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像朋友那样交谈,跨过“沟通障碍”这道坎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岔路口,他们有着敏感的神经,他们可能动不动就发脾气、焦躁不安、伤心等,不愿与父母沟通。此时,父母绝不能用暴力语言去激化矛盾,如果你想跨过“沟通障碍”这道坎,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理解、支持你的孩子,像朋友那样交谈。
沟通,从倾听孩子心声开始
上了初中以后,小凯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经常在学校惹事,他的爸爸也经常被老师请去,这不,小凯又在学校打架了。回家后,爸爸并没有训斥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把孩子叫到身边。
“我知道,老师肯定又把你请去了,我今天肯定少不了一顿打。”儿子先开了口。
“不,我不会打你,你都这么大了,再说,我为什么要打你呢?”爸爸反问道。
“我在学校打架,给你丢脸了呀。”
“我相信你不是无缘无故打架的,对方肯定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说的对吗?”
“是的,我很生气。”
“那你能告诉爸爸为什么和人打起来吗?”
“他们都知道你和妈妈离婚了,然后就在背地里取笑我,今天,正好被我撞上了,我就让他们道歉,可是,他们反倒说得更厉害了,我一气之下就和他们打了起来。”儿子解释道。
“都是爸爸的错,爸爸错怪你了,以后别的同学那些闲言闲语你不要听,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好了,就没人敢轻视你了,知道吗?”
“我知道了,爸爸,谢谢你的理解。”
可以说,小凯的爸爸是个懂得理解与倾听孩子心声的好爸爸,孩子犯了错,他并没有选择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宽容、耐心和激励。试想,如果他在被老师请去学校以后就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结果可能是父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的叛逆行为也可能越来越明显。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又有多少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大,作为家长,为了能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常常由于工作的忙碌,而忽视了与孩子多沟通,陪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朋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心,最愿意交流的也是父母,尤其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这种交流更为需要,因为这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加强,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如果缺少父母的理解,那么,亲子关系就会变紧张,甚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父母不愿倾听、理解孩子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失去了“倾听”的机会。常有家长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对此,父母应该反问自己: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话?是否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批评和教育孩子,却忽略了倾听。父母应该做的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同时,应该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彼此间的心灵更为亲近。
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倾听到孩子的心声,达到和孩子沟通的目的呢?
1.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生活中,很多孩子说:“每次我想跟爸妈谈谈心,刚开始还能好好说话,可是爸妈似乎都是以教训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还没说完,他们就开始以父母的身份来教育我了,我真受不了。”其实,这些家长就是不懂得如何倾听,倾听的前提就是要和孩子平等地对话,这才能达到双向交流的作用,和孩子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但要等孩子把话说完,再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孩子交流,然后认真倾听,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家长,达到和家长以心换心、以长为友的程度。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对家长完全消除隔阂、敞开心扉,培养的过程因此将成为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
2.摒弃成见,孩子的想法未必不正确
作为大人,很多时候认为孩子的想法是不对的,甚至是不符合常规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会把孩子的话摆在一个“幼稚可笑”的立场,孩子自然得不到理解。其实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一个丰富的心灵,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3.善用停、看、听三部曲
当孩子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时,父母就要察觉出来,然后主动接触孩子,运用停、看、听三部曲来完成亲子沟通这个乐章,“停”是暂时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看”是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行为;“听”是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说话的语气声调,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反馈给孩子。
可能你的孩子做得不对,但作为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应该在倾听之后,对孩子表达你的理解,在孩子接纳你、信任你之后,你再以柔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商讨解决之道,从而激励孩子反省自己,帮助他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其实,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此,从现在起,每天哪怕是抽出2小时、1小时,甚至是30分钟都好,做孩子的听众和朋友,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当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时,就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你的孩子才会在你的爱中不断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停止唠叨,避免对孩子过度说教
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最害怕的就是唐僧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唠叨了。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也是这样:
“别看电视了,还不赶紧去做作业。”
“有时间不知道主动去复习功课吗?就知道玩儿。”
“你看看你,怎么还不动呢,快呀,赶紧的!”
……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妈妈特别喜欢对孩子唠叨。某社会机构从千余名青少年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9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太唠叨”。
何谓唠叨?就是指一个人反反复复地说着同一件事情。试想一下,当有人整天在你耳边重复地念叨同样的话,你是否还会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处变不惊?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孩子在这种过度说教的情况下,心情自然烦躁,怎么可能乖乖听话而不反抗呢?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可以这样理解: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家长对孩子越唠叨,所说的话就越没有意义。
那么,家长一般对孩子都会唠叨些什么呢?无非就是日常中的一些琐碎小事,比如催着孩子做作业;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数落孩子考试成绩等,这些充满负能量的说教,对孩子来说,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有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唠叨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之情。但家长却没有考虑过孩子能不能听进去、需不需要这种“唠叨”,只是一味地自说自话。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唠叨听起来就很烦人,更会感觉家长缺乏对自己应有的尊重,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对家长的唠叨自然也就充耳不闻、置之不理了。
一味地唠叨,只会削弱语言的力量,哪怕你说得再多,孩子也未必能吸收与消化。沟通也是讲究技巧与方法的,尤其是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有着“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亲情存在,有时候无声胜有声。所以家长适当地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思考的空间,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目的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聪明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变“说”为“听”,用心去聆听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这样才能获取孩子的信任。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唠叨,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负面情绪下,内心自然压抑,久而久之,也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避免对青春期的孩子唠叨,同时,又能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呢?
1.唠叨远不如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对于孩子的帮助更大
雨桐是一个读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天,她回到家之后,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而妈妈也同意了。可刚过十分钟,妈妈的叨唠便已经如潮水般涌来。“你的成绩只是中上游,这快考试了,可不能老想着看电视啊!”“你可要努力,争取这次考试拿个好成绩!”“电视是最影响学习的,你每天不能总想着看电视!”“别看了,去,赶紧学习!”“怎么还坐在那里不动,如果你学习有这个劲头,成绩肯定差不了”……
雨桐为了避免听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只好赶紧关了电视,坐在了书桌前。可是,这时候,雨桐早已经被妈妈的唠叨弄得烦躁不已,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坐在书桌前只是看着书本发呆而已。
或许雨桐妈妈会认为,这千叮咛、万嘱咐,才是对孩子的爱和用心良苦。可事实上,这种用唠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往往换来的不是孩子的理解和改变,而是孩子强烈的反感和不满。
父母的唠叨,远没有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对孩子的帮助更大。雨桐妈妈担心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了学习,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弱,很容易因为看电视而忽略了学习。但是她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这种方法本就不是最奏效的办法,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影响。而且时间长了,这个妈妈会把唠叨当成是一种习惯,孩子则对唠叨产生抗体,甚至会在妈妈唠叨的时候变得精神麻木。
相反,如果,这个妈妈事先就和孩子达成协议,看半个小时电视之后必须学习;或是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安排好看电视和学习的时间。那么,等孩子学习的时候到了,她只需要说一句:“学习的时间到了,你必须按照协议或是时间计划做事”,就可以了。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嘱咐也好,批评也好,抑或是提醒,应该做到点到即止,说一遍就够了。讲的多了,没完没了地唠叨,不仅不会让自己说的话有力量,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反感。
2.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放手让他处理自己的事情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他们不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孩子了,也不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宝宝了。可是父母行为习惯的改变并没有追得上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仍然像对待七八岁小孩子那样管教孩子,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什么都不懂,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或做不好,所以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自己的教导(其实更多的是唠叨),那么这种情况下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试着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只在必要时适当给予指导,而绝不是无休止地指责和唠叨。
一位正值花季年龄的女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学习非常好,长得也很帅,有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我也不例外,每当我看到别的女孩和他说话我就会很嫉妒。”
妈妈一听这话,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严重,但她并没有唠叨或指责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哦,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真为你高兴啊,妈妈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也曾经像你这样,但是妈妈用理智战胜了自我,所以妈妈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女孩听到妈妈的话,脸颊一下子红了,然后顿了顿说:“妈妈,我明白该怎么做了,请你放心。”
就这样,看似比较严重的一件事情,在妈妈的轻描淡写中化解了,这位妈妈松了一口气。
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一定不能大张旗鼓地蛮横阻止或训斥,也不要无休止地唠叨,讲一些大道理,否则只能使事态更加恶化。
无论如何请家长记住,要想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必须跨过唠叨这个“沟通障碍”。千万次的唠叨,不如一次建议对孩子的帮助更大。
和蔼说话,亲子交流才融洽
生活中,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不愿与家长沟通交流。往往家长一开口说话,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还没说上几句话,就会大吵起来……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家长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问题的所在,难道孩子就真的不愿听家长说话吗?
当然不是。孩子并不是不愿听父母说话,而是不愿意接受他们说话的方式。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只要一开口不是强制命令就是态度强势、蛮横,而孩子无论说什么他们不是否定就是嘲笑,以至于到最后,战争升级演变成争吵。长此以往,孩子便身心俱疲,内心封闭不愿再与家长沟通、交流,而家长也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而尊重的基础之上,而家长与孩子交流时总喜欢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命令孩子,一味地质疑、否定孩子的想法,这样不平等的交流再加上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家长的指令孩子自然是很反感听不进去的。
诚然,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好的前提也要讲究沟通技巧与方法,这样才能让对方乐于接受。只有用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彼此间是平等的,他们才愿意虚心接受,并聆听你的教诲和你和谐沟通。
15岁的嘉妮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从客厅路过,看到嘉妮半边身子趴在书桌上写作业。
“嘉妮,都跟你说过好多次了,怎么就不听呢?不要趴着写作业,这样对脊椎不好,容易影响身体的发育!”听到妈妈的呵斥,嘉妮赶紧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可是坚持了没几分钟,又不自觉地趴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叫吃饭,见到嘉妮还是老样子,又开始了训诫:“你怎么不知好歹呢?再这样趴着,时间长了就弯腰驼背了,那以后走路多难看呀!”
“好了,我知道了,你都说了N遍了。”
“知道了,那你干吗还不改,我这说来说去不也是为了你好吗?以后变成近视眼、走路驼背,有你后悔的!”妈妈有些生气了。
“近视了就戴眼镜呗!”嘉妮小声地嘀咕道。
“你这孩子怎么不受教呢?一点都不体谅妈妈的良苦用心,真是白养你了!”
“又不是我要你养我的,你当初可以不生我的!”嘉妮也开始生气了,冲着妈妈怒吼道。
“你真是没良心,枉费我十月怀胎那么辛苦……”愤怒的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嘉妮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一场亲子间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故事中,妈妈想通过告诫的方式来纠正嘉妮不良坐姿的习惯,但由于没有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导致善言变成了恶语,最终引发了亲子大战。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与习惯,但往往说话的方式却让孩子难以接受,结果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沟通变争吵,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关系也越来越生疏。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如果能试着转变下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和蔼取代强硬,用宽容代替苛责,那么孩子便能欣然接受了。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再是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幼儿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家长只有抛弃高高在上的强硬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孩子才愿意聆听你的教诲。
和蔼可亲的沟通方式,比一味地强制下达命令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在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中,也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和蔼的方式与孩子良好的沟通,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沟通氛围呢?相信下面的技巧能够帮助到你:
1.抛弃一贯的命令式交流
当家长以命令的方式和口吻来让孩子执行某项决定时,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做出与家长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事情来。很多时候,孩子反抗家长的决定并不是因为对事情本身不接受,他们只是不喜欢家长命令般的说教方式,毕竟孩子内心也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注的,此时,父母若能够抛弃一贯命令式的语气,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并给予孩子一些实际的经验和中肯的建议,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能够实际地参与、切身体会,在生活中获得自我的历练与学习,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诲。
2.避免情绪化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孩子若犯了错,家长没必要一个劲地批评孩子,用自身的坏情绪去否定孩子。试想下,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提建议时,采取的是质疑、嘲笑、挖苦等怀疑的态度与否定的语气,那么这样的建议孩子自然是不乐意遵从与接受的。
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提建议时,一定要避免情绪化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知,而应采用温和有礼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乐于虚心改正。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应多激励少批评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鼓励和赞扬,孩子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赞扬,就犹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和雨露。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不仅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心,而且还能让孩子获得希望和前行的力量。因此,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应该多激励,少批评。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青春期时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怎么爱说话,就连做事也明显比别人慢半拍,对此,很多孩子都嘲笑他。他哭着问父亲:“我是一只笨鸟吗?我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父亲坚定不移地告诉他:“孩子,你不笨,你只是与众不同,别人能做好的,你一定也能做到,我相信你可以的。”
第二天,父亲专门带着他去看海。在海滩上有一群正在争夺食物的鸟儿,父亲指着鸟儿对他说:“你看那群正在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来袭的时候,小麻雀总能很快地拍打翅膀,飞上天空,因为它的反应最灵敏;而海鸥则显得笨拙许多,总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从海滩飞上天空。可是,你知道吗?真正能飞越大海的,却是‘笨拙’的海鸥,而不是‘灵巧’的麻雀。”
科尔在父亲的鼓励下获得了信心,开始尝试一些以前不敢做、没做好的事情,他试着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试着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试着站在队伍的最前排。
每天晚上父亲都会询问他一天的情况,每当科尔汇报完毕后,父亲总是鼓励他,赞赏他。正是父亲日复一日的鼓励与肯定,让内向、自卑的科尔变得越来越自信,这使得科尔成长为战后德国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
瞧,这就是鼓励带来的神奇力量。
许多家长可能至今都没有意识到鼓励对孩子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科尔正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渐树立了信心,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如果科尔的父亲不是一位擅于沟通、擅长鼓励孩子的父亲,而是在他表现不好时责骂他:“你怎么这么笨,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聪明一点吗?”“你看看你,什么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一个这么优秀的总理吗?
温柔的鼓励和赞扬,远远胜于严厉的批评和苛责。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所说的:“习惯性的批评孩子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成效。因为一个在父母的批评中成长的孩子,会潜意识地认为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进步的愿望,变得消极而孤僻。而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那么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家长要时常给予青春期的孩子肯定和鼓励,有进步就奖励,有成绩就表扬,即便是孩子表现得不好,家长也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并且给予鼓励,这样一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会增强。要知道,自信是孩子成功的源泉。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鼓励的话,比如:“你真棒”“加油,继续努力”等。对孩子来说,这样的鼓励一开始可能会起作用,但是时间一长,这种泛泛的鼓励就会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且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地鼓励呢?
1.对孩子要鼓励,而不要夸赞
不少家长分不清鼓励和夸赞的区别,认为鼓励和夸赞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从表面上来看,鼓励和夸赞都是对孩子良好表现的正面评价。但从本质上来看,夸赞是对孩子外在的表扬,而鼓励是对孩子内在的激发、激励和勉励。所以,鼓励才能帮助孩子肯定自己的内在价值,才能使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家长要明白,鼓励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孩子后,针对孩子能做好的事做出正确的鼓励,不是泛泛地鼓励。
2.积极挖掘孩子的优点
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说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潜力。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并积极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青春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因此,家长要及时、真诚地对孩子说些鼓励的话,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促使孩子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比如:“你英语学得非常好,看来你很有语言天赋啊”“你能坚持把这件事做完,说明你很有毅力”……
3.鼓励、赞扬具体一些
家长鼓励青春期的孩子时,不要总是凭空地说“你真棒”“我觉得你一定行”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敷衍、很空洞、很没有说服力。家长要把鼓励和赞扬具体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上,例如,在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这次数学考试比上次进步了不少,说明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如果老师说孩子乐于助人,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听老师说,你在学校经常帮助同学,看来你是个热心助人的孩子”等等。通过具体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在具体的事件中体会自己的进步,获得前进的力量。
没有谁不喜欢被别人肯定的感觉,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赞赏。多给孩子温柔的鼓励,少一些严厉的批评吧!即便是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棒。
语言羞辱,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大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三纲五常”中有一条大家熟知的“父为子纲”,意思是要求孩子必须绝对地服从父亲,而父亲对孩子则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观念的革新和教育的进步,但是这种腐朽的文化依然影响着一些家长,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自己可以对孩子随意的干涉、打骂,无论对孩子说什么都是可以的。正因为如此,这些家长经常会对青春期的孩子说一些带有羞辱性的语言,比如“没见过你这么笨的”“我看你这辈子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了”等。特别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这种羞辱性的语言更是层出不穷。
语言羞辱,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大忌。当家长对孩子说出羞辱性的语言时,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孩子自我效能感、主导性动机和成就动机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因此不需要在语言上做过多的“讲究”,殊不知,这种语言上的“不讲究”,会给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经常被自己最亲近、最依赖的亲人贬低、羞辱,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性格。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请你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用羞辱性的语言去伤害孩子。特别是当孩子有不对的地方时,我们应该学会用爱的语言去替代羞辱性语言,让羞辱性语言消失在与孩子沟通的措辞中。
下面,我们总结了几句最不应该对青春期孩子说的羞辱性语言,请你试着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对孩子说过?如果有,你可以详细地看看这些语言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然后避免再次从你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没有,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位会沟通的家长。
1.“你怎么这么笨”
当你给孩子辅导作业,反反复复讲了好多遍,可是孩子仍然没有完全理解时;当你让孩子做某件事,孩子没能按照你的要求顺利地完成时……那么,你是否会怒不可遏,对孩子大声地吼道“你怎么这么笨”。
瞧,你对孩子的语言羞辱是这么的直接。假如为青春期的孩子列一份禁语名单的话,“你怎么这么笨”这句话肯定位居榜首。这句话就像一把刀扎在孩子的心上,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不亚于肉体上的伤害。
有时,青春期的孩子确实会做出一些让我们头疼不已的事,可是羞辱性的语言并不能使孩子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会让孩子真的变傻、变笨。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摒弃羞辱性语言,以免孩子受到伤害。
我们要明白,就算是再差劲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孩子需要一个善于发现自己优势的家长,一个鼓励自己的家长,一个尊重自己的家长,而不是只会给自己“泼冷水”的家长。当孩子某些事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请你管好自己的嘴,尝试赞许孩子的优势,给予孩子期许,让孩子慢慢地进步,慢慢地成长。
2.“像你这样的孩子……”
也有不少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有些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呢?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家长确实数不胜数,他们经常用带有羞辱性的语言说孩子,比如“早知这样,当初还不如不生你”“像你这样的孩子,以后是不可能有出息的”等。
或许你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或许你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说出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对孩子进行语言羞辱都是一种残忍,是一种精神虐待。这样的话不仅完全否定了孩子存在的价值,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说了类似的话,请一定要及时地、真诚地给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要知道,有时候一句话对孩子心理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应尽量避免对孩子说类似这样的话,多用温柔的语言和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心声。
3.“我要是你,我就不会这样做”
有些家长经常对青春期的孩子说:“我要是你,我就不会这样做”。虽然你的初衷是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做出指点,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是,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谴责,是你对孩子想法和行为的谴责与不信任。
许多家长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想法,没有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家长要学会鼓励和肯定孩子,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要只想着“过嘴瘾”,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用一些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心声,比如:“我觉得这样做,好像也不错”“从你的角度,我觉得这样做会更好一点”等。
别要求青春期孩子对你言听计从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不再像以前一样听从家长的管教,特别是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特别反感。因此,家长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孩子时切忌用长辈的姿态命令孩子、安排孩子,要求孩子对你言听计从。
亮亮从小性格倔强,特别是上初中以后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主,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管教,总觉得爸爸什么事都管着他,让他没有一点自主权。
亮亮的爸爸对他的管教很严厉,每次发现有不好的地方就要求他必须改正,可是亮亮最受不了的就是他爸爸用命令的语气教育他,因此他们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以至于家庭氛围很是紧张。
亮亮从小就爱运动,读初二时看到有同学玩滑板,他也很喜欢,觉得特别刺激、特别过瘾,就央求爸爸给他也买了一副。可自从买了滑板后,亮亮只要有空就出去玩滑板,有时甚至连作业都忘记写了。不仅如此,他还上网观看相关视频,学习如何提高滑板技巧,可以说亮亮对这种有挑战性、又刺激的运动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
有一天,爸爸下班有事没有回家,亮亮放学后,看到家里没人,他就拿起滑板出去玩了。爸爸回来后看到亮亮在玩滑板,很生气地对他说:“平时怎么跟你说的,给我回去先把作业写了。”亮亮说想再玩一会儿,可是爸爸坚决不同意,还对亮亮恶狠狠地说:“我说回家就回家,哪那么多话,说什么你就必须执行,快点回去。”
后来,亮亮在爸爸的严厉要求下,很无奈地抱着滑板回家了。
看完亮亮爸爸的做法,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其实,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许多家长采取的都是亮亮爸爸的教育方法,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任性,一方面是性格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心理特点决定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也在不断地增强,在这个敏感的阶段,如果家长看到孩子有不好的地方时,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而不是急于斥责,更不是用命令的语气来告诉孩子该怎样做。
上述案例中,亮亮爸爸就表现得非常强势,当他发现亮亮贪玩后不仅严厉地批评了他,而且还要求亮亮对他言听计从,不管亮亮怎么哀求都没有用。也许亮亮爸爸对他管教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自然效果不佳。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渴望脱离家长的管教,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特点。诚然,家长教育孩子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改正缺点,变得更优秀。可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语气强硬,态度坚决,不让孩子有任何的想法或意见,一味地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这种强势沟通的姿态不仅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而且还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僵硬。
所以,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家长切记不要态度强硬,要求孩子对你言听计从。当孩子犯错或对孩子提出建议时,家长可以参考下面的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1.跟孩子要像朋友一样交流
交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保持冷静,耐心地讲道理,不可一味地斥责、打骂,这样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家长要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任由家长指挥的小孩子了。他们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家长要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跟孩子像朋友那样平等的交流。
2.遇到问题要学会跟孩子商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如果孩子反抗,家长对孩子就会非打即骂,要知道,这种打骂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照顾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想法,遇到问题时,家长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交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比如,上述案例中亮亮爸爸发现,孩子在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下就玩滑板,他本意是想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却没有用对沟通方法,只想着让孩子听自己的,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以至于孩子对此心生怨念。
其实亮亮爸爸可以换一种沟通方式,比如亮亮爸爸可以这样说:“亮亮,要不你先跟爸爸回去把作业写完了再下来玩好吗?”如果亮亮依旧不肯回家,那么爸爸可以与亮亮商量再玩半小时就回家,不过要说话算数。此外,还可以告诉亮亮,写完作业后玩滑板才能痛快地玩、毫无顾虑,这样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家庭中,家长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父母在一起沟通时要态度温和,不要大吵大闹,给孩子一个好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沟通和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沟通是一门艺术。不管在什么时候,家长都不能靠威慑来压迫孩子,而是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信服你,用爱去教育孩子,用情去感动孩子,用平等的沟通去引导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不妨“正话反说”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各方面逐渐发育完善,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认知观念,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历练,认知上会有所偏差,所以他们的标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可行的。有时候即使家长给孩子指明了问题的错误,他们还是坚持己见不服输。那么,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巧用激将法,正话反说来激励孩子改正错误。
浩宇是一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各科成绩皆不错,父母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只是最近受到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看到很多成绩好的人踏入社会反响平平,那些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差等生却拥有着人人羡慕的好工作。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浩宇认为读书对将来的发展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受到这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浩宇的学习一落千丈,这让父母非常着急,毕竟此阶段正是考大学的关键时期,丝毫不能懈怠。于是,父母通过与儿子谈心的方式,想纠正浩宇错误的思想观念,但却收效甚微,依然没能改变儿子的想法。
固执的浩宇对父母的劝说不仅不乐意倾听,反而还找出各种案例来反驳父母。就这样,他从最初的认为读书无用发展到后来的厌学,还一度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对儿子的做法,父母内心焦虑不已,后来经过他人的指点,浩宇爸爸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用激将法试试看。
在又一次举行的家庭劝解会上,爸爸改变了一味劝阻的方式,故意对浩宇说“儿子,你肯定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成绩跟不上,缺乏能力才产生这种想法的,不要紧,你学习不好,爸爸不会怪你的。”对于爸爸的观念,年轻气盛的浩宇非常不服气,反问道:“谁说我学习不好的?”
爸爸继续添油加醋地刺激着浩宇:“难道不是这样吗,要不然你怎么觉得读书无用,不想上学了呢?”“哼,才不是呢,我的学习能力强着呢,不信,咱们走着瞧!”浩宇一脸倔强地说道。
此后,浩宇慢慢放弃了退学的想法,并刻苦努力一路迎难而上,学习成绩立马就回到了以前的水平,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起来了。
此案例中,浩宇爸爸摈弃了之前的正面批评法,经过他人点拨巧用激将法,正话反说,激发了孩子内心不服输的心理,从而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积极改正。
一般情况下,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都会采用单纯性说教方式,但这种说教会让孩子从情绪上产生厌烦,导致内心无法接受,更不能加以改正。此时,家长需要尝试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在对着干的心态中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都有着很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从表面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只要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未尝不能成为孩子约束孩子行为的“金箍棒”。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可以采用激将法来激发孩子内心不服输的心理,让孩子用“赌气”的方式参与到事情当中,从而做出转变。
尤其是面对自尊心强的孩子,适当地运用激将法是促进其取得进步最有效的利器之一。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将目标”,并掌握好天时、地利、人和,将激将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来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观念。那么,激将法该如何有效地加以运用呢?具体怎么做,以下三个建议值得家长借鉴:
1.给孩子制定合乎实际的“刺激目标”
激将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所以家长在制定“刺激目标”——期望值时,一定要高于孩子的实际情况,但又不可以是孩子经过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不然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目标太高,容易让孩子产生遥不可及的心态,那么也就刺激不了孩子的积极性,反而还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不利于激将法的初衷。
试想下,如果孩子资质平庸,就算再努力也只能得到一个中等的成绩,家长如果为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一味地用考试第一的目标去刺激他,那么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孩子经过不懈努力发现自己达不到目标,那这样的刺激对他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也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家长在对孩子采取激将法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合乎实际的刺激目标,切勿因为目标过大,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而给孩子造成心理的负担。
2.注意使用刺激性语言的分寸
“激将法”是指用刺激性的语言或者反话利用他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用一种正话反说“刺激”方式,激发起对方的不服输情绪,从而将其内心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这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说服他人的方式。
同时,这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口才技巧,与一般的说话不同,他采取的是正话反说的方式,所以家长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牢牢地掌握好这个限度,既不可以说话尖酸刻薄,挖苦孩子,也不能肆意贬低孩子,践踏孩子的自尊心,这都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
运用激将法时,家长也不能一味地滥用。要掌握分寸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起不到好的效果;而过缓,则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心理,也就起不到激将最初的目的。
3.找到最佳时机巧妙激励男孩
激将法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批评场合。某些时候,使用激将法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心潜能,但有时候运用不当也会引起“消极反应”。比如,孩子受到挫折需要鼓励与安慰时,此时就不需要激将法;反之,当孩子取得成绩内心骄傲、得意忘形之时,激将法就可以起到一个唤醒与鞭策的作用。
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规则的乱用而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批评孩子时,应适当地运用激将法激发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唤醒他们的潜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改正成长中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