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江忠俊
今彭州的第一个行政区名叫繁县,那是在公元前285年,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繁,本指多、盛,又引为马颈下的革带装饰,丝带下垂繁多,用以比喻繁县地水资源丰盛,故《华阳国志·蜀志》载:“繁县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何谓“泉”?几千年前《尔雅》训为“水源曰泉”。任乃强老先生释为“自流灌溉之稻田,文翁所穿渠也”。“文翁所穿渠”即西汉时蜀太守文翁在繁县湔江堰南水口所开的青白江。沿九陇丘陵南流的青白江和沿山地东流的鸭子河、顺地势东南流的弥牟濛河。沿各河所开之渠却也是如繁缨飘逸之势,这里也包含了众多的自流泉水,故“蜀人称郫繁曰膏腴”(《华阳国志·蜀志》)。秦在平定蜀侯叛乱后,便取消蜀人自治,开始推行郡县制,据其地理特征,将古蜀国曾经统治的这个地方命名为繁县。
繁县水利发达、泉水众多,与其天文、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天文上说,繁县属“岷山之精,上为井络”。“井”指二十八宿中的井星,即《星经》所言之“朱雀七宿之首”的井星,司马迁《天官书》释为“东井为水事”。井络者,谓井上汲绠,意谓天井水随络吸取(《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又唐人所辑《甘石星经》言:“天泉,主溉灌沟渠之事。”故地属“岷山之精”的繁县泉源深盛。从地理上而言,繁县地势是典型的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的高山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故地形上山、丘、坝皆备。而地貌则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多奇特的露头溶洞和地下河。再则,在大炼钢铁、毁林造地之前,茂密的山林植被滋生蓄养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湔江也由“从昌意到汴宋止分三水”的历史状况逐渐变成分四水、六河、九河,但仍然存在“邑田堰水不足资”的状况,特别是离湔江堰较远的东南田地。泉水也由天然泉发展到人工开凿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众多山丘的流泉飞瀑、平原的自流泉和车汲提灌之泉。据史籍、方志所载,初步统计彭州有名字的泉水就有两百多眼,在农业灌溉水利中的比例占到了十之四五,故《志》言:“彭民所利曰湔堰、曰泉水。”泉,深刻地影响着彭州的政治、生活、宗教……几千年来彭州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泉水文化。
以泉命名的行政区域
彭州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因水而得名后,彭州行政区域的名称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尤以以泉命名的行政区域最多。比如丽春的涌泉村,敖平的中泉村、下泉村,楠场的清泉村,军屯的黑龙村,隆丰的大泉村,三界的泉水村、凌泉村,万年的涌泉村,红岩的桂井村,西郊的白马村、檀木村,致和的梅花村、观泉村、清泉村、高泉村、龙泉村,升平的上泉村、玉泉村、双泉村,竹瓦的白泉村……这是村级行政区,彭州还有一个乡镇级的行政区域也是以泉命名的,它就是小鱼洞镇。小鱼洞是鱼凫部落联盟停留海窝子时的渔猎地之一,小鱼洞镇就是为纪念其居于松茂时供他们捕鱼的大、小鱼洞而命名的。小鱼洞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是露头的地下河,其源头为琅岐山所集之水。之所以把它归为泉,是因为它空中深邃,流消不竭,而其源流又无河道可现,为湔江之一源。看来《尔雅》“水源曰泉”之释是对的。
在彭州历史上,还有以泉命名的县级行政区——泉县。泉县又有陇泉县之名。东晋以来,北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民多迁避南方,统治者为保护北方士族集团的利益,遂设侨置州郡。今彭州设侨置郡县始于刘宋时期。元嘉十二年(435),九陇地区设置南晋寿郡,关口置晋寿县作为郡治,领五县。肖齐代宋后,郡名治地不变,领三县,泉县仍设。历肖梁、西魏至北周,省梁所设的东益州保留,西魏时改北魏天水郡之九陇郡,辖三县,其一为陇泉县。陇泉县就是前所言的泉县,其由来、位置比泉县更为明确。地志云:“西北二十五里九陇东麓,沿山麓,出泉隋之陇泉县因之得名。”此处言“隋之”是隋灭北周后九陇郡仍置,至文帝仁寿二年(602)改九陇郡置濛州时才省入九陇县,去北周灭已二十余年。北周的陇泉县已非侨置之县,而是国之一县级行政区域,同时与九陇郡之九陇县、青阳县三分其地,之所以如此乃得益于泉水河。西汉文翁穿湔腴口后,青白江水东可资平原田地之用,西可以筒车之功溉丘陵之地。随着人口的增长,所垦之地愈多,用水之量愈大,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九陇山丰富的泉水沿九陇之东麓、青白江之西岸又开凿了一条河,名泉水。考之史籍,查之图籍,泉水河之发端是九陇山之马槽沟和石桥沟,接纳丹景山至德山的三昧泉等泉水和沟壑之流,出山后沿九陇东麓沿途接纳响水洞、毛狗洞等泉水浩浩南流,其不仅弥补了青白江水源的不足,而且所经之处“终岁可转碾”。面对如此土田肥沃、灌溉便利的富庶之地,北周在557年取代西魏后,于明帝武成二年(560)徙九陇县于繁县故城(因北周设新繁县,治地迁)即今天彭镇为郡治,而建立陇泉县。泉水河在清末时,仍可灌彭县境田八千亩且益遗他县——灌崇宁县田两千亩。泉县(陇泉县)这个历史上以泉水冠名的县级行政区从刘宋于435年设立,到602年隋朝省并,已有167年的历史。
泉水和宗教
宗教在彭州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彭州被誉为佛教圣地,道教中心,“寺观特盛”(《蜀中名胜记》),故寺观从一开始就和彭州的泉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寺观的地方就有泉水。如壁山寺(庙)有泉七眼,称之为七星聚;龙吟寺又名圣井院,有井与塔底井泉相通;贤德寺有月儿泉、相公泉、黑龙泉;天台寺有龙池;大隋寺有井泉,传为神照禅师卓锡而成;三昧水寺有三昧水泉;白鹿寺有洗肠池,胜井院有宝珠井;楼子寺有龙王泉;三教庵有庙子泉、白鹤泉、沈家泉;燃灯庵有白龙泉、乌龙泉、双龙泉;老马寺有青泉;香水寺有熊家泉;紫微寺有穆家泉、腰子泉、大泉塘、泡泡泉、夜合泉;何公庙有王家泉和四口无名泉;叶坝庙有盈科泉、翻山堰泉;唐家庵有新泉;石佛寺有石岩泉、七星泉;黄鹤寺有涌泉二;白云寺有井泉之眼,名观音井;大宝院有三合泉等。这其中泉眼最多的当数广兴寺的安乐泉,泉眼数十处。更为奇特的还是化成院,传说因汉之翁开湔堰时曾视察此地,遂改寺名为化成院。此寺又名涌泉院,有文家泉、大泉、新泉、东狱泉、贺家泉、梅子泉、矮子井、涌泉、沈家泉、阴泉、响水洞、尹家泉、半偏泉、小泉、筲箕泉等。此寺院情景不能不使人将其与大力倡教、兴修水利的蜀太守联系起来而陡生遐想。
不仅寺院多泉,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以泉水冠名,比如玉泉寺因有玉泉而得名;清泉寺因有清泉四眼而得名;玉皇观因有玉皇泉而得名,又有龙窝泉;观音寺因有观音泉而得名,又有九龙泉;三泉寺因有上泉、中泉、下泉三泉而得名;寂光寺因有大、小两口寂光泉而得名,还有熊家泉;香水寺(今军乐境)因有香水井而得名;天池寺因有天池而得名;古佛庵因有古佛泉而得名等等。
因泉水和宗教的密切联系,更引申出许多神奇美妙的佳话。洗肠池在白鹿寺,是洋和尚、梁武帝国师——佛图澄的修行处。传说佛图澄斋后把肠子拉出来在泉水里洗涤,这是释话,就连捐俸大修寺庙的成都知府冀应熊也发“试问图澄肠似雪,何须衣里探明珠”的质疑。实质是和夫子“一日三省”思想息息相通的。三昧泉——悟达国师洗人面疮而著佛家经典《慈悲三昧水忏》,故事宣扬佛教乘时获报、因果无爽、忏磨身口意十恶之罪业。其实这也体现了中国儒家倡导的“恕”的思想,也是在中国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传统。
天池泉在天池寺,原本无泉,和尚饮食都要靠下山在湔江取水维持,得来实为辛苦。一日取水返寺的沙弥途遇一游方和尚讨水,把所取之水一饮而尽,沙弥连声叫苦:“这我如何交代?”游方僧劝慰道:“莫怕,莫怕,带我去见你家住持,一切由我担待。”游方僧进寺对住持说:“小师弟心善,此寺之饮水之难皆由贫僧负责,明日天明自有泉生。”果然,翌日寺后一汪清泉赫然在目。于是寺以泉名取名天池寺。当然还生有诸如湔江龙王通池之类的传说,这都是宣扬佛家行善福报之义,且和中国传统的助危解难、积德行善的道德规范也相一致。
富贵泉,又称叮咚水,在道教上八治之五的葛贵治所在地葛仙山上。据《道教灵验记》载:“此宫之西,过崖磴十五步,巨石下有叮咚水,出于崖腹,滴入洼石窍中,积雨不加,久旱不竭。”“叮咚”乃取水滴石泉之天籁之音为泉名。又何名“富贵”呢?这就和晚唐名臣、与四川与彭州有密切关系的西川节度使、检校太尉、南康郡王韦皋分不开了。李唐以老子为祖,道教盛行,王公贵族多崇信。韦皋年轻时曾游西川,因其才华做了节度使张延赏的上门女婿。韦皋为丁卯年出生,按道籍《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道教灵验记》谓天下诸治领世人名籍,葛贵治:己卯、丁卯、辛卯、癸卯人属,韦皋本命丁卯,属葛贵治。于是便生出了仙人给尚在放浪形骸、呼朋唤友中的韦皋托梦说:“我乃葛贵化仙人,你名系葛贵,富贵将至,食禄全蜀。愿当勤勉行事。苟富贵,勿相忘。”韦皋后来果然奋发图强,历军事判宫、防御使、节度使,授检校右仆射。后又任西川节度使,治理蜀地二十一年,蜀富库盈、兵强边安,创下了有唐一代任节度使最长的纪录。此乃贤妻鼓励、自身才华、奋发图强和家庭背景所致,非仙人也。名人嘛都想拉归本教以光大教门,佛教还创出了韦皋尚出生三日,就有高僧至家参加“洗三”仪式并与皋交流,还对家人预言了韦皋前途的故事。就事而论,道家所言为仙话,佛家所言为释话。而韦皋在治蜀二十一年中,对道佛的贡献还真不少,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韦皋毕其役最后建成的。对道教的二十四化普行斋醮(参见《北梦琐言》《蜀藻幽胜录》)对名所寄的葛贵化所付出的更是巨大。据《云及七签》载,韦皋大修葛贵化“命工度木,撰日修崇,作南宫飞阁四十间,巨殿、修廊、重门、遂宇,艺金刻石,知无不为;支九陇县租赋于山下,阿屯输贮,糗粮山积;匠石云起,自制碑利于洞之则,上构层楼,拣选僰僮七十人,以供洒扫;良田五百亩以赡斋储”。于是道家便将道观下的叮咚水冠名为“富贵泉”了。到了清代李调元游葛仙山时,还留下了“至今葛贵叮咚水,疑是韦皋富贵泉”的诗句。
升平镇猫耳泉
莲泉村双泉
美文流韵中的泉水
彭州乃井络交会、岷隅控带之地,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奇特的山水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禅师道士趋之若鹜,留下多少歌咏的诗文,其中就有不少涉及流泉飞瀑的文字。初唐四杰之首王勃:“香城宝地,左右林泉;碧岫丹岑,往来烟雨。”“括囊泉石,韬迹烟霞。”“延绿房于叠巘,上拂霞庄;蔓丹阙于重溪,下披泉户。”“天花照而高月落,地籁惊而幽泉涌。”“鹤林圣迹,龙泉佛影。”(《九陇县龙怀寺碑》)高适:“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寄宿田家》)五代徐太后:“晴日晓升金晃耀,寒泉庭落玉丁当。”(《丹景山至德寺》)徐太妃:“军持无水注寒碧,兰若有花开晚红。”(《和题丹景山至德寺》)杜光庭:“烟锁翠岚迷旧隐,池凝寒镜贮秋光。”(《题仙居观》)贯休:“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吾。” (《寒望九峰作》)宋郭印:“山寒寐不成,窗外泉鸣玉。”(《游大隋山》)王灼:“丛木开锦帐,飞泉鸣玉琴。”(《游大隋山》)李石《三昧泉》:“乳崖霜雪根,金地白莲蕊。泉上碧眼师,秋月照清泚。玉奁开明镜,肝胆两冤鬼。若为人面创,如以佛手洗。遂解七国仇,化为三昧水。”李石,宋资州人,太学博士,宋高宗贬成都府学官,其品学吸引闽越之士不远万里,西来成都求学,后人誉为“一代名师,弟子三千”。曾做彭州通判,关心民间疾苦,勤政爱民,上诗就是在彭州“溪水不流牛缺饮,连枷未动妻典襦。布谷催耕鸠妇怨,早得一雨淋汝面”遭受春旱的困境,到三昧泉祷雨时所写。陆游在蜀中与之交为好友,阔别二十年后在《感旧》诗中评价“资中名士有李石……生前何曾一钱值,没后遗文值金壁”。
明智佗子偈:“一击石庵全,纵横得自然。清凉无署气,涓洁有甘泉。宽廓含沙界,寂寥绝众缘。个中无限意,风月一床眠。”这是禅师智佗子于大隋得石头和尚开悟后归隐土溪,于山崖上开石为屋,得一山泉后高兴之余所做。其于此参禅传教三十年,功德完满,后人便把这里称为罗汉洞。智佗子的事迹被写入明《高僧传》,罗汉洞也因之而名传古今,引得游人向往。如杨慎:“岚岑瀑布斜拖练,碧水连云细点衣。”(《两游丹景山》)陈于陛:“上衣烟雾行犹湿,倒槛星辰坐欲摩。”(《游金城山》)冀应熊:“山色四围涂翠壑,泉声一派漱冰壶。”(《游白鹿寺赠淡竹和尚》)彭以懋:“平畴十里云千岭,翠竹万竿月一池。”(《新居》)“溪与池争月,云将岭接天。”(《秋夜散步》)李调元:“四里坡而下,有洞泉淙淙。”(《小鱼洞》)“不知瀑布何方响,但觉飞泉乱扑衣。”(《游丹景山用杨开庵韵赠圆密大师》)“西北天屏是此州,峭青危碧吐灵湫。”(《望雪楼》); “大隋山头景德寺,神照禅师锡所投。龙井至今犹作幻,满山生竹尽龙头。”(《大隋山》)“一泓水溅珠如滴,三昧泉盈斗可储。”(《至德山三昧水》)“石如蹲兽凿为屋,泉向智佗环作渊。闻道清凉无暑气,可能借我避炎天。”(《土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