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溯源和实践方略
杨春雪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溯源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人类认识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从人的发展视角来看,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自由个性阶段。这基本上与社会五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明确地将其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根据俄国实际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1](P94)这就明确指出“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P21)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了这两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P18)。并且指出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劳动分工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发展、集体财富涌流的条件下,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格外重视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形成了著名的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同时发生。”然而,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期望逐渐由西方转向了东方。马克思首次表述这一观点是在1877年写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走一条“在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的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而又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3](P143)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最早从理论上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问题的是毛泽东。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4](P116)。而且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思想。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讲道:“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4](P300)应该肯定的是,毛泽东早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构想和探索都是正确的,只是在后来实践中,他走到了急躁冒进的道路上,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走了弯路。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客观地评价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重要贡献。
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规律成功运用到中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实践探索。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5](P252)这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这个理论的认识,第一层面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又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这些实践探索,将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坚持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6]在党的十五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强调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相关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谈及社会主义阶段性问题。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7]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8]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为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9],仍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并且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间的30年的目标进行了细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内涵
(一)新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命题,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儿女团结拼搏、求实奋进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回顾我国的近代史,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多年来的坚强领导,有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才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尤其是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历程,我国发展取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诸多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奠定了崭新的更为可观的历史条件,也正是这些伟大成就造就了新时代发展新的基础。因此,我们将新时代的特征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面临新的形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尽管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成为世界舞台重要的发声者,但是,我国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党针对我们所面临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为人民谋幸福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很多难题,也办成了很多大事,这一系列蕴含着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的新举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样的新起点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代召唤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我国发展布局和策略,否则将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
(三)新的时代课题——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两个维度出发,科学地、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命题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党根据这一科学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党需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多个方面作出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具体问题和具体战略,是未来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课题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方略
(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八个明确”,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清晰而准确地描绘了未来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导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备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和行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意味着我们的一切具体工作的开展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0]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终将是空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一如既往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体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这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第一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带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近70年的建设历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实事求是的主观能动性,在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成果,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持续不断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要根据时代特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因而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才能使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不断前进。
(四)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0]当前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都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扎根于这三者中的精髓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才能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在人类发展阶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信心,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扎根实际、立足国情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体现中国在文化上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的新的战略定位。在新时代,只有不断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_2.htm.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0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原载于《宁夏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