析评论,往往同时发表;(3)以“编后”形式出现,对同版报道中某一问题作简明的发挥。
按语 编者对新闻或文章所加的说明或批注,针对其中的观点或材料,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可以加在文章或新闻前面、中间或最后,交代背景,发表判断,提出建议。按语的文字简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思想评论 有关思想和工作问题的评论文章,一般均以个人署名发表。形式多样,如《今日谈》《xx论坛》《思想漫谈》《三言两语》等。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的又称“小评论”。思想评论的任务是评述思想问题,分清思想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一事一议 一种把报道事实与议论说理相结合的体裁,形式上比较灵活,可以配新闻,配来信,配调查,也可以夹叙夹议、先叙后评或先评后叙。写作上要求事例典型,据实论理,小中见大。
文艺评论 评论文艺现象的文章,是文艺批评的主要形式。评论的种类,从内容上分,有文学评论、剧评、影评、音乐、舞蹈、美术的评论等;从形式上分,有长篇论文、文艺专论、文艺短论、笔谈、漫谈、随笔、杂感等。
国际评论 评论国际时局的文章,又称“时事述评”。有以“本报评论员”署名的。
代论 指以署名文章代替编辑部发言的一种言论体裁。
外论 指从外国报刊上翻译介绍的评论文章。
专论 聘请专家学者就某一专门问题发表意见的评论文章。
答读者问 新闻机构编辑部邀请适当的人物,在报刊上对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是编辑部联系群众的一种形式。答读者问一般选择与当前工作有较密切关系、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通常用以阐释有关方针政策方面的问题,也用于回答知识性的问题(如气象、医药等)。
答记者问 有关方面负责人或专家、学者直接回答记者提问的一种报道形式,一般是问答式文体或现场录音、录像剪辑。答问的内容一般为较重大的方针政策或群众关心的问题,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代表性。
观察家评论 以观察家名义发表的时事评论,是表达编辑部意见的灵活方式。外国报纸常用它来试探外交事务或国际重大事件的反应。我国报纸有时也采用这种形式评论时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就曾以“延安观察家”“延安评论家”的名义播发过各种时事评述。
情况反映 向上级领导反映新情况、新动向、新经验、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多在内部发表。它为党的领导机关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指导工作提供经验与典型,为发现问题提供各种动态,也为报纸宣传提供线索与资料。我国新闻单位一般都出有向上级领导反映内部情况的《情况简报》《内部参考》,并把反映情况作为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内参 新闻单位内部出版的反映情况的专刊,供一定范围的领导同志或与之有关的工作人员阅读。
问题讨论 通过报刊群众性地公开讨论某一问题,以提高广大读者认识水平的一种宣传方式,是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报刊上讨论的问题,一般是一定时期中具有普遍性的、有重要意义的、对实际工作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思想或实际问题。一般来说,讨论的都是为广大群众关心并有较多的不同意见的问题。如1978年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长篇连载 报纸上定期以固定版面连续刊载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用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国报纸首创长篇小说连载的是1882年创刊的《字林沪报》。
公报(一)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所发表的关于重大事件或会议经过和决议等的正式报道,也有以会议的名义发表的公报。
(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政党、团体的代表,在会议中或会议后共同发表的关于会谈进展,经过或就某些问题达成协议的正式文件,称为“公报”“联合公报”或“新闻公报”。有时,其中还包括关于这些国家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具有条约的性质。
(三)由一国政府编印的专门登载法律、法令、决议、命令、条约协定或其他官方文件的刊物,如我国的《国务院公报》。
宣言 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申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件。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共同发表的称“联合宣言”或“共同宣言”。
声明 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发言人,用来对重大事件或问题表明其立场或主张而发表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由国家或党的最高领导人发表的声明,称“最高级声明”;由政府或有关部门、发言人发表的,称“政府声明”“XX部声明”“政府发言人声明”;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共同发表的,称“联合声明”或“共同声明”。
讲话稿 又称“发言稿”。是党政机关、团体领导人、发言人代表机关、团体或个人就当前国内外形势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在会议、集会或外交场合表明态度与看法,阐明政策或立场,提出建议与希望,作指示,发号召的讲话或报告的原文。讲话稿有政治报告、时事讲话、专题讲座、集会演说、开幕词、闭幕词等。写作上必须根据听众对象的特点与需要,有的放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多用口语。
序、跋 介绍、评价文章,作品及其写作背景、目的、意义的一种文体。“序”一般写在书或诗文的前面,“跋”写在后面。“序”有“引言”“写在前面”“编者的话”“作者的话”“前言”等,“跋”有“编后”“后记”等。
序、跋文字的作者,有的是编辑或别人,也有作者本人。一本书里可以同时有两篇以上的序。
报告文学 一种运用文艺手法迅速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具有新闻性的文学体裁,也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体。
故事 一种运用口语或通俗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物或事件的文学体裁。情节完整,结构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一般有两种:新闻故事(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文艺故事(虚构情节,塑造人物)。
回忆录 是回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或事迹的纪实性文体。也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体。
回忆录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回忆录也有一定的文学性,在人物描写、情节结构、细节运用以及语言上,往往采用文学手法与文学语言。回忆录或以写人为主,或以写事为主。
寓言 以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定哲理的隐喻性文学体裁。多采用借喻、拟人、夸张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思想性。
小品(一)报刊上短小文章、故事、资料的统称,有科学小品、文艺小品、知识小品、讽刺小品等,其特点是简短明了,一事(物)一介。
(二)指报刊上的讽刺小品,抓住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与现象,用小故事形式予以揭露批评,引起社会注意。这种小品中的事实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虚拟的,也可以是真事假名,隐去当事人的姓名与单位。
通知 传达或布置某项事宜的公告性文体,也是报纸常见的一种文体。上至方针政策、重大任务,下至具体措施、一般事务,都可以发通知。
通告 公布重要事项的公告性文件,具有较强的法令性与政策性,有约束力。采取登报、张贴或以文件形式下达。
杂文 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带有文艺色彩的一种特殊政论。以精悍、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杂感、杂谈、杂论、随笔、书信、序跋乃至日记、对话都可以写成杂文。
杂文有强烈的现实性与战斗性,被称为“匕首与投枪”。它善于运用讽刺,又富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杂文萌芽于“五四”时期《新青年》“随感录”,因鲁迅的倡导成为独立的文体。
散文 一种内容现实性强,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篇幅短小精悍的文体。在我国古代,除韵文、骈文外,都称为散文,包括小说、论文、史传在内。现代散文指的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叙事与抒情两类。叙事散文,以叙事写人为主,往往有一定的情节与人物形象,也穿插适当的议论与抒情,如《背影》(朱自清)、《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完整事件,也不必有完整的情节,而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接抒情,如《荷塘月色》(朱自清)、《长江三日》(刘白羽)。
速写 一种文学体裁。它像速写画一样,在很短时间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某一事物的轮廓,而不铺陈每一部分的细节。要求用文艺手法抓住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作简洁有力的轮廓式的、粗线条的、鲜明而又概括的描写。
随笔、偶感 一种把文艺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散文体裁,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凡有所思、所感,随笔写出,往往能给人以启发与教益。
戏剧 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有机构成的综合艺术,是编剧、导演、演员及音乐、舞蹈、美术工作者集体创作,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揭示矛盾冲突,创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艺术。综合性与舞台性是戏剧的主要特征,文学剧本是戏剧的基础。戏剧的文学特征有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场景、时间高度集中,对话和唱词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戏剧按表演形式,可分为戏曲、舞剧、歌剧与话剧、滑稽戏;按结构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与儿童剧;按内容可分为正剧、悲剧、喜剧等。
诗词 为报纸文艺版(栏)刊载的一种内容。是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的文学作品。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语言凝练、形象。
诗产生于劳动中,最初与歌唱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合乐的诗称为歌,不合乐称为诗,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词产生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古代的词,都是照词谙填的,因此又称曲、杂曲或曲子词;由于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诗歌的种类,从内容上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种,从形式上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歌谣。
小说 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性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来生动地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极为发达。按其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在我国报刊史上,从清末以来,已有连续刊载长篇小说的传统。1958年后,又出现一种篇幅更短、人物更少、情节更为单纯、以写一人一事为主的小小说,在报刊上发表。小小说描写生活一角,对人物只是勾勒轮廓,类似速写,由于它反映现实迅速及时,形式又便于写作者掌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后来又出现了微型小说。
相声 以讽刺和诙谐为主要特征、寓教育意义于幽默之中的曲艺形式。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相传于清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用北京话说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相声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擅长讽刺。
表现形式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口(三人以上)三种。为了在幽默诙谐中收到教育的效果,要求相声注意思想内容和表演形式的高度统一,既要有巧妙的构思和诙谐的语言,更要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防止迎合部分听众低级趣味的庸俗的逗乐。
漫画 以政治和生活事件为题材,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征的绘画,是图画中的政论,富有战斗性。多用于讽刺、揭露社会中腐朽、落后、反动的东西,揭发其矛盾或可笑之处使之无可隐蔽,从而达到鞭挞、否定的目的,也用来歌颂新生事物与正面英雄形象。
插图 一种随文说明的图画。因作品内容不同而形式不同,是画家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构思和构图,因此它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