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心法:鬼谷子的权谋与韬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以心兼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听到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择善而从,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那么听取建议、吸收意见的最高明的做法是什么呢?这些做法又该如何实施呢?

《鬼谷子·符言》第三条讲了“听之术”:

“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听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听。

这段话中的“听”,流传的《鬼谷子》版本写作“德”,东晋陶弘景作注时说“崇德之术”如何如何,其实这里应该是“听”,“听”的繁体字是“聽”。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管子·九守》明确说的是“听之术”,我们前面讲过,《管子·九守》与《鬼谷子·符言》的内容一致,字句稍有不同。

二是《六韬·文韬·大礼》中讲君臣如何相处时,文王明确问:“主听如何?”姜太公回答了一段话,跟这段话字句基本一致。

三是在讨论治国理政的语境中,“听”,不是简单的“听到”,而是“听政”,即《周易·系辞》中所说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听天下,是“治理天下”。主听,就是要采用什么样的做法来处理政事。

四是刘向《说苑·政理》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孔子的弟子宓子贱要去“单”这个地方做“宰”,向孔夫子告辞,孔子就给了他最后的教诲:“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宓子贱顿时大悟,回答说:“善!敢不承命乎。”孔子的说法,与《鬼谷子》《管子》《六韬》遥相呼应,可以看出鬼谷子这里讲的,正是如何处事。

1.善听

《鬼谷子》提出了一个原则:“勿坚而拒之。”坚,不动摇,不改变。就是处理事务不要抱着固执己见的态度,拒绝建议和意见。我们做事,需要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才能寻找到最为恰当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做决策,需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包括反对者、建议者、参与者的各种看法,才能做出最为妥当的方案。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固执的人,起初还有人去劝一下,提个醒,当说了两遍不听,接触了几次还那样时,即便是亲人都不愿再说了,更何况同事和属下?这个“拒”是拒绝改变的意思。因而当一个人抱着不改变、不变通的态度时,基本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不仅事业不能发展,恐怕连个知己都没有。所以,鬼谷子告诫弟子: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摆出一副拒不改变的样子。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我们就不能有预设的立场吗?

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是个人必须持有开明的态度。在鬼谷子看来,“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防守”, 《管子》《六韬》《说苑》都写作“失守”,意思是轻易答应就会失去主见,一味拒绝就会闭塞耳目。《鬼谷子》是教弟子去游说国君的,这样的修改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后世传抄的错误。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轻易答应,轻易许诺,就容易失去底线和原则。

二是一个成熟睿智的人,必须要坚持基本立场,有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避免被他人轻易改变或者彻底改变。《尚书·大禹谟》中有一句话被视为治国听政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致意思是说,人心深不可测,而道则微妙无穷,只有聚精会神,以心观心,一心一意守住中正之道,才能窥得“道”的一角。

这是中国古代听政的经验总结,在一个社会,由于阶层不同、境遇不同,要求也不同,出发点不一样,对待一个问题的看法自然千差万别,那就要决策层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设身处地地理解这些不同声音背后的期许、所代表的利益,不要被华美的表象所迷惑,不要被既得利益的鼓噪所蒙蔽。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有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论证,其实不过是为了壮胆去蒙蔽别人的;有些说法看似为了大家的利益,其实不过是扯虎皮做大旗,去谋取一己之私的东西。

在这十六字心法之后,《尚书·大禹谟》还说了两句很好理解的话:“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稽,就是考核、核查,没有经过核查的话不要去听信;询,就是询问、咨询,没有经过反复讨论的策略不要轻易使用。前一句话讲了如何去听,去听什么。听政需要核查。核查有两种,一是派人核查有无此事,二是根据常识、经验,边听边核查对方的话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是中正是偏颇。

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经过了这样的思考便有了基本的判断,就不会面对一个建议、听到一种说法就轻易表态,而是先虚心听取,认真对待,只有做到从善如流,大家才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才有可能做到择善而从,有较多的决策选择。

问题是,有时候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方利益需求冲突很大,那如何处理呢?

2.兼听

鬼谷子没有直说,《管子·明法解》提供了答案:“明主者,兼听独断。”兼听,就是要全面听取各方意见然后做出决策。董仲舒总结汉武帝的经验,说他“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就是让属下充分发表意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决策就是要凝聚全天下最高明的智慧,选取最恰当的策略。后来唐太宗与魏徵讨论国君如何做到圣明,魏征总结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作为国君,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如果只听取一方意见就会昏庸糊涂。魏徵举例说历史上高明的决策者,都是能够及时向民众了解情况,作恶之事可以及时掌握;耳听四面,眼观八方,再亲近的属下、再可信赖的机构都不能蒙蔽他。

那么,如何做到兼听呢?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不少人却不太清楚他的儿子齐威王,打败了横行天下的魏国,废掉了列祖列宗“称公”的传统,直接称“王”,而且还被大家承认。证明了“没有最牛,只有更牛”。

齐威王即位之初就是一个混混,朝廷大事全部交给大臣们,自己干吗呢?唱歌、弹琴、喝酒。周边的诸侯一看齐威王如此荒唐,于是接连进犯,齐国当然连吃败仗。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扭转齐国乾坤的人:邹忌。

邹忌自称是齐国最高明的琴师,就对侍臣说:“齐国史上最伟大的琴师前来拜见,愿为大王抚琴。”

齐威王一听:“好啊,请。”

邹忌进宫,先请齐威王弹。

一曲奏罢,邹忌连声称赞道:“好!高!妙!”

面对传说中的伟大琴师,情趣相投的齐威王问道:“好在哪里?高在何处?妙在何方?”邹忌起身一拜说:“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个明君;小弦的声音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大王的指法精湛熟练,各个音符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变化灵活,而又协调有序,简直就像政令一样。琴声之美,令我叫好啊!”

听别人赞美是一件很舒服的事,看齐威王听得专心,邹忌接着说:

“我从大王弹琴的专心致志看到了大王治国也能专心致志。大弦如君,小弦如臣,君臣协调,该谁动谁动,该谁响谁响,这就是政令。弹琴真是与治国同理啊!”

齐威王说:“先生说得不错,算是懂音;高明的琴师不能光说不练啊,弹一曲交流一下吧。”

邹忌离开琴位,摆出弹琴的样子,却没有去弹。

齐威王一看按剑大发雷霆:“有琴不弹,你摆什么造型啊,我杀了你!”

邹忌这才直身答道:“琴师以弹琴为职业,要专心研究琴法。大王您的职责是治理国家,为什么要同我研究琴法呢?我抚琴不弹,摆个空架子,您就恼怒,说我不务正业,大王您呢?咱齐国都这个样子了,您还在那里吹拉弹唱,吃喝玩乐,老百姓望眼欲穿,您不怕他们恼怒吗?这个道理想必大王一定比我明白。”

齐威王一听,愣了一会儿说:“说得好!”

要是邹忌没有见证齐威王转变这个奇迹,就没有后来跌宕起伏的故事了。邹忌从齐威王最喜欢的弹琴入手,讲了各司其职的重要性,使得齐威王幡然醒悟,开始与邹忌讨论治国称霸的大业。

故事到这里已经告诉了我们“听之术”的第一个要领:倾听。对于听从者来说,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仅要听他讲得有无道理,而且要听清楚人家讲的是什么意思。说得合情合理,那就要接受,立刻改变。对于游说者来说,要想让对方听进去,那就要先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只有对方认真倾听,才能接受你的意见。

接着,邹忌给齐威王出了第二个主意:兼听。

一天早晨,邹忌着装时照镜子,随口问妻子:“我同城北的徐公,谁更帅?”

妻子说:“当然是您了,徐公怎能跟您比?”

城北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虽然邹忌身高八尺,但他不相信会比徐公更高更帅,就问小妾:“我同徐公比,谁更帅?”

妾说:“他怎么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个客人来拜访,邹忌闲聊时问他:“我与徐公比,谁更帅?”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

真是想到曹操,曹操就到。过了一天,徐公居然来拜访邹忌,邹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徐公,立刻觉得自己比不上徐公;再照镜子仔细观察,发现远远不如徐公。

邹忌真是有心人,晚上就反思这件事:“妻子觉得我帅,是爱我;妾说我帅,是讨好我;客人说我帅,是有求于我,都是想让我高兴。三人成虎,要不是我见了徐公,我还以为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呢。”

天一亮,邹忌立刻去拜见齐威王,跟齐威王谈论这件事:“我不如徐公又高又帅。可是妻子偏爱我,小妾讨好我,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咱们齐国有方圆千里的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身边的侍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小见大,大王您也受很深的蒙蔽啊!”

齐威王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说得有道理!”立刻下命令:“各级官吏、全国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用书面劝谏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公开议论我的过失,让我知道的,受下等奖赏。”

这开门纳谏的命令一下达,官员百姓都来提意见,最初宫廷里等着提建议的人像集市一样拥挤,几个月后,偶尔还有人来建议,一年以后,就是想提意见也没话说了。

齐威王这就是兼听,众口铄金,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就没有人敢胡说,没有人敢瞎说,各级官员也不敢胡作非为、为所欲为,顿时,齐威王就做到了“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

燕、赵、韩、魏这几个诸侯国一听说齐威王这么做,觉得齐国很快就能振兴起来,不仅停下了对齐国的战争准备,而且纷纷派使者朝见齐王,因为单凭广开言论,善于用贤,齐威王就在内政上战胜了他们。

3.心听

鬼谷子说:“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听术,正静其莫之极 。”意思是说再高的山也有峰,再深的渊也有底,真正英明神武的管理者采用“正静”的态度对待意见和建议,那就深不可测了。“正”和“静”是前面提到的“主位”的要求,那么究竟该如何操作呢?齐威王是如何在不动声色中判断出意见的对错呢?当时官员对即墨大夫和阿地大夫的看法存在两极化的评论,再问近臣,都说阿地大夫是德才兼备的好领导,即墨大夫不仅一般,好像还有不少问题。齐威王专门派人去实地调查后,便把两个大夫召回朝廷。

齐威王先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指责你的话。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发现田地整齐,百姓丰足,官府清静无事,这个地区十分安定。为什么还有人指责你?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不来跑官,不去宣传,没人替你说好话。”说完,便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接着他又召见阿地大夫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我每天都听到称赞你的好话。但我派人前去阿地察看,田地荒芜,百姓贫困;当初赵国攻打临近的鄄地你不去救,卫国夺取旁边的薛陵你装作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替你说好话?是你用重金买通我的左右来这里替你宣传!”

说完,他便下令将那些收受贿赂的左右近臣和阿地大夫处死,吓得大臣们毛骨悚然。从此大家知道了齐威王不仅能兼听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调查取证实地考核,都不敢再胡说瞎说了。踏实工作的,造福百姓的,即使不跑官不要官也会受到重用;弄虚作假祸害一方的,拉拢关系跑官要官的,连同帮忙的、帮闲的一起惩处,齐国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大家都转而开始做正事了。

如何才能做到在众多意见中择善而从,如何才能达到鬼谷子所说的“正静”呢?这要达到听政的最好境界:心听。为什么古人总是在推崇“心听”呢?心听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老子说:“听之不足闻。”(《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真正的道是听不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庄子更绝,直接说:“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听到的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这我们都有体会,自然界有海市蜃楼,人类有魔术幻象。所以古人认为听和看的最高境界是“望之不见其象,听之不闻其声”,从无字句处读书,从无声处听音,才是真正的看清听懂。

不见形象的看、没有声音的听,这不是故弄玄虚吗?这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去其糟粕。比如看人,能看出高富帅、白富美,是表象;而看出人的德行和本质,这才是那传说中明亮而闪烁的大眼睛。所有的潜力股最初都是埋在垃圾股之中的,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发现的眼光。

最高明的听话的方式,庄子是这么总结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即听别人讲话要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光用耳去听,更要用心去领悟;不光用心去领悟,还要用空灵安详的心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在于聆听,而心的功用是去判断事物的真相。庄子说的“无听之以耳”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勿坚而拒之”,对待一个提意见、提建议的人,不仅要听他在说什么,还要想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在听的过程中,既不轻易赞成,也不轻易拒绝,一要认真思考他说得对错、虚实,这就是“听之以心”;二要设身处地想他为什么这么说,然后去查证、去分析、去总结、去决策,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去做出判断,这就是“听之以气”,有了这些再决定自己该如何做。

有了虚静的心态就能倾听,有了开放的态度就能兼听,有了中正的标准就能心听。这样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就能够不被蒙蔽,集思广益,这样做出的决策才能够顺利执行。

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