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青春期,孩子就像站在悬崖边一样
孩子到了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育、所学知识的增加以及阅历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此时的他们开始进入人生最后一个“叛逆期”。于是,他们与父母、老师之间对抗、对异性产生朦胧情愫、抑郁焦虑、抽烟喝酒……此时的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一样,需要父母以正确方法“拉”孩子一把,让孩子远离成长的危险,走出叛逆,成为一个快乐的阳光少男少女。
躁动的青春:不由自主的故意对抗
周五,在某中学举行的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纷纷提出,自打孩子上了中学后脾气就开始变臭,父母说的话孩子根本就不愿听也听不进去,甚至有时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女儿以前一直乖巧懂事,特别听话。可自从上了初中后就变了,总是把我的叮嘱当作唠叨,多说几句她就觉得很厌烦,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她好,结果她并不领情!”
“我儿子今年13岁,也是这样的,之前不仅听话,学习成绩也好。可自打今年开始,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作业也不认真做了,经常偷偷逃课去网吧上网,我苦口婆心地劝导他、监督他,可根本于事无补,他反而专门和我对着干。吃饭时让他喝点汤,他偏偏不喝;让他不要挑食、荤素营养要均衡,他偏不吃青菜;让他做完作业再去玩,他偏要一边玩儿一边做作业,总之,我们怎么说他都不听,我真是“恨铁不成钢”,再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生活中可能有不少的父母都和故事中的这些家长一样,内心充满了疑惑:为什么孩子小时候那么乖巧听话,可到了初中阶段却变化这么大,不仅脾气大还容易犯倔,总要和自己对着干呢?这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其实孩子逐渐出现这些行为,恰是他们“青春叛逆期”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要会经历以下三个叛逆期:
3~4岁的幼儿叛逆期;
7~8岁的儿童叛逆期;
12~18岁的青春叛逆期。
刚上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阶段,他们渴望能够独立自主,脱离父母的管辖和控制,不受束缚的自由成长。此时,如果父母处处管着他们,事事干预他们,他们便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安排与决定,与父母对着干。
其实,作为父母,除了要关爱孩子的生活需求外,更要用心去感受孩子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变化,给孩子正确合理的引导。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能适应孩子的所需,而不应该是让孩子来迎合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接触的事物与知识面也是不同的,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在孩子小时候你对他采取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依然可以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他。毕竟,对于小孩子而言,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他们无法反抗和拒绝父母的安排与决定;但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便有能力对父母的安排说不,也有胆量去违抗父母的决定和安排了。面对孩子的抵抗,父母的内心通常会恐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往往在教育中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方法。父母一味地责骂、训斥只会让青春期孩子的心里充满反叛情绪,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父母若想要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和自己对着干,不妨试着从这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变化两方面入手,去改变孩子容易躁动的情绪。
1.把命令改为商量
不要总是采取一副命令式的口吻来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孩子的事情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试着这样问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呢?你打算从哪方面入手呢”?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与观点后,再引导孩子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对错误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孩子探讨、沟通,征求孩子是否愿意做出改变,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认为爸爸妈妈的意见对你有帮助吗?愿意采纳吗?”孩子也是有一定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如果父母的意见与建议确实有效可行,相信孩子也是愿意采纳并接受的。在这样和谐平等的交流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比如,周末休息时孩子想去找朋友玩耍,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商量: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交往,并对游玩的时间、地点、人物做一个基本的概述,让父母知晓孩子的情况,如果中途有什么变化必须及时通知父母,以免父母不了解情况而焦虑担心。父母在给予孩子空间自由、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的同时,也要告知孩子“言出行、行必果”,不能随意破坏原则,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父母要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支持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在一种幸福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唯有如此,孩子的心灵才不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父母应学会以一种商量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哪怕商量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也没有关系,它至少增加了亲子关系的沟通和交流,为日后彼此距离的拉近、家庭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父母千万不要错误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不然到最后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容易失去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2.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青春叛逆期”正是孩子拥有主观意识的关键时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一点亏,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束缚孩子的手脚。
比如,有的孩子在寒冷的大冬天,“要风度不要温度”,坚持要穿裙子,不穿毛衣、棉裤、棉鞋,父母阻拦无效后也不用太心急,大不了就让孩子挨冻好了,等孩子真正冻感冒了,吃过苦头了,他自然就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当孩子历经了失败,吃过苦头后,他便不会再对父母的意见与建议不加考虑地一概拒绝了。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必须明白:支持比压制更受孩子欢迎,商量比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所以,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安全,父母就应该放心大胆地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
亲情危机:当更年期撞上青春期
有一部名为《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撞上了妈妈的更年期,两代人思想大碰撞的故事。这个孩子在家长的“高压”教育下成长,在家长的各种要求“压迫”下反抗,但最终以“屈服”于家长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他却练就了阳奉阴违的本事,在家是“乖宝宝”,在外却是个性张扬、叛逆十足……
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俨然成为当下社会的家庭常态。尤其是那些晚婚的家庭,母子亲情更是岌岌可危。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家长,孩子的叛逆行为会被加剧,此时化解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
胡女士结婚较晚,50岁时,儿子才上高中。她总是跟朋友诉苦,说自己的儿子不再像以前一样听话,自己越来越看不懂儿子。一天,胡女士的儿子顶着一头怪异的发型回到家,胡女士当场火冒三丈,指责儿子不该剪这样的发型,儿子就和她顶嘴:“这个发型怎么了,有什么不好?”胡女士忍不住扇了儿子一个耳光,这一巴掌把儿子逼出了家门,一出走就是一个月。
儿子回来后就开始逃学,天天闷在家里上网,也不和胡女士说话,他的爸爸经常出差,很少与儿子碰面。一个星期后,胡女士实在忍不住,就找儿子谈话,但是儿子根本不当回事,看着儿子心不在焉的态度,胡女士又忍不住吼儿子,儿子不甘示弱,扬言要与胡女士断绝母子关系,一场家庭战争过后,又是以儿子夺门而出结束。
很多家庭都上演过类似的“战争”,有胡女士烦恼的家长不在少数。更年期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的矛盾不断,母子亲情进入冰冻期。到底是什么让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渐行渐远呢?
处于更年期的家长,因为自身激素的影响,情绪容易失控,而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所以当孩子犯错后,更年期的家长大多会通过指责打骂的粗暴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些粗暴的行为将青春期的孩子越推越远,加剧了孩子的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智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朦胧情愫的萌芽都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在这个“暴风骤雨”期,孩子有了空前高涨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控制欲望。
更年期的家长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下长大,在他们看来,孩子应该对自己的教育绝对服从,不能接受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时代变迁,家长和孩子所受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了彼此的不认同。加之他们进入更年期后自身激素紊乱,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不顺从而大发雷霆,让孩子无法接受。
“两个更年期抵不过一个青春期”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在面对敏感、任性、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处于更年期的家长要怎样做才能重修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解决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问题呢?
1.自我调节,舒缓情绪
更年期的家长要正视自己的身心变化,进行自我生理心理调节,必要时也可以看医吃药,以降低更年期反应。此外家长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少为琐事烦恼,多听音乐,坚持适量运动等,学会舒缓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与孩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2.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民主的权利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渴望独立、信任、理解和尊重。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尊重孩子的家庭地位,建立和他们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家里的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比如,家里要换房子,可以让孩子参与选址、装修等;孩子中考、高考的志愿选择等问题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
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在家长成为他们可以信任和尊敬的朋友之后,叛逆和不讲理就会远离孩子,家长也不会表现出更年期的过度暴躁和激动了。
3.批评需要艺术,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呵护
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需要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不能批判过度。家长的批评需要艺术,即要把握分寸和原则,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时间久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在批评孩子的过错时,应该注意场合和措辞,千万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也不可讽刺挖苦孩子,避免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
通常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三明治”式的批评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家长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并与孩子共同讨论该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给予孩子信心,告诉他,你相信他会做得更好。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不仅呵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家长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家长应该先学会应对自己的生理难关,并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处理更年期的自己与青春期的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苦涩的青果:蠢蠢欲动的朦胧情愫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也会像大人一样遇到情感问题,对异性产生朦胧情愫。虽然学生时代的爱情是单纯而又美好的,并不像成人之间那般丰富多彩,但这种懵懂的感情却是他们人生中最值得纪念与回忆的。
人都是感情动物,喜欢纯真美好的校园恋情,但是校园恋情绝不能受到提倡与鼓励,家长也绝不能放任不管,任由青春期的孩子在感情沼泽中深陷而无法自拔。下文中15岁男孩小丰关于情感历程所写的日记,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他之所以会烦恼不断,就是因为他对感情的复杂程度不了解所导致的。
小丰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
我想明白了,与其选择复读浪费父母的钱,还不如去她所就读的学校陪伴她。
但是,虽然能在同一所学校,却不是同一个专业,不过也许老天都在帮我吧,两个班的教室都离得很近,我们实在太有缘分了。我的座位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天都能看到心爱的女孩有说有笑地从我面前走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也许这就是爱情吧,晚上睡觉做梦时我都能梦见她在对着我笑。既然已经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也没有什么好的前途了,那我何不好好谈一次恋爱呢,至少爱情能给我带来快乐。
人生真的很纠结,虽然这样很对不起辛苦养育我的父母,但我也很想和我喜欢的女孩每天都在一起。这样的烦恼每天都困扰着我,现在我都没有心思认真听课,我到底该怎么办呢?我真的会幸福吗?
……
通过小丰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小丰对一个女孩产生了朦胧的情愫,他把这种情愫深深地藏在心里,并通过与对方不同程度的相处,得到了不同以往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快乐。在小丰自己看来,这就是爱情。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这只是青春期孩子对爱情所萌发的一种朦胧情愫。
青春期异性交往也属于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孩子在成年之前,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7~8岁的儿童之间的交往。这时期的交往天真无邪,两小无猜,孩子们心中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男女性别概念,所以家长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在一起玩耍。
第二阶段:11~12岁的男女生交往。此阶段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男女界限,也会存在异性排斥现象,男女生书桌上的三八线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也称为“分玩期”,就是各玩各的,互不干预。
第三阶段:15~16岁的异性交往。在此时期,他们心中的朦胧情愫开始生根发芽,蠢蠢欲动,试图能冲破之前“分玩”的界限,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通过接触来了解异性的秘密。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内心情感开始丰富起来,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兴趣,希望通过与异性建立起的交往来发展更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此时的他们,对感情的体验还处在一个迷茫期,并不能很好地分清对与错、是与非,所以,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认识到各类不同的情感,让孩子将青春期朦胧的情感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深陷于感情的沼泽之中。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相信下面的技巧能够帮助到你:
1.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情感需求,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了解真正的情感。此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大,他们喜欢与异性相处,希望能通过和异性的交往来获得心理满足与情感依赖,从而缓解自己的郁闷、苦楚。
情感懵懂的他们,并不能理解好感情与爱情的意义,此时的他们没有条件去谈及爱情,更没有能力付出爱。所以,家长应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恋爱观,让孩子知道真正的爱是宽容、义务和勇于承担的责任,而不是盲目的喜欢,不考虑任何的后果。
2.告诉孩子面对感情要理智
当孩子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情时,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切不可轻易点燃爱情之火,以免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青春期的孩子发育还不够完全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家长要多加劝解、开导,以免孩子在面对感情时因一时的欢愉而种下苦果,做出悔恨终生的事情,毕竟他们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行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3.给孩子制定“恋爱条约”
人有七情六欲,爱慕异性也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家长如果对孩子的这种本能情感听之任之,不管不顾的话,也是容易导致孩子误入歧途而影响学业的。但一味地加以劝阻,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不妨跟孩子制定一个“恋爱条约”:发乎情止乎礼,不踏入禁区,不因约会而影响学习,不因送礼而导致无节制的消费等,以此来约束孩子的恋爱行为。使孩子的行为做到不跨越界限,学会和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孩子学会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信这样的条约,孩子也是很乐意接受的。
4.告诉孩子学习是首要任务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外,也是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黄金时期。此时,如果孩子陷入对异性的情感而无法自拔,就会严重影响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家长要给孩子强调学习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于异性所产生的情愫,可以憧憬与幻想,但不能深陷其中。并引导孩子把对爱情的向往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也只有努力上进、成熟稳重、勇于承担的人才能得到异性长久的关注,也才有能力维持那份美好的校园恋情。
成长的哀伤:逃不开的抑郁与焦虑
在本节的开头,请大家回想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你的孩子有没有常常情绪低落,莫名地哭泣?
有没有突然不喜欢原本很感兴趣的东西?
有没有常常失眠、烦躁?
有没有经常莫名其妙的担心,有时甚至头疼头晕?
……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那么说明你的孩子可能陷入了抑郁和焦虑之中。
但你也不要过多担心,诚惶诚恐。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心的生长发育,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青春期孩子容易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所在。
(1)从生理上看。青春期的孩子进入第二性征发育期,面对身体的变化,他们内心恐慌、紧张、无助。如女孩因月经初潮感到不安,男孩因遗精感到无助等等,都让他们有很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
随着青春期孩子生理的变化,他们开始在意自己性别角色和形象特征,如女孩希望自己美丽、温柔,男孩希望自己帅气、威武,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他们就会感到自卑和苦恼,甚至敏感、多疑、焦虑、抑郁。此外,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渴望异性的关注,有了朦胧情愫的萌芽,但因为现实而无法得到满足,变得沮丧……种种生理变化引发的敏感、自卑、多疑、沮丧等情绪,都加重了他们的抑郁和焦虑。
(2)从学习上看。青春期是孩子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此时的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当他们努力学习却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时,他们就会变得沮丧和自卑,有的甚至会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的“高压”教育、社会的竞争压力、缺少家庭的温暖等等,都是让青春期孩子陷入抑郁、焦虑的元凶。
当孩子陷入抑郁和焦虑情绪时,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否则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此时,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适时地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心态中健康成长,远离抑郁和焦虑。具体我们来看以下几种调节方法。
1.找到孩子抑郁焦虑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面提到青春期孩子抑郁、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家长应该经常关注孩子,从与孩子的沟通中,找出他们抑郁、焦虑的具体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焦虑的控制,轻松、快乐地走过青春期。
李浩一直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初中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让他骄傲不已。但是好景不长,能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孩子都很优秀,让李浩倍感压力,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的期中考试中,他不再是从前的第一名,只考了第10名。他开始挑灯夜战,发誓一定要再考第一名,可越逼自己学习,越学不进去,高度紧张、压抑的李浩,总是失眠,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焦虑之中。
妈妈发现李浩的异常后,耐心地与他聊天、谈心,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在了解李浩因为考试名次不理想,学习压力很大后,开导他:“学习成绩和名次,不重要,妈妈不会因为你没有考到第一名而责怪你,只要你努力了就好,妈妈不希望你是个不快乐的人。”妈妈的鼓励、支持和理解,让李浩醒悟过来,又恢复了自信快乐的样子。
李浩的妈妈在发现孩子有抑郁、焦虑情绪时,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找到了原因——学习压力,然后开导李浩,不要把成绩、分数看得太重,并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最终让李浩走出了抑郁、焦虑的阴影。
2.使用心理暗示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远离抑郁、焦虑
自卑、不自信是青春期孩子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对自己长相的不自信、学习成绩的不自信、人际关系的不自信等都很容易使孩子内心抑郁、焦虑。因此,想要孩子摆脱抑郁、焦虑,首先要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建立自信。
家长可以使用心理暗示法,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如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当孩子的自信慢慢增加,他们的抑郁、焦虑也会慢慢减弱,少了抑郁、焦虑的情绪,孩子就会变得更自信,久而久之,孩子的抑郁、焦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关注孩子身心变化,预防抑郁、焦虑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并告知孩子青春期生理知识和正常的心理变化,让孩子在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巨变时不那么恐慌、无助,这样也能避免他们被抑郁、焦虑的情绪吞噬。
怒气冲冲:人一大,脾气大得不像话
进入青春期,孩子接触的事物逐渐变得广泛而复杂,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偏差与误解,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我行我素,胡乱发泄自己的“暴脾气”。这时的他们,就好比一座蓄势待发的火山,你越是想用石块去堵住它,阻止岩浆外流,反而越是刺激了内部压力的升高,使得岩浆热流喷涌而出。
生气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情绪受到影响时大脑所迸发出的不假思索的反应,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生气其实是拿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可能失去理智而做出一些抱憾终生的事情来。那么,孩子应该如何理性地面对“气”,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让自己的“气”健康地发泄出来呢,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一门必修课。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凡事喜欢我行我素,而家长担心孩子学坏喜欢事事干预,所以最后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很容易发脾气。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和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尊重和理解。对孩子的需求既不能一味地粗暴压制,也不能无原则的盲目迁就,不然只会助长孩子的坏脾气。
小海今年14岁,读初二。一次在饭堂吃饭时,不小心将汤汁洒在了另一同学的白衬衣上面,双方为此争吵起来,最后升级到打架。为此,小海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被通知了家长。闻听此事的小海爸爸并没有责骂儿子,而是告诉小海:“作为男子汉,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打架并不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也只能选择用打架这种最笨拙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了。”
听完爸爸的劝解,几天来小海努力克制着不让自己再乱发脾气,即使遇到之前那位有冲突的同学,他也是强压怒火,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冲动是魔鬼,不要发脾气”!结果,这样几次下来,小海竟然真的能够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最后还赢得了那位同学的友谊和其他同学的称赞。
达尔文说过:“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由此可见,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找寻病根,也只有了解了孩子爱发脾气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般来说,孩子爱发脾气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家长的高要求孩子无法满足;被忽略、缺乏关心和爱护;经常被拿来和他人做比较,并受到打击;受到不公平待遇;所生活的环境复杂,家人吵架等。
好脾气的人总是拥有着好人缘,处处受欢迎,反之,坏脾气的人却让人望而却步、避之不及。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孩子,遏制坏脾气的产生。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家长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
1.冷处理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能被孩子的情绪而左右,影响自己的判断。当孩子对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乱发脾气时,家长可以暂时离开,等等孩子冷静下来恢复平静再给孩子摆道理讲事实。
家长要告诉孩子,情绪的宣泄是正常的,但不能给他人带来影响与伤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所做作为负起责任,学会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力
注意力转移法也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调节方法。当孩子生气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往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比如听音乐、陪孩子下棋、谈论孩子喜欢的偶像等,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来淡化孩子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爱生气、爱发脾气的坏习惯就能慢慢地得到控制并逐渐改善。
3.帮孩子正确释放情绪
坏情绪如果长时间积压在心里,得不到释放的话,久了容易引起心理疾病。所以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受了委屈时,一定不要独自闷在心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这种释放不仅可以一吐心中不快,还有益于保持身心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发泄情感的对象、场合、地点、人物要恰当,以免给他人带来困扰与影响,家长应该用一种积极健康地方式来帮助孩子正确释放自己的坏情绪。
生活中,孩子爱生气、乱发脾气,还需要家长一点一滴地加以引导与纠正,以身作则,用豁达、乐观、友善的良好情绪对待身边的人,始终以积极乐观、热情饱满的姿态笑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培养一个具有优良情绪和开朗性格的高情商孩子。
抽烟喝酒:接连不断的出格行为
进入青春期,孩子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逐渐增多,同时,喜欢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他们,面临的外界诱惑也颇多。比如,抽烟、喝酒等一些出格行为,孩子一旦沾染这些不良习气,将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佳佳是一个性格外向开朗的初三女孩,坚信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所以特别喜欢结交朋友。妈妈担心单纯的女儿受到外界影响而变坏,于是总在她面前唠叨,叮嘱她交友要小心谨慎。
由于佳佳善于交际人缘好,所以她的朋友中不乏一些社会青年。有次,一社会上的朋友过生日邀请她参加,爱热闹的佳佳自然爽快地满口答应了。
生日刚开始时,大家在一起也只是唱唱歌,吃点零食聊聊天,后来有人为了寻求刺激提议大家一起喝点酒庆祝一下。虽然佳佳觉得学生喝酒不太好,可是看到其他朋友都积极响应,她也不好再推诿了。第一次喝酒的佳佳,感觉整个喉咙都是火辣辣的,很不舒适,可是好面子的她担心被朋友小看,于是也只好硬着头皮喝了起来。不久,便感觉整个人飘飘欲仙,借着酒劲,她也越来越大胆了。期间,有位朋友点燃一支烟,问佳佳要不要尝试一下。她也毫不犹豫地拿起香烟夹在手上,有模有样地吸了起来。虽然吞云吐雾的感觉有些呛人,但佳佳依然装得跟没事儿人一样,和那些朋友一起,在包厢里喝着酒、抽着烟,手舞足蹈地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释放着自己,享受着眼前的片刻欢愉。
此刻,妈妈的叮嘱早已被她抛在了脑后。
青春期的孩子任性反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缺乏正确而有效的判断能力,容易被人引诱而不自知。就如此案例中的佳佳,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又不愿听从妈妈的管教,于是受身边人的引诱,抽烟、喝酒,接二连三做出了出格行为。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15岁以上的烟民有3亿2千万,而某社会研究机构的一项城市抽样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少年会偷偷饮酒,这一庞大的数字令人感到震惊。
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重、自制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诱惑与影响。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内心也有一种“从众心理”作祟,认为大家都可以做的事就是无关紧要的事,于是不由自主地便想要和身边朋友保持一致。上面案例中的佳佳就是“从众心理”的典型代表,在聚会中受到他人的诱惑之后沾染上抽烟喝酒的恶习。
有专家就认为,孩子抽烟、喝酒除了影响自身健康发育外,同时也容易引发青春期抑郁症。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吸烟喝酒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并从中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来教育孩子,将这些出格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家长会问:“如何扼杀这种出格的行为呢”?不要急,下面要说的就是具体方法:
1.及时地让孩子了解烟酒的危害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传遍大街小巷连三岁孩童都会说的一句话,而喝酒引发的车祸与危害,相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因此,对于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打下预防针,在孩子还未与烟酒“亲密接触”时,通过阅读新闻报道、讲解真实案例等方式来让孩子清楚明白烟酒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让他们避而远之。
2.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没有人会为他的健康买单
很多时候,青春期的孩子明明对抽烟喝酒所带来的危害性了解得一清二楚,却往往经受不住身边朋友的诱惑:“那么多人抽烟喝酒,不也没事嘛。”“就这一次,下不为例。”,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一旦尝试便欲罢不能。
虽然孩子是受了他人的引诱,但归根结底也是因为自控能力差导致的。家长应让孩子明白:今天给你烟酒的人,实质上就是在跟你交换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资本做自己想做的事。反之,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是没有人会为你的健康来买单的。
3.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行为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生活中,家长有抽烟喝酒的行为,那么大多数孩子就会在背后偷偷跟着学,如果家长采取“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教育方式,那么势必会加重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长若不想让青春期的孩子过早接触烟酒的话,就须以身作则,给孩子营造一个远离烟酒的良好生活环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与交友情况,家长也不要掉以轻心,应尽量避免孩子和那些社会不良青年、闲散人员接触,以免孩子受到不良青年的蛊惑而丧失自己的原则。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阶段,但此阶段也是最容易沾染不良恶习的非常时期。在此阶段,家长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路人,教会青春期的孩子学会自尊、自爱,防止孩子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坚持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远离不良环境的诱惑,做一个品行优良的好少年。
痴心一片:戒不掉的“言情毒”
言情小说,相信很多家长都不会陌生,因为家长们总会在孩子的枕头下、手机上、电脑上找到它们的影子。
青春期是孩子最为叛逆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喜欢跟家长对着干,越是严厉地批评他们,他们越不服气,越想叛逆。所以,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错误时,家长千万不能采取指责、打骂的粗暴方式,否则,必然把他们逼向自己的对立面。面对痴迷言情小说的孩子也是如此。
是什么让青春期的孩子不爱学习,爱言情呢?
第一,青春期孩子的朦胧情愫能在言情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升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此时的他们对“爱情”充满着向往和期待,期待着自己能如言情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浪漫甜蜜爱情故事;抑或是希望自己能如丑小鸭般完成华丽蜕变,成为异性瞩目的对象……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能在言情小说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脱离学业压力的苦海。青春期是孩子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他们被任务重、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他们想要逃离家长、老师的步步紧逼,摆脱分数、升学的重重重担,于是在言情小说中自我麻痹。
青春期的孩子追逐爱情、幻想梦幻情感,但是家长们总是忽视孩子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不正面跟孩子解读爱情的真谛,甚至避而不谈。孩子只能在电视、网络、书刊读物中寻找情感诉求,其中言情小说自然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途径。
但是,青春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孩子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言情小说上,必然会影响学习,乃至影响未来。同时,言情小说的虚幻爱情是理想化的、不实际的,势必会对青春期孩子的爱情观造成误导,影响青春期的孩子对懵懂的爱情盲目、不切实际。
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助他们戒掉“言情毒”,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言情小说呢?
1.让孩子看清言情小说的本质
一个14岁的孩子不爱学习爱言情,他的妈妈以一封信的方式代替粗暴阻止,最终获得成效。这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小爽,妈妈并不想阻止你看言情小说,但是我想跟你谈谈我对言情小说的看法。我觉得言情小说有这样几个规律和模式,不知道你认不认可:
①男帅、女靓,双方不是家世显赫,就是能力超强,堪称完美。
②小说里爱情故事的浪漫甜蜜,严重脱离实际,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
③很多言情小说的故事结构千篇一律,都是男、女主人公先苦后甜,历经磨难,最终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都是童话故事的套路。
……
小爽,你觉得妈妈说的对吗?千篇一律的故事结构,看多了也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吧。我相信聪明如你,应该知道妈妈的意思。
妈妈的信让小爽顿时醒悟,看着妈妈写的言情小说的规律和模式,觉得言情小说也就那么回事,大同小异。从此小爽便摆脱了对言情小说的迷恋。
事实上,言情小说都是一样的套路,一样的情节,只是换了名字、换了故事背景,换汤不换药而已。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成熟的思维能力,当看到浪漫情节时,总是把言情小说的套路抛之脑后,而被故事中的情、爱吸引。倘若此时,家长能不用粗暴的方式地阻止孩子,而是及时让孩子了解言情小说的套路和模式,相信孩子不会再对言情小说感兴趣了。
有一个15岁的女孩这样说:“我看过很多言情小说,现在看了一部小说的开头,就知道结局是什么,我都可以自己写一本言情小说了,所以,我早就对言情小说缺失兴致了。”可见,当孩子了解了言情小说的本质,知道了它千篇一律的套路后,他们自然不会再痴迷于其中。
当孩子不在痴迷言情后,家长再适时地引导孩子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从而不再逃避学习。
2.引导孩子读有“营养”的文学作品
家长发现孩子沉迷言情小说时,不能粗暴地阻止,而是应该引导他们看有“营养”的文学作品,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探讨,这样既能将孩子从言情的漩涡中拉出来,还能增加孩子的阅读鉴赏能力,一举两得。
其实,言情小说与孩子而言是有害无利的,既不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也不会对还孩子的学习、文采有任何帮助。反观有“营养”的文学作品就不一样,孩子可以从中了解真正的亲情、友情、爱情,从中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还能通过阅读鉴赏这些有“营养”的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采,这样的作品才是青春期孩子真正需要阅读的。
无心向学:越督促,学习主动性越差
婷婷今年14岁,读初中二年级,在班里成绩还算不错,老师们也都挺喜欢她的,可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撒谎,就为了不去上学。
有一次,婷婷晚上写作业太晚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因为太困在课堂上睡着了。老师发现后,不仅批评了婷婷,而且还要求她写检查。婷婷觉得很委屈,回到家就对妈妈哭诉:“老师太不通情达理了,我都解释清楚了,还要我写检查,我也是为了学习呀,烦死了。”
可妈妈却说:“哪有上课睡觉的,不管怎么样,也是你的不对,上课时就该好好听讲。”
“我还不是因为昨天晚上学的太晚了才这样的,再说我也向他承认错误了呀,可是他还是不依不饶的。”
“总之,在课堂上睡觉就是你的错,既然错了就要接受惩罚,再说我昨天晚上也提醒你了,让你早点休息,就是不听……”
听到妈妈又进入了无休止的唠叨中,婷婷用力地关上了自己的房门。
回到房间,婷婷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感觉自己无比孤独,伤心地拿出日记本,在上面写道:“为什么妈妈和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呢?她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吗?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理解我?她不是我的妈妈,她是老师的跟班,我讨厌老师,讨厌学校。”
上述案例中的婷婷原本就有潜在的厌学情绪,对老师、对学校也心存不满,此时她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引导。然而,当婷婷在妈妈面前哭诉时,妈妈却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关心她,而是选择了和老师站在统一战线。这种做法使得婷婷不仅关闭了和妈妈的沟通通道,而且还让她产生了更严重的厌学情绪。
其实,在生活中,像婷婷这样无心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越是督促孩子,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反而就越差。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管是讲道理,还是打骂都无济于事,为此,不少家长可谓是愁白了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春期的孩子无心向学,其实也是厌学一种的表现,是孩子心理疲惫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无心向学的孩子会消极地对待与学习有关的一切活动,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会主动地远离学习。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因此,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无心向学的情况时,家长不可一味地指责孩子,逼迫孩子学习,以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最后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巧妙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呢?以下技巧和方法可供家长参考。
1.帮助孩子找到与成长相适应的学习动力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个特殊又敏感的时期,随着学习压力地增大,心理压力也会逐渐增加,有些孩子就出现了逃避学习的情况。此时,家长千万不要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而是要帮助孩子摆脱内心的困扰,重新激发学习的热情,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找到与成长相适应的学习动力。
有些孩子一直以来都很努力,当他们面对成绩下降,或成绩暂时没有提高,或学业压力繁重时,会莫名地陷入一种心理困境中,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久而久之会就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无心向学的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给予孩子关爱和引导,避免孩子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首先,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要知道,沟通才是教育的关键。家长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与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性的意见。
其次,多鼓励孩子,赞扬孩子的自主行为。要知道,在学习上鼓励和赞扬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使孩子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而忽略孩子的努力,会挫伤孩子的信心,导致孩子学习主动性变差。
最后,协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家长要对孩子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帮助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高,太远,一定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孩子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确每天学习的动力,通过实现小目标来增强自信心、提高积极性,从而使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
2.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生存和安全感外,还有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说,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在学习中满足这些需求的话,他们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了。
因此孩子在学习时,家长要不断地鼓励、称赞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使孩子爱上学习。
3.让孩子了解学习的本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如今,家长过分强调成绩,许多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也只明白成绩好坏的重要性,却不清楚自己该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只是盲目的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这样会让成绩不好的孩子对家长的督促产生逆反情绪,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虽然有些孩子也希望自己可以学的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学习效率,所以学习成绩并没有很大的进步,这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家长除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外,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学习上,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使孩子产生过多压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了解学习的本质,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这样孩子才不会被学习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