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与收获: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宁夏行政学院2018年公开发表论文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兼论文化自信

杨立宾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创新基础上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只有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持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统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那么,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是值得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深入思考并探讨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建立在文化创新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存在非常广泛,至今人们对文化的概念无法作出普遍认可的统一的概括和解释。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文”与“化”两字最早是分开解释的,它们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为一个词,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方关于文化的概念亦有不同的意见,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3]简单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丰富且独特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的总称,同时涵盖了中华民族在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与习惯。

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等众多与文化建设相关的论述,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追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党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早在1940年就开始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革命文化,认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对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1949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中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4]

随着我国逐渐将社会发展的着眼点放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概念,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特色。同时,以中国特色为主题,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邓小平将文化的先进性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5]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邓小平还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充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方面,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先进文化的信仰和实践,重视在理论中创新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7]江泽民于2000年2月在广东省考察时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其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领在起来,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更加清晰,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8]将文化的力量、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来抓。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之前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认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9]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2008年提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同时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扬中国文化自信中的积极作用,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提升到重要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以上论述表明,无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哪个阶段,我们对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都始终重视,并且不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按照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传承、发展创新的结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文化基因”“精神命脉”“根”“魂”等字词论述中国文化的传承特质,使我们将中国文化的关注点聚焦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如前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蕴含着深刻哲学智慧、有丰富理论成果和表现形式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当前,我国倡导的很多文化价值观都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华优质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思想哲理。中华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讲究诚信等等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当前倡导的很多价值观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政治理念、社会建设、道德法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表现非常多,都能找到中国特色的文化根源。比如,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延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想、小康社会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和维护,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我们抛弃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丢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具有传承性。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由长期积淀的零碎的文化逐渐构成的,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深深地刻上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烙印。广大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那些落后的、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力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摒弃,比如过去男尊女卑的价值观逐渐被男女平等的主流价值观所取代,而那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基因,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仍旧焕发生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淀的文化传统是由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丰富的文化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充分体现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在统一关系。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创造,同时,它吸收了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文明成果,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体现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概念、论述作出全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鲜明的中华民族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10]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互衔接和内在结合,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统一。实践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在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实践中不断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切实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才能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以优质文化为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中华文明历史和世界文明历史证明,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瑰宝,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优质的资本。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得出这种论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是立足于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正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所以我们有强大的资本作出自信的姿态。

历史上,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国曾经在世界上是不可小觑的泱泱大国,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里自古就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骄傲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发生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下,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面临了文化自信的危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代以来,中国人被迫向西方学习,提出过技术救国、文化救国、振兴中华。直至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通过努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克服困难,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重要的原因。这种文化自信的来源主要是重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创新,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构建结合起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俗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民乐于接受的、自觉接受并不断被弘扬和发展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喻于义”等箴言都是中华5000多年文化积淀的精神动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它既是形成和产生文化自信的土壤与根基,又是由文化自信所绽放出的精神果实。中国人民具备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归功于中国5000多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同样归功于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创新,才使当前的文化充满活力,能骄傲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肯定。

(二)只有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持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文化发展规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坚持文化自信的理念。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构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基础上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发掘出来,因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1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方案,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这都为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优秀的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当前,一些西方人仍然鼓吹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提出的文化自信是要从文化层面对西方价值观和话语权进行冲击。其实,美国的人类学之父博厄斯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该理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使不同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当前,中国所强调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在尊重世界各国多元文化基础上,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强国战略。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访问欧盟总部时郑重宣示的: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来就没有侵略或欺侮他国的基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传播出去,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使我们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11-0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6.

[4]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9-13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00.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9.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1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原载于《宁夏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