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2020年宁夏文化发展总报告
牛学智 徐 哲
2020年,在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全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基调,奋力担当新时代使命,扎实推动“十大工程”落实落地,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数字化提升服务水平,以深入基层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以融合激发文旅产业的新动能,以“文化旅游+”赋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培树品牌项目,讲好宁夏故事,全面提升文旅产业质量和效益。
2020年,宁夏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成为宁夏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奋进号角,成为鼓舞人民群众昂扬奋发的精神力量。
一、2020年宁夏精神文化发展报告
(一)强化政治引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
1.高扬思想旗帜,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工程,建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包抓分管领域学习机制,自治区党委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2次,带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抓实学习,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治区党委召开全会专题部署,出台《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决定》《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各地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研讨会,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七进”和学校“三进”、理论工作者轮流巡回主讲和基层宣讲员定期宣讲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宣讲9500余场次,受众46万余人次,自治区党委讲师团、银川市委讲师团脱俊卿分别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强用好“学习强国”宁夏学习平台,举办“学习强国”达人挑战赛,用户覆盖面、活跃度稳步提升,学员总数超过51万人、活跃学员26万人,发布稿件被全国总平台采用835条、空中课堂采用1390条,入选推荐栏目70余条。扎实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8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鉴定60项,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组织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2.坚持凝心聚力,主流舆论态势积极向上
坚持中央地方媒体联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全力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宣传报道,各级媒体刊发报道8000余篇,全媒体联动报道形成“刷屏”之势。大力实施决胜全面小康凝心聚力工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战脱贫攻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主题宣传出新出彩,中央媒体刊发报道4.3万余篇;《青青贺兰山 展开新画卷》等8篇报道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居全国首位。建立新闻宣传“年方案、季意见、月重点、周提示”和重大主题宣传策划先行工作制度。全区5件作品分别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实施外宣品牌塑造工程,持续推出系列电视节目《品牌宁夏》,策划拍摄外宣纪录片《天下黄河富宁夏》,全媒体、立体化、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宁夏故事。扎实推进媒体融合,自治区融媒体平台基本建成,全区5个地级市均完成报台整合并建成融媒体中心,1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媒体传播体系初步形成。
3.聚焦固本强基,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地
实施宣传思想工作夯底筑基工程,扎实开展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督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三个全面”专项行动,深化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下大气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其中,3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5人入选自治区“塞上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和托举工程。实施建规立制长效工程,明确6个方面76项重点制度建设任务。扎实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区各级党委(组)广泛开展专题调研,通过“一对一”反馈问题,推动《条例》贯彻执行到位。
(二)肩负使命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
深入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工程,出台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具体举措、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管理暂行办法,联合福建省委宣传部推出“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建立七级宣传发动体系,打通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五大文明创建,出台文明单位创建激励奖励办法,银川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银川市、石嘴山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验收,自治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73.8%、63.7%,超标准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和入法入规,开展“移风易俗深化年”活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整合三级公共服务场所5257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8581支,全区志愿者总数超过111万人,开展活动3.7万余场次,受益群众77.59万人次,5个集体和3名个人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暨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王兰花志愿服务团队的做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
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志愿者服务、文明城市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整体推进落实。一是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以自治区“两办”名义印发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以银川市委名义下发《中共银川市委关于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使公民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开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上阵地,疫情期间开设“网络直播”“空中课堂”等栏目,组织召开银川市2020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发布会,对获得银川市第二届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的20名未成年人先进事迹进行了发布,评选表彰20个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二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见成效。疫情期间,劝停群众红白喜事等各类大型宴会3000余起,婚事缓办520余起,丧事简办190余起。红白理事会在基层红白喜事中的参与率达到了95%,移风易俗知晓率达到100%,满意度达到了87.9%。
石嘴山市以迎接建市60周年为契机,采用市规划馆和博物馆两馆互动方式,通过图片、文献资料、视频、实景景观、多媒体展示等展陈方式,高质量完成了建市60周年成就展,成功打造展示石嘴山、宣传石嘴山的平台。鼓励大家拿起手中的手机,聚焦身边感动故事,记录反映奋战在全市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群众、志愿者坚守岗位、抗击疫情的真实生动场景,举办了“身边的感动、感恩、感奋”抗击疫情微摄影纪实大赛和展览,提振了石嘴山市良好的精神风貌。
吴忠市运用“群众讲故事”方式,开展“我的脱贫故事”“我的扶贫故事”系列巡回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民族团结政策下基层入户入心。另外,吴忠市还出台了《吴忠市志愿服务嘉许与回馈制度》,培育了“兰花芬芳”“红草帽”等36个志愿服务品牌,从机制上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固原市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营造新时代文明新风尚上,因地制宜,突出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各行业举办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工作,持续开展“奋斗新时代 文明旅游为宁夏加分”主题宣传活动,推进旅游行业争创文明景区、文明星级旅游饭店、文明旅行社和争当文明员工活动,巩固提升文明旅游志愿服务进景区、进旅游饭店、进旅行社活动成果,扩大了A级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驿站覆盖面,效果明显。
中卫市在强化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的同时,还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文明旅游制度化建设和诚信制度化建设。制定印发了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志愿服务招募培训及退出制度等8项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涵盖招募、培训、激励、表彰、退出等方面工作。印发了《中卫市全域旅游行业文明服务创建实施方案》,启动了“中卫好导游 文明领航员”等六大文明旅游主体实践活动和“十佳旅游服务集体”等六大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扎实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评定信用乡镇14个、信用村105个、信用户19.01万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与商户代表签订了文明城市创建承诺书,引导经营者诚实守信、文明经营。
(三)加强动态管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启动新一轮“文化大篷车”基层百场巡演,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演出4000余场次, 12个基层单位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国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三馆一站”覆盖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已达标。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精心打造文艺精品,精心创作电视剧《山海情》,诗集《西北辞》获第十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获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十大剧目,《听到花儿就想家》入选中宣部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歌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两晒一促”大型文旅线上推介活动,西夏区文化馆等4家单位列入国家级公共服务机构文化和旅游融合试点,20个村入围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力推进。
银川市总结“十三五”成绩,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点实施了以银川文化园为代表的公共文化项目,完成银川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数字平台建设,扎实开展“四送六进”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贺兰山文化旅游节”“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二是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着力实施了一批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演艺、影视动漫、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游艺电竞、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贺兰山东麓旅游带+黄河金岸旅游带+宁夏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的“一山一河一城、一核两带全域”的空间发展格局。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银川市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出以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等为代表的文化演艺与旅游融合项目、以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以西夏区怀远夜市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以水洞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以闽宁镇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以镇北堡西部影城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
石嘴山市把实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工程”作为有力抓手。一是开展“光影灯光秀 魅力石嘴山”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创新主题文艺文化展演形式,组建无人机飞行表演实体,围绕争当建设先行区排头兵,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发展等主题设计编排舞步,聚人气、活三产,引领发展夜间经济。活动被国家级、自治区级主要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经过积极努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被授予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在自治区实现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零”的突破。二是完成了院线电影《绿皮小火车》实地拍摄,电影深入挖掘石炭井、汝箕沟等矿区遗存及宁夏“最高龄”绿皮小火车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宣传以煤炭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为典型代表的石嘴山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为推进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忠市以文化惠民为切入点,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走向深入。深入开展“文化八进”活动,丰富宣传形式和载体,举办“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滨河吴忠大舞台”、我们的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山地自行车赛、牛首山徒步登山赛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大力实施文化扶贫惠民工程,实现全市所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对外开放,群众可以免费读书、看报、打球、下棋、唱歌等,在元旦、春节、元宵节开展秦腔、高跷、剪纸、刺绣、武术等“非遗”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建立了“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经常举办三区人才培训等各类展演、培训,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全市546个文艺团队遍布城乡,三星级以上民间文艺团队达到79个,将40项文化服务项目纳入市政府购买服务内容。
固原市以推荐评选新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为重点,深入推进自治区文明城市到届复验创建工作,成立固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巩固提升自治区文明城市指挥部,制定印发《固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巩固提升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召开自治区文明城市到届复验创建工作推进会及迎评专题培训班,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组织开展交通、环境卫生、旅游、餐桌、网络等领域不文明行为和市场经营失信行为、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月行动,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西吉县震湖乡蒙集村、隆德县沙塘镇马河村和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4个行政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固原市消防救援支队、固原市人民检察院、国家税务总局固原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西吉县税务局、隆德县人民法院、彭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6个单位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司继祥家庭和隆德县城关镇中关村咸国平家庭2个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中卫市强化企事业单位、村镇、校园、家庭的量化考核。一是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印发了《关于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全市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培训班,指导各级文明单位、村镇、校园网上填报创建资料。二是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排查鉴定农房11.4万户,改造完成(拆除)危房23221户,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目标;累计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58532套,使一大批居民告别了低矮潮湿、设施简陋的平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楼房;成功申报美丽小城镇(美丽村庄)14个,改造完成了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和1处垃圾填埋场,农村生活垃圾配套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三是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印发了《关于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通知》,联合市教育局对全市文明校园创建情况进行了实地督导,指导各学校制定年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标各级文明校园创建考核评分细则,做到文明校园创建有方案、有过程、有活动、有展板、有档案资料。四是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爱润万家·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等活动50场次,集中展播“最美家庭”30户,举办了以“沙漠水城一家亲·云天中卫共圆梦”为主题的全市首届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婚礼,引领广大家庭守好小家、心向大家。
(四)彰显黄河文化精神,文学艺术创作更加强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
2020年宁夏文艺界围绕“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9月21日至26日邀请全国一线作家、文艺家20余人,到五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学周”活动,包括“第二届西部文学论坛”、巡回演讲、研讨、培训等,深入梳理了宁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成绩,认真反思宁夏文学及研究的不足,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讲好宁夏黄河文化故事的方法与视角,有力推动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进度。
银川市以《黄河文学》为平台,以“贺兰山文艺奖”为抓手,促进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承黄河文化精神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文艺作品,累计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文艺奖项300余项。
石嘴山市创新开展市首届“文艺名家工作室”和“文艺新星工作室”评选,创新文艺创作扶持机制,评选文艺名家(新星)工作室40个,投入108万元对“文艺名家工作室”给予“锦上添花”扶持、对“文艺新星工作室”给予“雪中送炭”扶持,通过“双轮驱动”扶持,推动了文艺工作出精品、育人才。为传承石嘴山儿女艰苦创业的壮志豪情,见证石嘴山经济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由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主持编撰出版了《石嘴山故事》丛书(6卷本),并召开“聆听岁月回响 品读动人故事”丛书出版发行研讨会,在自治区内外引起反响。另外还打造了“好记者讲好故事”品牌。全市推出的“文艺新星工作室”领衔人郭炬言,2019年讲述王富国先进事迹,入围“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30强后,2020年又以“贺兰山综合治理”为主题演讲,成为全国唯一连续晋级30强选手。在全国开展巡回演讲,进一步推介宣传石嘴山乃至宁夏。
吴忠市围绕打造文艺品牌开展工作,组织开展了“空中看宁夏”大型航拍摄影展、“翰墨丹青·吴韵沂风”书法美术摄影展,以及“乡村乡情乡韵”摄影、“文艺评论家老区行”等活动,出版了《德润吴忠》《文明吴忠》《我们的脱贫故事》等。着力推出“四个一”文学品牌,即一个“中国诗歌之乡”同心品牌县、一个“拇指作家”红寺堡区马慧娟、一个“青铜峡作家之家”文学创作基地和一个“女作家群”创作群体。除马占祥的诗集《西北辞》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外,另有5人次荣获了“梁斌奖”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文学奖项。
固原市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主题文艺实践活动。一是脱贫攻坚题材优秀文艺作品亮点突出,组织骨干文艺家围绕做好“四个一”林草产业、水、路、牛、教育、住房变迁6个方向创作报告文学作品,推出《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固原脱贫攻坚纪事》报告文学,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精神动力。二是创作“五美融合”主题文艺作品,组织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全市山水美、业态美、城乡美、环境美、生活美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赞扬、推介、传播固原天高云淡、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人文环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
中卫市发挥文联优势,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文艺活动,开展了“辉煌历程”美术书法摄影展、“歌唱祖国”专题音乐会、“新时代·新中卫”文学征文等一系列主题文艺活动;坚持围绕中心,策划主题文艺创作,创作完成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全录》册页书法作品,编辑出版了《志在云天》小说、散文、诗歌三卷本,《一路风景》《中卫新十景》等文化旅游类图书,以及脱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大搬迁》和《丹青流韵——中卫新十景美术作品选》等。
二、2020年宁夏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一)扎根时代、服务人民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2020年,围绕时代主题,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宁夏文艺工作者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承担时代使命,着力打造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在影视方面,宁夏影视界着力以光影艺术展现宁夏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奋斗故事、感人事迹,弘扬黄河文化、讲述宁夏故事,拍摄制作了《团圆饭之小小少年》《为了明天升起的太阳》两部影片和《狂刀》《我的师兄惹不起》两部网络电影,另有电影《最美大篷车》等在筹备拍摄中。
在舞台剧方面,推出话剧《高沙窝脱贫记》、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眉户剧《六盘春雨》等一批优秀剧目。与东方歌剧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大型舞台艺术和旅游演艺精品。组织创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艺术作品200余部(件)。6部剧(节)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目录。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进一步提升
严格对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逐项落实,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固原市、银川市以高分通过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验收集中评审。固原市自2018年4月获得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以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融入‘五美融合’建设”“四季文化品牌”“农村文化大院”“乡村文明实践‘兴盛模式’”“文化扶贫”“‘非遗’符号”“西吉县智慧乡村‘六朵云’”等多个特色品牌,走出了公共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创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新气象。银川市则以“广场民族健身舞创作与推广工程”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品牌性全民文化项目,精心创作了56套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广场民族健身舞,编辑出版《银川广场民族健身舞培训教材》,以免费现场教学辅导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推广。并连续举办了7届“踏歌起舞·幸福银川”广场民族健身舞大赛,着力打造全国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了广场民族健身舞天天跳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常态化。
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初现成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 “互联网+公共文化”成为文化惠民活动的常态化模式。利用网络搭建了数字化的“文化大篷车”,以菜单式网络点播的方式将优秀秦腔、京剧、话剧等送到基层,将文化阵地向村民小组、向老百姓家门口延伸了一步,持续下移活动中心。真正落实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
(三)传承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一是梳理黄河文化遗产,夯实保护传承弘扬基础。黄河文化是宁夏文化的根与魂,传承弘扬保护黄河文化是宁夏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建设好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夯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基础,根据黄河流经宁夏全域的特点,按照全区黄河干流、支流、其他流域划分区域范围,以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围绕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名村名镇、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工业遗址、水利遗产、人文景观等遗产,展开全面普查,普查工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普查过程中,还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前期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答疑解惑,针对调查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指导意见,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为挖掘黄河文化价值、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以讲座、培训、讲堂等形式,深挖宁夏黄河文化内涵。围绕黄河文化相关知识、相关问题,在全区举办知识讲座、讲堂,营造“重学、爱学、善学”的浓厚氛围,扩大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视野和知识面,唤起人民群众对“母亲河”的记忆和感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2020年9月开始,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举办12期“塞上大讲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三是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培根铸魂,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作用,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宁夏黄河文化内涵,阐释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扎实研究回答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2020年9月,宁夏社会科学院率先举办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来自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者汇聚一堂,交流研讨黄河流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出版了全国首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为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2020年宁夏文旅产业发展概况
2020年,在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着力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以区域历史文化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文旅产业发展
202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谋划文旅产业发展,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出台相关文件,引领文旅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5)》等重要文件,从深挖自治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聚焦专业化人才培养,减税降费,提高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为宁夏文旅产业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推进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挖掘黄河文化价值 讲好宁夏黄河故事的实施意见》,具体部署相关任务,要求系统梳理黄河宁夏段文化发展及其特征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宁夏特色、宁夏风格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印发《关于落实先行区建设要求 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多措并举,助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为帮助文旅企业渡过难关,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财政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文旅行业复工复产。根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数据,2020年的“国庆档”,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57.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66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9.03%和76.56%。其中,A级景区接待204.51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8.68%,实现营业收入9761.34万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58%。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安全有序。
在电影行业,影院受疫情影响深刻,宁夏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支持电影业健康发展的措施》,从加大影院补贴力度,减免电影专资,做好电影专资贴息支持影院工作,对2020年新建县城影院、乡镇影院给予补贴,推动相关政策落实等共7条措施助力影院渡过难关,对6家新建县城影院给予补贴、对45家影院发放抗疫补助资金、对1家影院进行了贷款贴息,帮助缓解影院资金困难,助力影院渡过难关。
在旅游方面,加强数字化建设,以网络预约、购票等方式,减少近距离接触。引导景区落实首道门票“三免两减半”政策,以优惠政策吸引本地游客,刺激消费,带动市场复苏。另外,在景区管理上,以增派安保人员,设置隔离室、留观室、进入景区安全距离线等措施,防止游客聚集,确保安全有序。
在文旅产品开发上,宁夏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奖补办法》,将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宣传、销售成效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院校、社团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开展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以资金鼓励的形式激发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为文旅融合、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三)培树品牌,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旅项目以美丽风光、魅力人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宁夏。2019年,宁夏共接待游客40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1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文化旅游业作为自治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凸显,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树特色品牌。2020年,宁夏在梳理区内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寻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处。立足宁夏历史文脉、自然景观,提炼出“黄河文化”“大漠星空”“酒庄休闲”“动感体验”“长城遗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带动性的特色品牌。明确发展重点,精准发力,深耕市场,以品牌彰显宁夏文化特色、讲好宁夏故事,以品牌带动“全景、全时、全民、全业”的全域旅游发展,以品牌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上台阶。
二是精雕细琢,助推项目提质增效。根据宁夏文旅产业发展重点,积极谋划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启动黄河、长城、长征文化公园项目,梳理重点建设项目,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打造精品文旅项目。以银川市为例,银川市在项目质量、产品创新、游客深度体验上下工夫,以匠心精神开发文旅商品,精雕细琢项目规划,有侧重地规划银川市的文旅项目,不断提升文旅项目质量,扩大银川市文旅品牌的影响力。积极谋划重大文化旅游项目24个,全力推动银川文化园建设,有序推进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贺兰山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兴庆区敬德街等特色街区,大力发展“夜经济”,推动景区迸发新活力。
三是借助多样形式,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2020年,宁夏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举措,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成功举办AFN“一带一路”(宁夏)动漫节、2020年宁粤双城记·文旅直播嘉年华、2020黄河数字音乐节、黄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开展唱响“神奇宁夏”网红训练营,“宁夏味道”“宁夏好物”征集推广等活动;开展黄河风情全国摄影展、“神奇宁夏 星星故乡”专题摄影展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是宁夏文化产业项目形式更加多样的标志,也是对宁夏旅游产品的推介,是以新形式、新手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尝试。
(四)全方位发挥“文化旅游+”优势,激发融合新动能
推动“文化旅游+”工业,焕发工业遗址新生命。工业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人民艰苦奋斗的象征符号,在新时代,要使这些符号焕发新生命,传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延续集体记忆。石嘴山市将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同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相结合,赋予闲置老矿区、老工厂、老运输工具等工业遗存新功能、新价值、新使命,以平汝线绿皮小火车观光线和贺兰山(石炭井)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体验线串联起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石炭井生态工业文旅小镇、华夏奇石山、贺翔通航旅游小镇、龙泉村等项目及旅游景点,致力打造宁夏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标志性目的地。
推动“文化旅游+”农业,拉长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乡村旅游借助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充分利用农耕活动、休闲娱乐,以“乡愁”“乡情”吸引人、打动人,具有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建设,促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作用,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2020年,银川市举办了以“游美丽乡村、赏田园风光、寻乡愁记忆”为主题的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覆盖全市6个县区5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其间举办了四大主题14项体验活动,内容涉及“非遗”和农副产品展销、体育比赛、餐饮娱乐等。活动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接待游客人数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0万元。充分发挥了“文化旅游+”的优势,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提供新动能,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此外,还有固原市的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梯田文化旅游节、网络山花文化旅游节等,满山盛开的山花和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吸引几十万人打卡,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发展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提升全区文旅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文旅服务能力,宁夏组织了优秀导游培训孵化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2020年全区旅游景区发展培训班、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培训暨以案施训研讨班等培训项目,围绕提升导游队伍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文旅市场监管等问题,结合宁夏区域历史文化,邀请区内外专家讲学授课,致力于培养出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素质精、服务水平高、熟知区内历史文化的文旅人才队伍。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宁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共同推进宁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六)深耕市场,加强宣介
2020年,宁夏在研究市场趋势、紧盯消费需求上下工夫,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开发创意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一是举办系列推进会,走进浙江、福建等地,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大力推广新媒体营销、开展全员营销、实施精准营销,提升宣传营销效果,扩大品牌影响力。二是借助现代网络媒体和当下火热的宣传渠道手段,加强与国内外高端运营团队合作,以网红带流量、带产品,形成网红宣传、产品制造、打卡地建设等流畅的网红产业体系。三是借助全媒体矩阵,开展“两晒一促”。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晒文旅、晒优品、促消费”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新闻网及腾讯、网易等媒体的报、网、端、微、云等全媒体平台齐发力,形成了从传统媒体到网络、新媒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达到了现象级的宣传效果。四是深耕市场,根据不同区域游客有针对性地推介产品,长三角、珠三角,有重点地推介大漠戈壁、高山峡谷、长河落日等雄浑壮美的西北风光,针对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游客,重点推介沙水相依、百鸟争鸣、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风光。五是加强与黄河流域省区、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周边省区的合作,签署合作协议,实现市场共享。
四、2021年宁夏推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趋势展望
(一)文化建设上的新机遇、新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布局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的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在文化建设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宁夏未来五年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科学指导,指明了发展方向,规划了实施步骤。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文明程度”,并作出了系统部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为首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全会强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对未来五年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对高品位、有内涵文化产品的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上云端”“下基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在文化产业方面,全会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广阔天地。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具体措施的布局都将赋能宁夏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
另外,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等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将从创新能力的提升、文化消费市场的壮大等方面为繁荣发展宁夏文化带来诸多利好。
(二)2021年宁夏文化发展形势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科学指导下,宁夏的文化建设将走入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文化凝神聚力、培根铸魂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全区上下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理想信念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凝神聚力、培根铸魂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第二,扎根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精品将进一步涌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类反映宁夏时代变迁、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艺作品将涌现出来,讲述宁夏故事,阐释时代价值,礼赞人民英雄,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第三,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融合是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根据2020年“十一”期间宁夏各景区的游客量来看,文化类景区更受欢迎,以文彰旅已然是促进旅游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随着融合的深入,文化融合的范围也会更加广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融合是一方面,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将逐步显现出来。
第四,数字化发展成为迫切任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数字化已经渗透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疫情期间,文化数字化为满足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能否抓住数字化建设关系到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发展机遇,数字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第五,文化产业的潜能将进一步激发。截至2019年,宁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8%,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共同研发的文化产业系列指数,在西部12省(区、市)中,宁夏文化生产力指数排名从2017年的第十位,到2019年已经上升到第六位。在文化驱动力上,2019年宁夏位列第三。可见,近年来宁夏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为实现“后发赶超”奠定了基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科学指导下,宁夏文化产业的潜能将进一步激发,产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宁夏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文化改革发展的绚丽新篇章。
作者简介 牛学智,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哲,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