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文明的发轫
是纺织工的女儿珍妮,或者英国丰富的煤铁矿藏,诱发了如此伟大的发明狂潮,还是源自工业革命的核心——金融文明的崛起?如缺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风险分散机制——证券业务、保险及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工业革命不可能实现。与其说瓦特是技术狂人,不如说他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他倚靠引资入股的手段,将前人的发明集合,用资本的力量创造出钢铁的“革命者”——蒸汽机。蒸汽机的空前效率,使英国的产能井喷,物美价廉的“英国制造”在殖民地倾销,换回再生产必备的原料和不菲的利润。资本主义的体系自此运转起来。
英国的生产效率因蒸汽机大幅提升,国与国间的不平等劳动分工随之产生。当英国工业生产步入“机器时代”,欧洲大陆还停留于手工生产。十几年时间,两地生产水平两极分化,国与国因生产效率、生产品种不同,互通有无成为必然,国际贸易开始在各国之间兴盛起来,而不再是集中于欧洲与殖民地之间。此时的英国试图以互惠免税推行自由贸易,以领先的生产力加免税法宝长驱直入仍停留于前蒸汽机时代的欧洲大陆。为此,拿破仑发布《米兰赦令》和《柏林赦令》,通过封锁英吉利海峡拒绝“英国制造”。然而,面对物美价廉的诱惑——1786年,英国棉纱每磅38先令,1800年9.5先令,1830年3先令——跨海峡的走私贸易猖獗起来,甚至拿破仑士兵的制服也来自英国。
不久,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之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工厂代替工场,成为工业化生产主要组织形式,不仅生产管理效率提高,而且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雇佣劳动者,确立起分工明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也从农业经济发展为工业经济。
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初期,首先敏锐地观察到这一存在于生产部门间、国家间的分工现象,1776年3月,他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劳动分工”,系统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亚当·斯密这样形象地描述了社会分工中的交换关系。他将劳动分工的合理性,认定为源自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大至社会,小至企业内部,一个人的利己主义又被他人的利己主义限制,人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由此而产生了社会利益,而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
如同工厂中的不同工种,一个岗位的拖沓或失职,必然会影响生产活动全局,即使为自己顺利完成工作考虑,也必须尽职尽责——显然,这是无论多么自私的人也具有的理性,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今天市场经济观念中的“经济人”概念,正是以此为基础,强调人对物质利益的终极追求,否则常见的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无法成立。尽管现在看来,人的追求不局限于此,市场经济仍需要考虑产品对于个人之外的社会价值,而这又是个人理性无法顾及的。
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