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醒醒吧!孩子已在“清单式童年”中日渐枯萎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共同愿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喜好,为孩子列出清单,规划好现在与未来,却唯独疏忽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作为拥有独立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一员,孩子对于这种“清单式”的童年其实是非常抗拒的。或许,父母可以尝试着换种养育方式,将自由选择和掌握命运的权利,重新交还给孩子。
孩子并不需要你帮他列好人生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如果没有看过,下面请跟随这个故事,开启我们的教育启迪。
故事的主人公叫楚门,他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而他则是这座小城里的一个平凡的保险经纪人。
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正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可他却压根不知道桃源岛这座小城中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他而准备的,摄影棚里覆盖着庞大的摄影网络,一天24小时,360°全程拍摄楚门的一举一动,并全球直播。
岛上的所有居民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包括楚门的爸爸妈妈、太太与好友。而他们与楚门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皆是导演事先安排好的台词。楚门从小就被不停地灌输着一种思想,即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只有桃源岛才是最安全的。虽然小楚门有着探索的欲望,但是当身边的人不断重复告诉他桃源岛非常安全很适合居住时,他还是妥协了。
就这样,一直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一直在被人跟踪,当他故意打破自己的生活规律时,最真实的一幕血淋淋地呈现在他眼前。他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二十几年来的生活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全球所有人的眼皮底下,毫无隐私可言!
悲痛万分的楚门在极度的震怒之后,毅然决然地想要离开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海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生活和真正关爱他的人。然而,为了阻止楚门离开,节目组在大海里采取雷击、风暴、海浪等方式,但是楚门并没有屈服。
眼看阻止无望,集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又采取了诱惑政策,劝说楚门不要离开桃源岛,并告诉他如今他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只要他能留下来,他就可以继续过着明星的生活。但最终,受够了欺骗与摆布的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踏上了走向远方寻找自由之旅的路程。
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似乎是中国式父母的一个共同特征。“你不能离开我为你打造的安全世界。”他们总希望孩子能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就如同导演克里斯托弗与楚门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正如父母的束缚与孩子的反抗。导演对楚门也有着深沉的爱,只可惜这种畸形的爱让他走向了极端,万幸的是最后楚门还是选择逃离了导演打造的“为你好”的世界,毅然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许多父母总是在替孩子操心,想尽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按照自己的想法、希望、兴趣、经验来为孩子罗列他们的人生,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便是“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记得网络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特长班。
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于是,很不幸,孩子的人生就这样过上了“清单式”的生活。
有人说,中国式父母很累。的确,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人上人,于是他们从小便为孩子罗列好了人生,却忽略了孩子也是拥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人,他们不喜欢家长事事包办,他们需要独立思考与心灵的自由,也需要学习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渴望自己的人生能由自己抉择。可是,被父母私自列好的人生,他们无力反抗,又如何去构建更加完善的自己呢?不能深刻体会到对当下生活的切身感悟,又何谈对生命对未来怀揣希望呢?
孩子并不需要你帮他列好人生。强行列好孩子的人生这种教育理念是行不通的,只有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才能使父母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氛围,构建和谐的家庭,并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都认为让孩子自己做主,是在迁就孩子,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父母强行替孩子列好“清单式”的人生,只会得不偿失。因为你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违背孩子的意愿,一味地独断专行,只会让孩子逐渐形成懦弱无能、缺乏主见等不良性格。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并适时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以下三点建议,值得借鉴。
1.父母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
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也要充分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以免适得其反。违反自然规律而给出一些难以企及的高期望值,虽然可以换取孩子一时的成绩,但却有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当孩子没有达到你心中的期许时,他们除了会遭到你的谩骂与嘲讽外,还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生活的热情。
2.父母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
中国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父母不能明白这一简单的观念,而一味地用高要求、高投入、高标准来逼迫自己的孩子奋勇前行,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导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应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
3.父母可以引导和帮助孩子自己树立适当的目标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但是,“龙”难成,“凤”难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甚至不切合实际,那么孩子便会因此而产生心理负担。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太急于求成不但不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反而还会阻碍孩子智力与身心的正常发展。
所以,父母不妨试着引导和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树立起人生的目标,并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迎难而上,勇敢前行,收获更美好的明天。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记住,你对孩子最好的爱和最好的教育,便是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清单式童年”和没有自我效能发展的未来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确保他们的安全、健康;想尽一切办法送他们入名校,进最好的班级;做班级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人,能受到各种荣誉与赞赏;踏入社会是最成功的职业精英,能受到领导的赏识与重用……相信这是很多父母共同的心声,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早早地就为孩子列出清单安排好了一切。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其实就是让孩子过上了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这些期待中的完美,父母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下,你要求孩子完美,但你自己做到了吗?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全部,把孩子的未来当作重中之重,于是,在力求打造完美孩子的道路上,父母便成了孩子的保姆和秘书,千方百计费尽心思来督促、哄骗、暗示、帮助孩子,告诉他们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无限的未来上。
现如今,生活在“清单式童年”中的孩子不在少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孩子,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生活目标和前进的动力,缺乏自我效能。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什么是自我效能呢?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自我效能是一个人能否自己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事实上,父母在帮助和保护孩子的同时,也直接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毕竟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行动,都代替不了孩子自己的行动。所有的自我能效,都是在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后,才建立起来的。很多在“清单式”育儿中长大的孩子,之所以在踏入社会后感到茫然无措,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是因为“清单式”的童年生活,已经让他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让长大成人后的他们,潜意识里还在等待着另一个清单来帮助自己对之后的人生路做出选择与安排。
只可惜,这份清单早已不复存在。因为父母已经对长大成人后的他们开始放手了,认为他们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了。但多年养成的习惯,又怎会一朝改变?受此影响的他们,缺乏动力和意识,无法主动地融入身边的环境中,更不能全身心地撸起袖子加油干,那又何谈主动去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呢?而这也是“清单式”育儿的悲哀之处。
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悲哀,父母就必须摒弃“清单式”育儿的教育方式,帮孩子建立起自我效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与规划、决定与行动,展望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奋斗。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家报社的编辑,母亲是一名天天挤公交上下班的医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的他们,也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希望孩子能勤奋努力地步入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弥补他们当年的遗憾。
但是,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却非常糟糕,虽然留级重读了两年高一,却仍然多门功课不及格。最终,学校劝其休学,孩子自己也决定放弃学业。
放弃学业这事儿,换作其他任何一个家庭,父母都很有可能暴跳如雷将孩子暴打一顿,关在家里逼其学习或是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继续让孩子去上学。
但这个开明的家庭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这位伟大的父亲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他说“孩子要走自己的路,就让他走去。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生存,只要生存得好,又何须走高考这一座独木桥呢”。
最终,他们的孩子退学后,凭借自身努力在写作与赛车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出版了《三重门》《零下一度》《就这么漂来漂去》等一系列畅销书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孩子就是80后作家——韩寒。
提起韩寒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正因为韩寒的父母从小没有给孩子设置“清单式的童年”,充分尊重了韩寒的人生选择——退学,才让韩寒发展了自我效能,成就了他的作家梦。试问,现实中,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像韩寒父母这样呢?
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让孩子照清单执行,这似乎是中国式父母的一个共性。很多时候,他们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喜好来规划孩子的现在与未来,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但他们往往忘记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并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就这样,孩子的能力逐渐被父母“清单式”的爱所禁锢,他们的笑容渐渐消失,眼神变得空洞而迷茫,而父母再也看不到孩子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更加感受不到孩子内心对未来的挣扎与困惑了。
虽然父母每次都会以爱之名对孩子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都是爱你的!”但他们从未想过,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独立的思考、心灵的自由、学习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以及未来的自我效能建设。父母如果不断地替孩子做选择,为其安排好一切,只会造成孩子长大成人后内心无法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心灵脆弱得不堪一击。
因为他们无法为自己安排;因为他们的未来会缺失自我效能的发展;因为他们认为别人也应该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如此,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便会选择逃避而无法直面人生的风雨。但是作为父母,当孩子逐渐长大,你已年迈,又如何去陪伴孩子一生呢?到那时,孩子又该如何独自面对生活呢?
所以,父母不如试着早日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安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由你来为他做出选择,安排好一切。也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会真正独立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独立的基础上去创造和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清单式”教养对孩子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如果说把孩子比喻成茁壮成长的小树苗,那么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势必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修剪枝叶,设计好生长的方向与形状。不可否认,这样的养育方式,也许会让父母收获一盆外观长势极好的盆栽,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模样,真的就是父母所喜欢的吗?
电影《小王子》里那位望女成凤的妈妈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为了帮助女儿赢得“成功而美满的人生”,这位妈妈带着女儿搬进了学区房,并给孩子制订了异常严苛的“清单式人生规划表”。处于“高压”下的小女孩,没有童年,没有快乐,但她的内心却非常渴望自由!可以说,这张“清单式人生规划表”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父母也会像影片里的那位妈妈一样,为孩子们列出一张张清单式的规划表,去督促、暗示、帮助,甚至哄骗孩子,目的就是把孩子的一言一行打磨到极致,让孩子变成他们心目中完美的样子。而长此以往,处于“高压”下的孩子必然会极力反抗,进而引发矛盾与冲突。
诚然,这是一个竞争日渐激烈的时代,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过多的焦虑与担忧和“清单式”的教养方式,却很容易促使一些父母事无巨细地帮孩子准备好一切,一旦孩子有任何风吹草动,父母就会感到惶恐不安,担心孩子误入歧途或受到伤害。
“清单式”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或许你会从中得到启发。
曾以一篇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而出名的北大毕业生王猛,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从小,王猛便是一个让父母感到非常自豪的孩子,学习成绩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他是四川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后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成功申请了美国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12年前便决定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又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决定再回北大去攻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王猛到底经历了什么,竟不惜与父母彻底决裂?
在他控诉父母的那封万字长信里,王猛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种种过往。他在信中写道:“从小到大,自己都在父母‘清单式’的教养下生活着,不管是学习、交友还是日常的穿着与打扮……”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父母“肆意操控”“炫耀”的不满与怨恨,同时也阐述了因父母的过度关爱及亲情的缺失让他不够自信而导致踏入社会后缺乏交际能力、性格变得孤僻的现状。
尽管毕业于北大,但由于行动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王猛在工作中频繁跳槽,始终找不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
最终,王猛凭借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出国读研了。但谁知,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并没有随着他的出国而告一段落。他前脚刚到美国,父母后脚就找了一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王猛。在与父母的沟通中,王猛坦诚自己与那位朋友并无任何共同语言,但父母却依然不管不顾地要求他与之交往。
王猛曾说:“如果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孩子,那么我的父母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典范,他们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牢牢控制我的人生,并整整控制了30年之久。”
王猛的例子引人深省。可以说,他是“清单式”教养的典型受害者。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不仅让王猛彻底失去了自我,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最终导致了他与父母断绝了关系,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为孩子罗列清单规划好一切,难道就真的是为孩子好吗?当然不是!说到这里,让我们先来了解下“清单式”教养所带来的具体危害。
1.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的能力增长需要依靠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步得到提升,哪怕经历失败,至少也能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越挫越勇。但很多父母心疼孩子,他们“清单式”的教养方式一次次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阻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与创造力。试问,头脑简单四肢无力,又如何发展思维与创造力呢?
2.扼杀孩子的意志力
父母长期包办孩子的一切,会使孩子心安理得地学会享受而不知如何努力获取。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问题就会退缩,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心理素质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并最终变得懦弱无能,甚至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工作,无法立足于社会,导致一事无成。
3.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是获得自信最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反之,如果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让孩子照搬执行,那孩子证明不了自己的能力,感知不到成功的过程,长此以往,势必会缺乏自信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
4.使孩子缺乏责任感
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包办,一旦适应,就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当孩子缺乏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责任感和反哺心,等到父母年迈时,他们便会碌碌无为,甚至成为啃老族、社会寄生虫。
既然“清单式”教养所带来的危害这么多,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避免对孩子进行“清单式”教养呢?
1.要尊重孩子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前提是尊重。在教养的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官需求、思想、意识等,并尽力去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表达内心的需求与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选择与决定给予充分的尊重,那么孩子自然也会有向上和向善的内在成长动力,就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2.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有研究发现,人生的幸福是爱,不是对工作的爱,是对人的爱: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
所以,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只有内心充满爱,才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于父母、感恩于朋友、感恩于社会,成为一个内心善良而豁达的人。
3.可以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
生活中,父母不妨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这样更能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积极性,因为很多专业上的喜好与成功,大部分都取决于小时候所做的杂活与历练,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笑对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美好。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自己“清单式”的教养方式能为孩子规划好一生的宏伟蓝图,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灿烂与精彩。殊不知,孩子是一朵野花,并不是盆栽,无须过多修剪与捆绑。作为父母应该明白,你的责任并不是把孩子变成你心中所期许的样子,而是在他的人生路上帮他完成独立与自主,支持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长不需要“清单”,需要自由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著名的鱼缸法则呢?
头大背红的小鱼,一直在鱼缸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地生活着,但两年过去了,人们却发现,小鱼的个头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依旧是三寸来长,依旧乐此不疲地在鱼缸中游来游去。后来,人们决定把这些小鱼放回鱼池中。短短两个月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寸的小鱼竟然长到了一尺。
对于小鱼的成长变化,有人说是因为鱼池的环境,有利于小鱼的生长;也有人说是渔夫饲养的特殊方式,促进了小鱼的生长。其实,人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鱼池的空间要比鱼缸的空间大得多!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和小鱼一样,需要更大、更适合的自由空间。所以,要想使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活动的自由,不要让孩子成长的空间拘泥于“鱼缸”中,不然,孩子是很难有机会成长为大鱼的。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4岁的小伟,身高看起来要比同龄人高出不少,可是他的语言与行动能力相比其他小朋友都迟缓不少。
平时,爷爷奶奶对小伟宠爱有加,他们总是担心孩子外出会受到其他小伙伴的欺负,所以很少带小伟出门,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个人玩或者一个人看电视。久而久之,缺少玩伴的小伟性格也变得内向与孤僻起来,更害怕与陌生人相处。
这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看着天气好,爷爷奶奶下楼买菜时便决定带上小伟一起去。在路过小区楼下的公园时,许多孩子在五彩斑斓的淘气城堡内玩得不亦乐乎,路过的小伟瞬间就被吸引住了,一直站在淘气城堡的门口不愿挪开脚步。而小区里几个熟识的小伙伴看到小伟后,也热情地招呼他一起进去玩。
内向寡言、不懂交际的小伟面对小伙伴的热情,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去回应他们了。而一旁的爷爷奶奶看到这种情况,就连忙对小伟说:“这个一点也不好玩,而且人这么多也不安全,你还是跟着爷爷奶奶去超市玩吧,待会给你买你最爱喝的牛奶,好不好?”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教养经历。爷爷奶奶由于过度担心小伟的安全,让小伟生活在“清单”之中,而忽略了小伟的内心需求。也许,孩子并不是爱玩这个,他只是想在玩的过程中结交朋友,能够一起讨论某个爱看的动画片内容,或一起做游戏。而这也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体现出的一种心智的发展与对自由的向往。可是这种渴望自由的思想却被身边的亲人一次又一次无情地给剥夺了。他们总是打着爱的旗号,处处限制着孩子的自由。
那么,什么是自由呢?自由就是指人们在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发展。当孩子拥有了自由,他们才会变得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他们的一些优秀品质才能逐步地建立起来。
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自由发展的想法都曾被父母无情地阻挠过。比如,孩子想一个人去学校时,父母会说,你一个人不安全,马路上车多人多,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呢?还是让爸爸送你去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父母的这种过度呵护与担忧下慢慢地失去成长的自由。而失去自由后的他们必然会长期在一种被执行、被压抑的状态下生活,并最终导致失去自我。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而伴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和身体与思维上的独立,他们会越来越渴望自由、寻求自由,并沿着自由之路前行。即使前方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孩子也愿意冒险进行不同的探索与尝试。如果在此过程中,父母阻止了孩子的行动,那么也就代表剥夺了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机会。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
所以,父母若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应该摒弃鱼缸式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早日走出“鱼缸”,回归大自然。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1.让孩子自主思考
只有让孩子培养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孩子才会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主见,才不会事事依赖于父母。
2.让孩子自由选择
父母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来压制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哪怕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行不通的,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孩子也渴望拥有选择的权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与存在感。
3.让孩子自由尝试
有了思考与选择的自由后,孩子还需要去尝试。也只有勇于尝试,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感知酸甜苦辣,才能更好地经历生活的历练,更好地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作为父母,如果你爱孩子,就不妨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吧!当然,给孩子自由也并不是意味着父母就可以撒手不管。聪明的父母可以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又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追踪与保护;既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又不能事事包办处处限制。这样恩威并施、宽严并济,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父母的选择不是孩子的选择
人的一生,每天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大到找工作、找对象,小到穿衣、吃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选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种权利。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人生才充满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我们才能做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己。
敢不敢选择,是一种自信与魄力;能不能选择,是一种能力与坚持;会不会选择,是一种智慧与修养。可以说,人生就是一门不断选择的艺术课,一个不敢、不能、不会选择的人,是缺乏主见与创造力的,是很难拥有独立人格的。
孩子也一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也需要自己的选择权,也希望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孩子的选择权却往往被“好心”的父母给硬生生地剥夺了。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为孩子做选择。比如,自认为学钢琴好,哪怕孩子不喜欢也要让孩子学;自认为学舞蹈好,即使孩子的体型不适合舞蹈训练,父母也会强迫孩子继续学习……几乎很少有父母会主动询问孩子的内心想法,主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久而久之,矛盾便开始滋生,孩子指责父母过度干涉自己的自由,父母则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最终关系越闹越僵,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或许都有像妮妮妈妈一样的做法。
妮妮的妈妈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出人头地,过上好的生活。有一次,一位朋友在看到她的女儿时,无意中说了一句:“你家孩子手指修长,挺适合弹钢琴的,如果能加以培养,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妮妮妈妈心动了,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女儿培养成著名的钢琴家。心动不如行动,第二天,妮妮妈妈就去琴行购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又请了家教老师对女儿进行一对一对的辅导。
可是7岁的妮妮根本就不喜欢弹钢琴,她只喜欢跳舞。她哭着央求妈妈,让她去报考舞蹈班,可妈妈压根就不尊重她的选择,一定要她练习钢琴。看到女儿每次练琴时哭得梨花带雨的模样,爸爸心疼地劝妈妈,说:“既然孩子不喜欢,咱们就别逼她了吧!”
“不行,孩子还小,她懂什么?我这也是替她做了明智的选择,将来她感激我还来不及呢。”妈妈振振有词地说道。
眼看妈妈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某天,趁着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气愤不已的妮妮学着动画片中看到的故事情节,拿起一瓶胶水将琴键给粘上了,想神不知鬼不觉地让钢琴坏掉。
做完这一切后,胆小的妮妮又害怕会受到妈妈的打骂。于是,妮妮便想出门寻找爸爸,让爸爸给自己出出主意、帮帮忙。在繁华的马路上,车流拥挤,妮妮不小心被汽车给撞倒了,造成了双腿粉碎性骨折,医生说她以后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了。而妮妮的舞蹈梦,似乎也只能永远地沉睡于记忆的最深处了。
看完这个真实的案例,作为父母的你,内心是否被触痛了?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什么也不懂,再小的孩子也同样需要自主选择的权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固然没有错,但父母如果利用自己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剥夺孩子的选择权,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的参与。
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爱都给孩子,于是事事包办,处处帮替。可是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自主选择权,长大后便会处处依赖于身边能帮助他的人,很难独自面对生活的磨难。所以,父母应大胆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让孩子事事参与,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可供自由支配的空间,不过度干涉他们的正常行为举止,更不要试图去窥探他们的隐私,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性格独立的孩子。
父母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漫漫人生路还得由他们自己坚持走下去。所以,父母不能以任何理由去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而应尽早放手将选择权交还到孩子的手中,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且行且独立。
那么,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要试图对孩子强行灌输你的经验之谈。
2.尊重孩子的愿望单,不把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
3.考虑孩子的承受力,不给孩子施加超负荷运转与压力太大之事。
4.关注孩子的发展规律,不做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盲目施教之事。
5.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打击、不责骂、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
杨澜曾说:“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所以,为了孩子更好、更快乐地成长,父母不妨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相信他并肯定他,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让他变得更自信、更有主见一些吧!你会发现,换个角度看风景,人生处处皆风景;换个角度育孩子,孩子处处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