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吴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一位村支书的创业之路——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朱玉国

◎ 冯丽霞

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曾经是一个“吃水没有水源、走路很艰难、三年两头旱、口袋没有钱”的贫困村,现在变成了周边最富裕村,人均纯收入从20世纪90年代不足千元,增长到2019年的9000多元。这一切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十九大代表朱玉国的不懈奋斗。从文书到团支书,从宣传干事到支书……22年来,朱玉国几乎干遍了村委会的每份工作。

人啊!你活着就要有梦想,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你要有目标有愿望有想法,如果你连想法都没有,还能谈什么?这是朱玉国常对老百姓讲的一句话。人活着就要去奋斗、去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在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朱玉国每次在大会上对群众、党员和干部都要讲的主题。朱玉国就这样,凭着实干精神带领着村民,遵循着党的富民政策,于2018年同全县人民在全区率先脱贫,为此朱玉国也获得由汪洋主席亲自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紧接着迎接2019年盐池县规划“脱贫富民,振兴乡村”的宏伟蓝图。

自治区党委农办等8部门关于19个村庄列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文件下发后,盐池县唯一一个试点村就放在了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此项目为15年的规划。说起规划,朱玉国胸有成竹,思路清晰,大胆地设想了他对此项目的整体思路和规划。说起规划他侃侃而谈:一个示范,两个基地,三个样板。

一个示范就是要继续打造好经济扶贫示范村;两个基地,一个是基层党建基地,另一个是脱贫攻坚展示基地;三个样板,第一是打造金融加互联网样板,第二是打造边塞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文化体验样板,第三是打造贫困户创新振兴样板,要以自然村为单位打造一村一品,保持农牧特色。朱玉国说,社会再怎么发展也不能忘了根忘了本——这就是为民谋幸福一刻也闲不下来的朱玉国。

刚出差一个月回来的朱玉国,正忙着给村民代表们开振兴村庄规划会议,我们想采访他对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有什么看法,正好赶上了。

朱玉国,196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黝黝的西北汉子,他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是过去在基层吃尽苦头的农村娃,母亲是残疾人,家里姐弟两人。朱玉国说他是个苦命人,11岁母亲去世,姐姐早嫁,他和父亲俩人相依为命。为了完成学业,11岁的他冬天穿着又大又重的毡鞋,走着来回14里的路程,寒风刺骨,回到家还要喂羊做饭,吃不好穿不暖,还要给别人当羊梢子,到井边去饮羊饮牲口,吃尽了人间苦头。

说起过去的贫穷生活,朱玉国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了两下,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隐忍和心酸。朱玉国说他17岁时那年初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会计,因为他那时也算是村里的状元郎,加上他那时算盘打得好,全乡比赛得了第一名。朱玉国说,算盘都是他在被窝里学会的,因为他那时上初中住校,学校都穷的生不起火炉子,宿舍里实在冻的睡不着,为了战胜寒冷,他就坚定信念好好学习,因为老师每天教导他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贫困命运,于是他一心钻在被窝里学算盘,这样一来他就感觉不怎么冷了。

朱玉国感慨地说:“人啊,只要精神信念坚定,就能抵抗外界的一切冲击,包括钢枪。”朱玉国就是这样,用精神信念上的力量来阻挡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人生道路上脱颖而出。

朱玉国说,他任村会计的那点收入根本养不了家,因为那时他家跟曾记畔村一样穷,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破窑洞,是过去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天旱地广不下雨,村民们每年几乎没收成。为了生活,朱玉国同村民们出去打工,由于家里情况不允许,朱玉国在银川建筑工地打了一年工后又回到了村上。

从小就有梦想的朱玉国,不甘贫穷落后,他又倒腾起贩卖羊皮的小生意,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但总算能填饱肚子。

朱玉国说,他那时贩卖羊皮进百家门吃百家饭,所以他常怀感恩之心,说自己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穷苦娃!说起那时的人,朱玉国赞叹不已地说,那时的人虽然穷,但乐善好施,热情好客,只要你赶到饭点上,热心的乡亲们不管饭够不够,首先给你舀一碗。朱玉国铭记在心,因为他是个没娘娃,对乡亲们的恩惠他是感激不尽。尝民情知民苦,朱玉国心中不由暗暗地想:只要我朱玉国有一天好过起来,一定不会忘记父老乡亲的恩情!就这样,朱玉国奔波在寻找幸福生活的道路上。

如今已是十九大代表的朱玉国,说起他贩卖羊皮的那些岁月,更是想起了乡亲们的无限恩情,所以他怎能扔下乡亲们不管呢!他要趁着脱贫富民、振兴乡村的美好时光,带领乡亲们乘风破浪,继续前行,共同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2006年10月,曾记畔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当时,国家拨给曾记畔村20万元扶贫互助启动资金。如何搭上国家金融扶贫的快车?朱玉国毛遂自荐做了互助社主任。

听取村干部意见,走村入户了解百姓需求,朱玉国最后决定,通过互助资金,把贫困群众“等救济躺着吃”的观念变为“靠双手干着吃”。村委会和全体村民定下规矩:村民从互助基金贷款,要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例发放贷款,贷款实行五户联保,党员对贫困户“一帮一”帮扶措施。

很多村民不愿为太贫困或有过“劣迹”的村民联保,村民王昶、鲁永胜家里太穷,李某有违法记录,这3个家庭没人联保。思前想后,朱玉国带着3人到信用社,共为3人担保贷款7万元,并帮助他们制订了脱贫计划。“信用社主任都替我担心,说风险太大。”朱玉国说:“不怕没钱使,单怕没信用。我说不担心,我对大家都知根知底!”当年底,3人均按约定时间还清了贷款。第二年,信用社又给3人每户贷了4万元。

为了能扶持贫困户实现规模发展,产业致富,朱玉国将互助资金和“千村信贷”捆绑,将“双到资金”注入互助社,撬动了数倍的发展资金,并采取“支部+产融保+党员”一帮一的模式,扩大贷款额度,支持产业发展。村民获得了更多发展资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年来,互助资金项目培育了一批讲诚信、守信用、创增收的新型农民,曾记畔村“信用村”的名声越传越远。

就这样,朱玉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了村民们。他们真的纷纷行动起来,三至五户联保,贷了1000~2000元的起步互助资金,发展养羊。在这期间,朱玉国工作不敢放松,整天骑着他那辆旧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催促着村民们建羊棚买羊只。就这样,朱玉国带领村民们经过七年的奋战,走了七年的蜕变路、奋斗路和打拼路。朱玉国又整合闽宁协作等资金,在村上建了柠条加工厂,并加工苜蓿、玉米秸秆等,降低养殖成本,让村民们同时“口袋富起来”。全村的贷款已从过去的400多万元,上升到现在的5300多万元,涌现出一大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朱玉国的脸这才露出了喜悦的微笑。

7年来,朱玉国带领着村民们将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致富村”“信用村”。用朱玉国的话说,信誉就是穷人翻身的命根子!所以,你要想过好日子,必须是信誉第一,他也被称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2016年朱玉国被推选为十九大代表,2017年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十九大会议。会议期间,朱玉国始终以一名基层代表的朴素身份,展示着宁夏的风采、盐池的风采。

朱玉国是一个爱学习爱钻研的人。他将十九大会议精神带回宁夏,带回盐池,走到哪里讲到哪里。

他更是一个充满智慧、风趣幽默、口才流利的演讲者。他用接地气的地方语言,幽默诙谐地形容着党的政策、国家的方针,在每场大会上他都演讲得有声有色,深受广大听众们的喜欢。他没有趁此机会去参观首都北京的名胜古迹,而是更加用心地去学习领会大会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代表,而记者们要采访了解的,就是像他这样偏远山区基层工作者的别样发展。

为了接受记者采访,为了不给宁夏人丢脸,朱玉国硬是把大会材料学了三十遍。他自信地说,他讲十九大精神从来不带讲稿,也不重复讲,他到什么单位讲什么课。可见朱玉国是一个多么博学的人。

这些年,朱玉国以一片为民造福的诚心,先后争取小流域项目资金1000万元,修坡梯田800亩,平整耕地3000亩。2016年,他争取扶贫和农业项目,为贫困户建滩羊养殖温棚520座,修柏油路23公里,村庄道路12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曾记畔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零收入增长到2016年的18.6万元。

一心为村子谋发展的朱玉国,以自己的实干精神,硬是在2016年让曾记畔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目前,全村互助资金发展到800万元。依靠互助资金占用费,为2000多名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此,2016年7月曾记畔村被中共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此奖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颁发。

每当说到这里,朱玉国都激动的不敢相信,自己还能亲手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奖品,这份荣誉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朱玉国从不计较个人利益,一心为村子谋划着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

2011年8月,曾记畔村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确定为农村综合发展创新研究基地,成为培养新一代农村发展人才的实践平台。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曾记畔村将力争在振兴乡村、滴水灌溉、小流域治理、扩大养殖园区等发展方向上继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