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安荣学术思想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补气有余 养血滋阴不足——补阳还五汤对偏瘫应用精粹

【摘要】 中风偏瘫,是中风病经抢救治疗后留下的一种后遗症。对其发病机理,自《内经》提出外因和内伤后,历代医家多从内因论述之。王清任认为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所致,故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之。笔者宗王氏之意,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发现,此病患者多系有肝肾不足的病史,发病时虽表现为阳泄气亏,但肝肾阴虚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此对王氏组方提出质疑,主张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入养血滋阴之品,有助于阴阳协调并制约大量黄芪的温热之性,便于长期应用,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关键词】 补气养阴;补阳还五汤;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又名偏枯,是中风病经抢救治疗,脱离危险后留下的一种后遗症。其临床表现为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伴有口眼哐呙斜,语言不利,轻者使人丧失工作能力,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者反复发作乃至死亡。其病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于40岁以上,素有阴虚阳亢或心之气血不足的患者。

1 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对中风偏瘫的描述,上可追溯到《内经》。在《内经》中,对中风偏瘫的发病原因有外因和内伤的不同论述。如《素问·风论篇》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病风,或为偏枯。”与《灵枢·刺节真邪》载:“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强调了外邪侵袭人体发生偏枯的外因观点。但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暗徘,此肾虚也……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则又论述了肾虚,情志内伤而发生偏枯的内因观点。《金匮要略》认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浮者血虚,络脉空虚,”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侵而发中风偏瘫。但至金元时期,许多医家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各自不同见解。如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甚”,李东垣力主“正气自虚”,朱丹溪则认为“湿痰生热”所致。三者所论不同,但皆以内因阐述中风的发病机理。王履从病因学角度认为外风入中所致的是“真中风”,进而指出“中风者,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强调中风乃人体自身病变所致。张景岳则认为中风的发生“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是由于“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致,指出了阴亏阳损是发生本病的关键。叶天士根据先贤各家之说,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导致内风旋动,发生中风偏瘫。

2 王清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其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为半身不遂的本源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的结果。如《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曰:“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对口眼歪斜,他认为“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嘴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认为说话不真“舌亦半边无气”所致。故此,王氏创制补阳还五汤,补还亏损五成之元气。

补阳还五汤载于《医林改错·瘫痿论》,方用“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益气活血通络之剂。王氏根据“半身无气”的观点,用大量甘温益气之黄芪,补还亏损之气。根据气为血帅,气虚血亦滞的理论,佐以少量的活血祛瘀之品,使亏损之气得以补还,因虚致瘀之血得以行走,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传世之方。

3 笔者对补阳还五汤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总观全方,黄芪用量是其余药物用量总和的9倍。用归尾、川芍、赤芍,王氏旨在活血化瘀,并无养血滋阴之意。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得出,王氏补阳还五汤,补气有余,养血滋阴不足。笔者结合临床发现,中风偏瘫患者,多素有阴虚,肝肾不足的病史,发病之时虽是由于阳气暴泄,元气大亏所致,但阴虚是引起阴泄气亏的原因。故在临证时多在补阳还五汤加味的基础上,加入少量的养血滋阴之品,一则在益气的同时,佐以养阴,使阴阳并长而达平衡。二则养阴之品,制约大量黄芪的温热之性,使药性平和,大补亏损之气而无生热之弊,便于久服。同时还可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

3.1 案1

刘某,女,64岁。于1985年8月18日因晨起肢瘫,口哐呙,由家属送往县某院,被诊为脑血栓形成,收住入院。治疗56天脱离危险后出院。惟左上肢、右下肢瘫软,不能站立行走,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于1986年2月15日来我处治疗。刻诊:左上肢、右下肢呈对侧性瘫痪,肌张力无,形体消瘦,面色皓光白,头痛眩晕,心悸,手足心热,舌边暗红,苔薄,脉弦。询问病史,素有高血压病史。查:心肺正常,血压24.0/16.0k Pa。随拟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80g,当归12g,川芎6g,地龙12g,赤芍10g,牛膝6g,生地黄15g,龟板10g,桂枝3g,钩藤30g,菊花15g,天麻6g。水煎服。服10剂后原方去菊花,加杜仲、续断各10g,桑寄生15g。并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服药20剂后,病情明显好转。血压21.3/10.7k Pa,患者能住拐杖下地行走。

3.2 案2

刘某,男,66岁。于1987年8月6日以右半身同侧肢体瘫痪7个月,由家属送往我处诊治。刻诊:右侧肢体瘫软,肌肉轻度萎缩,肌张力无。面色萎黄,语言不利,右下肢时有震颤、疼痛,舌淡有瘀点,苔薄,脉弱。询问病史,1986年12月7日因患脑血栓住院治疗20多天后出院,留下偏瘫,经多方治疗效果甚差。查血压17.3/10.7k Pa。随拟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12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黄15g,龟板6g,地龙12g,桂枝3g,蜈蚣2条,远志10g,石菖蒲12g,牛膝6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服药7剂后,右下肢震颤止,患者在家属的扶持下,能下地站立,缓缓行走。上方去蜈蚣,加杜仲、续断各10g。继服15剂后,患者能翻身下床,拄拐杖行走,唯上肢功能恢复不理想。

上述两案,前者在气虚血瘀的同时伴有阴虚阳亢,后者气虚血疾并见肝风内动之象。但均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方加减,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观察两方均重用黄芪补气,虽加减不一,但均有生地黄、龟板、牛膝之药,后期均加杜仲、续断补肾强筋之品。

4 体会

补阳还五汤乃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不但可以用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若加养阴之品,还可用于轻度阴虚阳亢型的偏瘫。治疗时应遵王氏之意,黄芪用量宜重,活血之品宜轻,同时加入养血滋阴之药,以平调阴阳,效果更佳。虫类药具有搜风通络,熄风止痉的作用,临证时应酌情使用之。中风偏瘫,多为中老年患者,素有肝肾亏虚的病史,发病之后多有肾虚的临床表现,故在治疗过程中,补肾强筋之品不可缺少。在治疗后期滋阴补肾,强筋健骨之药尤其显得重要。开窍药如郁金、石菖蒲等,对偏瘫伴有语言不利的患者有很好地疗效。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留的肢体、语言功能障碍,治疗重点在于功能恢复,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针灸、推拿治疗,以加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