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吃又好看的大米—— 中粮米业(宁夏)有限公司发展故事
宁夏大米好吃,但品相不好看,价格也低得可怜。那是10年前,稻谷丰收的宁夏农民喜忧参半。
宁夏水稻生产始于6世纪后半叶,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北周时期,将江东之民迁移到宁夏,带来了水稻栽培技术,唐代贺兰山下营田已普遍种植水稻。《宋史》中已有“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的记载,足见千年以前,宁夏地区的水稻种植就已相当发达。
清康熙帝路过宁夏时,曾将宁夏大米钦点为筵席主食,宁夏大米也就自然而然被纳为了贡米。当时的宁夏大米被誉为“珍珠米“”朔方贡米”,可谓风光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水稻经历了多次的品种改良换代,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加大了对荒滩野地的开发。在种植品种选择上,水稻相比其他农作物,对新开垦的生地表现出极佳的适应性。加之得益于黄河水灌溉的便利,大量新开发的生地多数选择了种植水稻。
然而,随着宁夏水稻产量的急剧增加,大米质量下降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其一是产量大幅度增加,晾晒稻谷的场地却非常紧缺,又无法在短期内扩大,收割上来的稻谷因得不到及时晾晒而发热发霉,最终导致粮食售价大打折扣。其二是劳动力跟不上需求,杂草不能及时断根清除,秋翻地、灌冬水没能力进行,导致稻谷中杂草子、难看的红线米等杂质含量太高,售价只能相应降低。
对于这些矛盾,农民有的是对策。没有晾晒场地,就等稻谷在稻秧上晾干了、冻干了再收,看你再发霉?这样做,稻谷倒是不发霉了,可是导致的结果是大米被冻碎,稻谷售价还是低得跟不上市场行情。
解决第二个矛盾的办法更简单。不做秋犁地除草、不灌冬水,等来年草生出来就用药物打,一次不行就加大药量多打几次。这样的结果更糟,土地不深耕翻晒,地力严重下降,虫子们安全越冬,第二年稻瘟、病虫害连连发生。因为大剂量药物作用,致使水稻秧苗受损,米粒变形变碎,最大的问题是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加工企业不敢收购。那些药物使用少的稻田,杂草草子含量又太多,价格更是低得让农民痛心。上述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宁夏大米口感变差,市场口碑一落千丈。
科学引领 重振雄风
曾经无限风光的宁夏大米,落魄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引起了大型央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注意。
为了重振宁夏大米雄风,中粮集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于2010年3月在宁夏水稻主产地之一的平罗县正式注册成立“中粮米业(宁夏)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7亿元, 2011年8月全线建成投产。从此,中粮米业为创建宁夏大米品牌倾注心血,不遗余力。
中粮米业工厂在平罗建成后,首先在收购环节上以市场机制引领稻谷收购市场。
过去,宁夏稻谷收购市场非常混乱。稻谷收获后,大批粮贩子联合起来,哄抬物价和压级压价手段交替施展,低价收购农民精耕细作的稻谷,甚至把质量差的稻谷混入优质粮中,再掺杂使假囤积,哄抬物价后转卖给加工企业,致使宁夏粮食市场出现一种怪现象:种粮的不赚钱,赚钱的不种粮,倒霉的是加工厂。大米卖相极差,销售非常困难,加工企业纷纷倒闭。
2010年春夏之交,中粮米业调派大量人力物力深入农村,大力宣传以“质量求生存”的种植、收购、经营理念,给农民讲清楚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后,与种植大户签订订单种植意向,同时向种植户推广科学种田知识,使农民初步认识到,以往的粗放型种植确实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弊端。
提高大米品质是中粮米业始终紧盯不放的关键点。在精耕细作科学种田问题上,中粮米业拿出资金,配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支持水稻种植户精耕细作,开展精量穴播,采用飞机防控等新科技,以事实为依据,以结果为教材,促使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增产增收。
在收购过程中,中粮米业以严把质量关为前提,按质论价,力求改变宁夏水稻收购环节的弊端。
当年,稻谷成熟后,中粮米业落实以订单种植、现金收购方式,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以现场检测数据定价,保障精耕细作的优质水稻种植户确实得到实惠。在收购价格上,精耕细作订单种植户的稻谷价格,每斤比粗放型种植的价格要高出两毛钱左右。这样的好价格,让农民实打实地得到了科学种田的好处,同时也有效遏制了不良商贩恶意压价、赊购农民粮食的行为。
中粮米业落户宁夏,当年推动全区水稻生产农户累计增收2亿多元,仅石嘴山市种稻农民就增加收入1.2亿多元。
在事实的感召下,水稻种植户逐步改变了粗放型水稻种植方式,宁夏大米开始逐渐回归正常的发展之路。
市场机制和科学种田理念的树立初战告捷,但原有的大部分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比如:晾晒场地不足衍生出的霉变、碎米问题;杂草同水稻相伴丛生,导致的草子、杂质、红线米、农药残留等问题还仍然大量存在。
为了解决粮食产后晾晒场地不足这个棘手问题,中粮宁夏米业又开始了艰难而复杂的实验研究。
晾晒,公司地皮有限;用电烘干,有炒熟粮食的现象出现,还存在水分降解不达标的情况;用火恒温烘干,“度”的问题难以掌握。其他一些企业在烘干粮食的探索中,“炒熟”粮食、成本耗费过大、污染环境的例子屡见不鲜。
经过大量考察和自我探索,中粮米业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农民乐意接受的方法:使用大型烘干塔适时烘干潮湿稻谷。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中粮米业立即投资120万元,上马了一台大型烘干塔。采用稻谷自产的副产品——有机杂质和稻壳作为燃料,每天可烘干潮湿稻谷达300吨。为了保证不污染环境,烘干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烟尘和灰烬被全部回收起来,出售或赠送给订单稻谷种植大户,作为肥料重新还给土地。
这一举措,使宁夏大米碎米率由原来的30%左右直降到10%左右。米质提高了,收购价格也上来了。价格机制吸引和鼓励农民适时收割,把潮湿的稻谷尽快出售给经营企业,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证了稻谷质量,从根本上保证了稻谷优质优价。
然而,大量稻谷集中送到了中粮米业的工厂,厂门口排起了长龙般等待售粮的队伍。有的售粮户等待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一两天,稻谷开始在车上发热,卖粮人怨声不断。
为了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中粮米业又紧急出资120万元,及时增加了一台烘干塔。
两台烘干塔结合,奇迹意外地出现了。在第二次烘干时,只需稍稍加点热气,稻谷水分就直线疾速下降,提前达到了降水目的,既节省了时间、电力、燃料,又保障了大米不至于因长期高温而破碎。增加同样一台设备,把以前的日烘干量由300吨直接提升到1000吨,出现了“300+300=1000”的结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此,订单种植水稻农户售粮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中粮米业经验的带动下,宁夏其他米厂和粮食经营企业纷纷效仿,大量安装和使用粮食烘干设备,使宁夏稻谷收割时间跨度由原来的4个月减少到现在的不足两个月,稻谷收购时间从7个月缩短到3个月,大大减轻了种粮农户的劳动强度,缓解了晾晒场地与种植耕地争夺地盘的矛盾,也基本解决了宁夏大米高碎米率、品相难看的尴尬问题。
从此,霜煞后再收割稻谷的传统在宁夏成为了历史。
农民在中粮米业各项新举措的带动下,适时收割的热情高涨。早早拿回一年收成的农户,腾出了宽裕的时间进行秋、冬季田间管理,为第二年的粮食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中粮宁夏米业的持续影响下,经过10年农业生产技术的修复和调整,宁夏大米重现晶莹剔透、色泽诱人、口感糯香的本来面貌,重振雄风,以傲人的姿态再一次惊艳了世界。
发现优势 变废为宝
宁夏大米的碎米问题解决了,发展也走上了正轨,可红线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种植户和粮食加工企业。
对于红线米的问题,中粮米业起初也是一筹莫展。色选机选出的红线米扔在仓库里,占着成本,当饲料出售也没人要,只能当杂质处理。
这个问题不解决,始终会对宁夏大米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掣肘宁夏大米的发展。
办法总比困难多。中粮米业技术人员当仁不让,开始着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带着红线米咨询各路专家,最后问题虽然没解决,可弄清了这红米的来龙去脉。
原来,红线米作为一个品种,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汉中引进宁夏种植。由于这种稻子壳口松,几乎成熟一粒撒掉一粒,待收获时已所剩无几。落子十分耐寒,第二年,没等种下的优质水稻种子生根发芽,红稻子首先长了出来。水稻还没成熟,红稻子已经把先成熟的种子播在了田里。如此反复,红稻子在宁夏衍生几百年至今,采用各种办法都无法彻底消灭。
这世上的事物只要存在,就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既然消灭不了它,那就想办法把它利用好。公司技术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带着红线米拜访营养专家。经过化验验证,专家惊奇地发现,红线米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种难得的高级营养食材。
这一发现,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公司决策层当机立断,决定开发这一稻米品种。红线米摇身一变成为“宁夏红米”,当年作为中粮宁夏米业开发的新产品,获得了国家及地方的多项奖励。
很快,红线米这个让人嫌弃了几百年的“讨厌毛”,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经营稻谷的商家也从内心接纳了红线米。
为了让“宁夏红米”充分展现它应有的营养价值,中粮宁夏米业经过深入研究,以红线米为基础,以宁夏南部山区和全国各地特产的各种优质杂粮为配料,精心调配,配比推出“金盈牌”“十二谷米伴侣”。当年,“十二谷米伴侣”荣获全国食品工业产品创新奖,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成为公司众多产品中的一个亮点。
利益不诚 坚决不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食品开始全面走俏,富硒产品尤其受人青睐。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与维生素E协同,可以保护细胞膜、防止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微量硒还具有防癌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经验证,宁夏出产的农、林、牧、渔、奶等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硒元素,大米也不例外。有人建议,中粮宁夏米业应当依据宁夏大米含有硒元素的事实,抢占“富硒大米”这一具有极强诱惑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先机。
中粮米业决策层经过慎重研究,认为“含”和“富”是两个概念,含硒大米绝不是富硒大米。虽然富硒大米前景十分广阔,利润极其丰厚,但企业不能拿模糊概念欺骗消费者攫取暴利,牟取不义之财。
利益不诚,坚决不取。这,就是企业的良心。
自2018年至今,中粮宁夏米业连续两年紧密配合科研单位,在宁夏开展富硒产品(包括富硒大米)的研究种植。公司拿出资金和人力,支援订单农业种植大户带头施富硒肥料,生产富硒肉、蛋、奶、粮、果,为富硒产品的产业化做足了“功课”。公司还郑重承诺,产品硒含量如不达标,坚决不推“富”硒产品。
民以食为天。10多年来,中粮宁夏米业始终秉承让宁夏大米品质回归的初心,引领宁夏大米产业发展潮流,坚持做好吃又好看的大米,为宁夏农业产业化、造福当地农民作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以良心铸造企业之魂,为种粮农民积极担当,则是中粮宁夏米业始终不变的追求。
这份初心,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体现;这颗“良心”,是企业情怀的有力彰显。我们有理由相信,秉持这份初心、保有这颗“良心”的中粮宁夏米业,它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供稿:田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