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结语
古代筝文化以文字为载体,将筝人、筝制、筝艺及赏筝者的感情、形象会意地表达。《筝部》从正史杂史、诗词曲赋、艺文佚文、笔记小说中的各个层面来描绘古代筝文化,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筝文化的发展概貌,所载史料有极高价值。“音乐史的基本对象是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而音乐史学既是与客观音乐历史相关,并产生于其后的一种历史学科。”①《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将这些中国古代筝文化的思想尽藏其中,将筝乐艺术尽收眼底,是筝历史学科的缩影。中外文化艺术的融合、交流和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相互渗透,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筝文化。
纵观《筝部》所录之文献,有一定的共通性,并未将所有筝文文献录入其中,而是有选择地辑录,也正是这样一种选择,体现出编撰者对筝的审美价值观。但文献始终是文献,是历史的一种“反映”。文献中对于器物的描述正如我们知道的“瞎子摸象”一般,所见相同,但观者不同,则感受不同,即描述不同,而文献就是一种描述,因而不可能完全客观。笔者认为,即使再全面的文献记载也只是一种“反映”,需要考古来填补,需要实物来佐证,尤其是乐器,它不同于别的文物实物,它不仅有形还有声。而文献只能作为我们大脑的“旋律”,为我们勾勒出其器物的形,我们只能摸索其形去感觉此器物,意会著述者的感受。
在论文资料收集和阅读史籍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博大和精深,常感于辞藻之精辟、感于构句之精妙,感于诗赋之精美,感于史籍之精彩。难免,“花”了眼,“开”了窍,“惊”了心:妙!
文止于此,但意无止、学无止。在阅籍过程中,史迹如山,赋影如水,诗景如画,醉沁吾心。对《筝部》的谙悉,是对筝史学习的最佳途径。
① 刘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原载《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第86—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