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逼出来的选择
一、决定本科出国留学
我们是2001年举家搬迁到北京的。那时候,儿子还小,我们也还年轻,怀着对未来无限的幻想,没有考虑太多,就定居在了京郊的昌平区。
和绝大多数怀揣梦想来北京奋斗的人相似,我们都没有北京户口,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社保医保,没有三亲四戚,没有标准的普通话,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北漂族。
在北漂族中我们不算惨的,毕竟在成都已有自己的事业,已有一定的经济积累,来北京之前也已和北京的有些单位建立了工作联系,最为明智的是,我们一来北京就买了一套房,买在昌平,当时才每平米1850元。
之所以选在昌平,除了房价便宜,还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儿子鲁鲁上学方便。这是昌平区政府所在地,已经是成熟社区,幼儿园、学校一应俱全,还有比较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小区的周边就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三所高校,孩子们可以到大学的校园里玩,小区住户中有不少大学老师,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成为儿子的同学和玩伴。种种这些都让我相信,这是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地方。
但毕竟,这只是我的理想,当我们真正在昌平定居下来,才发现,儿子的成长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虽然住在北京,在北京工作,北京纳税,但没有北京户口,就算不上北京人,在很多事情上,就和北京人不一样。
鲁鲁当时四岁半,在成都只上到幼儿园中班。一来北京我们就开始为他上幼儿园奔波。其过程不必细说,反正就是各种的难。从六月份跑到八月份,想了无数的办法,直到八月中旬都还没有结果。就在我们已经打算去附近一所貌似简陋的民办幼儿园报名时,八月中旬的某一天,一个关键环节突然打通,形势豁然开朗,儿子就入园了!是昌平区条件最好的机关幼儿园。
鲁鲁一生都有贵人相助,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他人生之路的每一个结点,都会突然出现关键性的转机,而导致这个转机出现的因素,是之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我只能说,上帝喜欢他!
这之后的幼升小,小升初,无不如此,总是在山穷水尽之时,突然又柳暗花明,充满着戏剧性。最后,他终于以一个北漂后代的身份,在北京这个地盘上,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读到初中三年级。
但再往前,我们就无法走通了,因为横亘着一道坎,太高太高,任谁也难以逾越——那就是高考!
10年前,当我们来到北京,面临儿子的教育问题时,尽管知道没有北京户口就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但那时候他才刚上幼儿园,高考似乎还很遥远,我们乐观地以为,难道十年时间,难道从幼儿园起就在北京读书,到时候还不能在北京高考?
但是,10年过去了,高考已近在咫尺,情况却没有丝毫改变。我们离开故乡已经10年,儿子4岁来北京,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北京度过,他已经长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了,现在要让他回四川读高中,回四川考大学,对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果不回去,又该怎么办?将来的路怎么走,必须在中考之前作出决定。
这时候,一个以前我们想过却没有认真考虑的选择摆在了面前,那就是出国留学。
其实,即使没有高考这道坎,是否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也是我们早就想过的问题。国内教育有它的优势,但种种弊端也是众所周知。况且,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如何孩子都有必要接受国际化教育,只是以什么方式接受,在哪里接受,什么时候接受,我们还没有认真考虑过。现在,由于高考的逼迫,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得不在初三这一年落地,所有的可能性就都必须认真对待了。
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段“国际学校考察记”。通过考察,我们对未来的路基本上心中有数了,选路的担子终于放下。
但就在考察后的第二天,我突然接到父亲从成都打来的电话,说他的体检报告出来了,肝部有阴影,癌胚抗原偏高,“反正肝部是长了东西,但性质还没确定。”
虽然他的语气轻松,轻松得就像我们说得了一场感冒,有点发烧一样,但对我却犹如晴天霹雳。年初他在成都做完直肠癌手术后,活检是直肠癌一期,那时尚有比较大的希望,只要癌不转移,就有可能长期生存。但现在,转移了,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心如刀绞,顾不上其他,马上飞回成都。
2011年对儿子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我是家里的独女,没有兄弟姐妹,母亲早逝,我就是父亲唯一的至亲,是他唯一的依靠。
回成都后,天天跑医院,除了陪父亲治病,还希望他最后的时光过得美好。我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修订和印刷已经写好的自传,完成他人生的夙愿。照顾他饮食休息,陪伴他走亲访友,享受生命的乐趣。这个过程既美好也艰难。
而儿子那头,他也在尽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
自从我和他爸考察了那所国际学校,“高中读国际学校,本科出国留学”这条路线就几乎确定下来,儿子的初三就在为这条路作准备了。
我和他爸都没有留过学,对这件事没有切身经验,我们的英语又很差,不能直接阅读英文原始材料,得到的信息都是二手货。显然,我们自己是不具备把孩子送出去的能力的,要想让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好,必须依靠别人,具体地讲,就是找到一所靠谱的国际学校,能让鲁鲁接受不同于公立学校的高中教育,顺利由国内教育过渡到国外教育。
那天我们去考察的国际学校,因为从属于一个名气很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所以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考察结果确实也很满意,遂作出决定,就去那里。决定一作,心也定了,只等着面试通知,后面的事就按部就班了。
但父亲的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我回成都后,北京就只剩了儿子和他爸。这是自儿子出生以来我离开他最久的一次,我在成都陪着父亲治病,儿子则在北京努力着他的学业。
二、脱离应试轨道
2011年1月20日,周五。晚上照例和鲁鲁在QQ上见面。自从我来成都,QQ就成了我们的主要交流工具。他打字比想象的快多了,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练出来的。
刚开始和儿子用这种方式交流,感觉有点怪,似乎不像儿子了,从小到大我们就没用这种方式说过话。他说“你的生日快到了。”后面跟一朵花(表情)。我说“这段时间你爸辛苦了,你也辛苦了。”加一个笑脸。他说“谢谢。”这种文质彬彬的方式,让我有点不习惯。不过很欣慰,文字可以反映更本质的东西,文字更接近灵魂,这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日常的儿子,这个文字中的儿子更文雅深沉。
这天,鲁鲁在QQ上告诉我,他和老爸去那所国际高中参加了考试,中午一点半开始,考了四个小时,五科都考了。“老师说不错”,特别是英语口语得到比较高的评价。这一点让我略感意外,鲁鲁性格沉静,平时言语不多,我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口语,结果没想到反而加分。
两天以后,他爸来电话,说学校通知,儿子考上了!
大好消息,再也不用求人了!第一次真正觉得轻松。想起儿子一路走来,进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每一个关口都是无尽的麻烦,现在初升高在即,也是一个重大关口,却如此轻而易举就过了,我们甚至都没去找过任何一个人,就凭他自己,就考这么一次试,就有书读了!真让我不敢相信。
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走出国的路,虽然也要考试,也累也苦,甚至更累更苦,但这种累法不一样。压力不是来自你不可掌控的环境,命运不是由别人在安排,是你自己在决定自己。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一切都在自己手上,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未来是有希望的,累也累得甘心。多年来我第一次进入一种单纯的、畅快的状态,天空敞亮纯净。
电话里他爸和我商量,既然高中已经录取了,那么中考也可以不去了,这剩下的半年怎么安排呢?他认为这半年学校都是复习备考,没有新内容,去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干脆自己在家学点东西,做点什么事。
他说得有理。但不去学校,儿子一个人在家待着行吗?没有计划,没有氛围,独自学习很难坚持。至于做点什么事,想法是很好,但做点什么呢?电话里商量无果,暂时放下,不作决定。但有一点我们达成了共识,就是这半年可以抛开课本,读一些书,做一点事,很多一直以来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这段时间就可以做起来了,譬如写作。
鲁鲁从初一的第二个学期开始写日记,已经写了两年,从未中断一天。在写日记这件事上,我对鲁鲁深为佩服,暗暗惊讶于他的专注和韧性。一件事能每天坚持,从不间断,仅仅是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证明他有着某种不凡,那是兴趣、激情、毅力等等的混合体。
而且,通过两年来写日记的锻炼,他的文字也成熟起来,已经具备写作的能力了。这段时间正好是学业上的空档,何不利用起来,正式地写点东西?
我们把这个想法给儿子说了,他不置可否。
写作是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由,既然他没表示要写,我们也不能强迫,只能等着。
写作不能立刻开始,阅读总是可以的,我为他开了一大张书单,从《圣经》到《极权国家的起源》,从《复活》到《蝇王》,还有一大堆电影,一大堆传记。鲁鲁都平静地收下。
其实一下QQ我心里就明白,我只不过是自己过过瘾而已,他根本不可能读得了那么多。毕竟人还在学校,即使他自己不打算要中考成绩了,认真负责的老师们也不会放过他。在学校,在中考前夕,除了分数,学生是不会有第二个任务的,也没有第二个目标可以被理解,被鼓励。
寒假很快到了,由于我不能离开成都,儿子和他爸理所当然回成都过年,我们一家终于又在一起了。我们又不可避免地聊到下半年的规划问题。他爸又再次提出不去学校,在家学习。这次是鲁鲁自己不同意,当我们的眼光都望向他时,他温和地笑了笑,说:“还是去吧。”
“学校这么累,何必去嘛,又学不了什么东西!”他爸说。
“还是去吧。”他也没有说太多理由,只是重复了这句话。我想,他可能是不甘心,还是想拼一下,至少证明一下自己,也给初中生涯画个句号。毕竟,这是最后半年了,半年以后他将永别国内教育。在国内读了这么多年书,总要给自己一个交待吧?事实上,哪怕已经被国际高中录取,他也没有懈怠,甚至考试排名还在往上长。
我也想了一下,父亲的病不可能治愈,短期内我也回不了北京,我无法在儿子身边照顾他,假如他成天一个人待在家里,不说学习怎样,对身体也没好处。去学校至少有同学在一起,至少有食堂,有操场,生活还不成问题。
犹豫不决之时,还是那所国际学校一锤定音。当他爸电话询问他们能不能不参加中考,直接进入他们的高中时,回答说不行,必须要有学籍,要有初中毕业证,而学籍和毕业证是与中考捆绑在一起的。看来不参加中考还不行。既然不得不考,也就不用纠结了,还是去学校,把初三读完。
后来我们才知道,可以不这么走的,可以初三就转学到有初中部的外国语学校,只是我们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鲁鲁也就在公立学校浪费了半年。
其实,也不能说是“浪费”,天下没有白白丢了的努力,任何付出都会有收获。正因为有这半年的经历,让他真枪实弹地体验了中考,他才能写出那部小说《我去 中学》,他的人生才有了这第一枚果实。这是后话了。
寒假转眼过去,鲁鲁又回学校,时间照常运转。
2月的一天周末,我一打开电脑,看见鲁鲁在QQ上,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在查单词,正在读《林肯传》,这周他带到学校去,已经读了七页。
非常感动。他果然在读了。这本书是寒假期间在成都我给他买的,考虑到他未来的英语学习是重中之重,我在网上给他选了三本英文原著:《林肯传》《富兰克林自传》《爱因斯坦传》。
书送到的当天,正好只有鲁鲁和他外公在家,外公付的钱,说:“就当我送给你的。”后来鲁鲁回北京那天,外公在三本书的扉页上都写了赠语,都是想了半天才郑重落笔,一笔一划都包含着他的美好希冀和祝福。现在这些都成了珍贵的纪念,愿外公在天上能够看到他的好外孙。
我一直就觉得,阅读是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式,不仅是学语言,阅读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形式,一个人思想的构架是由阅读完成的,人从阅读中获得的好处难以估量。
因而我一直期望着鲁鲁能开始英文阅读,而且要读大部头(至少要完整阅读小部头)。现在快餐性的阅读很普遍,但读大部头的能力却日渐稀缺,在这个飞速运转的时代,人们缺的不是速度,恰恰是慢的能力,是耐心。我希望儿子能完完整整地读一本书,而不是许多书的开头或简介。
两三年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哈利波特》原著,想用情节来吸引他阅读。但那时他确实不具有读英文原著的能力,读起来很费劲,加之学习紧张,读了几页就放在那里了。现在他英语水平提高了,理解力也上去了,更重要的是他有了阅读的动力,真正的阅读也由此开始。
我自己的英语水平极差,作为80级大学生,在我接受教育的时代,整个社会对英语的不重视是可以想象的,以至于我在宝贵的学生时代没有打下好的英语基础,后来也没有努力提高,这是我终身的遗憾。没有其他人可怪,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而作为鲁鲁,他有这个条件,一旦把语言的障碍突破,一个新的世界就向他敞开,他将获得我们这代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广阔空间。
多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多长了一双眼睛,我已是半瞎之人,幸好鲁鲁可以脱离我的轨迹,我一生也未能进入的世界,他在14岁这一年就已经进入了!
这本《林肯传》他从初三下学期开始读,一直读到高一结束才读完。一本书读了一年多,这在一般人眼里可能觉得太慢。但我非常欣慰他能从头读到尾。实际上,要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而且是非母语的书,需要边读边查字典,一段一段、一页一页推进,这不仅要靠兴趣,更要靠毅力,非常不易。鲁鲁读过的书上划满了深浅不一的线,到处有标记和注解,真正可以用“啃”来形容。
但当他啃完一本书后,他就不是原来的他了。后来有一天,当我发现他飞快地看完了《爱因斯坦传》时,问他为什么能做到,他笑着说:“这本太简单了。这三本书,从文字的难易角度看,《林肯传》像一本严肃的书,《爱因斯坦传》像一本通俗杂志,《富兰克林自传》像一本古籍。”他这么一说我就懂了。最初建议他从《林肯传》开始看,是因为觉得《爱因斯坦传》可能有大量物理术语,会比较难懂,没想到我以为简单的《林肯传》反而难度更大。可见,我们这些英语糟糕的家长,要想在英语学习方面指挥孩子,往往是添乱。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最好只在精神上鼓励,这是我得出的教训。
当然,我的瞎指挥也没有造成多大恶果。鲁鲁以他一贯的踏实和专注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也完成了许多我们难以相信的事。
三、尝试写作,把经历当成财富
不参加中考,让鲁鲁从应试学习中解放出来,虽然他每天还是和同学们一样坐在教室,也刷题,也考试,也排名(甚至排到了他上初中以来的最好名次),但他的内心是自由的,他可以选择。
3月的成都已桃花盛开了,北京还万物蛰伏。一天,我照例打开他爸的博客,突然,一个标题跳进眼帘——《儿子开始写小说了》,发表时间是2011年3月6日。
儿子开始写小说了!但他一句也没透露给我!他爸也是偶然发现的,据博客描述:他发现一个黑色的活页夹子,翻开看到一些纸片,密密麻麻写了好几大篇,周边还有修改的文字,看起来有点乱。再一看,文里的地名很古怪,人名也陌生,刚开始还以为是儿子抄的课文。但一读,觉得分明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人物就是身边的熟人。他叫了一声:“儿子,这是啥东西?”儿子起身来到他的房间,看到老爸手里的活页夹子,脸一下就红了,急忙抢过去,说:“这个不是啥东西!您别看!”争了半天,儿子终于答应给老爸看,只是说:“老爸,您看了就别评论!”儿子返回去继续玩游戏,老爸就躺在儿子床上打开了活页夹。结果就看到了一篇小说的开头。粗略算了算,大约有一万多字。
我激动得难以形容。没想到,儿子真的写了,他才14岁啊!
我们曾经在QQ上聊到过写小说,我觉得这是一条他可以走的路。他有生活,也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能力,只要真诚地写,技巧上的欠缺和思想上的幼稚都可以在写的过程中磨炼。有生活是他的优势,成年作家难以写出反映初中生活的作品,而初中生由于写作能力的局限以及学业的压力,也很难完成长篇小说。鲁鲁正好两者兼具。
我鼓励儿子写,让他不要有顾虑,不要想到发表,不要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包括我的),就当是写给自己看,放开了写,写出来再说。他表示愿意尝试。
但两三个星期过去了,不见动静,他没说,我也没问,因为知道他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又看他在读《林肯传》,就这两件事,已经够他全力以赴了,以为他已经忘记(或者顾不上)写小说。说实话,连我自己都忘了。
没想到,他居然写了,而且已经写了一万多字!看来,我远远低估了他,他是个有目标的人,完全心中有数,该做的事一件也不会落下!真不知他哪来那么大的能量,他会一直朝着自己的方向,大踏步地走,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
算起来,我与儿子分开已有三个多月,三个多月间,他又成长了不少。非常欣慰。晚上睡不着,给他爸发去一条短信:“后生可畏,睡狮已醒,我们后半辈子不用操心了。”心绪起伏,一夜难眠,忆及许多儿子幼时情景,感慨不尽。
虽然知道儿子已在写小说,但我并未和他讨论写作的事,每次QQ见面都只是闲聊,凡是关于学习或小说的话题,都以务虚为主,一概热烈赞扬,绝不指出不足。因为此时的他,在学习上已不需我们管束或推动,小说的创作又是最需要心灵自由的,尤其是新手,对写作既心怀向往又忐忑不安,犹如青涩少年的初恋,哪怕内心激情如火,却怯于表达,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惊吓退缩,甚至从此泯灭了追求的幻想。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种束缚或干扰,就让他彻底放开,无拘无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吧。
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常规的学习任务,写作与应试的冲突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3月下旬的一天,他爸来电话,说儿子有一篇作文写得很好,题目叫《在路上寻找新生活》,里面有一些对人生的看法很精彩,老师却给了负面评价:“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写这些闲云野鹤的东西!”他怕这些评价会伤害儿子,问我能不能和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对鲁鲁放松要求。
我觉得沟通是有必要的,但怎么沟通还要慎重。老师会不会认为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是对老师权威的蔑视?会不会认为一个学生的自由散漫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我其实理解老师,对一般孩子来说,离中考只有三个月时间了,确实已经到了节骨眼上,谁敢有丝毫松懈?谁敢不严格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对家长、对学校负责。
鲁鲁虽然学习的时间一点不比别人少,学习成绩也不差,但他显然没把每一分精力都用在复习上。他课余会把《林肯传》拿出来看,而这已经是违规了,因为学校不允许带任何课外书,与学习无关的读物统统屏蔽,除了复习,不允许干第二件事。而他,不仅干了第二件事,还干了第三件,第四件。每天晚自习之后,他还是会和往常一样,坐在人去屋空的教室里写日记。写完日记,还会拿出活页纸,在上面密密麻麻写。谁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但显然不是在做题。写完之后夹进那个黑色的活页夹,才匆匆地赶在熄灯前回到宿舍。
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的表现确实诡异。中考气氛已经达到变态的程度,又是动员,又是宣誓,每天考试,每天排名,人人神经高度紧张。“闲云野鹤”已经是对他很客气的评价了,班主任找他谈话,就直接让他拿出男子汉气概来,决战中考,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难道他不是男子汉?难道他对不起自己的人生?这一切让他感到烦躁。原本是想体验一下中考,以为压力并不大,现在也有些犹豫了,重新考虑是否回家学习。
没有人知道他已被国际高中录取,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状态,他没和任何人提及此事。写小说也是偷偷进行,他不愿引来关注,陷入是非,只希望每天能有一段安静的时间,自已专心做自己的事。
但是,这样的愿望似乎也成奢望。我理解老师并非恶意,只是出于他们的职责和习惯,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是好心,但是当情况对儿子构成了困扰,我们也不能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我应该怎样与老师谈呢?儿子应该放弃中考吗?我决定和儿子好好聊聊。
仍然是在QQ上,我和儿子聊过之后,达成这样的共识:这个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他现在写小说,写的是学校生活,而学校生活的核心就是考试,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中考是中学阶段的终点,如果你不经历这个阶段,不到达这个终点,你的中学生活就不完整,你的体验就缺了一块,写小说也有遗憾。
看清现实之后,就不再受其困扰。圣严法师说“把痛苦化作智慧和怜悯”,很有道理。现在的经历,虽然苦一点,但也是一笔财富,就把它当成一个观察对象吧,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站在旁观的位置,就不会不平,不会觉得不可忍受了。其实苦乐都在于自己的感受,当你把困难和挫折当成观察对象时,你就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了,反而成了受益者,心态就不仅能平和,甚至还有成就感,因收获而充实,而愉悦。
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一步都有意义,人生遍地是珍宝,就看你有没有弯腰去捡起。
其实他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忍受,他只是发发牢骚,也就是发泄一下而已。最后我问儿子需不需要我去和老师谈,他说不需要,他自己能处理。我们也就没有再管,由他自己去处理了。有时候,孩子自己根本没太当回事,我们大人反而过度反应,我们想不到孩子有着超过我们想象的承受力。
又过了一周,我在他爸博客里读到另外一段他与儿子的对话。写的是小区门口的杏树开花了,美得让人感觉假。儿子问:“真的花,开得太好,怎么会感觉假呢?最真的假和最假的真是不是一回事呢?”他爸感觉无力回答。儿子又说:“我要像杏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自己的目标。”博客只写了个片断,我想当时肯定说得更多,只可惜我不能亲耳聆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何容易,世上没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但儿子能这样想,已经让我震撼了。心灵也需要历练,这是一个谁也代替不了的过程,儿子正在历练之中。
四、一次面试,锁定国际高中
自从儿子考上那个国际高中,我们基本上就未再考虑其他学校,虽然可选择的学校不少,除了私立学校,还有很多公立名校都开设了国际部,但我们要么考虑到名校的招生条件苛刻,鲁鲁不一定考得上;要么考虑到我们住在郊区,不可能去不具有寄宿条件的学校;还担心公立校有户口限制,多年来已经被这个问题搞烦了;又担心公立学校的应试思维,可能将国际化课程也弄成了洋高考;再有,又听说有的国际部不过是借公立校之名,实际是由校外机构承包……如此种种,再加上对鲁鲁已经考上的那所国际高中的喜欢,就没有再作新的打算。
五月上旬的一天,他爸告诉我,他在儿子带回家的一张招生报上看到几个学校的广告,其中有个叫“康福国际教育”的很不错,有学生考上剑桥了,还有很多考进美国名校的,几乎每个毕业生都被美国排名前50、英国排名前10的大学录取!
每个毕业生?这听上去有点牛得不真实了!说实话,我有点怀疑,但又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中国的家长都有排名情结,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缺乏信息来源,也缺乏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能依赖排名来作出判断。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有3600多所,包括综合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大学,作为我们普通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源,绝大部分学校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可能亲临考察,要想在了解所有大学的详情之后再作出决定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走捷径。捷径就是看排名,排名既是由权威机构作出,之所以这样排,总有它的道理。
美国有多个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如《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普林斯顿评论》(The Princeton Review)、《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在每年8月发布的美国大学排名,也就是常说的“US News排名”,我们中国网络和媒体上常见的美国大学排名都是指的这个。
US News排名之所以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排名,是因为它评选的标准最具综合性,参考的因素也是所有榜单里最多的,其考量指标达到15个,包括新生的毕业率、师资力量、学术水平、录取学生的成绩、校友捐款、财政状况、研究经费、毕业学生起薪等等,非常全面。这15个指标打分占总体评分的75%,还有25%是邀请学校同行、毕业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来打分,从中能够体现出美国人对各个大学的认可度。
美国有三千多所大学,但只有二百多所综合大学、一百多所文理学院、五十多所社区大学能进入美国US News排行榜,这些学校都是美国大学中最好的部分,这就提供了一个范围相对较小,评价又比较权威的体系,可以让人简便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再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相应的匹配。
当然,其他的榜单也都各具特色,只不过在最初阶段,我们只需粗略了解有关信息,筛选出大致的目标,接下来再深入考察,进行更详细、更个性化的研究,最终作出决定。
不管怎么说,我相信美国教育的评价体系是成熟的,我可以依据排名对学校的品质作出大概的整体判断。虽然这个判断不一定符合个性化的择校需要,但比起我们自己有限的视野,权威排名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当然,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和我一样低能,有能力独辟蹊径的,当然可以自己摸索。
我之所以被康福吸引,还有另一层考虑。既然我们最终要去的是美国大学,现阶段在国内接受的高中教育就担负着把孩子送进美国大学的职责,而衡量一所高中能否胜任这个职责,直接的标准就是看它培养的学生能不能被排名靠前的美国大学录取。
中国是最不缺乏炒作的国度,任何一个学校的宣传都可以称得上天花乱坠,每个学校都有“高大上”的办学理念,都在宣称自己重视人格培养,重视素质教育,但我并不全信。所有的理念都是好的,但在这个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环境里,很难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很难把好的理念贯彻下去,在没有深入了解一个学校的时候,我们无法判断它实际上的办学质量,只能看结果,看数据。如果我们相信美国人并不傻,相信他们自有一套办法能挑选出真正优秀的人,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能培养出被美国名校选中的学生的,就是好学校。
总之,由毕业生被英美名校录取的榜单,我们注意到了康福,虽然并不完全相信,但也不愿错过机会,毕竟事关重大,查一查也无妨,万一是真的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开始查资料。
查来查去,从资料中看到,校长刘煜炎是剑桥博士,获得过英国“年度十佳青年学者”称号,归国后是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看来是个踏实做事的人。再细读一下他的文章,对他的办学理念也颇为赞同。越看越心动,决定亲自去感受一下。
但鲁鲁并不想去。自从他考上那所国际学校,就已经把自己视为那个学校的人了,一方面对那所学校有了感情,另一方面对康福也有畏难之心。
我们也觉得有些犹豫,看康福的升学成绩不错,怕压力太大,学得苦逼,我们原来打算的让鲁鲁在高中阶段做自己想做的事,写小说,玩摇滚,在个性和素质上自由发展就不现实了。
总之,顾虑重重,很是纠结。最后还是决定去看看,眼见为实,不亲眼看看又怎么判断呢。
做鲁鲁的思想工作,他最终还是答应去面试。他也许想的是,能不能被录取还说不定,录了去不去又再说。
面试这天,我还是在成都,陪着父亲去医院输液。并没太关心鲁鲁面试的事,因为已经有一所不错的学校垫底了,康福录不录关系都不大。直到晚上,鲁鲁才打来电话,说他顺利考上了。
据他说,面试是在校长办公室进行的,一次叫五个学生进去,由校长亲自面试。他说校长说他情商很高,综合素质不错。考题有一道数学题,是让归类。英语考了翻译等。考试过程中,一大半是汉语交谈,校长用英语与他进行了简单的对话,问了诸如家庭成员,在哪读书,爱好之类问题。
由于生平第一次接受一个校长的面试,而且还是一个获得剑桥博士的校长,生平第一次和这样一个大人物面对面用英语对话,儿子感到很紧张,也很兴奋。而面试的结果,居然一次就过了,这让他备感骄傲,对学校也好感陡增,前一天还犹豫不决,现在立马就以康福人自居了。
而在他爸那方面,也对面试经历颇有感慨。在鲁鲁从小到大这么多年的求学路上,校长是见过的,但大多是坐在台上;私下里也有说过话的,但机会都来之不易。从来没有一个校长是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单独开放的,只要你有需求,就可以单独和校长见面,不需送礼,也不需引荐,只要他有时间,谁都可以见。仅凭这一点,我们又被俘虏了。
他爸本来以为坐在下面听听校长演讲,要一点学校的宣传资料,让儿子去考一下试,也就完了,没想到校长和他也聊了很久。后来才知道,这也是康福录取学生的一个策略,刘校长不仅要亲自考察学生本人,还要考察学生的家长。其实道理很容易明白,家长的价值观、人格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等,必然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考察家长也就是考察孩子。
如果说那所国际高中的一杯咖啡就让我们缴械,那么,康福的校长亲自面试,则体现了更高的诚意,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另一种教育的存在。这时候,去康福读高中已成必然。
我祝贺鲁鲁踏进世界名校的后备队伍,开玩笑问他:“你是准备读哈佛呢还是耶鲁?”“就耶鲁吧,哈佛我好象还差一点。”玩笑中,我们给未来涂上了美妙的色彩,日子就在这梦幻中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五、中考,一个阶段的结束
转眼,中考真的到来了。
6月22日,星期三,深夜。我忙完一天的事,照例打开电脑。一眼看见鲁鲁在QQ上,很奇怪,今天不是周末,他应该在学校,绝无可能上QQ的。而周末就是中考了,这两天正是复习紧张的时候,他怎么会在QQ上呢?我给他打招呼,却并无回应。再招呼几声,他竟然下线了(或者隐身了)。
到底怎么回事?再一看,他QQ的签名档改成了“靠,必须玩游戏”,难道他逃学躲在哪里玩游戏?难怪见了我就躲!不过这也太不像他的风格。或者他的QQ号被盗了,那个人并不是他?我半带玩笑地质问了几句,还是没有回应。他没有手机,除了QQ我也没办法联系上,只好带着满腹狐疑作罢。
第二天中午,又看见儿子的头像在QQ上亮着,赶紧打招呼。这次回应了,还果真是他!原来昨天学校放假了,让他们回家放松一天,然后就精神饱满地参加中考。他的这一天就在游戏中度过了。晚上他去睡了,电脑还开着下载东西,下载完了自动关机,我正好遇上关机前的几分钟。
6月23日晚上7点返校。
6月24日,正式中考。连续三天。
6月26日,中考结束。
我给儿子QQ留言:“终于考完了,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赶快联系你的朋友们,好好玩一天!祝你愉快!”
其实,儿子自己对中考并不紧张,但他的朋友都在备考,朋友玩不了,他也玩不好。所以,中考结束对他来说也是解放。
中考一结束,鲁鲁的QQ签名又变了,成了“兄弟 永恒”,我问他这“兄弟”指谁,他说不是指谁,就是班上同学。我眼睛一下就湿润了,中考完了,同学也就分别了,这一别,很可能就是天涯海角,也许永不再见。三年的初中生活,三年的同吃同住,他那一句“兄弟 永恒”,包含着一个少年怎样的情谊啊。
7月4日,鲁鲁上午9点给我打电话,我陪父亲去医院了,没接到。十点过又来电话,告诉我出成绩了,总分510分!其中英语111,满分是120。非常高兴,原以为上五百就不错了,没想到这么高!让他中午好好庆祝一下。
其实,我也并不知道他这个分到底属于多高的分,在全市到底能排多少位,能上哪一级的重点校,由于选择了出国留学,这些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但毕竟他为之付出了那么多,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到他自己很满意,我也就很满意,很高兴了。
到了晚上,鲁鲁的QQ签名又变了,上面写着“没考好的同学,听听Beyond的海阔天空,会有帮助的”。大概同学们彼此也知道成绩了,有人肯定没考好,鲁鲁送去安慰和鼓励,这比他的分数更让我欣慰。
为此我特意搜出Beyond(黄家驹)的《海阔天空》,认真地听了一遍,“……多少次 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我的眼眶涌起了隐隐的湿意。
儿子长大了,他爱自由,他要飞翔,他的世界海阔天空。