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有时候,不预测就是最好的预测
就如有的人非但帮不了忙,反而帮倒忙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预测方法都增加价值。有时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作为还不如不作为,预测还不如不预测。比如在颗粒度很小的地方做预测,或者由销售、用户拍脑袋做预测,预测准确度太低,往往还不如不预测,直接把上期的实际值当作下次的预测(“幼稚预测”),亦即常见的“卖一补一”。
在门店、客户层面做预测,本身就很难做准。再加上有些预测者有系统的偏见,或者由公司“政治”驱动,导致预测习惯性地虚高(比如销售“提需求”),往往还不如不预测,用“幼稚预测”来代替。“幼稚预测”要尽可能是短期预测,比如门店向分仓、分仓向总仓发出的补货请求,补货周期很短的情况。这样一旦有严重失误,恢复也很快。
在日常运营中,设好再订货点,一旦低于再订货点就自动补货,卖多少补多少,或者补到特定的“水位”,往往比由销售、客户、计划人员每次预测补货量要更准确。后者做预测时,数据分析往往不足,主要靠“拍脑袋”,而且容易受各种因素左右,导致短缺的时候更短缺,过剩的时候更过剩。一旦短缺,大家都拔高预测抢货,互相博弈,先来的拿到货,过剩;后到的拿不到货,短缺。这就人为地加剧了短缺,而且制造了局部过剩,降低了库存的利用率,也给仓储物流带来很大的挑战。
此外,我非常不信任一线销售、店长等做预测,决定补货:这些人是做生意的,不是做计划的。很多零售业的店长学历不高,估计连Excel都不会用,没有多少数据分析能力来做好预测。让这些人“预测”,除了满足了他们的“控制欲”外,非但不增加价值,而且制造了更多的麻烦,还不如不预测,用“幼稚预测”。
当然,我也看到“幼稚预测”被滥用的情形,某些体育网站评论NBA球员的文章就是典型:这些评论员习惯性地以一场表现来给球员“定终身”——球员一次表现好,就捧到天上;一次表现差,就贬到地狱。要知道,任何一名NBA球员,都有一场得50分的可能。但是,再好的NBA球员也总有一场会发挥失常。从这些评论员的身上,你能看出幼稚、无知和对历史数据的无视。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你还是不得不佩服,要把那么多低于平均水平的记者,还有哗众取宠的自媒体聚到一起,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