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漫思: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文化部门的首要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银川市各级文化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银川,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工作中,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加强设施建设,繁荣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真正体会到文化小康的实际含义,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惠,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文化艺术馆基本情况

国家一级文化馆——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始建于1935年,其前身为原宁夏省民众教育馆。文化艺术馆曾经六易其名,并成为宁夏创建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单位。2007年4月,文化艺术馆更改为现名。

全馆现有干部职工31人,在编人员27人,聘用人员4人;男14人,女17人;党员13人;离退休人员24人。专业人员占总数的90%以上,其中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16人,助理馆员及行政人员11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是一支年轻有为的群众文化专业干部队伍。馆内设文化活动部、培训辅导部、美术摄影部、创作研究部、服务保障部、《银川文艺》编辑部、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以及馆属银川市广播民族乐团、银川市少儿舞蹈艺术团等10个团队。2011年在全国文化馆第三次评估定级工作中,银川市文化艺术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二、银川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近年来,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和银川市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策划组织开展银川市“踏歌起舞”文化工程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推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质公共文化产品。

(一)用广场文化活动提升服务技能

充分利用银川市相继建成的43处城市中心广场和94个社区广场,有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形成处处有群众活动、天天有广场演出、月月有大型活动的局面。“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届,共组织各类广场文艺演出4000多场(次)、服务群众约500多万人(次)。为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使公共文化惠及普通百姓,银川市文化艺术馆从2007年开始,以让老百姓成为舞台主角为出发点,精心策划组织实施玉皇阁广场文艺演出。这一活动自2007年至2013年已举办7届,每年的4月至10月,历时6个月,每晚一场演出,共演出1080场,参演人数15000余人,参演节目6000多个,观众达260多万人(次),辐射银川三区两县一市,2009年荣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品牌。作为文化馆开展免费开放服务的典型案例,玉皇阁广场文艺演出被写进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文化馆(站)工作案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二)在彰显地域文化中实现创新

2010年,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启动了银川市“踏歌起舞·幸福银川”文化工程,相继推出“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广场健身舞大家跳”、“广场歌曲大家唱”、“相约星期五·曲艺乐翻天”、“周末梨园大戏台”、“农民工文化艺术节”、“我爱我家”家庭才艺大赛、“小明星”艺术大赛、银川市各行各业文艺演出、农民文艺团队演出、社区文艺团队演出、县区文艺专场演出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送节目、送图书、送电影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校园、进建筑工地、进特殊教育场所“六进”活动常年开展,每年组织送戏下乡演出1000多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踏歌起舞”文化工程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给银川百姓带来了欢乐,而且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推动了公共文化的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三)在公益培训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以来,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面向城乡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性培训辅导班300余期,举办了银川市“踏歌起舞·幸福银川”广场健身舞、经典歌曲大家唱、社区大讲堂、农民工摄影、监区美术、群文大讲堂等各类群众性免费辅导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社会文艺团队100余支,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3427人,辅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辅导人数达100万人(次)。送文化到军营、监区,送节目到农村,送欢乐到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银川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创作推陈出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充实;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然而,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相比,目前银川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源分布还不够均衡,城乡差距较大。银川市城市文化资源占有类型相对丰富,专业艺术院团和大中专艺术院校系大都集中在市区,设施相对先进的文化广场、影剧院、歌舞娱乐场所和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使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文化权益相对容易得到满足与保障。而农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近一半的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足、设备薄弱,服务项目匮乏,活动开展较少,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一些地方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二是乡镇文化专干不专,村(社区)队伍力量薄弱。近年来,由于撤乡并镇、乡镇体制改革等原因,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不专的现象。有的专干既是文化专干又是信访、计划生育、法律服务专干,身兼多项工作。由于职称待遇等实际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导致基层群众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较大。

三是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有待提高。一些基层文化设施因缺乏日常管理维护经费及人员不足等原因,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难以保证正常免费开放。特别是新建的街道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因缺乏专项免费开放资金和管理人员,不能保证全天候免费开放,缺少活动品牌,未能全面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银川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发动、大力推进,活动数量显著提升,但在活动质量、针对性、效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此外,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投入格局等还有待探索加强。

四、对策及建议

随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银川市文化艺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里的组织者实施者,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核心,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依托,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免费开放为目标,以群众文化培训辅导为重点,以群众文艺创作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对此,结合银川市文化馆工作实际,在群众文化工作方面谈几点理解和认识:

一是进一步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继续打造“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踏歌起舞·幸福银川”“玉皇阁广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工程,进一步提升“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农民工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博览会、农民文艺汇演、中老年文艺汇演、“小明星”青少年艺术大赛、家庭才艺大赛、百场演出下乡村、毗邻城市文化交流演出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使银川成为辐射周边的文化中心。确保每年组织开展广场活动800场、送戏下乡1000场、放映电影6000场以上,全面达到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看1.5场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的指标。

二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加强政策扶持,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调节、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积极组织引导全市文化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体现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继续深化送节目、送图书、送电影“六进”活动,提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规模档次,提高活动的受众面和群众参与率,不断丰富和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工程,采取选调、招考、交流转岗、聘用等形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和社团文化辅导员队伍,聘用一批有文化专长、热心于基层文化工作的离退休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艺骨干担任乡镇(街道)、村(社区)专兼职文化辅导员,充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坚持开展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星级评选活动,注重发挥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在城乡文化活动中的组织、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健全文化工作实绩考核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面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机遇、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振奋精神,树立信心,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将继续致力于为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不断创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更高的目标、更严的要求、更硬的措施、更实的作风,为银川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2013年7月

乡镇以及村和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村和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