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唐代史料稽考
香积寺,是唐代净土宗宗师善导和尚厝埋灵骨之地,因此被奉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也是西安市十大寺庙之一,闻名遐迩。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座庙宇的研究非常缺乏,这主要是因资料薄弱有无法突破的瓶颈,本文试图利用碑刻、墓志、诗歌等诸多纷繁资料,尽力搜寻还原盛唐时期香积寺相关的一些历史因缘。
对香积寺的历史情况,最重要的诗歌有《过香积寺》《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送粲上人兼寄梁镇员外》数首,碑刻有《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还有墓志中搜检出现的《大唐大温国寺大德进法师塔铭并序》《大唐故朝散大夫京苑总监上柱国茹府君墓志并序》,以及近年发现的《大唐故念弥陀佛诵弥陀经行者包府君墓志铭并序》等数篇非常有限的资料。下面一一做以分析。
一、《过香积寺》诗
《全唐诗》卷126收录有一首《过香积寺》,其文如下: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歌手法高超、意境悠远,因此久为传诵。明代陈墉、清人袁江皆有以此唐诗为主题的诗意画流传于世[1]。
传统认为这首诗是“诗佛”王维的作品,其实这是存在争议的。《文苑英华》说该诗为王昌龄作,深山更写作“空山”。
虽然有学者提出四条证据,试图论证该诗非王维作品,四条理由是:《文苑英华》著录此诗,乃是和《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等四诗连在一起的,因此不存在因抄刻方面的原因而致误之可能;《文苑英华》编辑成书后,先后在两宋时期进行过三次大的校订,特别是最后一次校订,参加者乃为周必大、胡柯、彭叔夏等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但其于是诗题下并无一作王维或作王维诗之注;王昌龄诗集中有《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一首,可知王昌龄曾经到过香积寺;而王维则不然,其文集中并无任何诗文记其曾与香积寺相涉[2]。
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在目前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并无铁证可以推翻《全唐诗》的记录,只好存疑。但以王维一生信佛,晚年幽居辋川别业的人生履历来看,王维为诗歌作者相对可能性高。
王维的《过香积寺》可能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39)间。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香积寺盛唐时期的古雅幽静。
关于这首著名诗歌的研究,有专文分析甚详,就此从略。[3]
二、《隆阐法师碑》
关于香积寺的创建过程,《隆阐法师碑》是难得的第一手史料。该碑唐天宝二年(743)刻。螭首龟座,首残缺,座缺龟头,通高250厘米,宽94厘米。碑文行书34行,行65字。并无撰者姓名。学界有误以为怀恽所撰写,钟明善、赵超等学者有所指正[4]。
此碑书法俊秀、结体遒美,笔法颇似王羲之行书。碑阴附刻宋篆书大家郭忠恕以古文、篆、隶字体写的《阴符经》。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因全碑铭文较长,我们抄录与香积寺有关的部分:
想遗烈而崩心,顾余恩而雨面,爰思宅兆,式建坟茔,遂于凤城南神和原崇灵塔,礼也。其地前终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北连河于阳面。仍于塔侧,广构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崇,直写祗园。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山,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窣堵波,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或临星揆务,或候日裁规,得天帝芳踪,有龙王之秘迹。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但以至诚多感,能事冥资,故能远降宸衷,令赉舍利计千余粒加以七珍函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则天大圣皇后承九玄之眷命,蹑三圣之休期,犹尚志想金园,情欣胜躅。或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5]
这段史料非常珍贵,为我们提供了香积寺创建的缘由,客观还原了初建时期的基本情境。
从铭文记载中可以知道:(1)香积寺的创建是因为善导大师的崇灵塔,因大师圆寂,弟子怀恽等为纪念恩师而筑塔,因塔而有寺,香积寺是为纪念故人恩师而建设的庙宇。(2)香积寺的位置在“神和原”上,唐代时期香积寺所处的原叫“神和原”,而不是今天所习惯使用的“神禾原”。(3)香积寺的位置是明确的,“前终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北连河于阳面”,这是指终南山在其南,长安城在其北,山南水北为阳,因此山北为阴,水南为阳,绕香积寺以北的是潏河,从实际位置看,它与滈河在寺庙的西南角相汇为之蛟河,千年来奔腾不息。(4)香积寺当时庙宇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亭台楼榭鳞次栉比,而且风光秀丽、花团锦簇,是一处念佛的幽静场所,也是念佛之声不绝于耳的兴盛之地。(5)“遂于凤城南神和原崇灵塔”“又于寺院造大窣堵波”,可见善导死后的崇灵塔和今日寺庙中的大窣堵波(塔)是两座塔,崇灵塔原在寺院之侧,建设早于寺庙,厝埋善导灵骨,现在已不知其具体位置。而大窣堵波(塔)则是后来兴建的,是用来观测天象和供养佛教物品的。“临星揆务,候日裁规”其意思是观星测云雾,用日晷法测量太阳,因塔顶视野开阔,便于观星;而塔身则是用于天文测量。如测日中影长以定季节和获取各种天文数据,测塔影位置以定时间。[6]这两塔不能混淆,将现在的寺内大塔称之为善导崇灵塔,是不准确的。(6)当时的天子唐高宗特别为寺庙供奉佛教用品,敬供舍利子,所谓七珍,是佛教中的七种珍奇宝物。根据《翻译名义集》卷三云:“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是转轮圣王拥有的: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将军宝七种。金轮宝,即法轮;主藏宝,又称摩尼宝、珠宝。以此表示佛教端严殊妙、圆明光莹;大臣宝,即文官坐像,表示持守戒律,智慧理性;玉女宝,又称王后宝、妃宝。为女性菩萨形,表示妙静和平,有去烦恼得净乐之意;白象宝,象由于其体积大,个性温和,为佛教所推崇,白象宝表示佛法力大无比;胜马宝:此马身带鞍缰,背驮宝珠,表示佛法传播广远、一帆风顺;将军宝,又称兵宝、武士宝。为一持兵器的武士形象,表示护持佛法、克服困难、战胜敌人。”[7]可见都是佛教中的贵重贡品,大唐皇帝送来这些物品,正体现了对香积寺的重视,这也侧面说明唐初肇建香积寺时佛教法器琳琅满目。(7)武则天曾经多次来香积寺拜谒,并常有供赐。
三、《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诗
香积寺在初建时的地位显赫,还见之于《全唐诗》141卷的王昌龄的《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其诗云: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从这首诗歌可知,当时香积寺有二圣僧双塔,至少可以说,在香积寺初建时期,寺内至少有四座大塔(善导灵骨塔、供养塔、万回塔、平等塔)。
万回大和尚曾经是大唐皇帝的老师,在碑铭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中,就有万回高僧的痕迹:
(义福)……造微而内外无寄,适用而威仪不舍。……周旋十年,不失一念,虽大法未备,其超步之迹,固以远矣。……后圣僧万回遇见禅师,谓众人曰:“宏通正法,必此人也。”[8]
铭文中的义福被玄宗皇帝称之为“大智禅师”,而他借万回对己之赞誉以抬高,可见当时的万回是如何的地位尊隆。万回主要活动于玄宗之前,唐高宗、中宗时期。
《太平广记》卷92说: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而因娠回,回生而愚,八九岁乃能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9]
《宋高僧传》卷18更记载:
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年尚弱龄,白痴不语。父母哀其浊气,为邻里儿童所侮,终无相竞之态。然口呼万回,因而字焉。……且不言寒拼,东西狂走,终日不息。或笑或哭。略无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异之。回不好华侈,尤少言语,言必谧记,事过乃知。[10]
《景德传灯录》《开天传信记》都讲述万回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就超人一等的神迹。当时万回的兄长戍守辽阳,久无消息。为解母忧,他为兄捎信,一日之内往返万里,故号万回。贞观中,玄奘法师取经天竺,见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玄奘归来还访,万回设礼问西域,宛如目瞩。自此,人皆改观,声闻朝廷。咸亨四年(673)高宗诏入内,武则天时常勤问,并赐锦绣衣裳,宫人供事。中宗神龙二年赐号“法云公”,外人莫可得见。[11]
从这段记载看,万回可谓三朝帝师。有预见之超能力。
时有僧伽和尚,在淮泗民间化迹不恒,风闻朝野。中宗问回曰:“此何人也?”回曰:“观音之化身也。”后僧伽被诏入宫,景龙四年(710)坐化。玄宗潜龙时,万回测玄宗贵为五十年天子,尔后将有安禄山之乱;料崔日用、宋之问、沈侄期、岑羲、薛稷等廊庙大臣的祸福升迁,告安乐公主有血刃之灾。……事事言必有故,应验不爽。时称“万菩萨”。[12]
据史料记载,万回受到皇帝的特别礼遇,以致当时不少人假托万回大名,或称小万回,以惑市里,因坑蒙假冒而犯罪的人不可胜数。
从史料记载看,万回生于贞观六年(632),圆寂于景云二年(711),其人面貌丑陋,小时候愚笨,但常有神语,因此被朝廷所推重,在唐高宗咸亨四年(673)时,曾被诏入宫中,尊为圣僧,有画像绘于宫中集贤院。唐郑紊《开天传信记》也曾记载万回的种种神迹。其文有“上知万回非常人,内出二宫人日夕侍奉,特赐集贤院图形焉。”[13]郑紊为晚唐时代人,唐昭宗时担任过宰相,他所记本朝宫中故事,当可征信。这大概就是王昌龄诗歌中所说的“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开元十年(722),有徐坚的《唐万回法师碑》,开元二十五年(737),有史惟则书写的《万回神迹记》,可见,当时的万回甚有影响。万回塔是一座砖塔,宋元时期仍然存在。
平等僧事迹史料缺乏,但为当时一代高僧,当无疑义。
从王昌龄的这首诗歌中除了厝埋“帝王师”的双塔并立雄奇,可以窥见香积寺当时“松柏肃肃”的园林环境之外,我们可以捕获到的香积寺信息实在是太少了,不能不说是研究者的一种遗憾。
四、《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
香积寺为善导大师而建,善导事迹,学界已多有论述,而主持香积寺建设者怀恽和尚的生平,见之于《隆阐法师碑》,而香积寺的第一任住持净业法师与香积寺的机缘,则少有学者研究,我们可从净业法师碑铭获知一二。
净业法师碑共26行,满行24字,总计600余字,几乎无损,铭宽69厘米,高64厘米,界格2厘米正方,楷书,四周花卉图案装饰,由毕彦雄撰文。毕彦雄是太原毕氏后代,活跃于唐玄宗朝。铭文大要说:
法师讳象,字净业,赵姓。族著天水,代家南阳,冠冕相辉,才名继美。因官徙属,今为京兆人也。……凡所阐扬,无不悦可,叹未曾有,发菩提心。禀其归戒者,日逾千计。法师博济冥怀,冲用利物,尝以大雄既没,法僧为本。每至元正,创启周饰净场,广延高僧,转读真诰。存兴胜会,法服精鲜,受用道资,出于百品,预兹位者,应其成数。所施之物,各发一愿,愿力宏博,量其志焉。风雨不已廿余载,菩萨以定慧力而大舍法财,此之谓也。无适非可,住必营建,厥功居多,思力如竭。粤延和元年龙集壬子,而身见微疾,心清志凝。夫依风以兴,随烟而散,来既无所,去复何归?夏六月十五日,诫诲门贤,端坐瞪视,念佛告灭。呜呼!生历五十有八。即以其年十月廿五日,陪窆于神禾原大善导□黎域内,崇灵塔也。道俗阗凑,号惋盈衢,不可制止者,亿百千矣。[14]
从这段铭文可知,香积寺的第一任住持净业法师原名赵象,祖籍甘肃天水,但在长安长大,是家中次子。其少年出家,由于对佛经的阐释见解独到,因此声名远扬。
这块碑铭虽然只字未曾提及香积寺,但从“禀其归戒者,日逾千计”,可见当时香积寺信众之多,从“周饰净场,广延高僧,转读真诰”分析,净业在住持香积寺20余年期间,注重佛学人才培养,诵经弥陀,对寺庙工程多所营建,对香积寺的软硬件规划建设可谓居功厥伟,本人因此积劳成疾,终在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圆寂,享年58岁。净业并厝埋于善导大师身边,也就是今天香积寺的净业和尚塔。
当时因为净业法师在长安佛名远播,所以信众集体送葬,哭成一片。
众所周知,香积寺创建于公元681年,从净业法师碑铭“风雨不已廿余载”,在公元712年圆寂的实际情况看,净业法师可能是在公元683年左右住持香积寺的。《隆阐法师碑铭》中说“永昌元年(689),敕征法师为(实际)寺主,于是纲纪僧徒,规模释族”,善导弟子怀恽是在实际寺得以跟随善导法师的,“一承妙旨,十有余龄”,据学者研究是13年时间。公元681年三月善导大师圆寂,香积寺的营建工程随即展开,由此可见,香积寺的初建工程可能费时两年上下。其间过渡时期,住持香积寺工程建设的应该是怀恽法师。但等工程甫告结束,则由净业法师担任住持。净业住持其间,可谓是香积寺的大发展时期,应无疑问。
五、《包宝寿墓志》与《茹府君墓志》《大德进法师塔铭》
唐初香积净土信众多广,时长安城有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的俗称,但长期以来,这种文献记载只能是口说无凭,因有唐代相关墓志的出土,则坐实其说大致不误。
1989年夏,考古工作者在西安西郊远东公司附近发掘出包宝寿墓志,该志石长57厘米、宽56.6厘米、厚7厘米,楷书35行,满行34字,四周立面阴线钅赞刻石榴、忍冬、莲花纹饰,其铭文说:
君讳宝寿,字楚璧,进陵吴郡人也。望居上党,门代清华,氏族承荣,美诵久矣。……。年登卅,忽悟身如石火、命似电光,即于善道禅师处发心皈依三宝。念亻厶(佛) 诵终(经),持斋,愿生净土……即以开元十二年岁次甲子三月辛酉朔十九日己卯,其日夜半时终于长安县休佯坊私第。其夜有大德法师、道开师、香积寺都师、彦日方师、同行行者十余人共观舍化。[15]
这段铭文材料中,出现墓主包宝寿皈依三宝在“善道禅师”处,善道就是善导,已经是学界共识。包宝寿生于贞观十一年(638),三十岁皈依佛门,也就是在高宗干封三年(668),正值净土宗盛行长安之时,包宝寿去世于开元十二年(723),其时善导圆寂四十三年之久,净业法师也圆寂十余年了。
铭文中记录有包宝寿去世时在场的几位法师,其中有香积寺都师,香积寺都师不见于相关佛僧传记,也无史料可资补证。但从铭文来看,其佛教地位应该较高,他在信徒离开世界的时候到场念经,正是实践着善导法师所说的念佛定往生的佛学信念。
包宝寿的例子绝非孤证,《大唐故朝散大夫京苑总监上柱国茹府君墓志并序》也有与香积寺的机缘。其铭文说:
君讳守福,京兆人也。……君幼而聪敏,内崇正觉,行六波罗蜜,遵不二法门,性之自然,薰膻不咀于口;天之所授,经戒克铭于心……君初遘疾之时,呼集家人,告以死日,子女环泣,小大咸惊。君乃止之曰:生者物之始,死者物之终,终始循环,天之常道,又何足悲也!于是自为沐浴,衣以新衣,乃请诸名僧造庐念诵,君端坐寝床,精爽不乱,言话如故,诫嘱无遗。果如其期,不{侃言}于验,辛丑夜刻至子,奄然而逝,趺坐不动,左右无惊,异哉乎!所谓知命君子,代之奇人。河东薛氏,四德联华,九仪克著,贞贤外播,温孝内融,和凤虽则先飞,神蛟终当重合,即以其年八月有九日合葬于城南香积寺□原,礼也。[16]
从铭文可知,茹守福是长安人,他“行六波罗蜜,遵不二法门”,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临死之时,处变泰然,“诸名僧造庐念诵”,与包宝寿的情形大致相同。茹守福死于开元十一年(722)六月,与已经驾鹤西游的夫人合葬于香积寺附近,可推知他大概是在香积寺皈依净土佛门的。
包宝寿和茹守福是同一时代人,都和香积寺结下佛缘。虽然茹守福铭文中并无出现香积寺的其他信息,但香积寺信众的弥多与坚持念佛,却可以管中窥豹了。该铭文中说“惟德可据,惟道是邻”,可见那时不少净土信徒多希望死后能安置在香积寺善导阇梨域内,与他们的精神导师一起长眠西天。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佛教考古学者的注意。
曾经在香积寺住锡的禅师还有著名的大德进禅师。这见之于《大唐大温国寺大德进法师塔铭并序》,其铭文说:
法师法名进,俗姓高氏,渤海(阙)人也。文明年中占而(阙)仙游山(阙)将(阙)超绝世(阙)经行于(阙)中(阙)菩提树下三明所照,……将登正觉,归依者岁广,钻仰者日多,始迁香积□□终□温国大德……
该墓志落款是开元二十五年[17]。
可知大德进法师,应该曾经在香积寺生活过。文明年,是唐睿宗年号,公元684年,大德进禅师是次年开始信仰佛学的。
根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寺观志》记载:“温国寺,在城南四十里潏水岸。本隋薛国公长孙览妻郑氏舍宅置,名实际寺。唐开元十五年,大德进法师立为道场,建塔改今寺。”若其说可信,则大德进禅师在香积寺的时间是在开元十五年(726)以前。从铭文中推断,大德进禅师在香积寺的时间估计是在公元700年—公元726年之间。
“归依者岁广,钻仰者日多”, “始迁”不难发现,其中的递进关系。可以想见当时的香积寺地位较高,因此不少有些名声的僧人在此慕名修行,将其作为更高层次研修的阶梯。
根据杜文玉先生的研究,“香城寺经幢:原名尊胜陀罗尼经:其文章中说:清信弟子张□美并眷属梁氏造经幢,地点西安府内,具体年代不详,然为唐代无疑”。[18]
这也是香积寺信徒众多的一个例证。
六、《送粲上人兼寄梁镇员外》诗
唐代大历年间(766—779)的诗人郎士元有《送粲上人兼寄梁镇员外》[19]诗,其中提到香积寺:
季月还乡独未能,林行溪宿厌层冰。
尺素欲传三署客,雪山愁送五天僧。
连空朔气横秦苑,满目寒云隔灞陵。
借问从来香积寺,何时携手更同登。
因为这首诗只是提到香积寺,并无具体那个寺庙,全国香积寺有不少,所以必须先排除表述别的香积寺的可能性。
郎士元,是唐代大历年间的十才子之一,虽然生卒年不详,资料缺乏,但根据学者考证,他是天宝十五载(756)的进士,宝应元年(762),曾经担任过渭南县尉。大历元年(766)前后为朝廷拾遗,安史之乱中一度在江南避难,但人生主要时期都是在长安度过的。学界主张郎士元曾经升迁员外应该在大历六年(771)左右,后来出任郢州刺史则是在大历八年[20]。因此这首诗歌产生时间应该是在公元770年前后为妥。
虽然有成都香积寺、广东香积寺、甘肃香积寺和杭州香积寺数处,但与郎士元基本无涉。[21]关中地区除了西安香积寺,则只有礼泉香积寺。
但礼泉香积寺已经不存,其建设年代不详。其中的香积寺塔也称薄太后塔。虽然学者有推定为唐塔的看法,但争议很大,学界近年多主张其塔是宋代塔。[22]
考虑到郎士元多在长安活动,且从诗歌中“秦苑”“霸陵”这些字眼看,这首诗歌无疑和王维的《过香积寺》一样都是描述西安香积寺的。
粲上人,《高僧传》《续高僧传》皆无载,也不见于唐代墓志、碑刻。但《宝刻丛编》卷15有《唐东林寺大德粲公碑》是元和八年(813)端午立碑,则东林寺的粲公生活年代应该在8世纪后期,据孙望先生考证,《偶入西斋院示释子恒璨》是韦应物游琅琊山寺作[23]。《滁州志》卷12方外志谓“粲禅师,戒行峻洁,为郡守韦应物所知”,韦应物游琅琊山据考在建中四年(783),因此很可能这个粲上人就是东林寺的粲公,也就是韦应物所见的恒粲。
众所周知,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南方祖庭重地,粲上人与香积寺、东林寺结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将这三处恒粲、粲公、粲上人推定为一人,则郎士元诗歌中的粲上人曾经在香积寺住锡,后来则到南方东林寺传道,也曾辗转在琅琊山修持。
这种云游生活本来就是净土宗所主张的,仿如青年时期的善导,曾经在东林寺瞻礼先祖师慧远的遗范,也曾在玄中寺、悟真寺和光明寺、实际寺多处住锡。
梁镇员外,从目前所见的史料中,广德初年(763)此人可能曾经担任昭应令,后来则担任司门郎中。《新唐书》卷109中有“镇慷慨名士也,仕至司门郎中”[24]。
综合来看,郎士元给粲上人、梁镇写就的这首赠别诗,应该是在送别宴会中产生的。从诗歌描述的情形看,时值隆冬,满目萧瑟,煮雪推云之际,友人离别,徒增伤感。
大概郎士元曾经多次和粲上人、梁镇等在香积寺聚首,在粲上人南归弘法之际,“借问从来香积寺,何时携手共同登”,堪称千古佳句,与袁枚的“可怜千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可以媲美了。
综合来看,香积寺的唐代史料非常缺乏,从上述有限的资料中,只能得出香积寺在唐时的大概面貌。对香积寺的研究,还需要新资料的出现才可能有更大的推动。
[1].陈墉自题“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作于己巳二月望后(崇祯二年,1629年), 《珊瑚网》卷四十五;袁江题“泉声咽危石头,日色冷轻松”,作于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条屏,绢,墨笔,收藏于天津美术学院。
[2].王辉斌:《王维诗文真伪考辨》,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27—31页。
[3].王向辉:《王维所过香积寺只能在长安》, 《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4期;《再谈王维所过香积寺问题》, 《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4].钟明善:《隆阐法师碑的书者并非怀恽》, 《文博》2001年第3期,第69页;赵超:《隆阐法师碑书者正误》, 《碑林集刊》第八辑,第214页。
[5].《隆阐法师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刘次元、张铭洽:《陕西关中古代天文遗存》, 《陕西天文台台刊》1992年第2期,第111—120页。
[7].普润:《翻译名义集》,上海佛学书局1983年,第37页。
[8].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开元第6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9].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点校本。
[11].罗世平:《四川石窟现存的两尊万回像》, 《文物》1998年第6期,第57—60页。
[12].[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7。
[13].《开元天宝佚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5].张蕴:《唐包宝寿墓铭考释》, 《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第86—90页。
[16].唐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开元17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7].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开元19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杜文玉:《唐代长安佛教经幢题记与题名研究》, 《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第116—127页。
[19].见《全唐诗》卷248。
[20].刘初棠:《郎士元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32—36页;王定璋:《钱起部分诗歌系年》,第2—37页。
[21].成都香积寺,见于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歌,广东香积寺见之于苏轼《游博罗香积寺》,甘肃香积寺在麦积山,杭州香积寺初建于北宋时期。
[22].赵克礼:《陕西唐塔遗存考实及历史地理价值研究》, 《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第77—86页。
[23].孙望:《全唐诗补逸》,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24].陈灵海:《唐代刑部》,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