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银川二中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教育故事”选集(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情系凤城 造福桑梓

○银川二中国际部 阮小魁

老家地处黄土高原上的宁南山区,群山环绕中一座普通的小山村便是我的故乡,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来过一支考古队,一位慈眉善目的考古专家告诉过我关于故乡的名称来历,史载那里曾经是宋夏交汇处,至今仍有遗留的烽火台和古城遗址,因为水草丰美,被用来放养军马,故称为马营。我家背靠大山,山顶上有座烽火台是我童年时期的游乐园,很多时候我都会坐在上面远眺,站的已经够高了,望的似乎也很远,但是除了大山之外什么也看不到,那时候我总是在想,大山之外都有什么,我什么时候可以翻过山岭去找寻外面的世界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背起大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村小学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同是晨钟暮鼓,却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明显。衰的,静的,冷的,是寺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很清楚地记得全村最大的盛典就是六一儿童节时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平日里艰辛劳作的村民们对这种难得的带有文化气息的“盛会”钟爱有加,据我现在推测,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或许更因为这里是唯一可以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窗口,这里承载了全村人的梦想和期望,小小山村中“吃公家饭”的人就是老师,所以学校一直被朴实的山民们尊为圣地,老师也似乎成了圣人,在此求学的我们被任何人问及将来的理想时,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要当老师,因为父亲是村小学的老师,我从小在这种相对于其他同学而显优越的家庭中长大,跟同龄的很多同学一样,长大当老师便是我坐在烽火台上对自己将来职业的定位。或许是父亲的职业关系,家里总有读不完的书,也有相对别的孩子而言比较宽裕的时间,我一直坚持在自己的追梦路上,一路顺风的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毕业,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曾经的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和教导,终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任职于区内赫赫有名的塞上名校——银川二中。这些算是我进入二中从教的缘起,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学生就像菜地里的葱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阅人无数,遇事无数,各种大事小事如同麻线团一样缠绕在一起,不知从何说起,略选几个人、几件事,把我在这里的故事分享给读者。

一、我的人生导师

坐到学校的办公室,走上三尺讲台,拿起粉笔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似乎对童年的自己和亲人已经有所交代了,好像一切该拥有的都已经有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认真备课,讲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美了,殊不知,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老师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如何把老师做好,这是我完全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最现实的挑战。进入二中后,我被安排在新成立的国际部担任物理教学,学生程度相对较弱,国际部的王经文主任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化学教师,六十多岁的人看起来也就五十岁左右,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给人特别轻松的感觉,一开始主任就给我们讲了当老师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可我们这群年轻人或许因为兴奋过度,或许还有点自大的缘故,总觉得我们的水平应该足以应付所有的问题,王主任在开学后的一周内每天都听我们每个人的课,甚至会叫上同组的好几位老师一起去听我们的课,这种看起来毫无新意的工作在我当时看来就是例行公事而已,两周过后,王主任跟我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她跟我提出了两周来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如上课要以学生为主,而不是教师为主,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学会协调学生之间的差异,上课要抑扬顿挫,不能一个语调一直讲下去,学生是否理解需要在课堂上做提问或者测试等等一系列问题,当时的心情极其复杂,不知所措,王主任耐心的给我讲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又帮我联系了二中德高望重的黄文忠老师做我的师傅,我一有空就去听师傅的课,那种润物无声的课堂感觉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王主任和师傅对我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教近十年来,他们曾经的帮助和教诲始终伴随着我的职业成长,现如今他们都已退休,我要在这里祝福我的两位人生导师健康而快乐地生活。

二、我的后进生学生

当班主任是每个年轻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机会,年轻的我自然也被学校委以这样的重任,当上班主任的同时,我尽快地熟悉班级管理的各类方法,熟悉校纪校规、各类违纪违规处理办法,开班会的时候照本宣科,好的坏的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也算是天衣无缝,实在是挑不出点毛病来了。班上有个学生,基本上每天都会迟到,偶尔有早退、旷课等行为,跟班里其他学生也很少来往,有一次迟到后我跟他起了很大冲突,进办公室后,我说叫家长,他说老师不用麻烦了,叫来也没用,我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周周都要被叫家长,我不是还是老样子吗,当时的我有点茫然,又有点措手不及,细细一想,我的歇斯底里对他有用吗,根据校纪校规做出一系列相应的惩罚对他是否有用呢。沉思再三,我跟他说了几句好话然后就让他回班了,从此我便开始注意这名学生,我发现他的基础并不差,反应也很快,最大的问题就是敏感,情绪不稳定,我有机会就会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聊天,后来的接触过程中,孩子告诉我他的父母在他两岁多的时候离异,导致自己的性格极其敏感,虽然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性格有点跟班里同学格格不入,但是很多时候他还是身不由己,了解情况后我翻阅了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利用各种机会跟他交流,耐心地听取他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想法,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接触,孩子基本上跟我无话不谈,我们出去搞活动他一直跟在我后面,有一次他没来学校,发信息告诉我不想上学了,我拨通他的电话,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周他终于又回到了课堂,我努力地协调班里同学和他的关系,慢慢的,他也变得跟大家熟悉了,也喜欢跟班里同学来往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毕业典礼的时候得体大方地当起了主持人,平时喜欢摄影的他把国际部有关摄影录像的活儿都接下来,保质保量地完成,最后考取了加拿大著名的雪尔顿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专业,很多次收到他从大洋彼岸发来的信息和祝福,每次都会提到,如果没有我当年的几条信息,几次谈话,他可能就真的辍学了,这是我教育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不仅仅是自己拯救了一个孩子,这件事更让我明白了,教育就是用心付出,把你的爱传递给孩子,所谓亲其人,信其道,这样的经验让我至今受用,对待后进生绝对不能是简单而粗暴的一席谩骂抵或是一纸处分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他们只不过是晚开的花朵,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合适的时候帮助他们一下,他们也会绽放异常美丽的色彩。

三、我的外教同事

国际部的教师团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学不同的专业,带不同的课程,我们这群年轻人都是充满干劲又都阳光自信,大家相处融洽,因为国际部教学的需要,我们也会定期有外籍老师来担任教学工作,在这之前,我经常会听到各种关于中西方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所以一开始跟这些外教同事们接触的时候,我总是带有某些好奇和谨慎,敬而远之,但是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一群热爱生活、关心学生、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热情,幽默,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跟我们二中的所有老师一样,他们也是心系学生,热情地投入教育的人们。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两位可爱的外教,来自于加拿大的Allen和Das先生,先说Allen,初见此君,首先颠覆了我对胖的观念,他一米八左右的个头,三百四十多斤,他是理科老师,大胖小伙子每天总是乐呵呵的,跟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又多才多艺,会六样乐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吹拉弹唱都随便上,因为带班的原因,两年多的相处中,我有很多跟他接触的机会,他喜欢中国文化,热爱中国饮食,对银川的各种美食从来都是笑而纳之,来者不拒的,他在这里从教的两年中,热情洋溢,一心一意地教好学生,跟我们这些老师相处融洽,对学生认真负责,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再说Das先生,五十多岁的他是印度裔加拿大人,每次见到我都会热情地伸出手嘘寒问暖,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从课堂到作业到平时的考核都是有板有眼,完全不像我们平常电影中看到的那种看起来自由散漫的外国式课堂,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学校国际部的发展注入活力,从他们身上,我深深地理解到教师有国籍,但是教育是无国界的,很开心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有幸跟这些异国他乡的老师们一起共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接触一些前沿的国际教育理念,学习他们乐于奉献的教育精神。他们作为国际使者,宣传我们美丽的银川,宣传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屈指算来,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从刚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慢慢步入中年,自己的教师之路还要坚定地走下去,我的教育故事不像战斗英雄那样荡气回肠,也不会像柔情的江南女子那样温柔似水,我的教育故事像涓涓细流一样静静流淌,波澜不惊,平淡无奇,只有我自己乐在其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借圣人名言一句,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