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源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周易》(3)

★丙、智者妙用

●1、诸葛亮:由易图推衍出八阵图

诸葛亮千百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之源头,就是《周易》。陈立夫先生曾为1994年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题词曰“明易先知”,明确指出了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与其精通《周易》密切相关。

诸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将苑·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强调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将苑·将器》)。“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将苑·兵势》)将《周易》中天、地、人综合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令人感到颇为神秘的“八阵图”是不是子虚乌有呢?诸葛亮是否真的创有“八卦阵”呢?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作为古代战争中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诸葛亮的原“八阵图”今虽不见,然有传说为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这种“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共有三处:一是陕西沔县,一在重庆奉节,一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节者最为著名。奉节原为古鱼复县,治所在今奉节东白帝城,三国时刘备改名永安,唐改称奉节。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

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

据史书载,诸葛亮利用此阵图“以巴蜀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唐代“诗圣”杜甫也赋诗赞诸葛亮,说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从诸葛亮的八阵图,足以看出《周易》确实具有鬼神难测之强大功用!

●2、刘勰:以“易心”雕“文心”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部文学创作理论巨著,叫《文心雕龙》,其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是以“文心”而“雕龙”,所以就给自己的著作取名曰:“文心雕龙”。书中以《周易》的思想为根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系统的文学理论。该书除了大量引用《周易》文句来说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外,还直接把《周易》当作文学创作的最高标尺。可以说,刘勰是“易心”雕“文心”,以“文心”而“雕龙”的。

刘勰认为先秦诸子百家都是讲“道”的,《周易》也是讲‘道’的,文学当然也要讲“道”即,“文以载道”。

《文心雕龙》全书一共五十篇,在形式上也是直接依《周易》“大衍之数”来安排全书结构;起于第一篇《原道》,终于第五十篇《序志》,这正是“大衍之数,其数五十,其用四十九”。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的半数以上,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引证《周易》原理,把它们运用到具体的文章写作的讨论过程中。比如《原道篇》、《征圣篇》、《宗经篇》、《祝盟篇》、《论说篇》、《诏策篇》、《奏启篇》、《议对篇》等八篇中有与《周易》经传有关的例证;《神思篇》、《体性篇》、《风骨篇》、《通变篇》、《定势篇》、《情采篇》、《镕裁篇》、《声律篇》、《章句篇》、《丽辞篇》、《比兴篇》、《夸饰篇》、《事类篇》、《练字篇》、《隐秀篇》、《附会篇》、《总术篇》、《时序篇》、《物色篇》、《才略篇》、《程器篇》、《序志篇》等二十二篇中有与《周易》有关的例证。以上例证一共是四十七则。

《文心雕龙》中经常引据《周易》来论述文学创作问题。

比如《周易》中《贲》卦,象征文饰,其上九爻辞说:“白贲,无咎。”意思是,一切装饰,都是用来修饰本质的;因此朴实无华返朴归真,也是很美丽的。

刘勰据此阐释,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不能过分的追求形式美,以至于妨碍思想感情的表达;文章运用辞藻,是为了表达思想,但辞藻越是浮艳诡谲,思想主旨就越容易被掩盖。

刘勰还用《周易》乾卦“刚健”的思想来解释文学上的“风骨”,大力推崇“刚健”之美,以矫正时弊;用《周易》中“通变”的思想说明文学的发展变化,主张不断创新。

此外,刘勰还把许多《周易》的语词融化,活用到《文心雕龙》的词句里。

《周易》的义理不仅潜移默化着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文思和才情,而且,我们直接可以感受到,《周易》中的许多卦爻辞,就是优美的诗作,如《周易》中《中孚》九二的爻辞: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意思是:翩翩仙鹤在树荫下鸣叫,它的伙伴们应声和鸣;我有一壶美酒,愿与朋友你一起畅饮。

这段诗歌描写鸟类互相应和,相与为欢,以兴起主人公“我”邀请对方同席共宴的友好情意,表达一种和谐、友好的情感,应该视为朋友宴饮诗。孔夫子读罢此爻,曾经引申发挥,讲出了一番大道理:君子要以诚感人,而行为是“君子之枢机”,是“荣辱之主”,“可不慎乎”!而一代风流才子郭沫若则试图把它解释成恋歌:“‘吾与尔’假如我们更大胆地解释成一男一女,那会怎样呢?……那会是怎样一首有趣的恋歌呢?”

而在《诗经·邶风·燕燕》里有与该爻辞非常接近的文句,是以鸠居鹊巢起兴开篇,来祝福出嫁的新娘子:

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

两百御之。

大意是:喜鹊树上把窝搭,八哥来住它的家。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来接她。

上面所写的《诗经》和《周易》中的句子,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上看,可说两者并无二致,皆以诗歌特有的比兴手法描绘形象,创造优美意境。这表明《周易》不仅是弥纶天地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让人留连忘返的文学著作。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在研究《易经》时,曾经大赞水和风的形态——“风水之极观备矣!”然后用《易经》的涣卦总结:“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他认为,风和水二者相遇形成涣卦,这就像是写文章,要“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

《周易》思想还直接催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在中国古代曾经浩荡奔流、盛极一时,至今余韵回响。就世界的范围来讲,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文学形式,也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民俗“特产”。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高高张贴的对联:春联、寿联、挽联、贺联……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对联无处不在处处在。

百姓人家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商号店铺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寺观调宇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关乎个人修养,则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关乎江山美景,则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对联呢?有人说,中国古代的诗句中有对偶句,文章中有骈句,这都是对联的来源,而汉字是一个一个的方块字儿,这就为严格对称的对联提供了可能。试问,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些对偶的文学现象呢?中国人头脑里所谓的“无独有偶”这个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究根穷底,对联的思想源头在《周易》。《周易》里说得明白,“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概念在几千年前就在中国人的头脑里面根深蒂固了。而《周易》中阴阳对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重要的审美原则——对称即为美。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易心”雕“文心”,用“妙手”著“美文”。大哉《周易》!美哉《周易》!

●3、李淳风、袁天罡:大易演出《推背图》

经常听到西方的一些预言家发表自己关于人类未来的一些预测和看法。其实,在我们中国古代,就有着这样后知千载的预言大师。他们的预测不是靠什么特异功能,而是精通易理,根据《周易》推算出来的。距今1300多年前唐代的易学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及他们的《推背图》,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推背图》是唐初著名易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根据《周易》知识,推演的国运发展变化及其重大事件的一部图文并茂而又玄机暗藏的预测性作品。全书共有六十图,据说,现在已应验到三十九图,尚有二十一图有待应验。也有易学家持有不同看法。

从已应验过的三十九图看,其图像所要表达的预言意义与其后的历史史实也大都真真切切地相似。其中,第三十九图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预言。若从唐初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算起,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前后经历1300多年。那么,当时的李、袁两人是怎么知道1300年后中国会受到日本的侵略和蹂躏的呢?我们不能不叹服李、袁的神奇的术数技艺,不能不叹服中华先祖创造的《周易》的博大精深!

《推背图》六十象,其排列是以天干、地支的六十甲子为序的。六十象恰好对应六十甲子。同时,又与六十四卦中的六十卦相应,但次序与六十四卦排列不同。第二十象和第四十八象都叫同人卦,因而,六十象对应的只有五十九卦。另外,有五卦即大畜、谦、蹇、归妹、小过没有用上。相对应的五十九卦排列次序也与今本《周易》六十四卦不同。为什么这样排列,一定会有作者含而不露的东西,是个今日值得探究的谜。

六十象图文并茂,一象一图,图下面有谶语,叫“谶曰”。谶语后面是颂词,叫“颂曰”。谶,音chèn,验的意思。“谶曰”大都是四言诗,也有三言、五言不等,是预言的根本所在,其深刻预言含义都在这谶语里面。“颂曰”是七言诗,是对图和谶的一些注释、解释或补充说明性语言。

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了解一下《推背图》的预言的准确和奇妙。

如第二象:

乙丑 巽 下乾上姤

谶曰:累累硕果,莫明其数。

一果一仁,即新即故。

颂曰: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

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

图像是:盘子里放了21个梨子。

此象概括预示了唐代国运发展的大势。梨者,李者。暗示唐代是李姓的江山。不明说“李”而用“梨”隐讳起来。谶语的第一句“累累硕果”,梨子多,满满一大盘子,表示唐代的丰盛,大唐江山的不同凡响。“莫明其数”,实际是21个,为什么不明确是几个呢?暗示果子的数目有玄虚。“一果一仁”,一个果子代表一个仁君,21个果子当然就代表21个君主。唐代皇帝从高祖李渊算起,历经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到哀帝李祝是20个皇帝。若再加上废去中宗的武则天,正好是21个君主。那么武则天算不算一个君主呢?作者的观点可能犹豫,可算可不算,所以“莫明其数”。更为巧妙的是图像上从顶端算下来的第四个果子没有果柄。柄者,权也。暗示武则天虽为皇帝,却非嫡传。也可以理解为因武则天篡权而中宗没有权力。

颂曰,“万物土中生”,在天干、地支五行里,戊己为土。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是在公元618年,这年是戊寅年,戊为土,流年戊寅的纳音是“城墙土”,唐代开始于土年,所以是“万物土中生”。而且,唐代也自称为中土大唐。

“二九先成实”,从唐代建国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唐朝灭亡,共有二百九十年,就应了“二九先成实”的颂词。“实”乃“十”的谐音。

“一统定中原”,指唐朝统一天下。盛唐时期是中国的大一统,各国都朝服于中国,其实力相当于今天的美国。但中国受东方文明特别是《周易》文明的深远影响,强盛却不称霸,与世界各国都能友好相处。

“阴盛阳先竭”,从武则天自称女皇后,唐代女人干预政治成了风气。如中宗被韦后所杀,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又谋杀了韦后,李隆基宠信杨贵妃导致了“安史之乱”等。

女人乱政,女祸不断,搅乱了朝纲,唐朝自此开始步步衰竭。

那么,这本预言书为什么叫《推背图》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有一天,李、袁两人相遇无事,便背靠背坐下用《周易》原理开始推算古往今来的国家大事。一个人推千年前事,一个人推千年后事。“前事”就是已经过去的大事,正如第一象颂曰“自从盘古迄希夷,虎斗虎争事正奇”。“后事”即唐初之后的国运大事,“试与唐后论玄机”。他们两人推一个事就画一幅秘密的图像,写几句谶语。如此推算了几天,忽闻空中吼声巨响,“看我是谁?”两个猛然醒悟,是天机泄露太多了,违背了天意,然后,两人飘然而去。这个故事当然有点神话了。《推背图》就因“相背而坐”推算国运而得名。

另有一说,是:六十象即最后一象的图是:两人一前一后,后面人推着前人的脊背。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知推背去归休”,此书也就由“推背”二字而得名。

据《唐书·方技传》记载,李淳风是陕西凤翔人,以通晓天文、占卜著称。袁天罡是四川成都人,唐初术士,有《相书》和占卜著作留传后世。《唐书·天文志》中载有袁、李两人合著的《太白会运逆兆通代纪图》,也是讲国运转移、朝代更迭的,大约与《推背图》相类似。

●4、张介宾:“医易同原”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大约奠定于汉代。《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在今天,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医理论与《周易》理论同源,即所谓的“医易同原”。

医易自来关系密切。人类社会早期,医与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融合为一,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作为筮书,其编纂者就把当时的重要医理采入卦爻辞之中。

医学与巫术分离之后,医学的独立发展又与易学沿哲理化方向演进同步进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易会通”的局面。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早在春秋时代医和为晋侯诊病,就借喻盅卦的卦名和卦象,分析病情。后来,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其他许多著名医著,都明显地打上了易学的印迹。

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家对易理的理解和应用也愈益自觉和深入。西晋王叔和、隋人杨上善都多采易理以明医道。唐代王冰注《素问》大量引用《系辞传》和《彖传》。孙思邈更明确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宋代易学的大发展,成为金元明时期医学空前繁荣的直接思想动力。金元四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赵献可等在创立他们各自的学说时,无不以易学为其重要理论工具。“医易会通”到明代历经两千余年,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丰硕成果。正当其时,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公元1563-1640)正式提出“医易同原”说,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是对医易关系的一次历史性总结。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著有《景岳全书》、《类经》、《类经附翼》。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张介宾阐述了他对医易关系的见解。他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可见,张氏的“医易同原”说,专指医在原理上与易相通无二,而核心在于医易两者皆以阴阳为其纲要。

张介宾特别强调人与天相合一的观点。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身体共同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与天地构造、动静阖辟一一相应,所以“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这正是天地之理的易与身心之理的医得以会通的根据。他由此得出结论;“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

由于人体与天地在结构和功能上完全应合,因而人与天不仅在阴阳这一总规律上相统一,而且在阴阳法则的万殊表现上也相一致。内容丰富的易理是对天地阴阳运动的描述和概括。在张介宾看来,它们都适用于人体。他列举刚柔、动静、升降、神机、屈伸、常变、精神、虚实、表里、缓急、逆顺诸多范畴,说明它们既为易之理,又为医之基。他还论述了太极、两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和六爻象数在人体构造和生命过程中的体现。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各种图象,不仅可以演示天地节气的变化,同时也可作为观测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模型。如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其左半,从复卦至乾卦,由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象征人自少至壮;其右半,从姤卦至坤卦,由姤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则象征人自衰至老。又如可以泰卦(乾下坤上)比做人体上下交通,以否卦(坤下乾上)象征人体上下相隔。等等。因此,“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

尽管医易无一处不相贯通,但仍有区别。依张介宾之说,易为普遍适用之理,医为易在人体上的具体作用,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这一论断接近于将易、医视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学易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医理的领悟,克服单凭经验治病而往往被一曲所蔽的缺点,以使对病情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观察与判断。另一方面,由于医是易在一个特殊领域里的具体表现,学医也可消除“易理深玄,渺茫难用”的心理,有利于对易理的把握。故研习医易,可以相得益彰。如果医易兼得,做到以一般指导特殊,以特殊丰富一般,以天理统率人事,以人事体观天理,那么无论诊疗摄生,无论养性治国,将无往不克。而且由于抓住了事物的关键和枢钥,因而能够取得“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以上引文均出自《医易义》)的功效。这样,张介宾就从医易同原进一步说明了医易会通的必要性。

“医易同原”说的提出,使“医易会通”上升到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张介宾的贡献在于较前人更为深刻地论证了“医易会通”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指出了医与易是“理”与“用”的关系,为“医易会通”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这对我们今日发展和创新中医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5、莱布尼茨:在伏羲六十四卦的启发下发明“二进制

自从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Ricci,1552-1610)来华,开启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在西方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以《周易》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也逐渐传入了欧洲。中西文化呈现出双向流通的模式。

从明末1603年出版的《天主实义》中可见,利玛窦对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思考,面对中国文化,让他思索的是认识世界的宇宙观——“第一推动力”。在第一推动力问题上,以《周易》为背景的中国文化认为宇宙始于“无”。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西方却以天主教文化为背景把“第一推动力”归属于“上帝”。

对“第一推动力”的争论随着“礼仪之争”在欧洲引起广泛关注。1658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Martinius,1614-1661)在欧洲出版了《中国上古史》(Sinice historie decasprima)一书,系统地介绍《周易》,展示一幅伏羲六十四卦图。德国神学家斯比塞尔(G.Spizel,1639-1691)在1660年《中国文史评析》(De Re Lit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us)一书中对卫匡国的著作作了评述,并将《易经》中的卦序称为“二进制”。

近代科学奠基者莱布尼茨在斯比塞尔启蒙下研读《周易》,于1679年提出用“0”和“1”表示“二进制”的构思,并经历多年的思考和求教一批来华传教士后,于1703年投稿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题为“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与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

在“二进制”与《周易》关联问题上,曾有人试图否认。莱布尼茨本人也曾一度试图否认0和1的“二进制”源于《周易》,如1701年2月15日莱布尼茨致函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将其发明的二进制详细地介绍给白晋,而白晋发现这个二进制与易图相同,便于1701年11月4日致函莱布尼茨告知,并附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一年后,由于莱布尼茨没有回函,白晋于1702年11月8日再函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说他于1703年4月1日才收到白晋1701年的回信,见到了易图。

在1701年11月4日通信中,当白晋指出莱布尼茨所发明的二进制体系与先天圆图雷同时,莱布尼茨却辩解自己在20年前就已发明,但这终归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莱布尼茨在临之前,即1716年,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宗教”中终于诚实地说出他的二进制源于《周易》的过程和途径。并把《周易》传入欧洲的时间向前提到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目前,在国内所流传的:“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以后才见到了先天圆图。莱布尼茨根据二进制来理解先天圆图,说先天圆图中已包含了他发明的东西”,此说根本不了解这段历史。

由于莱布尼茨称伏羲为“科学的始祖”和临终前宣布二进制源于《周易》,使一些欧洲科学主义者不满。

伯希和(P.Pelliot,1878-1945)在1922年《通报》中以中国远古时代没有“0”,试图否定二进制源于《周易》。但这种辩解十分离题,因为二进制和《周易》就是用任何两种符号“逢二进一”,“0”只是一种符号。

李约瑟在伯希和的基础上想到白晋所示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是附会,这两张图是宋朝邵雍所作,试图说明莱布尼茨对伏羲八卦图不了解。但问题是即使伏羲八卦为邵雍所作,不也是“逢二进一”吗?同时李约瑟利用《周易》占卜否定莱布尼茨,认为《周易》占卜者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算术方面的研究或思考。并以占卜者将《周易》定为封建迷信,证明科学与巫术在二进制上的区别。当对莱布尼茨为什么要鼓吹八卦时,李约瑟就解释不清了。

艾田蒲(R.Etiemble,1909-2002)在《中国之欧洲》更直爽,明确地指定《周易》是一团谬误,将热衷于《周易》研究的学者称为“伪学者”。同时也把莱布尼茨和白晋等视为一群乌合之徒,在胡思乱想,陷入荒谬之中,不可自拨。伯希和、李约瑟、艾田蒲等均为欧洲著名史学者,但在探讨二进制与八卦问题上,显然是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实在让人遗憾。

★丁、名篇举隅

●《乾》之卦爻辞、彖传、象传、文言

一、《乾 》之卦爻辞

【原文】

(?下?上)(乾下乾上)

乾:元①,亨,利,贞。

初九:潜②龙勿用。

九二:见③龙在田,利见大人④。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⑤,夕惕⑥若。厉⑦,无咎。

九四:或⑧跃在渊,无咎⑨。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10龙有悔○11。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释】

①元:始,大。亨:通达。利:和,宜。贞:正而固。

②潜:潜伏。

③见:出现。

④大人:古代称品德崇高的人,圣人。

⑤乾乾:健而又健,强健振作,自强不息的意思。

⑥惕:警惕。

⑦厉:危险。

⑧或:疑而未定之辞。

⑨无咎:“咎”,有灾病,罪过,咎害的意思。无咎:无灾,无害。

○10亢(kàng抗):过甚;极度。

○11有悔:有悔恨。

【今译】

乾:天道创始,通达,适宜,正固。

初九:隐伏的龙,此时不可行动。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了,宜于见品德崇高的圣人。

九三:君子终日自强不息,一天到晚警惕不懈,处于危难境地,也可无灾。

九四:或跃出水面,或藏身深潭,因应时机而动,无灾。

九五:龙在天空腾飞,宜于见大人。

上九:龙一味求升,升到了极高处,必将有悔恨。

用九:云中出现了群龙共舞,吉祥。

二、《乾》之《彖传》

彖:《系辞》:“彖者,材也。”材通裁,有裁断义。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叫彖辞。

【原文】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②。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④。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⑤。

【注释】

①大:阳为大,乾六爻纯阳故曰大。资:取。统:本、属。万物:本指自然界万物,此处实指代表万物的六十四卦。

②施:布。品:《说文》“品,众庶也”。

③大明终始:指《乾》卦初爻到上爻皆为阳,始终有日普照。大明,《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郑注:“大明,日也。”始,谓初爻。六位:指六个爻位。时成:指每一爻皆有时。如位于初则“潜”,位于五则“飞”,位于上则“亢”等。六龙,指六个阳爻。以龙喻阳。《乾》为六阳,故称六龙。御:驾御。

④各正性命:指各守性命之正。正,是释“贞”。性命,指本性。保:常存。和:和合、中和。此释“利”。“利者,义之和也。”(《文言》)

⑤首:始。庶:众。咸:都。

【今译】

伟大啊,乾元!万物就是因为有了它才开始,故而本于天。云气流行,雨水布施,众物周流而各自成形,阳气运行于(《乾》卦)终始,六爻得时而形成,时乘的六龙(《乾》卦六爻),以驾御天道。(本于天的)乾道在变化,(万物)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理,保全住太和之气,才能“利贞”。始出众物,万国皆得安宁。

三、《乾》之《象传》

象,此指卦象。《周易》是一部专设卦画以示卦象之书。“易者,象也”。易象是对自然之象的效法,“象也者,像此者也”。从广义角度看,《周易》卦爻辞及《说卦》所列之象皆为卦象,故“彖者,言乎象者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从狭义角度看,象是指《象传》。《象传》是对《周易》卦爻象的解说。其中又可分为《大象》、《小象》。《大象》言一卦之象,《小象》言一爻之象。

【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②。“见龙在田”,德施普也③。“终日乾乾”,反复道也④。“或跃在渊”,进“无咎”也⑤。“飞龙在天”,“大人”造也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⑦。“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⑧。

【注释】

①天行健:天道刚健。

②阳在下:《乾》卦初九之阳居卦之下。

③德施普:九二居中,阳德博施而普遍。德,阳德。

④反复道:九三处下体之极,上体之下,极而复返。

⑤进无咎:九四失位上进为五,五居中得位,故曰“无咎”。

⑥造:作为。

⑦盈不可久:上九之阳居卦之上而盈满,阳极而生阴,故“盈不可久”。

⑧用九:帛书《易》六十四卦作“迵九”。迵,通。乃是说《乾》卦六爻皆九。天德不可为首:《乾》上九之阳亢极,极而必有“悔”,故《乾》不可用上爻。天德:阳德。首:头,指《乾》上爻。

【今译】

天道刚健,君子(效法此)当自强不息。“潜伏之龙,不要行动”,因初九阳爻在下。“龙出现于田野”,九二阳爻之德所施普遍。“君子终日勤奋不懈”,九三反复而行其道。“或跃于渊中”,九四上进而无咎。“龙飞于天”,九五大人有所作为。“龙飞过高则有悔”,上九阳爻盈满而不可长久。“用九”《乾》卦天德,不可用上爻。

四、《乾》之《文言传》

《文言传》是对乾坤两卦的重点解释。易传的作者认为,乾坤两卦是理解《周易》的关键,解释这两卦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人们举一反三地理解其他六十二卦。对“文言”二字之义历来众说不一。一,乾坤为门户,以文说乾坤;二,依文而言其理;三,因卦爻辞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四,文博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五,单就卦爻辞而推衍之,故曰“文言”。等等。

【原文】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①。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②。”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之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③。”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④。”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畿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⑤。”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⑥。”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⑦。”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⑧。”

【注释】

①长:首、君。亨:古文字有祭祀之义,此意为通。嘉:美。古者婚礼称“嘉”。会:聚合。义:宜。《中庸》:“义者,宜也。”《白虎通德论·情性》:“义者,宜也,断决得中者。”贞:一说为占问,一说为正。干:树干。木旁生者为枝,正出者为干,故“干”有正之义,因枝叶依干而立,故“干”又有本之义。

②仁:凡果核之实有生气者曰“仁”,以仁为本。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仁”有“元”之义,“元”从二从人,“仁”从人从二,故在天为“元”,在人为“仁”。长人:犹君人,即主宰人。

③这几句释《乾》初九之爻辞。龙德:阳刚之德。《乾》卦之爻辞以“龙”喻阳。隐:是释“潜”。易:移。世:世俗。遯:隐退。闷:烦闷。不见是:不为世人所赞同。确:刚强之貌。拔:移。

④这几句释《乾》九二爻辞。正中:《乾》九二爻居内卦正得中位。庸言:平常的言论。闲:防。善世:吴汝纶曰:“此‘善世’即善大,与‘德博’对文。”伐:自夸。化:感化。君德:即阳德,阳为君。

⑤这几句释《乾》九三爻辞。进德修业:指增进德性,修治学业。九三过中,故曰“进德修业”。修,治。知至至之:前“至”为名词,指到达;后“至”为动词,指努力做到。知终终之:前“终”为名词,指终结;后“终”为动词,指善于停止。畿:微。《系辞》:“畿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上位:指九三居内卦之上。下位:指九三居外卦之下。

⑥这几句释《乾》卦九四爻辞。上下:言爻位。四为阴位,上可以承君,下可以应初,故曰“上下”。邪:邪枉。九四以阳居阴失位故曰“邪”。进退:言爻。九四上进可居五,下退可居三。群:类。此指阳类。《乾》六爻皆阳,故六阳称“群”。

⑦这几句释《乾》九五爻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坤阴阳各以类相应相求。乾为纯阳,故曰“同声”、“同气”。应,感应。求,追求。云从龙:云,水气;龙,水物。云龙同类,感气相致,故“云从龙”。风从虎:风为震动之气,虎是威猛之兽,虎啸风生,风与虎也同气类,故曰“风从虎”。作:起。睹:见。亲:亲附。

⑧这几句释《乾》上九爻辞。

【今译】

“元”,是众善的首长;“亨”,是嘉美的会合;“利”,是事物得体而中和;“贞”,是事物的根本。君子(效此)体现仁足以治理人,嘉美会合足以合乎礼,裁成事物足以合乎义,能贞正固守足以成就事业。君子能行此四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初九爻辞说:“潜伏之龙,不可妄动。”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人有龙德而隐居,(其志)不为世俗所改变,不急于成就功名,隐退世外而不烦闷。(其言行)不被世人赞同亦无烦闷,(君子)所乐之事去做,所忧之事则不去做,坚强而不可动摇。这就是潜龙。”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田野,适宜于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人有龙德而居正得中,很平常的言论亦当诚实,平凡的举动亦当谨慎。防止邪枉而保持诚信,善行很大但不自夸,德性广博而化育人。《周易》说:‘龙出现在田野,利见大人。’这是君主之德。”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勤奋不息,夜间戒惕似有危厉,无咎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君子为增进德性而修治学业,(为人)忠诚信实所以增进德性。修饰言辞以树立诚意,所以成就学业。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努力争取,可与(他)讨论畿微之事。知道所终结而善于终止,可与(他)保存事物发展适宜状态。所以居上位而不骄傲,在下位而不忧愁。所以勤奋进取因其时而戒惧,虽有危厉而无咎。”九四爻辞说:“龙在渊中欲跃而未跃,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或上或下,无一定常规,并非为了邪欲;或进或退,不是恒久不变的,并非脱离人群。君子增长德性,修治学业,与时俱进,所以无咎。”九五爻辞说:“龙飞于天上,适合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相同的声音相互感应,相同的气息相互追求。水往湿处流,火往干处燃。云从龙生,风由虎出。圣人兴起而万物清明可见。受气于天的亲附上,受气于地的亲附下,则各归从(自己的)类别。”上九爻辞说:“龙飞过高有悔。”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尊贵而没有具体职位,高高在上面与民众脱离,贤明之士处下位而无人来辅助,所以只要一行动就产生悔恨。”

【原文】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②。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③。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④。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⑤。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⑥。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⑧!“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⑨!

【注释】

①这几句以人事释《乾》爻辞。下:释“潜”,指初九之阳居下,其位卑贱。舍:此字古人多解,有谓“舍”通“舒”者,然而按之《井》卦初六爻“旧井无禽”,《象》曰“时舍也”。显然《象》解“舍”为弃,由《文言》称“云从龙”,可知龙本应在天为得时,今在田而曰“时舍也”,可知此处亦解“舍”为弃。试:验。穷:极。

②这几句以天道释《乾》爻辞。阳气潜藏:初九一阳居下,故象征阳气潜于下而未动。天下文明:九二阳气上升,故天下文采光明。偕:俱。乾道乃革:《杂卦》:“革,去故也。”九四爻居上卦之始,故“乾道乃革”。位乎天德:阳至九五而处尊位。天德,指九五天位。极:终极。天则:天象法则。

③这几句重申《乾·彖》意,即释《乾》卦卦辞。性情:一本作“情性”。性,天性。情,是情意。人禀阴阳而生,故有性情。美利:美善。此指生物,即云行雨施以生物。纯粹精:此卦全阳不杂故曰“纯粹精”。色不杂曰纯,米不杂曰粹,米至细曰精。挥:动、散。一本作“辉”,二者同义通假。旁:遍。通:通达。《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六龙:六位之龙。御:驾马使行。云行雨施:指天之功用。云气流行,雨泽布施。平:均匀平和。

④这句释初九爻辞。成德:已成就的道德。弗:不。

⑤这句释九二爻辞。聚:会。辩:一本作辨。二者通,有明辨之义。宽:弘广。

⑥这句释九三爻辞。重刚:九三居内卦乾之终,上与外卦乾之初相接,乾为刚,故曰“重刚”。不中:指九三不处、二五之位,爻以二、五为中。上不在天:指往上不在九五爻。天,指九五爻。此爻辞为“飞龙在天”。田:指九二爻。此爻辞为“见龙在田”。

⑦这句释九四爻辞。中不在人:九四居卦中间而不处人之正位。中,指居卦之中。人,指人位。卦三、四爻为人位,三与二相比,故三附于地处人之正位;四处虽处人位,但远于地而近天,非人所处,故九四“中不在人”。

⑧这句释九五爻辞。大人:此指九五而言,九五有“利见大人”之辞。序:次序。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天时:四时。

⑨这句释上九爻辞。唯:通惟,犹是。

【今译】

“潜伏之龙,不要轻举妄动”,因地位卑下;“龙出现在田野”,因时而被舍弃;“终日勤奋不息”,开始有所行动;“龙在渊中欲跃而未跃”,是在试探和自验;“龙飞在天”,居上而治理天下;“龙飞过高而有悔”,是由穷极而造成的灾害;《乾》卦开始用九数群英并出,天下必然大治。“潜伏之龙,不要轻举妄动”,阳气潜藏于地下;“龙出现在田野”,天下万物呈现光明;“终日勤奋不息”,随从天时的变化而行动;“龙在欲跃而未跃”,乾之道即将出现变革;“龙飞上天”,已位居于天德;“龙飞过高而有悔”,随天时变化而达到终极;《乾》卦始用九数,可以实现天道运行的法则。乾卦“元”,开始而亨通;“利贞”,是物之性情。乾一开始能以化育的美与善以利天下万物,却不言利物之功,伟大啊!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而中正不偏,可谓纯粹精微。六爻变动,普遍通达于情理,因时掌握六龙(爻)的变化,以驾御天道,云气流行,雨水布施,天下和平。君子以完成道德修养作为行动(目标),每天都显现于行动。(初爻)所说的“潜”,是隐藏而未显现,行动尚未成功,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为。君子学习以积聚知识,互相诘以明辨是非,宽宏大量与人相处,以仁爱之心指导行动。正如《周易》乾卦九二所说“龙出现在田野,宜于见大人”,此谓君子之德。九三处于重重阳刚交接之处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所以“终日勤奋”,因其时时戒惕,虽有危难而“无咎”。九四爻处于重重阳刚交接之处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处卦中间不在人位,所以有“或”字。“或”,疑惑,所以“无咎”。九五爻辞中的“大人”,其德性与天地相合,其圣明与日月相合,其行动与四时顺序相合,其吉凶与鬼神相合。先于天道行动而与天道不相违背,后于天道行动而顺奉天时。既然天都不违背他,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是说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生存而不知灭亡,只知获得而不知丧失,这是圣人吗?知进退存亡之理而不失正道,这大概才是圣人吧!

[智品简评]

前人阅读《周易》,最重视《乾》、《坤》两卦,认为读懂了这两卦,便是打通了研探《周易》的门径。《易传》中的《文言传》,就是专门解说《乾》、《坤》的意义,也可以看出《文言传》作者对这两卦的重视程度。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姚信的话说:“《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仿照)焉。”这里直接提出《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

为什么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呢?原因在于,这两卦是“纯阳”、“纯阴”之卦,它们的义理、条例贯穿于整个《周易》六十四卦的旨趣中。所以,读懂这两卦,其他六十二卦便有所仿照,易于领会。

《乾》卦作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以“天”为象征形象,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孔颖达问道:“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乾’?”他自答说: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之称”,“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自然之理。”(《周易正义》)事实上这是论及“象”与”意”的关系。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乾》卦的喻旨,正是勉励人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向上;这也是《大象传》所极力推赞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卦辞以“元,亨,利,贞”四言,高度概括“天”具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这四方面“功德”,意在表明阳气是宇宙万物“资始”之本。但“阳刚”之气的自身发展,又有一定的规律,于是,六爻拟取“龙”作为“阳”的象征,从“潜龙”到“亢龙”,层层推进,形象地层示了阳气萌生、进长、盛壮乃至穷衰消亡的变化过程。其中九五“飞龙在天”,体现阳气至盛至美的情状;上九“亢龙有悔”,则披露物极必反、阳极生阴的哲理。《周易》的辩证智慧体系,在此铺下了第一块基石。要是进一步从“《易》者,象也”(《系辞下传》)这一特征细加考究,还可以发现,本卦的卦体取“天”为象,固是比喻;六爻的爻辞取“龙”为象,也是比喻:大旨无非揭明“阳刚”的内在气质。朱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朱子语类》)这种假象寓意,广见于《周易》全书,乃是这部现存最古老的智慧宝典的重要特色。

乾卦,阐释宇宙创始万物,大自然的法则,至大、至刚、至中、至正,具备创始、亨通、富利、正固的伟大功能,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行为典范。因而,《文言传》中不厌其详,从各种角度,反复加以阐扬。今天的人们,对于《周易》的这一“开篇第一卦”,不可不熟读之,深思之,笃行之。

★戊、智语集萃

1、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

——坤象征着大地,大地的气势宽厚而和顺,所以君子要效法大地,胸怀广阔,宽厚待人。

2、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这就叫做变易。

3、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颐·初九》)

——放弃你自己的美味灵龟之肉不吃,却羡慕我口中之食。这种作法很危险。(意即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4、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不走远就返回,即使有过失也不严重,因而无后悔,结果会大吉大利。(告诫人们要迷途知返,及早改错。)

5、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坤·六二》)

——具备了直率、方正、宽容的品质,即使不学习,也能够无所不利。

6、履虎尾,愬愬,终吉。(《履·九四》)

——踩到老虎尾巴时,只要小心谨慎,也最终能吉祥无险。(告诫人们在危险的处境中要小心翼翼,如临深渊。)

7、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九五》)

——经常说:“我要灭亡了,我要灭亡了”的人,其实会像拴系于根深叶茂的桑树上一样坚牢。因为他们懂得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道理。

8、履霜,坚冰至。(《坤·初六》)

——踩到霜,坚冰不久就要到来了。(此语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

9、师出以律,否臧凶。(《师·初六》)

——军队出征时,首要的事情是要纪律严明。纪律不好的军队,前景必然凶险。

10、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所谓易,即到了极限就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长久。

11、《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这本书包含着人生大智慧,不能须臾离身。因为这本书里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就是不停息的变化。万物变化运动不息,不会居留下来,周遍流动于每一卦六爻的位子之间,或处上位或处下位变化无常,或刚或柔相互变易。不能将它视为永不变化的教条典章,唯有适应变化而不停地变化。

12、君子以同而异。(《象传》)

——君子应同中求异,在团结中注意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人格的独立。

13、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系辞下》)

——天下的最终都将到达同一个地方,只是各人走的路不同而已;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都有着多种不同角度的考虑。

14、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豫·六二》)

——处于众人皆纵情欢乐的环境中,仍能洁身自好,意志坚定如磐石,并且能见机而作,不会坐待一日终了。如此坚守正道,必然吉祥。

15、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炬之,艮以止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说卦》)

——震(?)为雷,雷用以鼓动万物;巽(?)为风,风用以吹散万物;坎(?)为水为雨,雨用以滋润万物;离(?)为日,日用以晒干万物;艮(?)为山,艮用以栖止万物;兑(?)为泽,兑用以喜悦万物;乾(?)为君为天,乾用以统治万物;坤(?)为臣为地,坤用以储藏万物。

16、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一阴一阳,往来变化,运行不息,这就是“道”。

17、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得之,邑人之灾。(《无妄·六三》)

——有时候诚实不说妄语也会招致灾祸。譬如有人将一头牛拴在路旁树上,被过路的顺手牵走,住在周围的人却被怀疑,遭受不白之冤。

18、劳谦,君子有终。吉。(《谦·九三》)

——有功劳而仍能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君子,一定会得善终,非常吉祥。

19、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

——天地的伟大品德在于养育万物,使万物生生不已。

20、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训》)

——井已修治好,井水仍不被饮用,使我心中好悲伤。可以汲用,贤明的君王,使天下都受福泽。(此语意在告诫英明的领导应及时重用将自己修治好的贤才,以便事业和群众受益。)

21、无平不陂,无往不返。(《泰·九三》)

——没有平地也就无所谓山坡;没有“往”也就无所谓“来”。(世间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这是天地之法则。)

23、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彖传》)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变化运动中,有消有长,有盈满有亏缺,这是大自然的普遍法则,任何人都不能抗拒和违背。因此,对于有智慧有德行修养的君子来说,只能顺应遵循天道的消长盈虚,才能趋吉避凶。

2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

——尺蠖虫将身体弯曲收缩,是为了进一步的伸展。龙和蛇蛰伏潜藏,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此语告诉人们要懂得以屈求伸、以退求进的道理。)

25、大人虎变,未占有孚。(《革·九五》)

——伟大人物像猛虎一样推行变革,不用占问鬼神,也会获得信任。

26、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六三》)

——三人同行,因为主张不合而会使其中一人离去;一人独行,又因为孤单寂寞而寻找朋友结伴前行。(此语揭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天地万物,都是二,天地是最大的二,男女则是最明显的二。天地万物,又无不是合二而生一。三则余一,故损之;一则不足,必又得一而益为二。)

27、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九》)

——不能恒守美好的德行,就可能受到羞辱。

28、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日,艮为手,兑为口。(《说卦传》)

——(如果“近取诸身”),那么乾卦象征头,坤卦象征人的腹,震卦象征脚,巽卦象征股,坎卦象征耳朵,离卦象征眼睛,艮卦象征手,兑卦象征嘴。

★己、弃其糟粕

●1、《周易》不能沦为江湖术数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周易》热也传遍神州大地。这对于研究和普及《周易》中所蕴含的大智慧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周易》热中鱼目混珠,封建糟粕大有泛滥之势。比如,在全国各地,由农村到城市,由大街到小巷,卜筮算卦的活动颇有市场。各种名义的《周易》函授班、讲习班,大多传授术数一类的东西。有些打着所谓预测学的旗号进入经济领域。传播卜筮算卦的书籍一度充斥书店,成为畅销书。更令人不安的是,这股潮流正在悄悄地浸蚀学术界。

用《周易》进行卜筮不自今日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春秋以来至今从未间断过。汉代更严重,其后各代都有这方面的名人。古人信它自有古人的道理和意义,但是它是传统中的糟粕,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在现代化过程中,它害大于益。

严格地说,卜筮算卦本身不属于易学研究范围。易学研究中自孔子以后就有义理派和象数派(包括宋代开始兴起的图书派)之分。义理派也注意象数,但是着眼点在研究经传文辞,发掘其中哲学蕴含上,卦爻之外不另求象,其终极目标是通向哲学智慧。这一派自孔子起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和正确的治《易》方法,是易学传统中的精华,至今仍有巨大价值。

而两千多年的易学史证明,象数派直通卜筮,历史上多次受到严厉的批判。

当前另一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图书派抬头。图书派兴盛于宋代,清代受过批判。其特点是画图解易。历代留下的易图不下百种,影响特大的有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历史上不少人物通过画易图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如周敦颐、邵雍。易学史、哲学史有必要给予研究。以之研究周敦颐、邵雍可,以之研究《周易》则似乎不可。现在有人仍热衷于易图研究,甚至煞费苦心地把平面易图立化开化,造出多维模型来,欲藉此研究《周易》。任何易图都是后人的东西,非《周易》原物。《周易》是讲变的哲学,在它眼里一切都流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实无必要也不可能用一定的图式框死它。

易学和整个儒学一样,也可分为孔学易和后世儒学易两部分。前者形成义理派的传统,后者形成象数派、图书派的传统。历史已经证明,前者基本是精华;后者则很容易沦为江湖术师谋生谋财的工具。“大易者不言卜”,今天我们研读《周易》,应该注重从中汲取润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哲理和大智慧,而不应把《周易》当作占卜算命看风水的这样的“雕虫小技”,让其沦为江湖术数。

●2、《易传》解说《易经》的局限性

前文已介绍过,完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传》是用来解说和阐释《易经》的。

《易经》难解,如果没有《易传》发现《易经》中各种秘蕴,没有总结出其中的原理、原则、方法、体例、辞义、形式、特征等,予以详尽的解说,《易经》的确就像一部“天书”、“秘籍”,至今人们也不一定能看得懂,其最终的命运就是失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远古典籍,据说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如果确实有过,大概都是由于后人无法看得懂,派不上用场,结果都失传了。《易传》的问世,对《易经》无疑具有抢救、诠释、保存、发扬之功,研究《易经》不能脱离《易传》开辟的发展高雅文化的路向,不然,它就有可能沦落为江湖术数,变成传播封建迷信的糟粕。

但是我们在研读《易传》,以破解《易经》“密码”的过程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易传》解说《易经》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太突出儒家观点,因此王权思想、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观念、重德而鄙薄科技和重道轻器观念,十分突出。

《易传》解释易卦方面也存在牵强附会、强以为说的败笔和缺陷。例如,古今学者多次批评的《序卦传》中一段很重要的话,却是非常幼稚的推理。其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是一种直线式的简单推理形式,实在没有什么深意。先“有”什么,“然后”必有什么,都非必然。从“有万物”到“礼仪有所错”,论证变得牵强附会,使得“礼仪”的推出,有一种穿靴戴帽的感觉。这不过是儒家突出政治的一种做法罢了。

再如,《乾卦》的龙,本义是指苍龙星宿(相当于西方的天蝎星座)中的阿尔法星,中国名为大火,是农耕文化中指挥农耕的季候星。苍龙七宿的出没,是古代农人生产活动最重要的参照系统,《乾卦》六爻的顺序恰好是苍龙星宿从地平线下渐渐升起,直到中天,然后又头朝下渐渐隐没,至今这一过程,仍可通过观察验证。但《易传》对这一卦的解释,居然没有和天象历法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又如《丰卦》,是一次古代日全食的最佳纪录,恐怕在世界上如此早的日全食纪录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易传》却作了错误的解说,《序卦传》说:“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完全不着边际。《彖传》似乎有所认识,讲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但把话题一转而为“王假之,尚大也”,不得要领。而《象传》却说“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与日全食完全无关。

这些都说明,《易传》作者多是不懂自然科学的,即使有些懂得,也是对自然现象漠不关心者。《易传》中的这些局限,自然都是应当摒弃的东西。

因此,今日我们研究《周易》应将《易经》与《易传》分治,不相混淆,在充分理解《易传》和接受前人治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易经》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新知识,走出经学,走出神学,走出占筮,反映时代要求,对《易经》进行科学的再诠释,让蕴藏于《周易》中的中华民族大智慧的曙光,能真正与时俱进,在21世纪绽放出其独具异彩的光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