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源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周易》(1)

——中国人智慧的总源头

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唐太宗的宰相、著名书法家 虞世南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 季羡林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 张岱年

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

——现代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

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德国古典哲学家 黑格尔

★甲、智典概貌

●1、书名探微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神奇的书,就连它的书名也是那么的神奇。“周易”二字,令人乍看之下,不知所云。其实细细味之,这两个字含义蕴藉,颇有来历。

先说“周”字。这个字有四种解释。

一说为“周代”,是朝代名

郑玄《易赞》:“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朱熹《周易本义》:“周,代名也。”

二说为“周地”,是地名。

孔颖达《周易正义》:“连山、归藏并是代名,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月无月无’是也。”“周”地即岐阳(今陕西省岐山县)。

三说周为“周普”

郑玄《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周,代名地,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清人姚配中《周易姚氏学》以郑玄说为是,并举《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知周乎万物”、“周流六虚”等语句为佐证。

四说周为“周期、周环”

“周易”就是周而复始的变易规律。这从《周易》卦爻象与卦爻辞中可以得到证明。如六十四卦从乾、坤开始到既济、未济,是一个运动周期(“既济”为本次周期的完结,“未济”为下次周期的开始)。循环、周期是《周易》揭示的宇宙生命的最根本规律。

再说“易字”字。“易”字之义,古今歧异之说尤多。择其主要者,约有七种:

其一,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易”是壁虎类动物“晰易”的名称,是个象形字。

如果将篆文“易”字把它横过来看,正像一只壁虎,头、身、足、尾俱全。这种“晰易”,旧说能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改变十二种颜色、以作掩护而免遭外物侵害,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周易》言阴阳运行、万物变化之理,于是取“易”字为名。

其二,《周易乾凿度》认为,“易”字含有“简易”、“变易”、“不易”三层意义。简易,指《周易》的阴阳之理在人类社会、大自然之间处处可见,无所隐奥,毫不繁杂;变易,指《周易》之道,尽在于“变”,如四季更替周转,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之类均是;不易,指《周易》又把某些事理看成是不可变易的,如天在上、地在下,父尊子卑之类均是。

其三,《说文解字》又引“秘书说”认为,“易”字的部首由上“日”下“月”构成,谓“日月为易”,即取日月更迭、交相变易为说。

其四,毛奇龄撰《仲氏易》,略总前人之说,认为“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所谓“反易”,即三国虞翻所言两卦“反对”(卦体相互颠倒);所谓“移易”,即东汉荀爽所言阴阳“升降”(阳爻上升,阴爻下降);所谓“对易”,亦即虞翻所言两卦“旁通”(两卦六爻相互交变)。可见,毛氏多取汉魏《易》家说《易》条例以释“易”名。

其五,吴汝纶《易说》认为,“易”字本指“占卜”,古代掌占卜之官亦称为“易”。《周易》为占卜之书,遂取以为书名。

其六,余永梁著《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一文,认为筮法是周人所创,以代替或辅助卜法,较龟卜为简易,以其简易,故名其书曰《易》。此说与上举《周易乾凿度》所云“简易”之义,名同而实异。

其七,黄振华著《论日出为易》一文,认为殷代甲骨文“易”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尖顶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海的水平线或山的轮廓线,下半部三斜撇线表示太阳的光芒。认为“日出”体现阴阳变化,因此取“易”字为书名,其主旨不离前人的“变易”之说。

当前,欧美诸国汉学界对《周易》书名的西语意译,多作《变化的书》(The Book of Changes),显然是立足于“变易”之义。

●2、内容结构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全部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

(一)《周易》“经”部

《周易》的“经”部,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1.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

要弄明白《周易》的六十四卦是怎么回事,不能不先叙及“八卦”;而叙及“八卦”,又不能不先推述“阴阳”概念。不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均由“阴”、“阳”两种符号组构而成。《周易》的“阴”、“阳”符号,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其式如下:

阳 阴

▄▄▄▄▄ ▄▄ ▄▄

古人用这两种符号代表“阴”、“阳”,其所喻示的事物、现象至为众多。在古人心目中,寒暑、日月、男女、昼夜、表里、正反、胜负、黑白等等,均属阴阳范畴。

此后,古人将这两种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的三划线条组合体,构成不同的卦形,命为不同的卦名,这就是八卦(也称“经卦”)并拟取不同的象征物,赋予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其间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

卦形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 乾 天 健

? 坤 地 顺

? 震 雷 动

? 巽 风 入

? 坎 水 陷

? 离 火 丽

? 艮 山 止

? 兑 泽 悦

由于八卦的象征旨趣在六十四卦大义中得到反复印证,因此,理解、熟悉八卦的构成形态与名义,是探讨《周易》的基础。

南宋易学大家朱熹的《周易本义》卷首载有一首《八卦取象歌》说:

? 乾三连,? 坤六断;

? 震仰盂,? 艮覆碗;

? 离中虚,? 坎中满;

? 兑上缺,? 巽下断。

这八句,把八卦的卦形特点讲述得十分明白易懂,有助于初学者熟记八卦的卦形。

后来,古人又将八卦两两相重,于是产生了六十四种不同形状的六划线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居下的三划称“下卦”(或“内卦”),居上的三划称“上卦”(或“外卦”)。六十四卦各有各的卦名及所喻示的象征涵义。其中,凡属八卦自相重成之卦,仍以八卦之本名为卦名。如两乾相重,仍名《乾》卦(请造字,下同:?下?上),拟取天体运行不止之象,喻示开创万物的“阳刚元气”之发展规律;凡八卦交错重成之卦,则别取一名。如坤下离上相重,则为《晋》卦(?下?上),拟取火在地上,如日升起之象,喻示事物“晋长”之时的情状。六十四卦出现的重大价值在于:形成了《周易》以阴阳线条为核心,以八卦物象为基础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条线条,这些线条被称为“爻”。 ▄▄▄▄▄具有阳刚、积极、独立的性格,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九代表,所以又称作“九”;▄▄ ▄▄具有阴柔、消极、依附的性格,用成对偶的偶数二、四、六、八、十中间的六代表,所以又称作“六”。因此,《周易》所言“九”,皆指阳爻;所言“六”,皆指阴爻。

六十四卦,每卦六划,又有高低不等的“爻位”,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上位”。于是,各卦凡是阳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是阴爻(六)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下面举《乾》、《屯》两卦为例,以展示每卦中阴阳爻位及下卦(内卦)、上卦(外卦)的程式:

▄▄▄▄▄ 上九    ▄▄ ▄▄ 上六

上卦▄▄▄▄▄ 九五  上卦▄▄▄▄▄ 九五

▄▄▄▄▄ 九四    ▄▄ ▄▄ 六四

▄▄▄▄▄ 九三    ▄▄ ▄▄ 六三

下卦▄▄▄▄▄ 九二 下卦▄▄ ▄▄ 六二

▄▄▄▄▄ 初九    ▄▄▄▄▄ 初九

有人要问,为何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位序均自下而上排次呢?前人解释说:这是《易》气从下生的原理,因为一切事物均是从小及大、由低渐高、自幼而壮的发展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六十四卦的构成,以八卦为基础;八卦的产生,又以阴阳爻划为根柢。因此,阴阳两爻,实属《周易》六十四卦符号系统的内核。

2.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周易》“经”部分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辞以及诸卦各爻的爻辞。

卦爻辞是附系于六十四卦符号下的文辞,分别表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揭示该爻旨趣。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故相应有六十四则卦辞、三百八十四则爻辞(因《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文辞,故有人亦将之合入爻辞计算,这样一来就有386则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经”部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本来,仅有六十四卦符号,不过是一套自成象征体系的图案而已;加入文字,图文参证,则使之具备哲理书籍的规模。

如果仅凭隐晦的卦爻符号,一卦一爻的内在含义未能显明;有了卦辞、爻辞的说明,则方便于读者的理解。

卦爻辞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中孚》卦(?下?上),卦名“中孚”的意思是“中心诚信”,九二爻以阳居下卦第二位,与上卦九五真诚相应,象征笃实诚信的“君子”,其爻辞用譬喻性语言说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鹤在山阴鸣唱,其子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与你共饮同乐。”这些拟取生动的事象、物象来说明卦义、爻义的文辞,称为“拟象辞”。拟象辞中有不少是用韵文写成的,如上引中孚卦九二爻辞甚至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所以宋代陈骙《文则》认为《周易》的文辞像诗歌,并说有些卦爻辞足以与“诗经”相媲美,此言不虚。

卦爻辞的另一个特色,是常用“吉”、“凶”、“利”、“贞”、“无咎”等词来表示该卦该爻所寓含的对事物、现象或褒或贬的义理。这些揭示利弊之词,称为“占验辞”。占验辞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出现很多,使《周易》经文带有浓厚的卜筮色彩。

《周易》六十四卦经文有一定的编排次序,前三十卦(自《乾》卦到《离》卦)为“上经”,后三十四卦(自《咸》卦至《未济》卦)为“下经”。

先秦文献(如《左传》、《国语》等)所称“《周易》”者,特指“经”部分。

(二)《周易》“传”部

《周易》的“传”部,包含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这些解经之论,包括《彖(音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后世统称之为《易传》。

1.《彖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

“彖”字之义,犹言“断”,谓“断定一卦之义”。《彖传》阐释卦名、卦辞、卦义的体例,往往取上下卦象、主要爻象为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而以简约明了之文字论断该卦之主旨。

2.《象传》

《象传》也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象”字之义,犹言“形象”、“象征”。其中释卦象者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传》;释爻象者每爻一则,共三百八十四则(《乾》、《坤》两卦多出“用九”、“用六”文辞之象,若合计入,即有三百八十六则),称《小象传》。

《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每卦上下象相重之旨,然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损》卦的《大象传》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即表明该卦上艮(? )为山、下兑(?)为泽,有“损泽益山”、“损下益上”之象,君子当效法此象,时时惩戒忿怒、抑止邪欲、自损不善。其他诸卦《大象传》的义例,无不如此。

《小象传》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明夷》卦六二爻《小象传》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即指明此爻柔顺中正,不违法则,故获吉祥。其他诸爻《小象传》义例亦无不如此。

《象传》以言简意明的文辞,逐卦逐爻地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周易》经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阐说。

3.《文言传》

《文言传》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所以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

《文言》两字之义,即谓“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文言传》所阐发《乾》、《坤》两卦的卦辞与爻辞的意义,是在这两卦《彖传》、《象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因而其文意至为深刻详明而广为引申旁通。

为什么《文言传》只释《乾》、《坤》两卦,不涉及其他各卦?朱熹先生在《周易本义》中认为:是衍发《彖传》、《象传》之旨,以尽《乾》、《坤》两卦的意蕴;而其余六十二卦之说,即可依此例类推。

4.《系辞传》

《系辞传》又称《系辞》,是《易传》的第四种,因其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前篇称《系辞上传》,后篇称《系辞下传》。《系辞传》通论《易经》和筮法大义,对一些重要的观念和爻辞又作了重点诠释。

《系辞传》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可取的辨析、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通常义例。其中有对《周易》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有对《周易》“观物取象”创作方法的追述,或辨阴阳之理,或释八卦之象,或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说了19则爻辞的象征意义(集中见于《系辞上传》者7则,集中见于《系辞下传》者11则,散见于《系辞上传》者1则,共19则)。当然,《系辞传》在通说《易》义的过程中,也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哲学观点。但就其创作宗旨分析,这些哲学观点,又无不归趋于《易》理范畴。

一言以蔽之,《系辞传》的本质意义,在于抒发《易》理之精微,展示读《易》之范例。

5.《说卦传》

《说卦传》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草”演卦之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排列方位(宋代人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

朱熹《周易本义》将《说卦传》分为十一章。第一、二章讲的是“六画而成卦”、“六位而成章”,显然是就六画卦而言。三至第十一章是“专说八卦”。很明显,大而言之,《说卦传》可分为两大部分。言及八卦的最基本象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大体不变的象征意义: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附着),艮止,兑说(悦)。这在《周易》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几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于明确《周易》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总之,《说卦传》在论述《周易》的象数、阐发《周易》义理方面,提出了不少见解,对后人理解《周易》奥义,大有帮助。

6.《序卦传》

《序卦传》旨在说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相受的意义。全文分两部分:前部分叙上经《乾》至《离》三十卦次序,后部分叙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序,显然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义,含有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可以说,《序卦传》是一篇颇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

7.《杂卦传》

《杂卦传》取名为“杂”之义,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散《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三十二组两两对举,同时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其卦形的构成状态或“错”(亦称“旁通”,意为六爻相互交变,如《乾》与《坤》即是),或“综”(亦称“反对”,意为上下卦体相互倒置,如《比》与《师》即是),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从《杂卦传》,可以窥探出该传作者对《周易》卦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其哲学意义在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其变化规律。

综上可知《易传》诸篇的创作,尽管其抒论角度各不相同,或叙述的重点各有所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宗旨无不是就《周易》经文而发。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所公认、无与伦比的解经专著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经文的最重要“津梁”,而且其本身的智慧内涵也发人至深。

还应当明确,《易传》七种最初都是单独刊行,后来被合入六十四卦经文并行。所以,今本《周易》中,凡《彖传》、《象传》均附于相应的六十四卦卦爻辞之后;《文言传》分附于《乾》、《坤》两卦之后;而《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则依次列于六十四卦后。这种经传合编的《周易》本子,是古代《易》学家们为了便于初学者将经文与传文相对照诵读而编成的。大约编定于汉魏期间。

后代学者多依此种本子研习《周易》,由于影响至为广泛,遂使《易传》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地位。乃至人们在论及《周易》一书一时,往往兼指“经”、“传”两部分的“合璧”。

●3、作者简介

《周易》这部神奇而伟大的智慧经典,其作者是何代何人呢?这既有传说,又有学者的考证,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中,上古之时,伏羲氏因风而生,草生月,雨降日。黄河汛期时,龙马负图,“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太平御览》卷九《王自年拾遗记》)。神农氏(炎帝)作耒耜以兴农业,尝百草而为医药,并作《连山易》,所以神农氏又称“烈山氏”、“连山氏”。轩辕氏(黄帝)败炎帝,战蚩尤,命大桡作甲子、容成造历法、伶伦造律吕、隶首作算数,令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臾区占星,并作《归藏易》,所以又称黄帝为“归藏氏”。

中古之时,周文王姬发居岐山之下,为诸侯所拥戴。殷纣王一怒之下将他囚禁在羑里,文王日思夜想,终于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作成卦辞、爻辞。

下古之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五十岁时开始学《易》,下过“韦编三绝”的功夫,并以超人的才智写成“十翼”……

这就是关于《周易》的著作时代和作者的美妙传说。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它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三古”的美妙传说固然无从考证,但至少说明卦爻符号早于卦爻辞。卦爻符号和卦爻辞形成的历史与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是同步的。

那么,古代历史学家记述和现代学者眼里的《周易》的作者到底是谁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卦爻辞以及《易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之手。

(一)八卦的作者与时代

在古今学者的眼里,八卦的作者与时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上古伏羲画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班固《汉书·律历志》:“伏羲画八卦。”古人多持此说。

另一种认为,殷商卜者作八卦。

近人据殷墟遗址甲骨、四盘磨甲骨、张家坡甲骨、沣镐遗址甲骨以及商、周金文、陶文考察,发现其上有数字卦的雏形。因而多数学者认为八卦创立时间为殷商或西周,其作者为众多的卜者、筮者,非一人一时所作。古代圣贤可能参与了八卦的制作、整理,并起了重要作用。

当代学者很多人否定了伏羲氏作八卦。也有人认为对伏羲氏作八卦这一说法不要轻易否认。

(二)六十四卦的作者与时代

是谁将八卦两两相重而推衍成六十四卦的呢?这有许多说法。

《史记·周本纪》记述:文王囚羑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魏志·高贵乡公纪》说:“包牺(伏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卦。”

《淮南子·要略训》说:“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夏、商、周三代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说明夏、商、周已用六十四卦符号,也就是说易卦符号至迟在夏代就已出现。近代一般认为六十四卦是殷商或西周卜筮者所作。

今人依据一些出土文物认为六十四卦直接由数字演化而成,六十四卦比八卦更早或两者同时出现在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以前。(参见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载于《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三)卦爻辞的作者与时代

用来解释六十卦的卦辞、爻辞的作者又是谁呢?

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认为,卦爻辞是周文王所作。

这种观点古代就有人反对。“五四”运动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易经”非文王、周公所作。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不少学者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遗民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马干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

关于《易经》的成书时代,顾颉刚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是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

近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易经》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晚于西周前期。例如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指出晋卦卦辞中的“康侯”即卫康叔,乃周武王之弟,其事迹在武王之后,从而认为卦辞非文王所作,《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叶。持春秋说、战国说者均未将经文与传文分开考察。

(四)《易传》的作者与时代

《周易》的“十翼”,也就是说“易传”的作者又是谁呢?

一般认为是孔子所作。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说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艺文志》:“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均以为《易传》是孔子所作。

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认为《系辞传》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认为《彖传》、《象传》也非孔子所作。今人多数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坚持认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参见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对《易传》各篇的时代、作者,至今尚有争议。郭沫若认为《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是秦以前的作品;《彖传》、《系辞传》、《文言传》是秦代的荀子门徒所作,《象传》又在《彖传》之后(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今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战国前期说,一是战国后期说。北京大学朱伯崑主张:《易传》为战国后期的著述,并认为形成先后次序为:《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4、历代传承

自从《周易》成书以后,就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易学”,易学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易学史可分为先秦、汉易、晋唐、宋易、清代、近现代六大阶段。

一般来说,易学主要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学派。象数学派主要从卦爻象及其所象征的物象和阴阳奇偶之数的角度研究《周易》。侧重于探索《周易》象数符号系统的本质、机制、应用等问题。义理学派主要从卦名和卦爻辞的内在意蕴的角度研究《周易》,侧重于阐发《周易》符号系统的深刻哲理。

先秦时期,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已经形成。《左传》、《国语》记载的绝大多数史巫属于象数学派。而孔子主张在研究《易经》时要“观其德义”,明显是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衣钵的子夏、商瞿、子弓、子思等人也属义理学派。

秦始皇焚书,《周易》以卜筮之书而幸免于难,继续传流不绝。到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昌明经学,由此逐渐尊《易经》为五经之首,使易学大盛。

据《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记载,商瞿易学五传至齐人田何,汉代易学皆本于田何。田何传《易》于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项生等。王同传于杨何,丁宽传于田王孙,田王孙又传于施雠、孟喜、梁丘贺。焦赣自己说曾经问《易》于孟喜,焦又影响京房。京房易学有很大创新,后发展为占术,与田何系统的易学不同。施、孟、梁丘、京四家皆立于学官,这就是西汉官方易学,属今文经学,多为象数学派代表,尤以孟、京的卦气说影响最大。

西汉民间易学以费直和高相为代表,费直传于王璜,高相传于子高康、毋将永,属古文经学,义理学派。

西汉末年,由象数学派的神秘主义倾向发展出谶纬之学,遂有《易纬》产生,将象数易学神秘化。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不满于孟喜、京房及《易纬》对《周易》的神秘化阐释,另辟蹊径,仿《周易》而作《太玄》,对西汉易学作了一次总结,为“卦气说”等象数易学提供了哲学依据。

到东汉,范升传梁丘易,传于杨政。而陈元、郑众等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传费氏易,兼取孟喜、京房,又传于郑玄。郑玄作《易注》,荀爽作《易传》,都属费氏易传统。从此,费氏易大兴而京氏易渐衰。然后费氏易者也受到京氏易及《易纬》的影响。曹魏时期的王肃主费氏易而斥京氏易,他注解《易经》重视义理,语言简明,成为王弼易学之先驱。同时代的孙吴虞翻在京房、荀爽的基础上提出许多解易新体例,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成为汉代象数易学又一个高峰。

魏晋至隋唐是易学主流由象数转向义理的大变革时期。

魏晋玄学创始人王弼首开先河,抛弃汉代象数易学,合参老庄而作《周易注》,义理易学为之大畅。

王弼的注《易》方法,着重把握经文的整体意义,只要把握住全文的含义,经文中的一字一句,尽可以忽略。例如“牛”、“马”等字的出现,只不过是人世间某种现象的象征,不必一定要拘泥于一事一物;卦的形象,只不过是假象,尽管有“牛”、“马”等字,如果要由卦形中去寻求根据,也是徒然枉费精神。基于这一构想,他将“汉易”中繁琐的象数,完全割弃,尽可能以 “十翼”来解说经文。这种只根据“十翼”注释的态度,开始于西汉的费直,承袭这一系统的有郑玄、荀爽,但显然都已突破“十翼”的限制。完全应用费直的方法注释《易经》的,只有王弼。

在王弼的易注中,随处弥漫着老子的气息,因而被后世儒家非难;然而,使混沌神秘的象数易学,重新返回宁静的人的睿智世界,则不能不归功于王弼。因而,王弼的易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久就将“汉易”打倒,被唐代的《周易正义》采用,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盛世大唐,出现了两部融汇前人易学成果的名著,这就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和李鼎稚的《周易集解》。《周易正义》是极为详尽的注释,也是儒家经典的国定教科书之一,采用的是王弼的注解;王弼没有注释的“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则采用晋代韩康伯的注释补充。

宋代的易学,史称“宋易”,大体上继承王弼,有很多易注的著作;其中最稳重的,首推程颐的《伊川易传》四卷,与朱熹的《周易本义》十二卷。

《伊川易传》的注释方法,大体上与王弼相同;不过,王弼的注释中,充满机智与飘逸的趣味,则完全消失,代之以真挚的道义感。正如朱熹所说:“《伊川易传》,明白无难读之处。”平易但稍嫌冗长。王弼的注释,虽然也是如此,但程氏则更严格的,将象数、古卜完全舍弃。清代的王夫之评论说:“详于事理,但缺乏易的神秘性。”顾炎武说:“自古说《易》者,数百家,但未见超出程传以上者。”胡渭也赞扬:“程氏排除自古以来,混入《易》中的老子异端之说,解明易道,如日月在天。”可见对《伊川易传》的评价之高。

朱熹的《周易本义》,以体裁为其特色。《易经》本来是经文在前,传在后,郑玄将“彖传”、“象传”分散,附于各卦的本文之后;王弼更进一步的细分,将“彖传”与“大象”附在“卦辞”后面,“小象”除乾、坤两卦例外,其余都附在各“爻辞”的后面,并将“文言传”分开,放在乾、坤两卦之后,对读者非常方便。王弼的这一体裁,一直沿续到《伊川易传》。然而朱子则复古,又恢复原来的形式。

朱熹的《周易本义》,文字简洁,他自己说:“在义理方面《程传》详细,因而简略。”所以,在义理的解释方面,与《伊川易传》没有什么出入。但与《伊川易传》显著不同的,是将《易》限定为古卜的书,认为经文,就是问卜的占断。如“利攸往”、“利涉大川”,就是旅行或行船时占卜的结果。王夫之等认为,朱熹这种见解,将《易》降低成世俗的占卜,以为不可。不过,实际上,朱熹有定义,才是《易》的本来朴素面貌。

朱熹的《周易本义》中,载有邵雄、刘牧的“先天图”、“河图”、“洛书”。这是将宇宙构造,用神秘的数字图式化。程氏完全不信,朱子则深信,这是两人对《易》的神秘性在观点上的差异。朱子的宇宙论,也有整然图式化的格调,当然也是受这些图的影响。

在朱熹之后,又有南宋代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名著。

元明两代程朱理学立于学官,宋学终于取代了汉学。朱熹的《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成为官方易学范本,出现了大批注释这两本书的作品,如宋末元初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和《易学启蒙翼传》等。明朝胡广奉明成祖之命编撰《周易大全》,即以胡一桂之书为蓝本。《周易大全》的颁布,使朱熹易学取得统治地位。

由于朱熹易学并不排斥象数易学,使元明两代的河洛之学和南宋邵雍先天易学皆有所发展。元代大儒吴澄多本朱熹易学,又主取象说,著有《易纂言》等。许多学者提出各种图式以解释《周易》,形成“易图学”。易图学是宋代图书之学的新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又出现了以禅解易的风气,以方时化、徐世淳、苏濬、真可、智旭等为代表,而智旭的《周易禅解》则为代表作。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则尊奉唐代药王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说,依据易理阐发医道,著《医易义》等。明术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则站在气学派的立场,继承宋明气学派、象学派传统,修正了程朱义理易学,批判了心学派、数学派易学,对宋明以来的易学成果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

清代在易学从修正宋易而走向复兴汉易的时期。在力主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学者从考证和辨伪角度清算宋易中的象数之学,揭露它与道教易学的联系,批评朱氏易宣扬图书之学的错误,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胡渭等人为其代表。到乾隆、嘉庆年间,文化高压政策把学者逼入故纸堆,使注重文字训诂和历史考证的汉学再次兴起。清代易学不重义理,笃信汉易,理论思维方面极少建树,是古代易学发展的一个低谷。

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国人视野的开阔,使易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近现代易学可大致分为注释派、考证派、阐发派、科学派。当然,各派之间多有融会,而不是壁垒森严。

注释派偏重于注解《周易》,以沈竹礽、尚秉和高亨为代表。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集象学之大成。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主张经传分观,少谈象数,为此派扛鼎之作。

考证派偏于考证易学的有关问题。杨树达的《周易古义》通过考察《周易》在古文献中的引用情况来显示其古义。于省吾的《双剑誃易经新证》、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在考证的基础上注解《周易》。余永梁、钱穆、李镜池、顾颉刚、钱玄同、屈万里、陆侃如、汤鹤逸、李景春、任继愈、沈瓞民、冯友兰、张岱年、王世舜、李汉三等,考证了《周易》的作者和时代。章太炎、吴承仕、刘师培、黄元炳、高明、黄庆萱、王忠林、李申等,考辨了一些易学专门问题。郭沫若、胡朴安、屈万里、平心、黎子耀等,则从《周易》探讨古代历史和社会风俗。

阐发派偏重于阐发《周易》义理及其与哲学、宗教、文化、政治、管理、文艺、中医等的内在联系。杭辛斋作《易楔》、《学易笔谈》等,欲融古今中外于一炉。朱谦之、熊十力、方东美、牟宗三等,在易学上各有发明。

科学派着力于探讨《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内在关系。以严复、沈仲涛、薛学潜、刘子华、丁超五、潘雨廷等为代表。他们受启于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对易卦符号与二进制之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以《周易》符号系统与现代科学中的进化论、遗传密码、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相互发明,但多限于以现代科学比附《周易》,而少见有以《周易》推进科学进步之成果。

●5、海外流播

华夏民族的祖先很早就试图与“四海”之外的民族交流。《周易》在国外也早有传播。有学者认为,殷商末期,《连山》八卦图即已传到希腊一带。

“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地缘关系,《周易》在东方各国的传播和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越南自秦汉而至五代,为中国郡县千年以上,《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对越南的影响和地位自不待言。至黎朝,黎圣宗于光顺八年(1467年)首置五经博士。黎朝纯宗龙德三年(1734年)春正月,印五经板,颁布天下,又亲制序文。同年又刻《五经大全》等颁于各处学官。在民间,《易》也被定为十五岁以上学子进学的规定课程之一。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还有文人用此时越南拉丁化的国语翻译《易经》。

朝鲜自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至西晋末,为中国的郡县四百多年。易学早已传入此间。朝鲜半岛古时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高句丽于公元372年就设置了太学,《易经》就是其主要教材之一。百济于公元384年也设立了太学。新罗公元675年统一了朝鲜,682年始设立国家,《周易》也被列为主要教材之一。至高丽王朝时,国家扩充,设置七斋,《周易》列为经学讲座之首,并被列入科举考试内容。现代,易学在朝鲜半岛尤其受重视。韩国的国旗图案,就是按照八卦太极图设计的。1984年在汉城举行了首届国际易学大会。

以《易》为代表的阴阳学说,日本人称为“阴阳道”,它对日本社会、文化、学术的影响非常深远。

日本古代的神话多与《易经》有密切的思想关联。607年,日本组成以小野妹子为正使的第二批遣隋使团,僧人旻奉圣德太子之命随团赴华,在中国留学24年,专门研习佛经和阴阳学说,回国后,便为日后推行大化革新的主要人物中臣镰足等讲授《周易》。

古代日本曾经多次在皇宫实行讲学制度,常以《易经》为讲学内容,并常以易学术语作为年号。例如,869年祭孔之后,天皇在宫内听讲《易经》,然后题“鸣鹤在阴”;923年,为庆祝皇太子诞生,藤原元方、大江千古在宫内连续讲《易》七天;1007年,为庆祝皇太子诞生,藤原广业、大江举周、中原致时在宫内颂读《易经》乾卦等;1097年改年号为承德,典出《易传·蛊·象》“干父用誉,承以德也”;1324年改年号为正中,典出《易传·乾·文言》“龙德而正中者也”;1693至1700年间,一共进行了240次易学系列讲座,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教材,听众每次约600人左右,东山天皇亲自参加到讲师的行列中,成为“东西方易学史上的特例”。直到近现代,这种讲学制度仍然有所保留。

明治时代(1867~1912)甚至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阁”之说。1900年,远藤隆吉出版了《支那哲学史》,提出:“历代中国哲学中不体现《易》哲学的哲学体系是不存在的。”

西方人最先翻译《周易》的,当推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las Trigault)。他的拉丁文《周易》于1626年在杭州刊印,是《易经》的第一个西文译本。1658年,意大利人卫匡国(M.Martini)在其发表的《中国上古史》中认为,《易经》最早的作者是伏羲,并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了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经》基本内容及六十四卦图。

1697年,深得康熙赏识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Bouvet),携带康熙亲自赠送法国国王的中国善本典籍49册回到法国,他在巴黎的演讲中推崇《易经》是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样合理、完善的一部著作;他在给代理法国省教区长的信中说,《易经》是中国人最上乘的道德与自然哲学的浓缩,太极即上帝,是万物之源。

1698年,白晋在给莱布尼茨的信中谈到了《易经》,认为伏羲创造的八卦实际上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最初的文字符号,兼有算术和语言两种东西,并且是所有科学的自然原理的浓缩。1700年,白晋更加详细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易经》,称伏羲为世界性人物,为人类最早的立法者,《易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著作,是中国一切科学和哲学的源头,高于当时欧洲的科学和哲学,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希伯来哲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是造物主的启示。1701年,白晋在给莱布尼茨的信中称伏羲为“哲学王”,并认识到《易经》与莱布尼茨二进制的不谋而合,于是把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附上。此图对莱布尼茨震动很大。

被誉为“十七八世纪西方在《易经》研究上最有成就、最能体现未来研究方向的”莱布尼茨,在1703年给白晋的回信中指出:“伏羲是世界上所知的最古老的王和哲学家之一,并且还是中国人的帝国和科学的奠基者,因此,这张图乃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丰碑之一。”这成为易学史上的一大佳话,并开现代科学派易学之先河,使《周易》在世界科学史上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莱布尼茨以其特殊的天才在西方开创了对中国学术进行认真研究的先河。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I.Kant),虽然推翻了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却保存了他的二元算术,其中的辩证法思维和《易经》有密切联系,康德由此引申出二律背反,可见德国古典哲学间接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影响。对中国文化颇有微词的黑格尔则宣称:“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认为《易经》是“从最抽象的范畴一下就过渡到最感性的范畴”。

1869年,清政府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赠送了一千册善本古籍,涵盖经史子集四部。1876年,英国传教士麦格基(R.C.Mclatchie)的英译本《易经》(Classic of change)问世,是第一个英译本。1880年,晁德莅(A.Zottoli)翻译的《易经》发表在其拉丁文本巨著《华文进阶》第三册《经书研读》中。1882年,出任牛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的英国传教士理雅格(J.Legge,又译利雅各)在英国鸦片商人的资助下,由牛津克拉来登公司出版了清朝学者王韬协助完成的《易经》英译本,收入英籍德国学者缪勒主编的《东方圣典》,是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易经》译本。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和大诗人黑塞(H.Hesse)也迷上了《易经》。荣格为该英译本写了《前言》,在西方传为名作。虽然此前已有号称“首部权威性的”理雅格的英译本,但荣格认为:“这译本并不能使《易经》更为西方人的心灵所理解。”荣格进而指出:“要找到进入这本中国思想巨著的正确法门,并不容易,它和我们思维的模式相比,实在距离得太远了。假如我们想彻底了解这本书,当务之急是必须去除我们西方人的偏见。……《易经》的方法确实考虑了隐藏在事物以及学者内部的独特性质,同时对潜藏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因素,也一并考虑了进去。……它如同大自然的一部分,仍有待发掘。”因此,“我们越少考虑《易经》的理论,越可以睡得安稳。”由于荣格的名声及其在心理学上应用的示范作用,《易经》逐渐在欧美世界流行,从而开始了易学的真正国际化的历程。

1936年,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Ю.К.Шуцкий)的俄文译本在莫斯科出版,1937年,其以《中国的〈易经〉:语文学研究和翻译经验》获博士学位,他的《周易研究》1979年被译为英文广为流传。1969年,前苏联学者尼·特·费德林出版了《评〈书经〉、〈诗经〉、〈易经〉》。

197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发表了《物理学之道》,连同其后出版的《转折点》等论著,均以《周易》原理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他说:“可以把《易经》看作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两千多年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可以相比。它在两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1981年,L.A.戈文达(Lama A.Govinda)出版了《易经的内部结构:转化之书》一书,提到了斯洪贝尔克论述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遗传密码与《易经》的关联。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史华兹(B.I.Schwartz,1916~1999)在其代表作《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指出:“《易经》的问题甚至比《春秋》更难以克服。……它被许多中国学者以及某些外国学者看作是既提供了理解中国心灵最深刻、最隐秘的内容的途径,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它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为自然和人事提供涵盖一切的宏大格式和规律,而是在于由不断变化的情境所组成的无限多样而又充满偶然性的世界。”

据统计,到20世纪前期,《易经》的各类西文译本多达120余种,和《老子》、《论语》的西文译本数量旗鼓相当。美国学者Th.H.康曾经将西方儒学研究的特征归纳为五点,其中第二点就是:《易经》在西方学者和一般读者中一直最为流行,有关研究文献几乎达到500种,这是儒学研究中单一主题的最高值。

●6、术语浅析

《周易》自有一套术语,理解这些术语,是理解《周易》原文和易道原理的基础。

1.太极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易学概念。古人把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浑然一体的状态(混沌之气)称为太极,以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原。在易学中,或以阴阳未分之前为太极。或称“太一”。

2.两仪

指具有阴阳对立与并存性质的两种因素或事物,其所指有不同说法,或说为天地,或说为阴阳,或说为奇偶,或说为刚柔,或说为乾坤,或说为春秋。

3.四象

由阴爻、阳爻两两相重,所得四个符号称为四象,分别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是由阴阳到八卦的中间环节和过渡物。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

4.卦名

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名称,如(?下?上)称为“乾”卦、(?下?上)称为“临”卦等。

5.卦象

卦卦象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形体而言,如?、(?下?上)等,都叫做“卦象”,又称“卦形”、“卦符”、“卦画”或“卦体”。在这个意义上,“卦象”与“卦”所指相同。卦象另有一个特定的含义,是指卦形所具有的象征物、象征意义以及卦与卦之间的寓意关系。又如渐(?下?上)是?(巽)在?(艮)上,象征“山上有木”。

6.卦序

“卦序”是指卦象排列的先后顺序。八卦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顺序排列,称为“文王八卦次序”,又称“后天八卦次序”;另一种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排列,称为“伏羲八卦次序”,又称“先天八卦次序”。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按乾、坤、屯、蒙、……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的顺序排列,前后相邻的两卦在卦象上有旁通或颠倒的关系。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和次序可由朱熹编的《卦名次序歌》来记忆: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7.卦数

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序数。先天八卦序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序数具有应用价值,有兴趣者应记住八卦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并能熟练地将数字转化为卦象,或将卦象转换为数字。

(8)纯卦

由同一个单卦相叠而成的六爻卦称为“纯卦”,又称“原卦”。六十四卦中共有八个纯卦,即:乾(?下?上)、坤(?下?上)、震(?下?上)、巽(?下?上)、坎(?下?上)、离(?下?上)、艮(?下?上)、兑(?下?上)。乾卦六爻皆阳,称为“纯阳卦”;坤卦六爻皆阴,称为“纯阴卦”。

9.覆卦

一个重卦的卦象颠倒过来,成为另外一个卦象,称为“覆卦”,又称“综卦”、“反卦”。如屯卦(?下?上),倒过来即为蒙的卦象(?下?上)。反之亦然。《周易》六十四卦中共有二十八对覆卦,也就是说有五十六个卦可以颠倒过来成为另外一个卦象。由于两卦之卦象互为颠倒关系,所以覆卦又叫“反对之象”、“倒象”。卦象“反对”之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均两两相邻而排列在一起。

10.错卦

两个重卦的位次相同之爻阴阳性质完全相反,称为“错卦”,又称“对卦”,前人或称为“旁通”。《周易》六十四卦中根据旁通关系排列在一起的别卦有:乾(?下?上)与坤(?下?上),颐(?下?上)与大过(?下?上),坎(?下?上)与(?下?上)离,中孚(?下?上)与小过(?下?上)。

11.本卦

占筮时按一定方法所得的初始之卦即为本卦,或称正卦、原卦,古人也叫贞卦。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云:“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下?上)之否(?下?上)。”所得观卦即为本卦。

12.变卦

又称“之卦”、“动卦”,与“本卦”相对,指一个卦象因一爻或几爻的爻性发生变化而成为另一个卦象。如《左传·闵公元年》记云:“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下?上)之比(?下?上)。”比卦即为屯卦的变卦,而屯卦则为本卦。

13.变爻

亦称“动爻”,指按一定方法占得的本卦中具有可变性的爻,或称老阳爻、老阴爻。某一爻或几爻由阳变阴,或由阴变阳,卦象随之改变,即为变卦。如屯(?下?上)变比(?下?上),系因初九爻由阳变阴而成,初九爻即为变爻。变爻的位次关系与爻辞等因素是占卦的重要参考项。

14.静卦

占得的卦象中没有变爻,各爻均静止不动,即为静卦。

15.互卦

亦称“互体”、“互体之象”。指一个别卦除初爻、上爻外,由其中间四爻交互组合而成的新卦。具体说,取二爻、三爻、四爻组成一个单卦作内卦,再取三爻、四爻、五爻组成一个单卦作外卦,所构成的新卦象即为“互卦”。如解卦(?下?上),取其九二、六三、九四爻组成 ?(离),作下卦,称“下互”,再取其六三、九四、六五爻组成?(坎),作上卦,称“上互”,合下互,上互而得新卦体既济(?下?上),既济卦就是解卦的互卦。

16.卦主

指重卦中构成一卦特征或决定一卦吉凶大义的关键之爻。如复(?下?上)六爻,初九为卦主;夬(?下?上)六爻,上六为卦主。此类情形前人或称为成卦之主。又如乾卦,九五为卦主;坤卦,六二为卦主。此类情形前人或称为主卦之主。成卦之主、主卦之主都可以有两爻,如泰卦九二、六五两爻既是成卦之主,也是主卦之主。

17.卦时

指一个重卦所描述的主要事物或特定的事理及其在六个爻位中的升降变化情况。六十四卦即表示六十四个“时”。如井卦的卦时为“井”以及与六爻位次关系相关联的“井泥”、“井谷射鲋”、“井渫不食”、“井甃”、“井洌寒泉”、“井收勿幕”等情况。“卦时说”向人们揭示了特定事物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要因时因地给予相应处理的道理。

18.卦气

“卦气”是汉代人解《易》的一种学说。其要是以《易》卦与节气相配,以解释气候变化及人事吉凶。以别卦《坎》、《震》、《离》、《兑》为四正卦,主管一年四季: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四正卦的24个爻与一年中的24个节气相配合,一爻主一节气。即《坎·初六》为冬至,《坎·九二》为小寒,《坎·六三》为大寒,《坎·六四》为立春,《坎·九五》为雨水,《坎·上六》为惊蛰;《震·初九》为春分,《震·六二》为清明,《震·六三》为谷雨,《震·九四》为立夏,《震·六五》为小满,《震·上六》为芒种;《离·初九》为夏至,《离·六二》为小暑,《离·九三》为大暑,《离·九四》为立秋,《离·六五》为处暑,《离·上九》为白露;《兑·初九》为秋分,《兑·九二》为寒露,《兑·六三》为霜降,《兑·九四》为立冬,《兑·九五》为小雪,《兑·上六》为大雪。

19.消息卦

“消息”是指卦象中阴阳爻位的进退变化。“消”指阳爻减少而阴爻增加和上升,“息”指阴爻减少而阳爻增加和上升。姤(?下?上)、遁(?下?上)、否(?下?上)、观(?下?上)、剥(?下?上)、坤(?下?上)六个重卦为“消卦”,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多和上升,消去阳爻。复(?下?上)、临(?下?上)、泰(?下?上)、大壮(?下?上)、夬(?下?上)、乾(?下?上)六个重卦为“息卦”,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多和上升,消去阴爻。坤、乾两卦为纯阴、纯阳卦,又称“消息之母”。

古人用十二消息卦配一年十二个月,指示一年之中阴阳消长变化的情况,故消息卦又称“月卦”、“候卦”。十二月配卦情况如下:

复:十一月,临:十二月,泰:正月,大壮:二月,夬:三月,乾:四月,姤:五月,遁:六月,否:七月,观:八月,剥:九月,坤:十月。

20.三才

亦作“三材”。重卦六爻分下、中、上三个层次:下二爻(初爻、二爻)象征地,为“地位”;中二爻(三爻、四爻)象征人,为“人位”;上二爻(五爻、上爻)象征天,为“天位”。天、人、地合称“三才”。《易传·说卦传》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纬·易乾凿度》云:“孔子曰:《易》有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

21.位

位即六爻中每一爻的位置。一卦六爻,由下往上数,依次称作初、二、三、四、五、上。位的数字再加上表阴阳的九与六,各爻的名称就定下来了。

原则上,五是君位,又称“天子之位”,具有九五中正、九五之尊的品德。四是“近臣之位”,虽高,却有危机。三是不太近君的高位,阳爻阳位,正而刚极,又不得中,故须“终日乾乾”。二是不太高的地位,但却有与君意气和投的可能性,乃“王后之位”。初是“未入仕之位”,又称“元士位”。上是“隐退之位”,即“无位之位”,又称“宗庙位”。

22.正

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因而在奇数的爻位为阳位,如“初、三、五”三爻;在偶数的爻位为阴位,如“二、四、上”三爻。如果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是为“得正、得位”或“当位”。反之,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是为“不正、失位”或“不当位”。如:

(?下?上)未济:初、三、五,阳位全是阴爻;二、四、上,阴位全是阳爻,六爻皆不正。

(?下?上)既济:阳爻皆阳位,阴爻皆阴位,六爻皆当位,即皆得正。

23.中

六爻的卦,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卦又叫内卦,上卦又叫外卦。内卦的“二”与外卦的“五”,同在内外卦的正中位置,故称作“得中”。二与五一般比三与上的位置要好。为什么呢?因其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

24.刚中

“刚”指阳。阳爻居中位,谓之“刚中”,象征刚健而适中。

25.柔中

“柔”指阴。阴爻居中位,谓之“柔中”,象征柔顺而适中。

26.中正

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既得中又得正,称为“中正”,又称“正中”。如无妄卦(?下?上)、六二、九五两爻都是中正之爻。在《周易》中,中正之爻尤为善美,象征事物发展到最佳程度,功德圆满。

27.应

一卦中,内卦与外卦的对应爻,即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之间,阴阳相反,是为“应”或“相应”,是乃异性相吸之原理。相反,如果对应爻都是阳爻或都是阴爻,则是“不相应”,是乃同性相斥之原理。一般来说,有应比无应好。

28.比

一卦之中,相邻的两个爻,若阴阳相反,称作“比”。“比”是并列、挨着、亲近之意。一阴一阳才有亲近感,这在古人看来是好事。

29.乘

两爻相比,在上者对在下者的关系为“乘”(“凌驾”之义),多指阴爻位于阳爻之上的情形。如比卦(?下?上),上六乘九五。古人认为,阴乘阳,或柔乘刚,象征弱者凌驾强者,小人欺凌君子,女子压制男子,等等。在《周易》中,乘刚之阴爻多不吉利。

30.承

两爻相比,在下者对在上者的关系为“承”,又称“从”(“顺从”之义),多指阴爻位于阳爻之下的情形。如井卦(?下?上),初六承九二,六四承九五。古人认为,阴承阳,或柔承刚,象征柔弱,卑贱者顺从刚强、尊贵者,如臣从君,子从父,妻从夫。

31.八宫卦

古人将六十四卦分作八宫,每宫八个重卦,各宫均以纯卦领头,由纯卦可以依次变出另外七个重卦。纯卦又叫本宫卦,其余七卦分别称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八宫卦如下:

乾宫: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宫: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宫: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宫: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宫: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宫: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宫: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宫: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乾、坎、艮、震宫称为“阳四宫”,巽、离、坤、兑宫称为“阴四宫”。

八宫卦除八个本宫卦外,其余均以卦象加卦名的方式表示,如“雷天大壮”即表示大壮卦的卦象是上雷(?)、下天(?)。熟记八宫卦颇便于了解和掌握六十四卦的卦象构成。

32.筮法

是指利用《周易》进行占筮或预测的方法,其过程大致分为起卦和断卦两个阶段。起卦法,又叫求卦法、得卦法。断卦法,也叫解卦法。卦法,指参考卦名、卦象、卦辞、爻辞、五行等因素对所问之事作出吉凶判断和趋吉避凶的指引。

33.揲蓍法

揲蓍法是《易传·系辞传》所记载的古老起卦法,所用工具是50根蓍草,实用49根。经过十八个“分二”、“挂一”、“揲四”的操作程序而得到一个六爻卦象。由于揲蓍法太过繁复,后世代之以掷钱法。

34.掷钱法

又称抛钱法、摇卦法。古代用三个铜钱,现在一般用硬币代替。由三个铜钱抛出来的正反来确定一爻的阴阳性质。掷钱法由揲蓍法简化而来,三钱相当于揲蓍法的三变,三钱掷六次而得一卦,也就相当于揲蓍法的十八变而成卦。

35.纳甲筮法

纳甲筮法是产生于西汉一种占筮方法,有别于早期的“揲蓍法”。所谓“纳甲”,是指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易》卦六爻相配搭(十二地支亦配合天干而与六爻相属),因天干以“甲”为首,举“甲”以赅其余,故称“纳甲”。纳,意为“放入、置入”。尚秉和《周易古筮考》卷八“纳甲说”云:“纳甲者,将干支排纳于六爻中,而以干支所属之五行及筮时时日,视其生克,以断吉凶也。其法始于汉京房,原本于孔门,至晋郭璞多用之。”

36.以数起卦法

此法相传为宋代邵雍(康节)所创,见于《梅花易数》一书,故又称“梅花易”、“梅花数”。其法可概括为“卦以八除,爻以六除”。邵雍将八卦顺次排列,每个卦用一个数字代表,叫做卦数。其关系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37.元、亨、利、贞

元——始,大。

元吉——大吉。

元亨——大亨,大的亨通,即很顺利。

亨——亨通,即顺当,通达无阻。

亨利——畅通,顺利,有利益。

利——利益、好处,宜、适宜。

无所利——没有什么利益,无利。

无攸利——攸,义为“所”,即没有好处,无所利。

贞——正、定,坚贞、贞节、守正;又指卜问、征兆等。

利贞——利于守正,利于卜问;或好的征兆,有利且正固。

贞吉——占问吉利,卜得此卦吉利;或守正吉利。

贞厉——占问有危险;或守正也有灾患。

贞凶——占问有凶险;或守正也或有灾祸。

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有“元始、亨通、祥和、守正”之意。

38.吉、吝、厉、悔、咎、凶

吉——善,良,结局为好,含有“吉利,福祥,善果”之意。

大吉——很吉利,福祥很大。

元吉——与“大吉”同义。

初吉——开始就吉祥。

初吉、中吉、终吉——指不同阶段的事态。

贞吉——卜问吉祥;或守正吉祥。

吝——艰难、难行,吝惜,滞涩,事不顺,棘手。

小吝——有小的艰难。

终吝——最后有艰难,或毕竟是艰难的,终究有艰难。

贞吝——卜问有艰难;或守正也会遇到艰难。

厉——危、危险。

有厉——有危险,有灾患。

悔——悔恨,后悔,困厄,忧虑,倒霉,晦气。

悔吝——悔恨、责怨、忧愁、期待。

有悔——有悔恨,有困厄,有困难。

悔有悔——困厄接踵而来。

无悔——没有悔恨,无困厄。

咎——灾病,祸患。程度比“悔”重,比“凶”轻。

无咎——无灾患。

为咎——将成为灾难。

匪咎——此非灾患。

何咎——不至于有灾患。

凶——恶,结局为祸,为灾,为不良,为祸患。

终凶——最终结局为凶。

有凶——有灾祸。

总之,吉、吝、厉、悔、咎、凶,这六个词分别表示事物的好坏程度:吉指福祥,吝指行事不顺,厉指危险,悔指困厄,咎指灾患,凶指大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