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心生菩提树(2)

11 执著不一定是好事

半夜时分,深远禅师发现小徒弟还在练棍,便问道:“徒儿,这么晚了,你为什么还不休息?”

小徒弟回答说:“师父,我想打败师兄。”

深远禅师笑着说:“你师兄的悟性很高,入门又比你早,以你目前的能力,要超过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小徒弟说:“师父,我觉得只要有恒心、苦练习,就一定能够超过师兄的。”

深远禅师摇了摇头,给小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龟与兔子相遇在草场上,龟说自己很有恒心,说兔子不能吃苦,只会跳跃寻乐,时间长了,将来肯定没有好结果。兔子静静地听着,并没有争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当评判员。”

“好啊。”龟很不以为然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跑了一刻钟,只跑了三丈多远。兔子不耐烦了,感觉有点懊悔。它想:“照这样跑下去,不是要跑到黄昏吗?我这一天宝贵的光阴,都浪费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时间去吃野草、跑跳,非常地快乐。

龟则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经筋疲力尽了。跑到阴凉之地,很想打一个盹,养养精神,但是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又打起精神前进。而龟由于背重,龟头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了,渐渐地,它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至,所以越跑越有趣,越有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多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打了个盹。兔子醒后,感觉精神百倍,却把赛跑之事完全丢在脑后。在它正愁无事可做之时,看见一只松鼠从前边跑过,便认为是怪物,一定要追上它。于是它便开始追。松鼠见它追,便开始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了一棵大树。正当兔子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音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子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狸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它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它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讲完了故事,深远禅师说:“出家了首先要舍弃的是执著心,这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虚度时光,而是让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态的平和。”

执著是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但不是说一味的执著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才是明智的做法。

12 一切尽在自己手中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跟几个亲戚朋友合伙做棉花生意。结果,他们第一次外出购货,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暴雨。数千斤棉花被沤在库房里霉烂,损失惨重。当他黯然返回家乡后不久,父亲经营的饭店又遭遇大火,被烧成了一堆瓦砾。从此,家中一贫如洗。他的父母则因为悲伤过度,先后病故。

后来,他在集市上请一个算命先生为自己占卜一下前程。结果,算命先生告诉他,命数注定,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发迹之日。

从此,他彻底失望了,啥事都不再去想,啥事也都不想去做,只靠亲戚和一些好心邻居的接济勉强度日。

终于有一天,他厌倦了这个世界,便独自来到河边想要跳河自杀,结果被路人救了起来。路人问他为何轻生,他就将自己不幸的命运告诉了路人。听了他的遭遇,路人便劝他到湛山寺去拜谒惠明禅师,求他指点迷津。

他心怀一线希望,来到湛山寺去拜见惠明禅师,又将自己的不幸对惠明禅师倾诉了一遍,然后问道:“命数可以逃避吗?”

惠明禅师笑着说:“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做了善事,命就好了;你做了恶事,命就不好了。你以前做过恶事吗?”

他摇了摇头。

惠明禅师仍笑着说:“那么,从现在开始,就重修你的命运吧。”

他有些迷惑地问:“师父,命运真的可以重修吗?”

惠明禅师没有回答,却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里,然后问道:“你能告诉老衲,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吗?”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告诉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会变成破碎的了。”

惠明禅师朗声笑了起来,然后说:“你说得对!命运其实就像这粒葡萄一样,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啊!”

年轻人终于悟出了惠明禅师的禅意,重新振作起来,操起父亲生前的生意,先是在街市上摆了一个小吃摊,后来生意一点一点做大了,成了家乡一带有名的老板。

启迪

命运有着不可预测的复杂性。有时,成功和挫折会交替出现。我们可以知命,但不能任由命运来摆布,更不能因为遭遇不幸就自暴自弃。重新振作,你会有新的发现。

13 心志专则万事成

年轻时的慧远禅师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极爱抽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坐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慧远禅师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那人分开以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会让人感到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于是,慧远禅师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向老师索要过冬的寒衣。信写完后,他托人骑快马送到老师那里。

但是,信寄出去很长时间了,当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时,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远禅师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过了不久,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当时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这时,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

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了禅宗高僧。

启迪

树立了要达成的理想,就要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偏离了目标,就要及时返回。否则,当你越走越远时,再想回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14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生活方面的窍门。

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水装满呢?

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地不解了。

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

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就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少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众人若有所悟。

启迪

做事就是这样的道理,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如果找不准底线,一味求多,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小师父,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我们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小和尚思考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15 心生的意念不要过重

有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老人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渔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小和尚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蹲下去捞起鱼来,可是,他一连捞碎了三张网,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

小和尚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狈相,心中似乎还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施主,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能捞得起来呢?”

老人回答说:“小师父,看你也是个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鱼时,你考虑过你手中的渔网是否真的能够承受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气地说道:“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启迪

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坏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就未免显得不合时宜了。合理定位,适时把握,才能稳妥地达到目标。

16 爱心可以战胜邪恶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这时,一个强盗突然闯进来,用一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命令道:“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拿去,但要留下一点。寺里的米已经吃光,不留点钱,明天我要挨饿呢!”

那个强盗拿走了所有的钱,在临出门的时候,七里禅师说:“收到人家的东西,应该说声谢谢啊!”

“谢谢。”强盗说。他转回身,心里十分慌乱,这种从来没有遇到的现象使他失去了意识。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禅师的寺庙去见禅师。

差役问道:“几天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也说声谢谢了,就是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只见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一声不响地跟着差役走了。

这个人在服刑期满之后,便立刻去拜见七里禅师,求禅师收他为弟子。开始,七里禅师并没有答应。这个人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启迪

仇恨是不能用来止息仇恨的,如果怀着一颗仁爱的心,以仁爱待人,以善良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那么,即使是再邪恶的心,也能被感动。

17 学会宽恕他人

有一天晚上,慧明禅师正在室内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呢?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有拿到就跑掉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办法,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有一位安养禅师,有一天半夜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把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视的弟子撞见了,慌乱中,他将偷到手的棉被丢在地下。弟子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说:“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师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启迪

对待犯错的人,如果能以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他自然会感动,从而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反之,如果不依不饶,则可能会让其自甘堕落。所谓的救人,不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1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他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弟子们。他不但没有责怪弟子,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听了金代禅师的话,弟子们的心放了下来,也更钦佩禅师的为人。

启迪

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没有兰花这个障碍。

启迪

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不要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19 心怀一颗公正之心

从前,有位养鸡场的主人,一直都很讨厌沙弥。因为他觉得有太多的沙弥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尤其有些沙弥,满口仁义道德,私底下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更让他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时不时地信口散布沙弥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个沙弥上门,说要买只鸡。

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主人让他们在偌大的养鸡场里挑了半天,没想到他们却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秃头又跛脚的公鸡。

主人奇怪得很,便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只丑陋难看的病鸡。

其中一位沙弥回答:“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寺院里,路过的人看见要问起的话,我们就说这是你的养鸡场养出来的鸡。”

主人一听,急了,连忙摇手:“不行不行!你们看看我这养鸡场里面的鸡,哪一只不是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会弄成这种丑样子。你们拿它对外当代表,别人会误会我的鸡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沙弥笑嘻嘻地回答:“对呀!少数几个沙弥行为不检点,你却喜欢拿他们来当代表,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启迪

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无论是看人还是看事,都要怀有一颗公正的心,绝不能以偏概全,让自己的偏见影响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20 放开胸襟心释然

禅海以前是一位武士的儿子,有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随从。

后来,他与大官的太太两情相悦,关系十分亲密。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他俩的私情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在自卫中,他杀了那位大官,带着他的太太逃往别处。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但因为习惯了奢华的生活,后来两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禅海深恶痛绝,他最终选择离开了她。

之后,禅海来到很远的一个寺庙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他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于是,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尺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想要报仇。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禅海,发誓要将禅海置于死地才肯罢休。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在闲等中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就这样过了一年,他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已经是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里面安全通过了。

这时,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启迪

一切怨恨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人都难免犯错误,只要真心悔改,就值得尊重。不必耿耿于怀,放开心胸,一切都会变得坦然。

21 擦亮心镜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天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弟子回答道。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还告诉我们终日坐禅不可以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禅师接着说道:“禅定,不是要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要使身心达到一种极度宁静和极度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就会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就如同明镜蒙尘,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道:“那么,该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

启迪

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清净安定的心很难,因为被种种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让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对一切。

22 坦然面对过失

这天,天刚破晓,居士抱着一束鲜花和一捧供果,赶到大佛寺上早课。刚踏进大殿,旁边突然跑出一个人,与居士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水果被撞翻,忍不住叫道:“你这人怎么这么粗心,把我的供果全部撞翻了,你看怎么办?”

这个人听了,也非常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顶多向你道歉,你干吗这么凶啊?”

居士更是气愤:“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他们开始互相指责,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经过这里,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些行为都是愚蠢不堪的。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真诚地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广圄禅师接着又说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有很多很多。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这一片虔诚的心境,不值啊!”

“对不起,禅师!我错了,我实在太冒失了!”这个人又转身向居士说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居士也真诚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该发脾气,我实在太幼稚了!”

干戈就这样化解掉了,二人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道理。

启迪

生活中,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有很多,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破坏自己的心境。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真诚地接受别人的道歉,这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